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VICE揭秘】他们做了陈冠希,他们只遵从荷尔蒙的喷发


马蒂 Madi Ju

马蒂,VICE中国负责人,同时也是独立摄影师。2009年作为唯一中国摄影师,入选美国纽约Rezzoli出版的《SHOOT: photography of the moment》。

VICE并非一个刚成立的新媒体,VICE是一本杂志,成立于1994年的加拿大,最初叫《蒙特利尔之声》,后更名为VICE并将总部转移到美国。此后,全球各个国家都逐渐有了分支。2015年5月,VICE中国正式成立。


2015年11月25日,VICE中国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陈冠希个人纪录片《触手可及》片花,旋即刷爆各大社交平台。
 

这条纪录片的火爆,并非只因“陈冠希”,这自带热点效应的仨字,而是因其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陈冠希,一个少年成名又一夜陨落的故事。

该片破除“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论,展现了明星、艳照门、性、潮牌、生意……这些标签和表象下的真实人性,它让更多人关注到VICE。


意为“恶习、不道德行为”的VICE,作为媒体的名字,本身就自带立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弃绝。


先后推出《功夫大师在纽约》、《 VICE会面陈光标》、《 台湾丧葬流水席》以及《触手可及:一部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的VICE中国,其负责人马蒂现与造就分享她认识体系里的VICE、青春与荷尔蒙。

VICE式叙事:在场、真实、荷尔蒙

造就:VICE中国如何保持调性与Global VICE脉络的一致性?

马蒂:我们曾在一起讨论,Global VICE应该怎么被翻译过来。看英文内容的话,会知道它很在乎嘲讽和幽默感。如果优先考虑翻译呈现,我们的读者是不是能够接受这种讽刺?

我们需考虑译文怎么样真正“中文”化,如何撰稿本地内容还能延续那个风格。做了两年,我们慢慢发现,有很多人开始模仿VICE的方式。


造就:VICE式的表达是具有“强烈存在感”的?

马蒂:追根溯源,这是一帮年轻人想做媒体的方式,非常真实。

这里的真实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你的语言风格,不需要过多修饰,需要的是犀利和直接,就像你和朋友在聊天。

马蒂摄影作品

如果一大帮人唧唧喳喳,其中一个人特别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他就得说:我跟你说,我听说一件事情特别牛逼,它牛逼在哪里哪里……先一步把这句话说出来,而且要一击即中。年轻人非常有表达欲,也特别希望吸引别人,是那种荷尔蒙式表现。

另外一个是现场。年轻人想要跟他朋友讲的事情,为什么牛逼?因为他真的去过了,看到其他人都没有看过的事情,然后他把他的第一感受说出来。 

VICE 中国首页

造就:VICE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之处是?


马蒂:VICE的报道方式从传统的非虚构报道中来,我们要到现场去,找到我们认为能够真正深入的线索,加上年轻人的语言风格去讲年轻人关心的事情,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新闻。就像是,我们想出去旅游,最好方式是找当地的朋友,让他们带我去玩别人玩不到的。

另外,很多传统的、非虚构报道,都是尽量剔除主观性。而我们恰恰需要有主观性。这些主观性来自于我们的主持人,整个制片的导演、思路、剪辑、音乐……这些都是年轻人的视角。

比如我们的主持人,总会带有一定的VICE身份、特征,你会看到他的穿着打扮、趣味点、说话方式都是要很VICE的。你会觉得这种人,他好像只会出现在派对、酒吧、音乐会现场。


马蒂摄影作品

当你看他出现在一个工厂,跟普通的女工聊天,你会觉得非常不真实。事实上,年轻人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好奇。


我们不想扮演一个单单文艺或单单只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我们既注重生活、自我、外在,同时脑子里有东西的,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愿意走出去了解这个世界。


造就:VICE靠什么吸睛?

马蒂:大家都认为VICE是一个千禧年后的基于互联网的媒体,其实它的根落在杂志时代。大家觉得它是互联网媒体,是因为它的互联网精神,它了解这些随着互联网环境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这一代人获得资讯的方法越来越容易。大家能在网上看到那么多真伪难辨、碎片化的信息,我们还能用什么吸引他?必须是不一样的,更要真实的。你真的去到那儿、你看到了——这才是重点。没有废话,非常直接。

现在大家都在琢磨上新媒体怎么做,要怎么拍,要怎么运用网络语言……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VICE最核心的一点是:它也是这样的人,它跟他们是站在一起的。发声者和受众是一类人。
 
造就:你们是怎么找作者的?他们来自于哪里?
 

马蒂:有专业记者也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年轻人。

专业记者一直在的这个场景,比如艺术、旅游,他们有这个资源,也能给我们写一些传统媒体无法发表的东西。普通人则更多表达个人的体验,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带给我们的故事。
 
青年和青年文化

VICE 日本首页

造就:VICE强调全球青年文化,你怎么理解青年这个范畴定义?怎么理解青年文化?

马蒂:我们一开始定位的时候特别怕做成一个小圈子文化,比如一个音乐杂志或者文艺杂志。当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年轻人对这些文化感兴趣,生活才丰富多彩,才有更多的灵感和思路。但我们要做的不仅限于“文化”。

我们想研究“青年”,这是最泛的年龄层。他们正处荷尔蒙最旺盛的年纪,好奇心最强的年纪,同样也最有能力到处跑。这种流动和欲望所带来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经济、政治,都是我们要去关注的。
 
造就:会用年龄去界定“青年”吗?

马蒂:从读者构成来说,我们的核心读者在18到35岁,这是全球一个比较统一的数据。

刚开始做VICE中国时,30至40岁的读者特别多。因为VICE的很多东西,还是需要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看,才会知道它好玩在哪儿。现在,我们的读者慢慢回落到18至35岁这个核心年龄层了。

我所定拟的“青年”,首先还是这一波年龄的人。当然也并非把那些精力仍然很旺盛、有着年轻趣味的熟龄人士排除在外。
 
主流、正义、恶

VICE 美国首页

造就:VICE为何会关注一些不进入主流视野的题材?


马蒂:所谓亚文化、边缘文化,这些边缘的东西,在不同的社会架构和社会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认知。

边缘是相对于主流而言,那主流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我们关注边缘,并非是去关注某类具体人群,而是更希望给大家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看到世界不同面向。

造就:你们的选题标准是什么 ?

马蒂:就是这个东西能不能激起你的荷尔蒙。

年轻人总是需要一些刺激。这些刺激的东西,或许是身处这个年龄阶段还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他也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恶的一面,来构建他的价值观。你给他看的恶的一面,不是教他去做恶,而是让他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或者是刺激他去做一些更公正的事情。

我总觉得,年轻人身上可能带有一种相对幼稚的正义感,但是这个东西是需要的。也许你暂时并不具备充足的能力去改变什么,但是你需要有这个正义感在。

VICE创始人 Shane Smith (右二)

造就:年轻人的荷尔蒙,是不是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自我、对自我的一个探寻,二是他对世界的一个未知和探寻,甚至想要改变世界。

马蒂:对。VICE的成长可以看做是一个男孩的成长,跟创始人Shane Smith一样。他最初创办这个杂志的时候正是大学毕业,倾向讨论性、摇滚、毒品,这些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想要参与更多社会事件,想要拥有这种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VICE前两年推出新闻频道。CNN、HBO这样的传统媒体都来找VICE,说“你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些新闻节目,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新闻,但是他们愿意看你的”。

去年Shane Smith 做了奥巴马的访谈,访谈之后,他跟奥巴马一起去监狱,便想要去推动一些监狱改革的问题。

VICE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做新闻的新角度。 
 
陈冠希与《触手可及》


造就:为什么是陈冠希?


马蒂:VICE中国刚创立,大家碰面时就开脑洞,说“陈冠希要是能拍,我们就牛逼了”。那个时候我们各方面资源还不是很成熟,直到去年再提起这件事,都觉得有可能性,就去联系了。

陈冠希是了解VICE的,对VICE认同度高。所以没有任何阻力,他答应了。

 
造就:怎么掌握这个事情的调性,或者说是大环境的语境?

马蒂:最开始,我们有去一些视频平台打听,如果拍陈冠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他们其实也很蒙,然后就说“不要谈太多艳照门”。


其实我们也不想深挖“艳照门”。我们更关心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他少年成名,却又一夜陨落,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开端。后来他怎么样了?他后面做的事情:潮流、音乐、自我探寻……这些东西都非常符合VICE。

陈冠希本身是一个好表现的人,基本上只要坐在那儿就会有人看。
 
造就:你们在意视频产品的时效性吗?

马蒂:我们一直都不是走“时效性”的。我们所有的视频想要的效果是:有趣的,并且还有一些可思考的地方。

即使过了那个时效性,你还是觉得它有趣;不管是从故事表现性,还是人物、主持的角度,它都是有趣的。


造就:《触手可及》火了,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马蒂: 如果我们“更聪明的话”,应该趁这个机会去抓住更多的客户,迎合更大的市场。但事实上我们还是更看中自己的内容出品。

现在客户要求的就是快、美、精英化,我们追求的还是一个真实的体验感,有趣、有深度。虽然商业世界不允许你花时间、花钱在这个上面,但我们觉得有意思的,是在这里面找到我们可以切入的点。

文 /  潘丽



艾星子·艾里 | 保卫子宫,就是捍卫女性尊严

黄少谷 | 流浪三年发不出专辑的乐团之痛

谢晓 | 用严肃重新定义娱乐新闻

蒋美兰 | 为什么网红将改变社交经济?

柏邦妮 | 一场完美的性爱,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曹军威 | 穿越了13亿年,引力波在这一秒与人类邂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VICE中国落幕后,创始团队做了点“别的”
推荐一部陈冠希纪录片:《触手可及》
暖哭!陈冠希励志中国年轻人:我37岁,老了,中国需要你们去改变
从“利基”到“大热门”——VICE、长尾理论与新闻业
这才是最真实的陈冠希,他很自我但很自在
陈冠希发布个人纪录片:口语还是那么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