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大唐情史》到《清平乐》,国产古装剧18年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有部电视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在历史上评价比较好的皇帝,与一个对他有特别意义的女子生了一个小公主,成为他的掌上明珠。他的皇后端庄贤淑,对公主也很好。只是这个小公主呀,被父皇宠上了天,长大了在男女情事上也很任性,让老父亲头疼万分。皇帝左挑右选,终于为小公主找了一个他自己认为十分合适的驸马。

这任性小公主先是差点与番邦和亲,后来又为才华横溢的皇后侄儿动情,当然因为他的“浪荡风流”没有结成,最后还是按照父皇的安排嫁给了她一点都看不上的驸马。但公主嫁人后心里苦哇,她实在接受不了这个驸马,于是跟一个身份特殊的男人发展出了一段震古烁今于当时世人所不容的感情。

原本在故事的结尾,这个小公主应该如历史上一样悲惨地死去,但编剧却网开一面,在电视剧里给了她一个的开放式的结局……

你以为我说的是《清平乐》?

不,我说的是《大唐情史》。

《大唐情史》是2002年龚若飞导演,杨捷编剧的电视剧,由唐国强、沈傲君、聂远等人主演。

《清平乐》是2020年张开宙导演,朱朱编剧的电视剧,由王凯、江疏影、任敏、杨玏等人主演。

前后相差18年,但这两部剧的故事结构也太像了,还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莫非历史真的是个循环?

其实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故事在宋朝以前的唐代典籍里并没有记载,而是始见于北宋仁宗年间编纂的《新唐书》。《新唐书》由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合撰,历经17年,最终于公元1060年完稿成书,也就是福康公主夜扣宫门那年。

所以在历史层面上来说,高阳公主的故事还挺有水分的,难保不是当时那一众文臣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主流还是以宋代给他们写的故事为准了。

扯远了,回到电视剧上来。

这跨越了18载时空的两部剧同样是以皇帝父亲和受宠的公主女儿为两条主线索,一个说唐,一个讲宋。

两个皇帝一个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一个宋代最贤德的君王。

两位公主同样是以惊世骇俗的爱情闻名,亦同样以悲剧结局,只是福康公主更柔顺,高阳公主更恣意。

而电视剧给予她们所爱之人一个家破人亡经历坎坷的童年也都与皇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辩机因玄武门之变成为孤儿,落发礼佛,梁怀吉因官家爱的蜜渍梅子家境败落,去势入宫。

豆瓣评分

当年《大唐情史》虽然是《大明宫词》的跟风作,在质量上却绝不敷衍,豆瓣评分8.0。而《清平乐》却从开播时的8.1以上掉到了如今的6.6,何解?

现在我们越来越常听到一种声音,说现在的国产电视剧不如从前的好看。是童年滤镜的作用,还是国剧真的退步了?

01 服装道具与画面色彩

《大唐情史》整体画风雍容华贵,暧昧撩人,而《清平乐》文雅素净,清新隽永。

可以说,两部剧都抓住了观众对于这两个朝代的整体特点。

但相比而言,《大唐情史》富丽堂皇的美感其实是迎合了现代大众对唐朝的印象。但若说到历史真相,其实那是中唐的风格,放到唐朝初年过于奢华了,倒与历史不太符合。

《大唐情史》唐太宗

《清平乐》虽然也有些小疏漏,但整体更考究,更贴近历史,不光是服装、化妆与道具,就连后期片头制作都传递了宋代的清新美。

汴梁的市井细节、酒楼菜色、深宫器物、朝服冠冕、甚至妆面都尽量还原史料记载,比如被高度赞扬的典型宋朝妆容珍珠面靥。

《清平乐》珍珠妆与历史人物画卷对比图

当时的市井风俗也有体现,让人疑心穿越回了《武林旧事》和《东京梦华录》里那个世界。无论是去个酒楼还是聚个餐,剧中都会适时将当时的流行菜色都介绍一遍。

现在的电视剧普遍越来越精美,而拍非架空的历史背景剧都会以注重还原历史为傲,甚至当成营销点大力宣扬。

近年来,国产剧拍历史越来越考究,竞相在服化道等细节上下功夫,不久前就出了《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画面色彩也成为观众选剧的一个新增硬性标准,就连早年热爱阿宝色和俗艳大拼色的于正也一改此前风格,《延禧攻略》和《鬓边不是海棠红》都开始主打“质感”和“高级配色”。

而《清平乐》中宋朝的极简主义审美与当下流行的莫兰迪色系和“性冷淡”风格正好吻合。

现在的国剧对服装、妆面、布景、道具、构图、色彩等美术效果的追求越发精致,一方面与影视设备的更新换代息息相关,一方面也是对现在年青一代观众艺术欣赏水平提升的反馈。

02 镜头特色

《清平乐》的景别偏向全景、远景,哪怕只是宫中日常生活的一幕,也常应用远景。这种宏大叙事常使观众有一种旁观者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大时代的整体感与苍莽感。

《清平乐》宫中日常

而《大唐情史》更擅长用近景和特写,通过细节突出人物情感。辩机临死前救下同在铡刀下蚂蚁的那只手,至今记忆犹新。

《大唐情史》辩机临刑前在铡刀下救下一只蚂蚁

总的来说,《大唐情史》更突出人物情感,而《清平乐》侧重宏大叙事,这同样也反应了社会潮流变革。

18年前,面临发展巨变,社会产业最终走向何方还尚不明朗,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命运忧心迷茫。

18年后,当下社会前景渐渐明晰,随着经济和国力水平的快速发展,蓝图越来越美好,人们普遍都怀抱着以大国复兴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地强调大局观,越来越多地关注集体荣誉和国家命运。

03 台词

《清平乐》的一大特色就是“背诵天团”。北宋仁宗年间文学繁盛,电视剧中台词也处处引用古文。古色古香的文言台词被古文和历史爱好者喜爱,但对普罗大众却没那么友好,常被批晦涩难懂。这或许也是《清平乐》评分下降的原因之一。

比如宋仁宗与皇后连打情骂俏都要化用古文,绕个大圈子。

仁宗:“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范希文字字珠玑的好文章,讽喻精辟,迫人深思,只是偏要借着这又黑又胖音质又哑的丑鸟来讲道理吗?不过是黄昏时分的呱噪,怎就不能托个模样好些的来作文章?他以乌鸦言志寄情,他的好门生便喂乌鸦,以抒掏心掏肺的谏议未被采纳的委屈。你就不怕日后整个皇宫,乃至全东京的乌鸦得了信儿,全到你这坤宁殿来。层层叠叠,全是黑乎乎的灵乌,一道黄昏时分,便一起对你念“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皇后:官家比孙甫、欧阳修、蔡襄更能损人。好好好,臣妾是老鸦,整日在官家耳边呱噪。那官家干脆扎个弹弓,把这难看的老鸦打走。

《清平乐》帝后借乌鸦与范仲淹的《灵乌赋》谈情

《大唐情史》受当年现象级爆火的电视剧《大明宫词》影响明显,通篇都是莎翁式对白,与整剧的抒情风契合,在当时也能做到雅俗共赏。

以辩机长大后与玳姬初次见面为例,当时玳姬正被唐太宗囚禁。

辩机:我是来说佛的。

玳姬:小小年纪,会讲什么佛?

辩机:佛在日常中,在谈天说地里,在农人的种子里,在织布的梭子里,在一餐一饭每一滴水里。

玳姬:真有意思,那你说说看。

辩机:就好比这栅栏,它是用来囚禁你的身体的呢,还是囚禁你的灵魂的呢?

玳姬:不对,囚禁不对,没有人能囚禁我。我是这后宫里最自由的人,我不用思前想后地说话,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我很自由,我不愿失去这自由。

辩机:我懂,你要的是灵魂的自由,而你正拥有这自由。

《大唐情史》辩机见玳姬说佛

04 进展节奏

《大唐情史》在当年由于抒情的特点也曾被诟病节奏缓慢,但相比现在的《清平乐》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大唐情史》毕竟只有三十集,紧紧围绕 ,虽然日常戏走抒情风,节奏缓慢,但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每集都有小冲突。

《清平乐》重视细节,但无论朝堂戏,前线战场戏,还是后宫戏,都有片段拼凑的嫌疑。整体波澜不惊,颇具流水账之感。

甚至很多该拍成高潮的戏,如福康公主夜扣宫门这样的惨烈情节,却被拍得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清平乐》福康公主夜扣宫门

05 剧情主题

这两部剧最大的不同还是主题的不同。

影视剧的主题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构成的剧情表达的。《大唐情史》旨在批判,而《清平乐》意在歌颂。

《大唐情史》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通篇都在说人言可畏。

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一面是唐太宗与他的兄弟、儿子、权臣们都在权力纷争中身不由己,一面是包括高阳公主在内的皇室子弟们在感情上的身不由己。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残忍么?当然残忍。可一开场李元吉便利用玳姬给他下毒,逼得他不得不撕破脸皮。他后来被玳姬骂了一生的“杀死元吉诸子”残忍么?当然残忍。可一日不斩草除根,他的皇位就坐不安稳。

而在他晚年,他的儿子李承乾、李恪、李泰、李治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权力争夺,仿佛一个轮回。权臣长孙无忌在将近尾声时终于害死了李恪,铲除了全部异己,将被他拿捏在手上的李治扶上皇位。可他胜利了吗?全剧终结在武则天当上皇后,就是暗示权力斗争永无尽头。在与武则天的斗法中,长孙无忌失败,全族遭殃。

《大唐情史》结局武则天当上皇后

在感情上,唐太宗无法立自己喜欢的玳姬和杨妃为皇后,也无法立最像自己的李恪为太子。而高阳也同样从小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杨妃是后宫最美的女人,却不能当皇后,三哥李恪是最优秀的皇子,却不能当太子。

唐太宗想把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留在身边,高阳也不想离开自小最亲近的三哥。但是人言可畏,当唐太宗与高阳公主站在城楼上,目送李恪唱着《将仲子》离开了京城,去了益州封地,第一次通过这首古老的诗谣点出主题。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大唐情史》李恪唱着《将仲子》离京

高阳公主没有办法一直跟在喜欢的三哥身边,没有办法随心所欲地嫁人。在可选范围内,她甚至可以让自己喜欢君子磊落的房遗直。但由于房遗直早有妻室,她只能嫁给房遗爱。她的悲苦只能找辩机倾诉,这才创造出了她与辩机的旷世绝恋。

但她与辩机的感情同样不容于世。最终辩机身死,而他们的孩子也只能靠冒认为房遗直的孩子才活了下来。

太子李承乾与小太监称心之间的感情也同样是段禁忌之恋。高阳在去看承乾时,承乾对她哭诉父皇的威权,也影射了她与辩机的结局。

《大唐情史》李承乾哭称心

《清平乐》的主线说起来很简单——宋仁宗的一生,主题说起来也很简单——给宋仁宗歌功颂德。

但问题在,这个题材太大了。

在英、印两国合拍,曾荣获八项奥斯卡奖的影片《甘地传》的片头字幕里,第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难用一部影片说尽的。”

其实人的一生以电视剧的体量都需要抉择挑选出最精炼的主线,此前以帝王一生为题的影视剧比较成功者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也都无法兼顾所有。

以《汉武大帝》为例,所有情节紧紧抓住武帝朝最核心最大的贡献——对匈奴的反击战,很多其他施政举措都只是一笔带过,只有与此有关的才会被突出。除此之外便是武帝要 怎么也绕不开的宫廷权力的争夺。

电视剧中汉武帝后宫存在感最强的三个女子是陈阿娇、卫子夫、钩弋夫人,就是因为他们都与权位之争有关。而在这三个女子中卫子夫戏份最多,并不是因为她“待机时间”最长,而是因为她不但与权位争夺有关,也牵扯出汉武帝对匈奴战争中的双子星卫青和霍去病。反观历史上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却只有寥寥数笔。

可是《清平乐》不信邪啊,拉拉杂杂70集,每个史书上有点踪迹的人都要拉出来亮个相。宋仁宗与后宫每个女人的故事都要独立成线,朝臣间互相打趣交好的、交恶的都要结成网。

《清平乐》仁宗与群臣像

奈何贪多嚼不烂。事实上,影视主题要求单纯、明确,而剧情也不要太复杂才好。

大多数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化之所以失败,主要就是因为编剧拼命地把过多的素材塞进一部剧作。

《清平乐》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典型,结果剧集如注水般胀大,臃肿拖沓,食之无味。

就算是纪录片,还要每集一个突出主题来讲呢,《大唐情史》两条线尚还被嫌不够凝练,《清平乐》这样散文式的电视剧自然看得人头大。

06 人物形象

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称为“人学”。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事件冲突的发生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物作用。

艺术是来源于社会的,因此描绘人物便成为影视创作的基础。

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做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当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渐渐丰满,就像是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命运也将由他们自己的性格决定。

比如,对于阿Q最后结局的“大团圆”(被枪毙),鲁迅就曾说说:“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至于初写时可曾料到,那倒确乎也是一个疑问。我仿佛记得:没有料到。”

阿Q的结局是他自己往死路上走去,鲁迅先生自己也并未事先料到。

《大唐情史》中,玳姬说李恪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伏羲之相”, 点燃了少年李恪的野心。小李恪回去告诉了母亲杨妃。杨妃却含着泪,一边鞭打儿子,一边教他说,“儿是一株小草,任凭风吹雨打;儿是断井颓垣,有脊梁却没有脊背。”

《大唐情史》杨妃鞭打小李恪

《大唐情史》里杨妃并不是主角,但寥寥数笔,杨妃内心的纠结便呼之欲出。感情上她同样为儿子不甘心,可理智上她却不得不贬低儿子来保住他的平安,一个鲜活的形象马上便立了起来。

艺术作品中人物所有的行为都需要遵循他们性格,但《清平乐》的编剧便犯了大忌——将人物当成编剧的提线木偶操控,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工具人物”。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填鸭式的告诉观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所以编剧必须写好人和人关系。

《清平乐》的人物性格普遍扁平。

花费很多笔墨的朝堂重臣们除了戏份吃重的韩琦、吕夷简、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人,普遍背景板属性明显。而就这些人中也存在面谱化和同质化的问题。

再拿后宫来说,唯一一个人物设定立体些的是曹皇后,从出嫁前的恣意洒脱,到当了皇后之后的谨慎古板。但编剧只写了变化,铺垫却不够细致,演员也没有吃透角色,导致转折生硬,让人捉摸不透这个人物的内在逻辑,最终只得到了精分。

诚如黑格尔所说,叙事艺术无一不是通过对不断变化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寓于其中的人物命运的描写,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特定现实的。可见环境(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在叙事艺术作品中都不是静止的。环境(人物关系)的变动驱动着人物按照其自身的性格轨迹向前发展,显示出人物性格的特征;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反过来,又展示出由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清平乐》曹皇后

结语

在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视剧的变化也是经济需求的反映。

常有人说,现在的电视剧不如以前的好看。其实国剧十八年,随着观众文化艺术水准的普遍提高,新一代的观众成长起来,看剧时会更加挑剔,更注重全面的体验。

于是服装、道具、布景、妆化、画面、色彩、灯光等级统统提升,细节设置精益求精。

但在另一方面,剧本和人物败了,再精美的外观也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1. 原因之一是广电对电视剧的限制越来越多,比如主角要求必须高、大、全。18年前的剧主旨可以是批判,18年后主角一定要伟、光、正,主旨只有歌颂。这就导致了电视剧主题大同小异,令观众审美疲劳。

  2. 原因之二是因为现在电视剧投资越来越大,投资商为保险起见,剧本上更倾向于本身自带流量的ip改编,演员上也更喜欢自带粉丝的偶像明星。可惜小说与剧本是不同的文体,小说好看,剧本不一定能改得好。而偶像明星之中表演天赋高的、愿意用心钻研磨练演技的也并不常见。

  3. 原因之三在编剧。现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市面上很多编剧都是一些著名小说ip的作者,并没有专门学习过剧本应该怎么写。《清平乐》的编剧朱朱就是医学专业出身。她因为写出了以医学生工作和生活为背景的小说《长大》闻名,后来也以此ip被影视化为跳板成为编剧。但她编写的医学方面的剧本虽然更专业,但在剧情节奏上却连戏剧结构最基本的“三一律”都遵循不了。从前的编剧大多是专业编剧,剧本结构严谨,高潮起伏都有自己的节奏,能带动人的情绪,但在很多特殊行业涉及专业的问题上常常存在想当然的缺陷。

总体来说,由于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国产剧在某些方面退步了,但也有些方面进步了。

现在所谓的烂剧越来越多其实是因为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导致的影视剧基数变大。同样比例的烂剧在基数越大的情况下数量便也越多。

但我们也能看到,现在观众在选择上越来越理智,前些年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的行业乱象已经有所改善,营销宣传的作用也比前些年低了。而真正的好作品也是可以靠着口碑扩大影响力的。

影视作品与观众喜好之间还在继续调和,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最一致的喜好和健康的影视市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得17年前《大唐情史》吗?女演员美得自带滤镜 聂远禁欲系鲜肉
一口气看完《大唐情史》全集解说,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爱情故事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聂远】
全员美女,尺度生猛,再看不到这么有特色的古装剧了
满屏禁忌,18年前的国产剧太敢拍!
全员美女, 尺度生猛, 再看不到这么有特色的古装剧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