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京都文艺》作者:孟生旺《铁汉二计》(散文)总695期⑦2021年45期⑦

铁汉二计

(散文)

作者:孟生旺

一代一代的黄土山乡农人,在这片厚重的鹅黄色的土地上从生到死的过程,极像一抹流逝的云霞,即使消逝了,也能长久地映在活着的他们每一个后裔的心间,永垂不朽。几千年来,蛰居在“出门就见土,回家绕山走”的农人,为了养家糊口,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下去,他们想方设法给自己身体各个部位配置能承载或可以负重的农具,以便更多地在土地上创造财富。譬如双手能劳动,就给它精工制作不少得心应手的庄稼地所用的干活器具,大到犁耧耙耱,小到锹䦆锄镰,全方位全视角地发挥四肢所有的体能及功用,可见无所不显其心智。

眨眼看得见,出门走半天。这句俗语说的是黄土山乡的土山多。一块块土地呈阶梯状分布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山肩或山腰上,经历千百年的岁月之后,时至今天,依然有为数众多的农人生活在这里。村庄就建在土地上,农人一出门就能望见自己辛辛苦苦耕种的土地,在春种秋收的过程中,时时有嶙嶙白骨被犁铧从深土中翻出,这就是祖祖辈辈的农人生于斯,长于斯,而又湮没于斯的历史见证。

人的双肩不像手脚那么灵便,除了支撑头颅之外,它可以算是人体最能受重的部分,非之莫属。数百斤重的物什,身强体壮的男人完全可以用肩膀扛起了,扁担的发明与使用就是肩膀承重的外延或放大。这种农具通常用韧性极强的刺槐木做成,质轻而承重多,黄土山乡的农人在山林发现刺槐后,找能工巧匠打制。首先拿刨子做成扁形模块后,再在其两端钉上带钩的铁链,就可以挑运各种肥料或收获之粮食,方便快捷。农人每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频繁地来往于所侍奉的田地,事事不离肩。特别是没有牲口的人家,给扁担定做了筐子,挑在肩头什么农事活动全可以应酬,倒是多费点肩力和腿脚工夫,不在话下。

春天来了,扁担搭在肩头,挑着种子去播种希望;秋天到了,一片金黄。扁担又风风火火收获无尽的喜悦。这扁圆形的扁担,承担了一个农家生活所有的重活,不知有多少农人的腰杆被它压弯,又带给他们多少生活的憧憬,没有谁能说清其中的酸甜苦辣百种滋味或艰辛。扁担成了农人的至宝,谁家都必备。就像山歌唱的那样,它一头挑着一座山,另一头挑着一条河,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哲学的目光和思维去咀嚼思考,它浓缩与汇聚了多少农人对土地的亲情和坚守,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时时事事显真情。

扁担因此当仁不让成为农人日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农具。一般能承受两桶水的重量,要是遇上丰年,农人就要将藏在家里不轻易见人的尖担拿出来,派上用场。尖担是扁担的放大版,只是在较长一些的扁担两头多套了个铁尖。据传说,宋朝以后,民间多演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相秦桧所害叫“风波亭”的剧目。一位好抱打不平的货郎挑着山货到戏台前准备售卖。他的扁担两头装着个翘起的铁套挂钩,以防货筐上的挂绳在行走时脱落。这货郎见戏台上又在显现秦桧害忠良英雄的一幕,便火不打一处来,登时气得嗷嗷直叫。他一个箭步,走到自己撂在地上的扁担前,一手抄起扁担,一手就地捡起一块石头,三下五除二,使劲将两个翘起的扁担挂钩打直,不听劝说的怒气冲天扑到戏台上,朝着那个唱戏的秦桧胸前一扎,“秦桧”顿时死于非命......之后,民间流传起尖担的使用,不再使其复原,以此彰显其时时为不平之事伸冤昭雪的气概。传说总归是传说,反正家家户户的尖担都在夏收时节频繁地使用,离了还真不行。

话说这尖担的尺寸几乎有两个扁担衔接起来那么长,为的就是挑成捆成捆的麦捆。两个套尖用来穿扎捆物。另外还能承担多达三百余斤重的重量,一担多用是它功能的最大发挥,农人爱惜有加,从不外借。

二计是我们村力气最大的男人,人长得五大三粗,膀大腰圆,能挑起三百斤重的麦捆,在二计看来,就像一根铁锤架在他的肩上,左来右去,来回调换,轻松自如。要知道,在集体化年代即将结束的那几个夏收时节,人们战天斗地的劳动激情很高,许多人都使出浑身的解数比气力,谁挑的多,所获得的工分及奖状荣誉也就多。麦田里的麦捆好像专门等着力气大的男人挑它,一捆几近多半个人高,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斤,挑起两捆累计叠加重达三百余斤,普通的棒小伙顶多能挑起二百斤,而二计却对此不屑一顾。他说这么点的重量自己觉得有点轻,便要求农友一个劲地加麦子,直到他感觉合适为止。二计看见差不离了,就抄起尖担,走到一麦捆前,上下打量了一下,瞅准位置,用尖担的一头掼了进去,插进麦捆一半。然后他俯身用强有力的胳臂肘夹住麦捆和尖担的夹角,一发力,以尖担的另一头点地为支点,高高地将沉重麦捆顶在半空,好家伙,硕大的麦捆就像一朵云压在二计的头顶。二计喘了口气,又用两手紧攥竖立的尖担借势将之举起,轻轻挪移到另一捆麦捆前,选好位置,借着头顶麦捆竖直向下的重力,二计将这一头尖担也扎进另一捆去。这是尖担挑麦捆前人人要做的基本功,不然麦捆怎么上肩头?二计掼好两麦捆,徐徐将尖担挑在空中的麦捆向他的头靠拢,并就势斜倚在肩上,然后又躬身将肩膀挪到尖担中间位置,紧接着双手抓住地上的这个麦捆,往上一抬,加上肩后尖担上的那麦捆的向下一翘,三百斤重的一担麦子就算挑起了。掌握好两头平衡后,

二计定了定神,使足浑身的气力,甩开胳臂,大步流星从容地离开麦田,向村子方向去了。人们眼瞅着二计肩膀一前一后的两捆麦子像两朵白云飘在他身边,颤颤巍巍的随着二计移动,众人无不交口称赞。二计是一个劳动把式,挑麦的几个基本功全部掌握得恰到好处,无人能比。至此,二计有了铁汉的称呼。

挑麦的基本功,一是掼,二是举,三是放,四是走。时时处处各个细节不离掌握平衡的要领,哪个环节平衡弄不好,都不能挑回麦捆。

在那个文革时期集体化年代,农人靠自己劳动的多少挣队里的工分。二计获得的工分是全村最多的,一年到头能领四五百块钱,令许多人家羡慕不已。当然,他是靠自己多劳多得获取的。在农人眼里,二计年轻时期的出类拔萃,不同凡响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当时村里文化室的墙壁,就到处见他获得村集体的劳动模范奖状,花花绿绿一大片。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时代,二计后来因此当上了队长,他干什么农活常常是首先做出表率,身先士卒,雷厉风行。得到农民的大力拥护,深得人们爱戴。那时候的他才二十大几,刚刚有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养家糊口,他使出了全身的本事。

日月荏苒,光阴似箭。岁月一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二计走向壮年。人常说,壮年汉子身如铁。这一时期的二计仍然有使不完的力气。身体虽然略显瘦一些,但还显得铁骨铮铮。包产到户十多年了,二计更是精心耕作他的数十亩责任田,和许多人家一样,家家必须喂养一头牲口方能解决犁地问题。二计起先也喂养过几头牛,但都耕作迟缓,不讨二计的喜欢。后来听人说,骡子吃得少,耕地速度快,挺有效率,思来想去后,便到集市上相中一头浑身黝黑的骡子。这骡子长得体高腿长,好像有股使不完力气流露在外。卖主告诫他说,自己买回去只使用了几个月,就是不听使唤,动不动就发脾气踢人;不管是谁,使唤时千万小心,别让这畜生伤着。卖主出于热心,一五一十告诉二计骡子的脾性。二计谢过卖主。就满心欢喜地牵回来了。使唤了几个月,二计觉得很是得心应手,渐渐地把卖主的忠告给忘了。

在乡村,农人喂养牲口须时时有提防和警戒的心理准备,有的牲口因主人过度劳作,记起了主人的仇,不是发脾气,就是显得很暴戾,用缰绳根本不能制服。在一个叫宫家庄的地方,一农人经常鞭笞耕牛,这耕牛平素里温驯得像个老头,任主人怎么下鞭子,它总是不动声色。殊不知,长此以往,主人放松了对它的戒备。一次,主人端着一笸箩饲草喂它时,这百依百顺的耕牛突然圆眼怒瞪,头一偏,朝着主人胸部一抵,那尖如刀剑的牛角已深深刺入主人的前胸,顿时流血不止,可怜饲养它十几年的农人就这么死于非命。这一爆炸性的恶性事件顷刻间不胫而走,眨眼传遍四邻八村。由此,许多农人都对此事引以为戒,不敢随便训斥鞭打,生怕原本和善的耕牛突然发威,后果不堪设想。

天长日久,有关牲口伤人的事渐渐销声匿迹了。二计对之也有耳闻,他没往心里去。再难调理的牲口到了他手里都有办法制服。就这样,这头传言桀骜不驯的骡子进了二计家又过了好几个年头,都相安无事。期间,这骡子也没少挨二计的鞭子或呵斥,有时二计还用上了木棒,这骡子眼瞅着变得服服帖帖,不敢给主人使犟。二计见状,时常在村人面前夸耀他的骡子怎么怎么好饲养,众人都点头称是,挺佩服他的饲养方法。

按照常理,任何牲口在农家喂养的时间不宜太长,几年下来,盛年一过,大都不听使唤了。必须去换牙口小的牲口。这骡子长着上下牙齿,和马一样,能啃吃坚韧的饲草。而牛羊是没有上牙的,因而不会用嘴伤人。饲草动物对农人来说,辨认它们的牙齿可知晓其年龄。二计看看这头骡子盛年期即将过了,虽说经历过不少主子,但还有一股子力气,卖了,他有些舍不得。耕地时,他扶着犁还有些赶不上,比牛不知强多少倍。二计是个心急手快的农人,不喜欢干活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他决定再用上一二年再说。

就在之后的有一年秋天的下午,二计和往常一样牵着骡子去放牧,他自己去割青草了。一个下午,二计割了一大捆青草,背在身后,一边走,一边吆喝着骡子往家走。快要进村时,这骡子忽然停在小路的中间,不动了。二计心说,你歇了一下午,我还忙活着割草,不由得火不打一处来,便迅疾地用空着的另一只手拽出腰间插着的鞭子,在空中悠了一圈,对准骡子的前背就是一鞭,“嘎”的一声,打得骡子抽搐了一下。哪知它还是不往前挪一步。二计干脆扔下肩头的草捆,走到骡子前头一看究竟。就在他似近似不近骡子的跟前时,刚想再抽腰间的鞭子之际,这骡子忽然扭过头来,张开血盆大口,像虎一样猛扑过来,二计躲闪不及,登时被这畜生扑到在地。此时的二计年纪将近五十,力气已不如从前,想推开踩在他胸前的骡子前蹄,根本推不动。他气得嗷嗷直叫,使出浑身力量想摆脱骡子的踩压,却怎么也使不出来。他已经被这头忽然间变得异常凶残的骡子死死地压住,而且这骡子将前腿向后弯曲,跪压下来,嘴巴试图要撕咬二计的脖子,二计眼瞅着奄奄一息,任凭其撕咬了。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同村的好友新双老远的望见有一个大个子似乎被骡子踩倒在地,知晓不妙,便飞也似的赶来。等到近前一看,这骡子正啃咬主人的肩膀,鲜血已经染红了前襟,要是晚到一步,主人肯定一命呜呼了。新双不容多想,上前一把推开骡子的前蹄,照它的嘴巴就是狠狠的一拳,这下子骡子才松开腿躲到一边去。新双急忙一把拉起二计,拍拍他身上的黄土,之后又牵着骡子送二计回家。二计在家门口说,要是迟来一步,我可能就没命了。新双说,明儿赶快把这畜生卖了,免生后患。

再后来,二计居然没有卖掉骡子,依旧一如从前地精心饲养着。他知道,这头骡子给他家出了不少力,他尽管险些为此丧了命,思前想后,权衡再三,还是有些舍不得。二计的心地由此可见一斑。许多时候,二计忽然觉得他的脾气有些急,问题出在他身上。村人见他伤好后,还是驱赶着骡子来来去去他的地头,跟没事一样。秋收过后,骡子见主人饲养更细致了,水草十分通顺,这会儿,也奇迹般地变得温顺起来,连村里人也觉得二计与骡子的关系比以前还要好,村人都不知缘故。

要说故事讲到这里该告一段落了,没着想,有一件事在几年后发生了,二计扼腕叹息自己大不如从前,几乎要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话说退耕还林那一年,村人接到通知说,这一年是最后一次收割小麦了,往后的麦田就不种麦子了,要全部栽树。当时,二计正在自家麦田里收麦。地里就他和老伴两人,孩子大了各忙各的不在家里。二计寻思着就这么点薄地,他一个人也能收回去,就没向谁吭气。他像往年一样挑起麦捆,准备回村。这会儿,他已经挑不动年轻时的三百斤重担,就是挑二百斤也有些力不从心。就眼下的麦担,村人没有谁敢跟他比。二计觉得,似乎尖担也有点不听摆布,老胳膊老腿的,但他还是麻利地用力将麦担放在肩上。二计拉来了平车,停在一里地以外的大路边,挑麦的路程也就是这一截小路。余下的路程靠平车运载。一挂平车能拉三四担麦子。二计顺顺当当挑一担后,返回来又挑了第二担。二计将最后一担麦子挑起的时候,他忽然觉得胸中有一股热流往外涌,怎么也压不住,最后脱口而出,又听得耳边“咔嚓”一声,顿然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地,动弹不得。二计跌倒了,但神志还清醒着,猜想是用力过猛的缘故。他趴在地上,发觉自己吐血了,衣服的前襟染红一大片。瞅瞅麦捆全摔在一边,陪伴他几十年的尖担也断为两截,二计有些心疼,却也无奈。

村人说,又是新双发现的。他把二计背到平车上,是他不肯卖的骡子拉回去的。再后来,二计患了肺病,常年卧病在床。退耕还林后,有人替二计将骡子牵到集市上卖了近千块钱。二计没事时常常掏出随身的这些钱,左看右看,怀念着过往的时光,不时地淌下几滴昏黄的浊泪,悄默无语......


作者简介

孟生旺,山西晋中人。1994年开始写作。先后在《乡土文学》《山西文学》、《黄河文 学》,《苍生文学》等多家国内刊物发表数十余篇散文随笔。

(图文供稿:孟生旺

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找到了共同爱好者而相得益彰!待如今,有风景则相携而赏,有心意则相印而通!高山流水遇知音,情趣相投,雅俗共赏,有文朋诗友一齐在《新京都文艺》欢聚,不亦悦乎?临沧海则思其深,看高山则望其远,立大地则叹其广,秀林于森,润田于心,悠然于心境,收获之快乐!花儿在阳光下绽放,鸟儿在蓝天上飞翔,文学爱好者在这儿展示才华!每一天的清风丽日 ,每一天的欢歌笑语,每一天的吟诗赏文,日子就是这般充实着的。从此,有您有我有大家在这儿赏心悦目,皆因之文艺欣赏与交流:风雅荟萃,博采众长!才情涌好诗,才华写美文,远与近宜相邻,古与今本贯通,而新时代则出新佳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京都文艺》与文艺爱好者相约在每一天携手前行!

《新京都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来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0后看过来,20年前我们是这样过麦的,00后绝对不明白
76岁老夫妻养头26岁大宠物,会干活还不挑食,看它长成啥样子
祖父的扁担
曾国藩的私家车
逝去年代的特殊记忆“乡村旧物”
山西铝基地王伟钦//广阔天地炼红心 (连载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