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丰县欢口萧堰村拾遗:一位退休校长的童年忆趣

图文:肖运怀

梁启超曰:“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这话固然有展望未来,鼓励创新的意思,然而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放眼远望,优良传统丢掉了,那将是非常可悲的……

我的童年主要在生活困难年代,生活虽然艰苦,但却经历了许许多多终身难忘的乐事。童年时期根本不去管大人的派性争斗和武斗的枪声,贫穷并快乐着!后来长大了参加了工作,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岁月茫茫,回首往事,只觉得庸庸碌碌,乾乾终日。

六十岁以后,退休了,又是失失落落,无所事事。虽然不愁吃喝,但却感觉不到生活中有什么真正的乐趣。固然也碰到过不少赏心乐事,但却比不上童年玩得那样纯正无邪,那样天真烂漫,那样饱含着馨香的泥土气息。故此我要把童年的欢乐记下来,以慰缺乏欢乐的暮年!

我的老家萧堰村在丰县东北隅,北毗鱼台,东临沛县,是个两省三县交界的地方。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儿童,虽然顶不上整劳力,但在夏秋农忙时节,是不可以随便玩的,可是冬春两季和农闲时期,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耍!故乡的孩子们有很多趣事和好玩的游戏,随便提几样来说说,以助下一代有个研究故乡的资料。

一、捕鱼:渔乐,渔乐”(渔是娱的谐音)。

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捕鱼玩耍的确是很快乐的,当然所说的捕鱼并不是现在的钓鱼,而是另外的一种情趣。我的故乡地势低洼,客水汇集,有不少河湾坑塘。环境的“硬件”,使当地的孩子大都有两项本事:一是游泳,二是捕鱼。所谓的游泳就是会洑水,不像现在的游泳运动员有蛙泳、蝶泳、自由泳等各种花样,但也有一些名堂,比如说,要先学会“打澎澎”也叫“狗刨”;然后再学“扎猛子”,就是潜泳,最后还要学会“踩水”,就是要半个身子露在水面,直立踩水前进,两只手还可以自由地拿东西。这是孩子们土法游泳达到的最高境界。

我小的时候在本村孩子中间本领不算最好,但打澎澎也可游几十米,扎猛子还能做到耳朵不进水,鼻子不呛水,还能够两手举着衣服踩水泅过二三十米宽的大河。对孩子们来说,游泳洗澡,会当水击三千里,那是很好玩的!

家乡捕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给我留下印象的只是孩子们能操作的、我亲自经历过的寥寥数种。

刮鱼:刮鱼就是涸泽而渔,渔家不是这么干的,大人们也不愿干,孩子们却乐此不彼。这种捕鱼的方法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几乎不用什么渔具,一个筐一只水桶足矣,而且不要现买,谁家里都有。

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水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浅则无鱼,太深了则劳动量太大,完成不了。须晴日,约齐相好的伙伴,选好目标水域,首先要垒堰把水隔成若干凼子,然后刮水,水刮干了,就来个旱地拾鱼,先捉大的,再捉小的,鱼鳖虾蟹一扫光。那种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可想而知,那叫一个爽!

摸鱼:赤手空拳在水下抓鱼,这是从小练就的本领,不是任何人都办得到到的。根据水的深浅程度不同摸鱼也有不同的姿势,水浅了要趴下摸,再深一点就要坐着摸,再深就要蹲着摸了,总之头要露出水面,以便呼吸。能摸到的鱼种类并不多,主要是鲫鱼,因为它爱趴窝,很好抓,只要摸到就跑不了。再就是葛蚜,(学名叫昂刺鱼),一种带刺的鱼,它也会趴窝,不出水它的刺是不会张开的,所以感觉是昂刺鱼就要抓紧不能松手,万一被毒刺扎着了,要赶快用尿冲洗,以减少疼痛,最难摸到的是鲶鱼,鲶鱼很滑,很容易在你手中滑脱。

捕鱼的方法当然还有拉网、下跳箔子等方法,不一一列举。

二、游戏。

游戏或者叫玩耍,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玩的都是高科技:如看电视、泡网吧、玩电脑玩、玩ApI、玩手机,还有多种多样的电动玩具,等等。

当年我们那一代小孩子的玩意,可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含量,只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一群孩子在一起,集体游乐,一般是不用花钱的,所以那时候的孩子都有集体观念,害怕被孤立。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合群,大家就会说:“不给你玩啦!”这是一种很严厉的惩罚,等于入了“另册”。被惩罚的孩子不是赶快检讨请求大家原谅,就是哭鼻子抹泪的跑回家去告诉爸爸妈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垂垂老矣!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而儿时的游乐,仍然深深地镶嵌在脑细胞里,每当夜深人静,闭目暇思,往往会一幕幕地翻腾出来,仿佛又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1、唱儿歌:这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集体游戏。当然小孩子的玩意,不会分什么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连通俗唱法也不是,严格地说起来,那是“念”,不能叫“唱”,“短笛无腔信口吹”。没有谱,没有调,只是顺口念着,不知什么人编的上辈人口耳相传的歌谣。不须别人喝彩,更不会煽动“掌声鼓励”,只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

冬天的南墙跟,夏天的柳荫下,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散乱无序的坐在地上,唱着古老的歌谣,声音洪亮,津津有味!要不弯弯的小河,童年的阿娇,为什么能勾起人们那么深沉的遐思!

当年我们会唱的歌谣很多很多,现在大都记不全了,“月老娘,八丈高,骑白马,带腰刀,……”这是古老的;“太阳升,出孙公,割辫子,进北京……”这是近代的。谁编的?谁传的?什么意思?一概都不知道,也没人去探讨。孩子们只知道拍手击节,齐声高唱。唱完了大笑,笑完了再唱,此起彼伏,只知欢乐,不知疲倦。

2、捉迷藏:这是各地儿童都会玩的游戏,游戏规则也大体相同。这种游戏不宜在热天玩,以防蝎螫虫咬,要在虫蛇入蛰以后,还要选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来进行。即使这样,也免不了常出事故,摔着的碰着的,挂破衣服的,起码也要弄个灰头土脸,回家就要挨骂。可孩子们大都是“屡教不改”,乐此不彼,可见这一游戏的魅力。

3、斗拐:像是现在的拳击运动,只是不用拳打,而是用膝盖顶,规则是用右手攀住左脚,蜷起退来,决斗的双方互相碰撞,身体“亲密接触”。一个回合不分胜负,就各自后退,再斗第二个回合。直到一方松手或者跌倒为止。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个别挑战,单打独斗;二是立擂台;三是团体赛。

这一游戏主要是斗勇、斗力,但有时也要斗智。比如说挑战或者打擂台,可以用“避实就虚”之计。要故作“气势汹汹”地与对手碰撞,临接触的那一刹那,突然向旁边一闪,就可能把对手闪一个跟头。如果是团体赛,就可用“孙膑赛马”之计,在安排队伍出场的顺序上做文章。这两条妙计,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够以弱胜强。

4、抢鞋底:那时家乡孩子都穿布鞋,一群孩子脱下鞋子玩抢鞋底。他们留着一只鞋子当武器,另一只凑在一起,像士兵架枪似的竖着重叠起来,叫做垒老鸹窝,然后在离老鸹窝十几步的地方划条基准线,让一个扔鞋子离基准线较远的孩子看老鸹窝,其余的人站在基准线上,轮流将留用的那只鞋子向老鸹窝投掷,叫投老鸹窝。

如果投倒了,那个看老鸹窝的孩子就得重新把鞋子垒起来,在重垒的时间里,大家用鞋子在他背上敲打,一直打到重新架好鞋子为止。另外再找一个看老鸹窝的,如此循环不已,很是好玩。那时乡下的马路都是纯天然的“水泥路”,平常尘土飞扬,浮土杠烟,孩子们光着脚丫子在浮土上乱趟一气,滑腻腻的感觉也是挺享受的!

5、打拉子:打拉子的道具只是一根木棒,另外一只十多公分,两头削尖的短木成为“拉子”。玩打拉子孩子们先要分组,然后依序出击。打击的孩子先用木棒猛敲拉子的尖端,等拉子跳了起来,再凭眼力击打拉子的腰部。这与打棒球的道理一样,打得准,力量平衡,就能够打得很远,如不准,就会落在离起点很近的地方。然后由守卫的那一组拿起拉子憋着气,叫着号子跑回起点。如果距离较远憋不过气,送不回来,还得从那个停下来的地方另打。这种游戏也很有趣!

6、斗营:这是孩子们晚上的游戏,参加的人数越多越热闹。一大群参玩的孩子们用一、二报数的方法分成两队,拉开距离就可以玩了,每边都像足球场一样,都有一个营门。先是甲队向乙队挑战,两队一叫一应。甲:“张谋亮”,乙:“开大刀”,甲:“您那营里尽俺挑”,乙:“挑哪个?”,甲:“挑张彪”,乙:“张彪有胡子”,甲:“单挑您的老头子”。

据悉,张谋亮确有其人,是清末的一员猛将,张彪何许人也,就没谁知道。可是在我们的游戏里,被挑队伍里右首第一名队员,依次即为张彪,当然,他是不会有胡子的。

叫阵结束,被挑斗的全体队员拥着张彪,向对方的营门冲去,如果跑进对方的营门就算赢了,可以回归本队,同时取得了向对方的挑战权。如果没有冲进对方营门被对方俘虏,就算输了,必须立即投降。如此这般往返挑斗,直到一方队员被捉完为止。这是一个很热闹的游戏,往往玩到深更半夜,筋疲力尽方休。

7、拾子:拾子是家乡小女孩的游戏。闺女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就要在一快玩拾子儿。这玩意可以两个人捉对比划,也可以多人分组捉对对抗赛。要是人多分组,还得有前奏曲,就是大家伸出一只手掌,口里念念有词:“闷,闷闷来,红花老千配对来。”然后就手心向上的为一组,手心向下的为一组。(不一定一次分组成功),比赛时用不着找裁判员,也不要找公道人,反正凭的是手上功夫,任何人都打不了马虎眼。

拾子的道具是五粒圆形的石子,或者是抟成的泥丸,玩的时候先把五颗子在地上排整齐,然后用两手依序抓起、放下,直到那人抓起或者放下的动作错了,就该轮到别人玩了。拾子以年为单位,从一数到十,算是一年,任意规定几年为一“盖末”。每一年的拾法不同,譬如说第一年的拾法是平接,(即两手心向上接子)。第二年是单卡,第三年是双卡,第四年是花卡……,拾的最好的就如玩手球的魔术师一样,只见子儿滴溜溜地在手中上下翻飞,使人炫目!拾子的唱词有好多种,常唱的有:

俺摊一,猛一将,炒豆饼,还怪香;

俺摊二,小刘二,扛大笔,写大字;

俺摊三,搧扇子,北京来人割辫子;

俺摊四,小四小,搬板凳,喂小鸟;

俺摊五,他五叔,买大烟,吸烟土;

俺摊六,猫拉肉,铁棍打,肉糊涂;

俺摊七,他七娘,打花板,扣花床;

俺摊八,老八家,洗脚水,拌疙瘩;

俺摊九,九九来,阴天下雨补口袋;

俺摊十,拾不来,梁山伯,祝英台。

至今记得儿时语,老夫聊发少年狂,唠叨博君一笑,幸勿责以浅薄!

儿时的趣事还有许多,像粘解了、套蜻蜓、捉鸟、逮兔子、玩猫逮老鼠、老鹰捉小鸡,砸瓦、步步登高、打拽等等。

也许有人要问:你写得东西不过就是儿时的玩乐,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是的,的确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六十年代的农村虽然贫苦,却不禁止孩子们玩耍、游戏,这十分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古老的中国,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不都如此吗?空口无凭,有诗为证:“小儿最是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而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孩子们的游戏,特别是集体游戏项目,却越来越少了。受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无休止的补课,过重的课业负担,无形的升学压力,成为压在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造成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失去了童趣和天真,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丰县乡村记忆——那棒子秸、那柴火垛、那老鸹窝......
被遗忘的老鸹窝
老鸹窝里出凤凰
联艺|南阳方言对联
历史典故:“宰相肚里能乘船”的由来?
散文 | 又见老鸹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