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沛县老油坊

文:宋传恩

“蒸料、上垛子、打油,一轮接一轮,劳动场面原始而粗犷,油匠的脊背满是汗水黝光发亮,仿佛让人感到油槽里流动的不是油而是油匠的汗水。”

  ……在老油匠的心里,对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是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话,当各种机械进入他们的生活之中,把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喜不自胜,对曾经依赖于安身立命的老家当毫无留恋之意。

  在沛县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乡下,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油坊。在油坊前,常令我激动,那油坊中“嘿哟、嘿哟”低沉有力而整齐的声音一直传向远处。

  走进油坊,首先感到的是扑脸的热气,昏黄的灯光使屋内的光线显得阴暗,在满屋弥漫的热气中你能闻到熟悉的油香。打油的师傅身穿短裤,黝黑的脊梁上满是汗珠,随着“嘿哟”一声,油锤划过一道弧线,重重地砸在楔子上。这里是力量展示的场所,你站在一边,立即会产生莫名的亢奋和激动。


在每年的多半时间里,冷清落寞的油坊默默地打发着时光,只要一入秋,它便重新展示新的活力。榨油用的原材料五花八门,有菜籽、花生、棉籽、大豆等,这些油料的来源则是多种形式,要么是坐地收购,要么是来料加工,要么是以油换料,要么是上集市购买。

乡间的油坊大多是合伙经营,地里忙,油坊散;地里闲,油锤转。农忙一开始,也是油坊分红的时刻,他们分钱的时候不多,大多是油和饼,这些油和饼就是他们几个月来辛勤付出的报酬。


旧时,也有个人独自经营的油坊,老板有财有势,雇个师傅和几十个小工,常年加工生产,镇上有常年售油的店铺和十几副遛乡叫卖的挑子。

旧时榨油工具非常落后,靠的就是体力。

榨油的程序很繁琐,加工的原料主要是大豆,大致分为碾、蒸、包、榨四个环节,如果从南方购买来菜籽,还要增加炒的程序。


通常,油坊的门前都会有一盘碾,圆形的碾盘直径长约两米,石盘的中央立一个铁制的柱子,方形的木碾椁和石碾相连。牛拉动吱嘎吱嘎的石碾,人们把大豆倒在碾盘上,轧成豆扁子。

油坊里的蒸锅冒起一团团水蒸汽,油匠把十多斤豆扁子倒在木桶内,上面盖上雷草,放在蒸锅上蒸。豆扁子蒸好以后,他们把热气腾腾的豆扁子倒在雷草铺底、竹篾圈为模具的圆圈内,用宽而厚大的双脚转着圈踩踏,嘴里“嗯嗯”地喊着号子。把豆扁子踩实后,用雷草盖住兜紧,提着锤把挨着墩实,然后重新排好竹篾铺开雷草,再倒上发烫的豆扁子,依次如法炮制累积而上,被称为“上垛子”。


七个垛子为一排,横卧在油槽内。为什么是七个,而不是八个或者是九个、十个?是便以干活还是有不便告人的秘密和行规,我没有深问。在那个年代,对“八”字并不欣赏,不像现代人对“八”字的顶礼膜拜达到痴迷的程度。

油匠把垛子排好,扣紧枷木,就开始打油了。他们把油尖楔入空隙中,油尖由枣木制成,顶端呈圆状,铁环固顶,被称为民间“四大硬”之首。楔好油尖,油匠们手持油锤,亮开架势,一声吆喝,油锤砸向油尖的顶部。一锤一锤又一锤,一根油尖砸下去,再楔入另一根油尖,油匠们轮流挥动油锤,口号声和油锤声交织在一起,油坊内掀起的一次次震动传向远处,在灯光昏黄烟气弥漫的油坊内,亢奋的放纵和肆意的喊叫令人热血沸腾。


油尖一个个地楔入,垛子在强大的挤压下开始屈服,清亮醇香的豆油如山泉涌动,顺槽而下流到一口埋在土中的黑缸里。

随着油尖的加多,油量渐弱,槽下的出油口,油丝像飘动的雨线。油匠最后要上“老垛子锤”,这锤有70多斤,油匠打不了几锤,便要换人。农村有句话:不下老“垛子锤”,这事办不成。足见这锤的厉害。无奈油量越来越少,滴滴答答如雨后屋檐的滴水。

经过一阵阵的锤打,油已淌尽,他们便松动枷木,抽出油尖,取出垛子,剔下竹篾圈和雷草,重新装垛子,开始新一轮的打油。

油匠只要进了油坊,很少有喘息的时候。蒸料、上垛子、打油,一轮接一轮,劳动场面原始而粗犷,油匠的脊背满是汗水黝光发亮,仿佛让人感到油槽里流动的不是油而是油匠的汗水。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老油坊增添了新设备,门前的石碾退居二线,吱嘎吱嘎的响声伴随着老牛的喘息成为人们偶尔的回忆,代替它的是轧扁机。千多斤的豆子,石碾要一天无休止的转动,轧扁机两个小时就能完成。退下来的还有油锤、油尖等,油匠们只要转动齿轮,就能顺利地把油挤出来。


在老油匠的心里,对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是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话,当各种机械进入他们的生活之中,把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喜不自胜,对曾经依赖于安身立命的老家当毫无留恋之意。

如今,老油坊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随同老油坊一起消逝的,还有令人难忘叫人震撼的打油场景。

应该承认,机械榨油是对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是不可否认,凡是吃过往日人工榨的油,再尝尝现在的色拉油,总会觉得里面少点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千百年流传--传统飞锥榨油
于秀玲:时光深处的老油坊
少年往事:小学同学卖油翁
乡村手工榨油坊
慈航:飘香的木榨油
【洞庭作家】赵隆君/油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