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洈水记忆10】“洈水工程”,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故事|许弟华 万先忠

“洈水工程”的述说

许弟华 万先忠

洈水是镶嵌在松滋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山之蜿蜒、水之碧绿、坝之壮阔、榭之雄伟,洞之幽静,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赋诗赞美、撰文讴歌、题联吟诵,现已成为松滋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靓丽名片。

光阴荏苒,时光述说着60年前洈水工程建设的峥嵘岁月;春秋更迭,岁月承载着60年来洈水工程建设的丰功伟绩。

——那是一段人心向善的岁月

从1627年的春粮无收到到1867年的“庚午之灾”,从1921年的水灾后瘟疫流行到到1957年间的水、旱、病三灾并发,洈河流域曾经是一片被洪水和干旱蹂躏的土地,是一片黎民百姓悲鸿哀鸣和背井离乡的土地。

上世纪50年代,湘鄂两省的十多万英雄儿女,用智慧、汗水、生命在这里演绎了时代颂歌!

1958年秋,松滋县各地农村秋收刚刚开始,县委就下达了洈水工程马上开工建设的命令。大同区作为当时全县“洈水工程”协作单位,接到县委命令后,立即开会宣传贯彻,积极组织村民做好人员、粮草、生产工具(赶制手推车、大土箕、背带、拉钩)等准备与组织安排。随着几道“金牌”催人上阵,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奔赴洈水工程建设,家里收割与秋播只能靠“童与姑”了。

据1958年参加“洈水工程”建设的吕万容讲,那时上洈水自愿报名参加洈水工程建设的人很多,有妻子替丈夫的、也有儿子替父亲的,他自己就是替父亲吕正富参加建设的。大同区采林营新场连的罗其秀就是替丈夫参加洈水工程建设的。

“那时的人忠厚实诚,心地善良。如用毛石护坡砌垣,中间的缝隙需用砂石填满,由于设备简陋,参与施工的民工只好用手指塞缝,用手掌压缝,即便手掌红肿,手指磨破,无一人叫苦叫累,无一人偷工减料,更无一人偷懒行滑。特别是大坝快要封顶时,新场连成立了由罗书尧、黄必田、李科文、赵吉高等24名年轻力壮小伙子组成的董存瑞战斗突击队。他们满车快跑(每车400——500斤),按时完成了大坝封顶的任务,该战斗突击队曾三次受到了县指挥部的嘉奖。”时任大同区民兵团采林营新场连连长的许甲丙回忆时说。

——那是一段组织严密的岁月

洈水工程上马伊始,松滋县设总指挥部(贡福贞县长任指挥长,查远澄任政委),大同区称团部(团长王昌义,副团长张美卿,工程员丁永公),小公社就称营,各生产大队称连。实行“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工作战斗化”的军事化管理模式。

“1958年10月13日,天降104毫米大雨,洪水流量904立方米每秒,工地连夜组织6000多人抢险突击队奋力抢筑,后通过制定降低高程,缩小断面,缩短运土距离(就近取土),改善运土工具,优化劳力组合等办法,经过13个日日夜夜苦战,洈水主坝终于合拢。”当时参与主坝抢险的赵吉高如是说。

1966年参与洈水工程建设的陈光林老师曾以“土法上马显神威”为题,详细报道了洈水建设过程中推土的“三种土方法”:一是独轮车推土上坝。为达到拦水、灌溉、发电的目的,民工挖土筑坝除了肩挑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独轮车运土,坡度陡时前面拉,后面推;二是牵引机挂车上坝。大坝建设在50米以上,由于运土吃力,只好用“牵引机”钩住独轮推土车“前角”协助上坡运土,如此难度减少,工程量大大提高;三是重型碾压机压坝。大坝的垒土起初时用“豆腐干”式的“硪石板”打压,然后又用稻场上碾谷用的石磙打压,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未能达到大坝夯实土基的要求,于是民工们以农家常用“秋碾砣”为原型,用水泥浇灌而成(扩大近20倍)的“砣”(现存洈水风景区供游人观赏),用拖拉机拉动碾压。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5年2月国民经济稍事恢复,上级决定复工续建洈水工程。松滋9个区上劳力2万人,负责大坝回填北段865米。大同团的主要任务是大坝加宽、培厚、砌垣,直属营许甲炳带领120多民工开山炸石,打遂洞、运石方,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向家渡村村民李清谊介绍说:“妇女参加洈水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拉车,有的是小脚,一天下来脚肿得象包子一样,但他们表现得十分坚强,第二天脚肿一消就又上工地了。我妈当年参加洈水大坝建设非常积极,春节都没回家,例假来了也不请假休息,仍坚持上工出满勤,后被评为劳动积极分子,得了毛巾、热水瓶等奖品,心里暖洋洋的。”

工程虽然艰苦,但工地上政治氛围很浓,红旗、墙报、黑板报、标语栏到处都是。大同团文工团曾2次赴洈水建设工地慰问演出,大同团东陵营双潭连潘志雄也曾率领文艺宣传队上洈水慰问演出。文工团与宣传队的慰问演出,鼓舞民工们的士气,深受广大民工们地欢迎。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小雨当流汗,大雨顶着干;工程提前完,埋葬帝修反”。

“随着施工的深入,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1:5的坡度,要把一车土运到250米的坝上,拉车的人气尽力危,越用力车子陷得越深,往往不到段面车子就倒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团部决定改为牵引机拉车,他们用树木夹成硬轨,用机器带动绳钩将手推车牵引上顶,稍有不慎便会人仰车翻。原南岗村党支部书记的女儿倪XX负责取钩子,由于绳子缠在机器轮子上,她的手被绞断了留下终身残疾。”曾两次率队赴工地慰问演出的潘志雄回忆说。

1965年10月1日国庆节,工地临时放半天假,新场连的李作元、李科文、许汝明、赵吉高等几个民工结伴去爬山。他们看见一溶洞,许汝明向洞内爬了几步,突然掉进十几米深的溶洞里,外边的人呼喊也听不见,最后只好求助当地人用缆绳把他拉了起来,此后他们经常回忆许汝明探洞穴迷路的故事。

——那是一段环境艰苦的岁月

洈水工程建设中,最大的威胁是饥饿。每人每天不到1斤米,油也很少,巨大的劳动强度使民工身体无法承受消耗,饿死人的现象偶有发生。

采林营营长黄XX就曾夺过民工袁某贞的饭碗,新场连一个姓袁的民工因为饥饿生病还挨了黄营长的一嘴巴。新场连一个很名气的会计许某廷饿得没办法,就在工地上捡别人丢下的萝卜皮吃。一个炊事员田某明到河淘米,偷偷用袜子装了一些米藏在河边,被人发现后在工地挂牌批斗了三天。

当年参加洈水工程建设慰问演出的文工团团员王居英回忆说:“那时好困难哦,我们在团部吃饭只有白菜,偶尔有点辣酱吃就觉得很满足了。工地上的民工就更惨了,车子推着推着一歪,吐几口清水,人就起不来了。”

严酷的工作、生活环境,又遭遇三年的天灾,人力物力难以为继,为了让群众休养生息,洈水水库被迫停工。

“1965年9月,洈水第二次上马,生活稍有改善,每人每天14两米(16两1斤)。有时下雪,民工们就在雪地里站着吃,筷子掉了就在树枝上砍一截当筷子用。民工们早上6点起床7点上工地,晚上燃灯才回营地。有的没有胶鞋,布鞋结冰起了“壳”,在床边把冰“科”掉又穿在脚上。就这样周而复始几个月,条件虽然艰苦,但民工们仍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一个个困难,不折不扣地完成施工任务。”曾参与洈水工程建设的陈光林如是回忆说。

——那是一段历福祉千秋的岁月。

洈水工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1958年上马到1970年竣工,历时11年,中间停工几年)的伟大水利建设工程,是松滋人民辛勤奋斗的结晶。洈水工程创造了“高峡出平湖,大坝铸辉煌”的奇迹,给“两湖”人民带来福祉。

她以博大的胸怀吐纳1142平方公里的山川来水:5.93亿立方米的库容,跨湘鄂两省四县市(五峰、松滋、石门、澧县),灌溉着52万亩的良田土地,“一方水土养育数十万人”。

她以智者的胆识发挥地理优势:安装发电机四台,容量1.24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000万千瓦时,给当地人民带来光明与便利。

她以美妙的身姿舞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一汪碧波泛蓝绿,一面明镜映光洁,一池华彩耀金波;一脉山峦掩翠绿,一排游艇展英姿,一群碧岛起婆娑;一座码头观沉浮,一孔洞穴探古今,一尊楼阁放喉歌;一塘精鱼翔浅底,一园果树任人摘,一代研学谱新作。

她以伟岸的身躯向世人展现了人间奇迹:巍巍洈水土坝号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人工土坝,其长度、高度、厚度令世人啧啧称奇,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年是洈水工程建设60周年。洈水工程建设者吃苦耐劳的风骨,无私奉献的情怀,忠诚担当的秉性,建设家园的壮志,战天斗地的气概如同洈水大坝蜿蜒起伏在世人眼中,似洈水景观巍然屹立在世人心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作者分别系松滋市宛市镇文化站、中心学校退休干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我向往洈水大坝工地
60年前洈水移山筑坝场面曝光 ,这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二期修治淮河的两大工程
松澧分流,安乡人永远的痛----溯源澧水之八
洈水水库
读书看报——祝贺六大水库胜利拦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