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和我“下微山湖”的经历

文:张侠

图:来自网络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微山湖是“日进斗金”的聚宝盆。我不明白,一个湖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美誉。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我才明白。

父亲告诉我,你可别小瞧了微山湖,那里水草繁茂,鱼虾丰盛,荷菱多多。湖畔平原土质肥沃,盛产小麦,是沛县的粮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微山湖养育着我们方圆几十里的黎民百姓啊!

从我记事起就常看到父亲、母亲不断地下湖淘金。父亲下湖多半是挖藕、打草,母亲下湖总是挖野菜、刨茅草梨子。

我家离湖里有二十多里地。父亲总是在下湖的头天晚上就把窄窄的铁锨、长长的扁担、自制的藕别子(木制的扒藕工具)用绳子捆好,再用布袋子装上几个窝窝头。

一切准备就绪,半夜时分就和他的同伴们徒步向湖里走去。傍晚时候,父亲满载而归,沉甸甸的两捆藕散发着湖泥特有的味道。一捆是完好无损成节的大藕,一支支藕像一个个白娃娃滚了一身泥,头顶的芽儿,俏皮地向上翘起。一捆是用湖草包裹捆扎起来的断藕和藕把儿。

第二天,那捆白胖胖的大藕,让母亲拿到集上买了换些油盐、火柴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剩下的断藕和藕把儿就留下来自己享用。

父亲说,扒藕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巧活。一个有丰富扒藕经验的人,一看荷棵的长势,就能知道地下藕的大小。挖干泥地的藕,要谨慎下锨,以防把藕挖断。

要先挖大点窝,看清楚藕的长势,然后用藕别子别,这样一支完好的藕就出泥了。若是在浅水里,或稀泥拉水的地方挖藕,只需伸下手去,摸着藕边晃边拔就能把藕薅出来。

父亲不但是下湖挖藕的能手,而且也是下湖打草的高手。每到夏季湖里红草、苦江草、三棱子草、芦苇……在丰沛雨水的滋润下,长得十分茂盛,早已没过了膝盖。

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青青湖草,引来了周边各公社每个生产队派来打草的精兵强将。父亲就是俺生产队十人打草小组的组长。他们到了湖里,选好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开始搭庵子,安置好厨房、睡铺,就算安营下寨完毕。

紧接着开始投入紧张的劳作。他们一个个手握长长的钐柄,从右向左,一下又一下,钐刀银光闪闪,钐到之处,青草一片片到地,一排排青青的湖草整整齐齐地平铺开来,接受阳光的曝晒和洗礼。

等上面的一层失去了水分,晒得半干不干,就有专人用杈子一排一排地翻晒。如若天气转阴,要尽快把晒干的草垛起来,以防淋了雨。此时,也是打草人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刻。

父亲说,傍晚时分,是他们最惬意最舒心的时刻。劳累了一整天,把疲惫的身躯往温热的湖草上一躺,嗅着湖草特有的味道,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听着“叫天子”在尽情地欢歌。

它们的歌声清脆幽婉,似在呼朋引伴,又似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双翼扇动极速,边歌边翔,身影渐去渐远,歌声还余音未绝。它们要归巢了,劳累了一天的人儿也要喝汤就寝了。

隔个十天八天,生产队就会派几辆平车过来,把晒干的湖草运回家,作为牛马一冬的饲料。

父亲下湖挖藕、打草很在行。而母亲下湖多是挖野菜或刨茅草梨子,用来填饱肚子,度过饥荒。母亲挖的野菜总是以兔酸子为主。当时流传着一句民谣“茅草梨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尽管母亲已经竭尽全力了,一天下来,也就刨少半口袋而已。

我舅舅家住在胡寨前边的庄上,父亲说他们那儿是二湖沿。舅舅爱捕鱼,在他家东屋的两架梁头中间横着两根木棍,棚着罩鱼的罩,逮鱼的通网子,撒鱼的大网和逮小鱼小虾的虚笼。

舅舅一有空就下湖捕鱼,他捕的鱼大到十几斤的鲤鱼、白鲢,小到几斤重的鲶鱼、火头鱼。更多的是草鱼、鮥鱼、泥鳅、虾,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鱼。

由于长期下湖捕鱼,舅舅的腿总是被苇楂子扎得新伤旧伤伤连伤。不过舅舅靠捕鱼使家里的生活宽裕了很多,同时,亲戚邻居也都跟着沾了不少腥味。我家就能经常吃到舅舅送来的鱼虾。

我下过两次湖。第一次,是我十四岁那年,跟着社员们去刘楼前边的湖地里剪小高粱。由于是平生以来第一次下湖,憬得觉也没睡好,半夜里就随大人们一起出发了。

刚开始觉得挺好玩,黑灯瞎火地走了一段路就腻烦了。吵着闹着爬上平车让别人拉着。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赶到了俺生产队的地头上,站在大堤上向东望,雾蒙蒙的一片。

过了一会儿,太阳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慢慢驱散了雾气。湖地好长好长,一眼望不到头,队长说地那头通到渭河。大家开始用镰刀削小高粱穗,小高粱棵长得矮,我好歹勉强够得着。

社员们一字儿排开,大人两行,小孩一行向前平移。干到中午,我觉得又累又困,有人说到头还远着呢!至少还有三分之一,我听了心里直打怵。

中午饭吃自带的馍馍,就地掘井坑子取水喝。你别说那湖水窜上来得可真快,且清澈甘甜,用手掬起一捧一饮而尽,舒服极啦!

饭后,大家稍作休息,又投入了紧张的劳动。队长看我们几个小孩子实在不想干了,就发话了:您几个下午别干了,自己跑着玩玩吧,别走丢了就行。我们几个熊孩子感恩队长的大慈大悲,三呼队长万岁!

我们似乎忘记了疲劳,欢呼着跳跃着去扑蚂蚱、逮蚰子、追野兔。我们还摘了黄黄的马炮(圆圆的溜蛋似的小瓜),紫靛色的黑天豆,尽情地享受着美味。大家把身体摆成了一个“大”字,面对蓝天白云,听着虫鸣鸟叫,嗅着花草的清香,齐声高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把把营归……

我第二次下湖是跟三奶奶去湖里拾麦子。三奶奶的大姑子住湖里刘楼村,俺称呼她老刘姑奶奶。三奶奶带着我、小喜、秀莲住老刘姑奶奶家拾麦子。那时没有收割机,几十亩,上百亩的麦子都是用镰割,用平车拉马车运。

立足堤上,看那一马平川的麦海,翻着金色的浪花,真壮观啊!收割麦子的农人挥舞着镰刀,挥汗如雨。运输的车辆来往穿梭,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三奶奶忙着在田边地头拾麦子,而我们三个却是在目不暇接地看风景。热风拂面,太阳炙烤,我们三个实在不想弯下腰拾麦穗,挎着个箢子在地边上瞎转悠。一天下来,收获甚微。

第二天,小喜提议,咱们别拾麦子啦,去湖里摸鱼吧!我和秀莲一致赞同,说走就走。我们三个翻过大堤,坐船过河,直奔湖心而去。

河的那边也有成片的麦子,都已收割完毕,捆成了麦个子剁成了乌喽牛垛。更多的是连片的草地,只见打草人、捡粪人、放羊人、放猪人、放鸭人的窝棚星罗棋布。

青草垛、麦个子垛一个挨着一个,羊栏、猪圈遍地散布。白绵羊和青山羊有的在低头啃草,有的趴在地上眯着眼睛慢条斯理地反刍。猪仔们在泥沼里翻拱觅食,什么地梨子、野荸荠、嫩芦根都是它们的美味,大概偶尔也会吃到泥鳅、田螺之类的腥味解馋。

红公鸡高傲地迈着方步,杂色的母鸡们有的在觅食,有的趴在地上闭目养神。鸭和鹅在水中追逐嬉戏。一派生机勃勃、六畜兴旺的景象,令你目不暇接。

到了湖中心,一看到处都是高过人头的的芦苇和蒲草,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们三个忙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试着走进水里。谁知脚一踏进去就吓得缩了回来,苇楂子、河蚌壳、扎得你不敢前行一步。

我们不敢下水,只好在汪泥踏水的地方拾一些小干鱼,扒如蚯蚓一般的泥鳅和刀鰍了。辛辛苦苦一上午,每人的战利品是一荷叶不像样的东西。

再看看湖里来的孩子们,他们一个个短裤短褂,黝黑黝黑的皮肤,打着赤脚,臂弯挎着一个柳条编织成的大篮子,篮子里放着一个瓷盆。他们的脚似乎是铁打的,一点也不怕扎。他们神态自若地走进水里,又是挖泥垒堰,又是泼水。一汪水泼完了,各种各样的鱼在浅水里活蹦乱跳。

他们开始往盆里、篮子里拾鱼,简直忙得不亦乐乎。回转时,篮子里的鲤鱼、草鱼、火头鱼、鲫鱼、泥鳅、鳝鱼在篮子里翻腾着,作无用的挣扎。我们三个旱鸭子和湖里的孩子比,自叹不如啊!不如他们的勇敢无畏,没有他们的捉鱼技巧。

经过多年的改造改建,微山湖现在已是万亩米粮仓,千亩荷花荡,养殖业大发展。她是集农、林、牧、副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秀水宝地。微山湖周边的居民不再用下湖淘金,维持生计,而是下湖观光旅游。

但我和父辈两代人不同的下湖经历,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去湖里去挖藕
微山湖映像
山东作家◆孔令娥 | 微山湖——慈爱的母亲湖
闹饥荒的时候为什么不吃鱼和昆虫?
乌鳢黑鱼养殖一亩赚三万[每日农经]
微山湖上有“八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