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农日用杂字》解读(四)

       杂字原文:

       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带着打桑斧,梯杌扛在肩,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枝子具绳捆,叶子钐刀删。蚕盛多打箔,苇席须要宽。老眠要做茧,簇了用密苫。盐须早驮下,入瓮把茧腌。


      释义:

      行说(xíng shuō):正说着。

       剜(wān)苗:即间苗、定苗。间苗又称疏苗。因有些庄稼播种量都大大超过留苗量,造成幼苗拥挤,为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应及时清除一部分幼苗,选留壮苗,使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在这里特指用锄头给高粱定苗,在一定距离内只保留一株,其余除掉。

上图是现代给麦收后地里套种的玉米剜苗

       打桑斧(dǎ sāng fǔ):又名桑斧,用于砍削桑树枝条的斧头。

       梯杌(tī wù):能踩着登高上树砍桑的工具。

      耽(dān):耽误。

      具绳(jù shéng):或作拘绳。一种较粗的绳子,一端拴有木杈,俗称“拘角子”,以便结扣捆绑之用。拘绳有单绳和双绳之分。下图为一根绳子的拘绳。


       钐刀(shàn dāo ):一种专门用于删削树叶或庄稼枝叶的小型农用刀具,形如宝剑,一面开刃。钐刀的形状、用途和使用方式均不同于钐镰(或称钐、大钐刀)。

       打箔(bó):也叫织箔。用芦苇或秫秸(高粱秸秆)以绳连缀而成的帘状可卷之物,多用于养蚕或晒物之用。北方多用高粱秸秆打箔。

       苇席(wěi xí):苇席是用芦苇编织的产品,北方多用做炕席或床席。此物铺在高粱箔上用来养蚕,是北方蚕农的标配。


      老眠(mián):蚕在做茧之前最后一次蜕皮前的休眠称老眠。

      蚕簇(cù):蚕簇亦作“蚕蔟”,是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俗称蚕山,多用竹、木、草等做成。目前所用的蚕簇,有蜈蚣簇、改良伞形簇、折簇、花簇、回转簇等。北方多用麦秸或谷秸制作,南方多用稻草制作伞形簇。簇蚕就是让蚕上簇作茧。杂字中所说的“簇了”,即蚕上簇后的意思。


      驮(tuó):用背搬运。驮下在这里指较大数量的买下,由此可看出当年养蚕是何等的兴旺。


      瓮(wèng):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也可用于腌制东西。

          周代印纹硬陶瓮

      腌(yān):用盐浸渍食物:如:腌肉、腌菜等。在这里指用瓮腌蚕茧。俗语云:“破瓮腌不出好咸菜”,用以说明不好的家庭,教不出好孩子。


解读:

       杂字原文中这句“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节气到了立夏以后,正是春播作物如谷子和高粱,黍子共䅟稻(旱稻),芝麻与棉花等,都到了间苗定苗的时候。如清明节前后播种的高粱,墒情好的话四五天就能出苗,再过二十多天,正是“立夏”时候,也即阳历的5月5日或5月6日(农历的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此时高粱苗已长到一拃多高,有四、五个叶片,正是剜苗(定苗)的最佳时间段。而谷雨前后播种的谷子,七八天就能出苗,立夏后也到了间苗定苗的时节。二是从“家家把苗剜”可以看出,在日用杂字作者马益著老先生的家乡山东临朐这一带,甚至是整个北方地区,谷子高粱等作为农家不可或缺的作物,是普遍种植的。

        在旧时,虽然谷子和高粱同属主粮作物,但谷子要重要的多。从种植上看,良田耩谷子,“下首种蜀黍”。从蒲松龄的《农桑经》上看,对高粱的记述是几笔带过,对“剜谷”则有专篇论述:“留苗视地肥硗,要分明,不可太密,不可点罨。俗云:"密处稀,稀处密,不稀不密留到底。"又云:"稀谷大穗,来年收麦。"·其收不少,而地力不竭,勿听佃人贪多也。剜苗必须四排,大约沃田留三四茎,薄田留一二茎;沃田一尺一丛,薄田一箸一丛。然又当视谷类之善歧不善歧,以为疏密。虽云老剜少刨,亦宜略早。苗不剜不长,种晚者更宜速剜,但勿令其压苗耳。”大体意思是,谷子留苗要因地制宜,疏密有度。由于谷子“苗不剜不长”,故在所有庄稼的间苗定苗中,谷子是优先下手的。

      生产队时期剜谷情景

       当谷苗长到两三寸高时,就须间苗定苗了。谷子剜苗不像高粱那样用大锄头,而是用小锄,或用折弯过尖部的镰刀头,边定苗边除草和松垄背上的土。谷子的株距,在旧时一般是按蒲松龄《农桑经》上说的,根据其分蘖能力强弱,大约沃田一尺一丛(三四棵苗),薄田一箸(筷子)一丛(一二棵苗)。现代可能是品种或水肥条件好的缘故,大多是一筷子左右留一棵壮苗,有的株距更短。

       剜谷虽然不是力气活,没什么大动作,但很劳累。因为人蹲着两腿蜷曲,血流不畅,时间长了,又累又麻,腰酸腿疼。一到剜谷时,家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妇女,坐着小板凳出场。剜谷又是个急活,就那么几天,错过了时间,谷苗疯长扎下须根,不但浪费地里的养分,剜谷时也很费劲,容易伤害谷子的根系,影响谷子的生长。在旧时剜谷的高峰期,有些地多的大户人家,都要到“工夫市”上寻短工来帮忙。

      高粱这种作物不能密植,不然容易倒伏。俗话说:“谷要稀,麦要稠,高粱地里卧住牛。”这话的意思很清楚,高粱和谷子的种植不同于麦子,必须通过间苗保持一定的株距。而高粱间苗的要诀是“老鸹大续窝,一步留三棵”,也就是在一步之内只留下等距离三棵高粱苗,其他的要锄掉。

       大面积的高粱间苗是不会像挖野菜那样用铲子剜或用手拔的,而是用长柄锄头,一人顺着一耧两行(有的地方称两行为“两眼”),将高粱的株距保持在一尺左右。高粱剜苗可说是一项技术活,新手往往将该留的苗子不小心挖掉,而将株距拉大,还有的将应留的高粱苗根须几乎全部剜出,直接影响到苗子的正常生长。旧时大户人家雇人剜苗,都要好生伺候,为的就是别让干活的故意做手脚。


       笔者七二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在生产队里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总觉得给高粱定苗最难办。别说技术,就是手中的锄头都很重要。而最好用的锄头,莫过于上图这样锄刃向里凹的。因为给高粱剜苗,不仅仅是为了定苗,每隔25厘米左右只保留一稞,还要锄净垄背上和苗周围的草。试想所用的锄刃是向外凸的,在清除苗子前方的野草时,弄不好野草没铲掉,反把想保留的高粱苗干掉了。在给高粱定苗的过程中,还有一道工序就是给一株苗子“定墩”,即围绕那棵独苗几锄挖出一个窝,让高粱苗立在窝中间,以备在干旱的春天,即使只下一点雨也能让高粱活下去。高粱耐旱,根扎得深,哪怕你剜苗子时不小心锄断了几条根,只要有一条根须与土壤相连,它就死不了,而且后来还长的特别旺。这一点只有老农最懂行,没亲自看过高粱生长的人很难认可。正是这“定墩”的需要,锄刃挖窝还是向里凹的最适用。

        立夏前后几天,不仅是高粱剜苗的当口,也是桑叶已经长大,正是喂蚕的时节。为了不耽误工夫,人们在去剜苗的时候,就随带着打桑工具,顺便把桑树枝叶捎带回家。这就是《日用杂字》所说的“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

       山东自古为蚕桑之地,自汉唐历宋元,乃至明初仍是全国重要桑蚕区之一。明中叶以后山东桑蚕业逐渐衰退,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自14世纪起华北平原气候转冷,年积温下降,不利于桑蚕生产;另方面显然是由于植棉的推广,棉花日益取代丝绢成为衣服的主要原料,直接影响到桑蚕生产。但在临朐,桑蚕生产始终是其传统产业,经久不衰。从《沂水桑麻话》中的“邑民不知种桑,近有种植者皆自临朐倩人来种”一句可以看出,临朐人种桑技术直到清中晚仍保持领先地位。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桑蚕生产在临朐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旧时山区都是高杆桑,大多都在堰头地边,需身体灵活能上树的才能胜任,笨手笨脚是不行的。砍桑也是一门技术活,要分得清哪是死眼,哪是活眼,会砍的越砍树越旺,技术不好的,砍成堕落头,树势会越来越弱,甚至萎缩而死。

       桑树采叶时主要采枝叶浓密之处,留下主要枝干,这样可以年年都有好的收获。正因为打桑要取其枝叶,故必须“带着打桑斧,梯杌扛在肩”,继而登梯上树,有选择的砍下枝叶,再“枝子具绳捆,叶子钐刀删”,便于好喂蚕了。


       “具绳”,是一种农民常用的绳索名称。这种绳子与普通绳索的结构不同。它是在一头装有一个用比较结实的小树叉做成的“Y”形“拘角子”,两根绳子分别拴在“拘角子”的顶端,看上去类似一个大弹弓。

在使用这种绳索打捆时,将一头相连的两条绳子间隔一定距离铺在地上,放上要搬运的货物后,将绳子缠绕货物一周,穿过“拘角子”,再用手攥着绳头,用脚瞪着“拘角子”,用力勒紧,反向打结。使用这种具绳捆绑庄稼或柴草,搬运货物时绳索不会滑偏,是老百姓的家庭必备用具。在北方,“拘角子”多取自枣树或槐树,这种树杈比较结实耐用。



      “钐刀”和钐镰(或称大钐刀,俗称“钐”)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是形状不同。钐刀形如宝剑,刀柄很短,一面开刃,刀体和刀柄在一条直线上。钐镰具有较长的刀体和较长的木柄,呈“L”形。刀长至少30厘米,有的长大80厘米;木把短的长120厘米,长的达两米多。还有的在杆子中间安了一个“A”形的把手。二是用途不同。钐刀专门用于删削树叶或庄稼枝叶,如《日用杂字》中所说的“枝子具绳捆,叶子钐刀删”和“苘麻才杀来,还没把头删”,指的就是这种小型钐刀。钐镰主要用于砍割牧草或收割麦稻。三是使用方法不同。使用钐刀比较简单省力,一手抓物,一手操刀,或站或坐都能劳作。使用大钐刀,人要站直,双手握紧木柄,靠腰部的扭动来开展运作。

       “蚕盛多打箔,苇席须要宽。老眠要做茧,簇了用密苫。”这些话说的是养蚕要领中的分箔、上簇问题。

      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簇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收蚁之后,便要喂蚕。后随着蚕体的生长,需要除沙和分箔,以利于蚕体的健康。古代北方农家养蚕在头眠后即将一张蚕箔上饲养的蚁蚕分为2箔,二龄盛食期分为3箔,二眠起身分为6箔,三龄盛食期分为12箔,二眠起身分为25箔,四龄盛食期分为30箔。

                  高粱箔

        上面这段文字中所说的“箔”,在北方包括两种组件:下面是高粱秸秆编织的箔,上图铺的是苇席。而在杂字中“蚕盛多打箔”里箔,则是专指高粱箔。由于高粱箔有点稀疏,很小的蚕容易脱漏,必须铺上比较细密的苇席才成,并且苇席的宽度一定要超过下面起撑托作用的高粱箔。这就是所谓的“蚕盛多打箔,苇席需要宽”的真实意思。南方的户用蚕箔,则是用竹篾编成的圆形养蚕器具。以前这些传统的蚕箔,现如今大多换成了金属和塑料的架构,更便于大规模养蚕(见下图)。

       家蚕经三眠或四眠之后,最后趋于老熟。从前农户家里房屋都不宽裕,一般是在院子里扎簇蚕房。将几根直木杆刨坑竖起来成圆形,埋结实。然后将箔围起来当墙,用以遮风和保温。里边用细木棍或高梁稭,平着扎起簇蚕用的好几层平台。为防雨,上面扎成尖顶,用草苫盖好。这就是杂字中所说的“老眠要作茧,簇了用密苫”。旧时农家没有方格簇,种麦子多的山区多用蜈蚣簇或折簇,其他山区多使用伞形簇,就是用杆草(谷秸)绑成小把,中间撑一小木棍,形如伞状。杆草下面,专门放蚕。待所有蚕上簇五天,大部分已经化蛹,就可以从簇把上摘茧了。

                  伞形簇

       《日用杂字》中的“盐须早驮下,入瓮把茧腌”说的是杀茧问题。《齐民要术》中说到:“用盐杀茧,易缲而丝肕。日曝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著,几将倍矣, 甚者,虚失岁功:坚、脆悬绝,资生要理,安可不知之哉? ”《士农必用》书中说:缫丝时若人手不及,可杀过茧慢慢缫。杀茧的方法有三种:一日晒,二盐腌,三蒸。蒸最好,但人多不会。日晒则损茧;用盐腌则比较稳当。从 “盐须早驮下,入瓮把茧腌”这句话看,当时的家庭养蚕规模已比较大,并且是采用盐腌杀茧法。

        瓮与缸大同小异,一般是收口者为瓮,即口小肚大;侈口(又称广口或敞口)者为缸,即口大肚小。腌制东西之所以用瓮,不用缸,主要是瓮口小肚大,便于瓮口上加盖密封。俗语说:破瓮腌不出好咸菜,就充分说明腌制东西常用的是瓮,而不是缸。下图分别是瓮与缸。

           上图为古代陶瓮

                    缸

        看到上图中的大缸,特别是那粗糙坚硬的瓮沿,不由的想起以前在农村老家,没有磨刀石,需磨菜刀时就在缸沿上蹭几下,非常管用。在我寿光老家,像上图这样的器物,既不叫缸,也不叫瓮,而是叫作“缸瓮”。可见对这种实用器物,没必要过于认真的区分缸和瓮。就像传说中的司马光砸缸,到底砸的是缸,还是瓮,这都无关紧要,再考证也没多大意义。这是题外话。


(作者:王守照     文中配图大多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谷子田间如何管理更优产
高粱苗期管理
谷子生产技术
西吉县膜侧谷子栽培技术
强分蘖、超高产谷子金谷二号及栽培技术
渗水地膜杂粮种植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推广与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