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堰八个注重助推生态创建

     姜堰是地级泰州市的东门户,全市总面积927.5平方公里,总人口79.45万人,下辖15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6.7亿元。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2009年以市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2010年起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历届姜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1999年建成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被表彰为全国生态环境监察示范单位。

  2010年姜堰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2012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验收。

  注重把坚持环保优先、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市创建的鲜明导向

  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创发展新优势引领创建工作。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在发展思路上,始终把环境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珍惜,作为第一竞争力来打造,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抓手来推动,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树立正确政绩观、打造城市新形象引领创建工作。伴随着生态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深深感到,良好的生态禀赋既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创建实践中,把生态创建纳入各镇区党政“一把手”重要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全市上下认识统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集中力量把“锦绣姜堰”的风貌展示出来,把“湿地溱湖”的景致凸显出来,把“生态宜居”的品牌打造出来,使之成为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比较优势。

  以强化民本价值观、提升群众幸福感引领创建工作。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环保满意率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利于兴业、便于旅游、宜于人居”的生态名城要求,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到生态创建带来的“红利”,公众环保满意率逐年上升。

  注重把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行政推动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强力引擎

  规划龙头地位得到确立。委托省环科院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适时组织修编,在城市改造、园林绿化、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等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总体建设规划与生态景观规划的有效衔接、相互协调。制定出台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意见、奖励补助办法、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方案、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奖励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批生态创建瓶颈问题进行专项部署。

  目标责任体系全面建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统筹全市生态创建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全程参与生态创建工作。各镇区和市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创建工作体系。出台《姜堰市生态创建(创模)考评办法》,将生态创建纳入三个文明考核,并实行倒扣分制和双罚制,形成了“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的良好工作格局。

  行政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动员会、重点工程推进会、重点事项督查会等专题会议40多次,定期对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每年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来姜宣传环保法律法规、节能减排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提高创建水平。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全方位宣传生态理念、环保知识和创建动态,让生态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以浓烈氛围凝聚创建共识。

  注重把推进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市创建的根本主线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手抓传统产业高端化,加强先进工艺引进,鼓励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土造纸工厂126家、电镀企业11家、拉丝企业5家,淘汰铅酸蓄电池206KWH、印染布1800万米、水泥48万吨、铁合金1万吨等落后产能,削减COD 3922.17吨、SO22647.58吨。一手抓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8%,其中智能电网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

  生态高效农业走在前列。以打造全省知名的生态农业先行区、示范区为目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病虫害科学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2011年全市化肥施用强度246.2千克/公顷。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全市共认证“三品”172个,“三品”播种面积达到116.2万亩,占可食用主要农作物耕地面积的82.1%。实施畜禽粪便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率先在全省实施秸秆禁烧禁抛,2011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09%,被表彰为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市。

  现代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把壮大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努力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方面,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统筹推进湿地公园、泰州华侨城、溱潼古镇以及农业生态园、河横村联动发展,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保护水平,让绿色生态真正成为姜堰旅游的品牌、创建生态市的王牌。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新兴业态层次。大力发展新兴物流业,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努力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创造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一批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无烟产业”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40%。

  注重把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乡环境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关键举措

  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2006年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11年建成二期工程,同时配套建成污水管网87公里、污水提升泵站8座(其中2座在建),形成日处理生活污水6万m3的处理能力。目前,城区日收集处理生活污水3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方面,2010年建成并运行溱潼污水处理厂,2011年起投资2亿元新建蒋垛、白米等5座二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3万吨。利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带动社会投资近亿元,2010年以来新建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座,日处理能力近万吨。初步实现了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在城区,投入2600多万元,实施前堡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升级改造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房366座、果壳箱505只、垃圾桶363只,配置各类环卫作业车200 辆,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外运焚烧处理,日处理量130吨左右,无害化处理率达91%以上;在农村,投入3400多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16座,配套设置垃圾房2956座、垃圾车1902辆、垃圾桶4607只,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模式,建立健全保洁、收集、转运三支队伍,生活垃圾实行委托外运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226.67万元,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置。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处置公司按时收集并认真、准确记录交接单,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到位。目前,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废物无害化管理处置率达100%。

  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2007年8月启动饮长江水工程,工程概算2.2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回购民营供水企业6个,建设达镇干管74公里,31万人饮用上了干净卫生的长江水(预计年底饮长江水工程将实现全覆盖)。同时,强化备用水源保护区日常管理,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定期对取水口及其上游进行水质分析,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

  注重把彰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魅力作为生态市创建的不懈追求

  “生态名城”初具雏形。投入9.4亿元先后实施三期溱湖湿地恢复工程,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和水生植物580多万株,恢复本土绿地30万平方米,溱湖湿地保护面积达26平方公里。今年3月,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晋升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组织实施“三年大拆迁、五年大建设”旧城改造,投入巨资整体搬迁地处城区、污染严重的10多家工业企业。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大年检、路检力度,全市机动车尾气检测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广太阳能、管道煤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清洁能源区建设,全市清洁能源区面积达到18.1 km2,城市气化率达到95%以上。

  “三水城市”特色彰显。结合防洪工程和城市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开展城乡水环境整治工作。在城区,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采取“上引活水、中止污水、下排陈水”,以及高标准建设滨河绿带工程等综合举措,疏浚整治河道20条,并进行美化、绿化、造景,打造出了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绿色生态水廊。在农村,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河道轮浚机制,三年来累计疏浚整治市级河道8条、镇级河道84条、村庄河塘372个,同步实施河道绿化美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水体状况和岸坡环境。

  “绿色姜堰”正在形成。在主城区绿化上,加快天目山公园、单塘河遗址建设,积极拓展主干道两侧的绿化带,促进城区绿化进一步扩大绿量、丰富内涵、提高品味、形成景观。2011年,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81%和40.08%。在绿色通道建设上,建成5条高等级公路、10条市级道路、26条市级以上河道两侧的宽幅林带,以及180多条镇村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绿色屏障1500公里。在保护地建设上,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沟渠路堤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等规模造绿项目,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62%,受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20.88%。

  注重把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构建作为生态市创建的重要环节

  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示范市机遇,重点围绕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难点,建工程、上项目、抓推进,通过三年努力,建成一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截止9月底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4个、二星级康居乡村19个、一星级康居乡村59个。

  基层生态创建成果丰硕。注重发挥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联动作用,把生态建设的触角向乡镇延伸、向农村拓展、向基层辐射。截止目前,省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创成国家级生态镇7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12个、泰州市级生态村245个。创成省级绿色社区3个、泰州市级绿色社区39个,省级绿色学校18所、泰州市级绿色学校23所。江苏双登集团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电池生产企业。

  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大力推行“道路修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设施维护、垃圾清运”五位一体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制定了镇污水处理管理机制和垃圾转运制度,定期进行常态化的创建现场观摩互评活动,相互借鉴学习,促进共同提高。目前,全市各镇区管护队伍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的长效管护。

  注重把强化执法监管、维护环境安全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基础基石

  始终做到从严审批。始终把环境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珍惜,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新上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和环评制度,严格实行“三个禁止”:即未经环评、安评、能评的项目禁止投入,未经检测的设备禁止投运,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项目禁止投产,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近年来,共否决化工、印染、冶金等项目57个,涉及投资额20多亿元。

  始终做到从严监管。制定出台了“二十个有”企业规范手册,组织开展了阳光排污、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等系列行动,在29家重点企业安装84台(套)在线监控设施,有效提高了企业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和污水达标排放率。持续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活动,累计对607家企业开展环境行为评级。

  始终做到从严执法。成立了由市纪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项整治小组,组织开展了危险废物、烟尘污染和废水污染专项大检查,先后对全市拉丝、土造纸、小砂粉、小化工、小电镀企业等89个行业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重点问题实施专项整治,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注重把引导公众参与、创建成果惠民作为生态市创建的致胜法宝

  生态创建实践离不开公众参与,生态创建的成果必须与全社会共享。多年来,我们坚持注重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努力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了遍及城乡的乡村环保生态家园协会,广泛开展环保进镇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四进”活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生态创建。二是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立了环保“12369”举报平台和新闻媒体投诉热线,完善领导干部带案下访、环保局长大接访工作制度,畅通信访投诉渠道,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三是构建了创建长效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已经建成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作用,使群众亲身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实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既抓GDP又抓COD ——江苏省宿迁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目标
厉害了!杭州连续五年捧得“大禹鼎”!
关于我市“剿灭劣V类水”暨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南昌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XX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