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丝毛雕”、“汉八刀”和“毛刀刻”技法 | 玉满斋

         有汉一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王朝强盛的国力促使玉器制作工艺在东周先进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其中“汉八刀”、“游丝毛雕”与“毛刀刻”便是此期三种极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本文对三者逐一浅做探讨,错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技法之雏形见于春秋晚期,但当时线纹之长度及连贯性尚不及战汉者,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绹索纹、网格纹以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游丝毛雕”线纹之具体形态复可细分为两式:

一式,较粗。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线槽边沿规整,不见崩口,仅在弯转之处偶见歧出线纹;为多条短凹槽连接而成的阴线痕迹,每道凹槽皆作两头尖浅、中间宽深的枣核形,故同条长线纹的宽窄略有不同,槽底为既相连接又大致等长弧形磨砂痕迹,这是微观见到的典型砣痕。根据微痕推测,此式应由小型勾砣以湿砂为介质砣出,此处的勾砣是一种形制较小的铁质砣轮,制作时先碾出多条短断线,再于间隙处补砣,接短成长,从而形成了这般断续相连,遒劲自然的形态。

如北京丰台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玉舞人。白玉质,表面局部沁成黑色。扁平体,镂雕作舞人形态。舞人作折腰甩袖形,一臂广袖上扬逾首垂至另一臂,另一只手置于弯折的细腰间,长袖至下摆一侧且回卷。舞人之小眼、细眉、直鼻、小口以及长裙上的花纹皆以“游丝毛雕”技法琢出,线纹遒劲有力,断续相连。上、下端各钻有一圆孔,可作穿系结缀之用。高5.2、宽2、6厘米。

二式,较细。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线槽边缘有锯齿状崩口,且出现作不规则歧出的细毛刺;槽底深浅不一,有多道细丝状划痕。显系由诸如良渚文化时期使用的金刚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状硬性刻具琢出后,再加以修磨而成。 

 

如陕西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出土的一件玉璧。青玉质,略泛白。玉璧形制规整,呈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缘皆饰阴线纹一周,中部琢出一周束丝纹为界,将器表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剔地隐起蒲纹为地,上饰阴刻谷纹;外区系两组四条双身兽面纹,呈对称状分布,兽面朝外。纹饰繁缛精致,皆以“游丝毛雕”技法琢出,线纹纤毫毕现,遒劲连贯,宛如一气呵成,其边缘有毛茬。直径23.4、孔径4.2、厚0.5厘米。

所谓“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汉八刀”实际上是斜碾工艺的一种。斜碾工艺在西周时期已非常流行,其流程应是将砣具偏倾角度,利用其侧刃带动潮湿的解玉砂碾制,使线痕呈现出一面深、一面浅的斜坡状。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一面坡”技法。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故此后历代多被沿用。战国时期,“一面坡”阴线主要作为夔龙纹、凤鸟纹的加强线出现在大型分区玉璧之上(汉代玉璧亦然)。时至汉代,衍生出“汉八刀”技法,痕迹多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多两道坡面成对出现,如同“八”字之撇捺状排列);因之在下砣之际重入而轻出,故每道线纹中间粗重,端部尖浅锋利,尽显力度。此外玉匠在初砣之后常加以精细打磨,所以线条截面砣痕尽化,光洁锃亮,细观之则呈略有平行划痕的细磨砂状态。

    “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之上。如陕西西安北郊尤家庄14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玉蝉。青玉质,表面沁蚀成灰白色。扁平体,长条形,中脊较厚,两侧扁薄。以“汉八刀”技法琢就,蝉翼紧迫,双目外凸,腹部伸缩,刀起刀落干净利落,棱锋毕现,线条挺拔。长6.3、宽3、厚0.4厘米。

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翁仲为此期同类作品中的代表。青白玉。脸型较长有异于常人,面部神情肃穆,头顶高冠,宽带博衣,衣领右衽,长裙曳地。五官以及衣服轮廓以斜刀琢出的粗重线纹表示,刀工简练、犀利。高4.1厘米。

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一件玉握猪亦属此类型。白玉质,质地细纯,打磨光润。呈圆柱体平卧状,拱嘴翘鼻,耳部后伏,背部滚圆,腹部及臀部平齐。用典型的“汉八刀”技法琢出数对宽线槽,刻画出耳部、四肢等各部位轮廓,看起来十分简洁和生动传神。长10.3、宽2.3、高2.7厘米。

毛刀刻”,又被称作“乱刀”,初现于秦代,在汉代得到了发展延续。该技法与前文所述的二式“游丝纹”制作方法相同,亦是刻具琢成,只不过此类线痕形态粗糙。毛刀刻所琢线纹,总体较为宽浅,由很多条细过毫发的不规则细线纹组成,线痕边沿多歧出毛刺,风格粗放不羁。(参考图13 陕西长安茅坡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猪)“毛刀刻”在前朝大多出现于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而在本期则主要用来表现玉刚(严)卯、玉印上的文字以及部分圆雕作品之细部。

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的一件玉印。白玉质。覆斗形钮,上有一穿,印面方正平整,左右顺式阴刻“桓平之印”四个篆体文字,用刀苍劲有力,起落笔处有毛边走刀现象。通高1.43、边宽1.92厘米。

    陕西西安三桥镇汉墓出土的一件圆雕玉獬豸。白玉质。圆雕品,獬豸呈卧姿。昂首,圆眼,双耳后耸,长吻,额头直立一钝尖状短角。短尾,蹄足,右前肢为曲态,其余收于腹下。以“毛刀刻”琢出的阴线勾勒体毛,线纹皆未进行修整抛光,较为粗糙,边缘多出现毛刺。长4.5、高3.7、厚1.6厘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9汉和田玉熊席镇到底值多少钱?教你辨别哪些更值钱!
汉代玉器“游丝毛雕”工艺研究
近距离欣赏馆藏出土古玉—“游丝毛雕”汉代玉舞人
春秋战国玉器的辨识
分解汉代玉器工艺痕迹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20)汉代玉器「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