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丰县老家八九十年代的“赶集”

文:蒋雪花

图:红艳

前些日回丰县老家,赶了几次集。每一集都热闹非凡,每一集都能带给我最美的心情,每一集都能唤醒我那些沉睡的记忆。

农村人,要种地,要干农活,这仿佛是永远逃脱不了的宿命。最能慰藉心灵,消除疲劳的也便就是赶集了。

赶集,在我小的时候,像王沟这样的集,是隔一天一个集,有些地方是五天一个集。不逢集的话,有很多东西都买不到。在那会儿,一些大娘们经常会搞错日子,风尘仆仆的去赶集,却扑了个空。就算是逢集的话,也要早去,基本上超过十二点就罢集了,想买一些东西也买不到了。

而在今天,就不一样了。每一天从天明到天黑都是集,只唯恐你不去。超市和店铺的商品多到车载斗量,你想买啥随时都可以来。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会儿,赶集的路全部是泥土路。雨后,路粘的人拔不动脚。拉的平车,骑的自行车的毂轮里全搡满了泥,费上九牛二虎之力,就算是汗水把衣服湿透。走上个一里路都得要半天。一些大坑,小坑里积满了水,不知不觉间就会连人带车一同栽倒。弄成了个泥头猴。

天晴的太久了,浮土很深,咬着牙的蹬自行车,尽管把链子蹬的咯咯吱吱响,累得眼黑脖子粗,不但没有前进多远,有可能还会摔倒在土窝里。弄得鞋里,甚至裤管里全是泥沙粒子。

最最不愿接受,也是我最记忆犹新的是自行车掉链子。就这样,一路如蜗牛爬行,一路上上了无数次的链子。特别是我家的那辆自行车,脚蹬子只是两个小铁棍子。穿着娘给做的纳底布鞋,每赶一次集回到家,硌的脚底板子疼得都要两天才缓过劲来。

在今天,一直从家门口到集市上没有半步是土路。全部都是水泥路加柏油路。平坦,笔直而宽阔。车子上了路,绝无后顾之忧。您尽管大胆地往前走就是了。

路变好了,自然交通工具也先进了不少。电动车早已普及到各家各户,三个毂轮的,两个毂轮的比比皆是。小到八岁的孩子,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只要给他们一辆,都能玩的转。坐上座驾,车把一攥,乘着乡村的风,嗅吸着泥土与庄稼的清香味道。偶尔也会邀上个三五邻居,或者带上家人,唠着小家常。一场赶大集就是这么的酣畅淋漓,痛痛快快。

小时候(八十年代)的集市上,大多是矮小的砖瓦房。非常的整齐,却高低不同,新旧不一。有的墙体斑驳透明,有的严密厚实。有的是蓝砖红瓦,有的是土墙小瓦。大多的门基本上都是以木门为主,门链儿是铁做的,风一吹,会叮叮作响。

今天的集市上,大多是整齐划一的两层小楼,坚固而扎实,气派而奢华。墙体洁白而光滑,大多的门都是双层的,外一层卷帘门,内一层钢化玻璃门。当年的那种“古老”门链儿似乎已销声匿迹,与时代划上了句号,似乎永远的成为了过去。

那会儿,集市上最高大上的店,是供销社。记得跟着大人去赶集时,买不买东西也要带着我到里面溜一圈。那会儿的柜台是“城堡”式的,几块砖搅和着一些泥,筑建成宽大约70公分,高大约一米的台子。买卖就在这样的柜台上交易。

至今我有时做梦都在踮着脚,扒着柜台往里面看,却怎么也看不到,非要母亲抱起我,要把柜台里面的东西一览无余才开心。岁月更迭,时光叠加。仿佛这样的日子不曾走远,似乎那柜台上的泥土里夹裹着的麦壳还带有麦香的味道。

小时候集市上的称用的是杆秤,一杆秤半米多长,一般的称能称重二十到三十斤,再称多一点用磅秤。卖东西的厚道人,总归把称给称的高高的,不缺斤短两。秤砣上的绳粗细适中。狡猾一点的人,把称压得很低,最多给个平称就不错了。

称一称下来,还要把眼靠近称杆,一个称星一个称星的查给你看,顾客会说,你别坑我就行,然后又是掰着手指头算一阵子账,要么就是找一段小烂树枝在地上画,三画两不画的,下一个买卖又来了,急得团团转,额头直冒汗。不过,乡村上的人朴实,总会耐心地等一会,把账算准,把钱给了才会走。

再来看看今天的卖主,几乎是每人身旁一个电子秤,物件一上称,斤数和钱数瞬间清晰呈现。买东西的爽快人,立马给钱就走人。看,多快捷,又准确,又利索。就算是没有电子秤的卖主,也至少带一个计算器,或一个手机。我在揣测,这样的神器里不知得藏着多少根烂树枝,居住着多少块泥土地,哈哈!

只要是店,总有柜台的立身之地。没有柜台,店主好像没有了倚靠,坐立不是,徘徊不定,心神不宁。顾客不知所向,找不到老板,不知道买东西找谁。可见柜台的重要性。

现在的柜台高大上,采用上乘而优质的透明玻璃做成,讲究一点的外加金色镶边,内里加几盏小灯。想买啥商品,隔着柜台就能指指点点,挑挑选选。一目了然,近在眼前。

那会儿,赶集上店,都要自带包袱和篮子。买好了东西好有地方装。有时候家里的筐,箢子,都跟着上平车,咕噜噜跟着去赶集。这样的工具,看着笨重,用起来不太方便,但是,很环保。对人身的健康有益。

现在买东西,似乎买啥都是用方面袋一装,然后一提溜,扔上车子就走人。这样,没有了除皮的环节,卖东西的人也轻松了不少。但是,危及的是人类的健康,方面袋上一些有毒性的化学品 ,不知不觉间就吃进了肚子里,长此以往下去,百害而无一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集头上,总少不了几个剃头匠。腰缠白围裙,手拿最简单的剃头刀,正在热火朝天的给一些老头,边嬉笑颜开的拉着呱,边剃头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而最让我最忘不了,最感到稀奇的,是他那小铁盒里装着的那几个如乒乓球大小的白蛋蛋(洗头发用的)。

时光如梭,岁月悠悠。一晃,二三十年的光阴一去不返。在今天,真的难寻这样的场景了。理发店,在招牌上都有了雅趣而更有韵味的名字。叫什么什么精剪,什么什么美发。理发店的老板大多是年轻漂亮的女人,粗俗老男人开的店几乎没人光顾。当年的小圆球摇身变成了华丽包装而带有清香气味的洗发水。洗出来的头发不仅要干净,还要飘还要柔,男人的头发一甩要帅,女人的头发随风能飘起。

当年那会儿,跟着大人去赶集。最喜欢看到的,最令人馋涎欲滴的是街上的糖葫芦。红彤彤,光明锃亮的。不管吃过多少次,都不腻。酸酸甜甜的味道,从唇边滑过,抵达舌尖,轻轻咀嚼,口水溢满嘴角,不由得感叹,好吃,好吃,真好吃!

今天的孩子们,被铺天盖地的零食迷乱了眼,也许,他们永远体会不到我们那时的糖葫芦能吃出那么好的滋味来!

再来看看当下,集市的街头,集内的超市和食品小店里。一些五花八门的小零食多到数不胜数。包装花哨,千奇百状。不禁让人啧啧称赞。面对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小吃儿,有时候,犹豫的不知该往哪儿下手。巧克力,棉花糖,冰淇淋,这些“洋零食”,那会儿的我们,是绝对不敢奢望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你感觉到的苦涩,却是我们那会儿最想要的幸福。你认为的幸福,未必就是我们想要的。

八九十年代的集市上,有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布匹。似乎每个摊位前都站有几位婶子,大娘们,正在仔细的挑选布的颜色和花型。那会儿的布料大多是棉质的,要么就是的确良的。有了布,当然,还要找裁缝师,所以,集市上的裁缝店也是不可或缺的风景。

我坚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每一位人,在脑海里,都有一架缝纫机的幕篇,在耳畔,都有一架缝纫机在咔咔作响。那会儿,农民家的孩子每穿上一件新衣服都不知要乐上多少天。至今,我仍有一个习惯,每当在店里试一件衣服刚穿上身时,都要仔细的,把鼻子贴近衣服,闻一闻,是不是还有当年缝纫机油的味道残留在上面。

再来看看现在的集市,基本上找不到卖布的摊儿了。取而代之的是摆摊卖成品衣服的。当然,这样的摊儿不多。还是以店和大卖场居多,里面的衣服式样繁多,颜色各异,只要兜里有钱,保你进去不到半小时,就会有一身最适合你的衣服穿在身。有弹力的,宽松的,棉麻的,纯棉的,羽绒的,化纤的,韩版的,应有尽有。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洋气,潇洒,大方,得体。但,我相信有一部分人还是时常会站在时光的这头,遥望那些走过的路口。

文章写到此,我又想到了老算盘,老油坊,老弹棉机……这些物件都或多或少的又会勾起一些人的回忆,泛起一些涟漪,也或许又会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宛转成诗,续写成文。

随着时间前进的步伐,仿若这个世上的一切都在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再的提高,以往的东西,似乎再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有的过去,成为了过去,不会重来,一些东西已永远的停泊在历史长河的岸边,但,记忆永恒,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温暖的陪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丰县史小桥:看到这久违的乡村集市,真有种回家的感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一个普通的农村
月薪不到4000的,你一定经历过这19个心酸瞬间...
奔五的70后,好怀念童年的时光
青青竹笋破土出
还记得6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