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照片里的中国无线电事业先驱

这张老照片是1935年8月在上海新成立的《实用无线电杂志》编辑部同人与杂志创办人的合影,宽19厘米。前排左起依次为:吴英剑(戴眼睛者)、朱佩中(杂志创办人)、潘仁荣(即潘人庸);后排左起:萧明襄(即萧微尘)、潘煜先、郑希元、刘同康。

老照片的价值在于影像,较之枯燥的文字,影像记录的历史,更为生动直观。通过真实的影像,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和事,又会重新浮现在今人的眼前。而通过这张照片上的签名和贴在照片后的一张纸条题记,也可以引出了一段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历史。


照片的正面下方有七个人的亲笔签名,或用中文或用英文。他们的服装也是或穿中式长衫或穿西装,显示了民国时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
照片背后贴有一张小纸条,而写下这段题记的正是晚年的刘同康,他于1996年写下题记并贴在了这张老照片的后面。



我找来了1936年第五期的《实用无线电杂志》,从扉页版权栏中上赫然印着这七个人的名字。


从网络的检索中,我并没有发现杂志创办人朱佩中的信息。而吴英剑则是我国最早的广播和业余电台收听者之一。。“华中无线电”周刊早期曾载文记载∶两君(吴英剑与扬一民)为大学同好,迷恋无线电,吴君每日五时起床,坚持收听上海XHHS电台,华泰XLHB等电台和国内,欧美业余电台信号,其记录完整,校笔准确让人汗颜无地”。扬君当时是国民政府交通部职员,其公务常往返京沪等地,此君每公差必带小巧二灯机作接收,6米长皮线,以天线每晚架设卧床边收听抄录,其乐融融。两君成债异常完美,收到国内国外回赠广播,业余电台QSL卡均在二百之上,令人惊叹!
在民国和解放后,吴英剑还出版了许多关于无线电的个人著作。

 

关于“潘仁荣”先生,我从网络上查找了一篇《中国业余无线电活动和潘人庸先生》的文章,对他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原文录下:
潘人庸先生(又名潘仁荣,另有笔名及化名待考证)是解放前上海的无线电作家之一,曾先后任《专业无线电》和《业余无线电》等期物的编辑与主编。在我国积极推广无线电科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科技落后,人们将无线电技术视为由国外引进的高科技),他还是业余无线电通信应用技术的传播者。从我们所收集、整理和查证的部分资料中得知:潘先生对我国解放前无线电企事业的进步,和对中国民间业余无线电组织的建立、发展,对中国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的广泛开展起了积极作用。潘先生在业余时间喜欢动手研制收发信机,发表了不少制作收发信机的文章和线路图,颇受无线电爱好者地青睐;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接受《中国无线电》杂志主编苏祖国先生聘请,与另二位助理吴抡元、魏心苏先生一起共同协助苏祖国先生编辑出版亚美公司的《中国无线电》期刊。后来潘人庸先生又为上海中雍公司特聘为主编,主持编辑出版中雍无线电机厂主办的期刊—《实用无线电》多年。抗日战争时又担任过军事委员会战时服务团团刊《QSL》(《业余无线电》)编辑。

 

关于萧明襄(萧微尘),网络上也可以查找出许多他的著作。而在1946年出版的《实用无线电修理术》第五版(萧微尘编著)的扉页上,还有“萧微尘先生遗像(1910-1946)”并刊“悼萧微尘先生”一文。可见他在36岁那年就英年早逝了。



潘煜先的名字,作为助编曾出现在民国26年萧微尘编著的《实用无线电修理术》中,解放后的电子学术期刊上也有他署名发表的文章。至于郑希元,没能查出他的有关事迹。

 

最后说一下刘同康(后排右起第1人),这位被现今仍然无线电爱好者尊称为“泰斗”的著名的无线电专家。正是这张老照片的最初收藏者,也就是他在晚年(1996年)亲笔写下了那张纸条,贴在了这张老照片的后面。据说,今天的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当年就是读着刘同康的著作,学会了自己组装电子管收音机的。

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听无线电广播无疑是一项最具普遍性的娱乐活动,而当时的一些发烧友更以互相收发电波为乐,他们自称“火腿”。直到今天无线电也还伴随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在广播、军事、航天通信等众多领域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业余无线电2015年10月15日
视频|实战接发球篇 如何完美接反手急长球详解【实战乒乓 】
聊一聊刚入门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讲机
业余无线电常用英语
全国业余无线电中继查询
【火腿故事】烧¥17090元|00后QRP狂热火腿成长记和他的淘宝购物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