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评】都是手机惹得祸| 山栀子

手机频频惹祸,亟待综合施策

文 / 山栀子

18日上午,一则“河南信阳高中一学生手机被没收 官员父亲疑酒后赶来打伤老师”的新闻刷遍了信阳市民的朋友圈。

每一次家校冲突,老师和学校总是很受伤。每一次事件的善后,都无法抑止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这一次,又是“手机”惹的祸。只不过,与其它事件情节不同的是,“酒精”刺激,官员背景,使这一事件多了点“新闻”看点。我深信,这一事件的处置和善后不会很复杂,社会公义一定会得到张扬。不需要媒体炒作,也不用激起更多的民间怒气。

只是,手机进校园频频惹祸,师生矛盾、家校冲突的事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事大如天。

长期以来,校园手机“禁”与“不禁”之争从未停下,又从无定论。专家以评论家自居、草根以旁观者视之,纵说纷纭,总是行动乏力。可喜的是,各中小学校和学生管理一线的班主任、辅导员从来没有缺失自己的责任担当,在手机管理上积极作为,各施其策,也愈见其效。

手机频频惹祸,可我们无法去追究“手机”。加强管理,防控风险,亟待综合治理。

旗帜鲜明、大张旗鼓的“禁”。不要去等待“国家立法”,美国纽约州1987年就立法禁止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至今也无明显效果。法无定,但规可立。用法治思维建设现代学校管理章程,包含着学校有权制定合法合理合情的校规。对可能造成学生侵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在管理范围内发出“禁令”,并向社会公开。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和禁止进入娱乐场所、网吧的性质和导向等同,校方无需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只是,在处置违规事件和过错者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没收和怒砸手机,只能激起对抗和挑起矛盾。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教育纠偏,有道是,严格执纪也不必失格违法。

“导”在先前,“导”在经常;有温度,接地气。导向先行,如在学生中开展“手机的是与非”大讨论、大辩论;在家长中开展“如何看待学生玩手机”的大讨论,大反思;亲子共建,开展“大手拉小手,低头读书、抬头走路”主题教育活动等。当禁不住的时候,更要在“导”字上下功夫。从典型个案切入,抓好警示教育;从特殊对象切入,用好情感沟通;从共性问题切入,做好路径研究。学校也应该顺势、合势,针对已经进入的校园手机,担起“管”之责任,制定科学有效的办法。

当然,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当前屡禁不止、收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不能旁观;舆论,不能只当评论员和道德的审判者。爱心志愿者不一定要专注于“捐款”式的慈善;街道、社区的经常性宣传教育大有可为;报刊网络可以少些“批评”和“问责”,多点“倡议”和“建议”;电信部门若能少点定期的广告推送,增加一项定期的“让孩子远离手机”的温馨提示,影响甚大,多有意义;广播电视能不能在每天亲密接触学生和父母的关键时间里,滚动播放一则倡导中小学生远离手机的公益广告呢?

其实,真正让中小学生远离手机,必须紧紧依靠“教育”。不在于立法施禁,而在于全社会综合施策、共鸣共振,合力同行。

(本文已刊于2016年12月20日“荆江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小学生手机能不能带?如何帮助学习?新规来了
手机进中小学校园,学校管理应该堵还是疏?
尚庆莲代表: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使用手机
对中小学生手机的管理,不能止于禁止带入校园
无标题
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