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昌河畔——牛渠村(中篇)

牛渠王氏祠堂碑记

看完了学校院内的千佛寺,就和王应选支书、王汉杰老师等人一起走出校门,顺着学校门口的水泥路,往南行走约二三百米左右,就看到一座祠堂庙院。

这座祠堂庙院就是牛渠村王氏祠堂,是牛渠王氏敬宗拜祖的地方。以前我也曾从这里走过,只是庙院大门紧锁,未曾进去看过,只能在院墙外边看到祠堂的大致轮廓,和几株苍翠的柏树。如今有他俩个人做陪,就提出到庙院祠堂里去看看。

如今国家重视家族祠堂文化,有的村落,又开始重修祠堂庙院。在中国的农村,一座祠堂,不仅仅只是一座祠堂,它代表的是一个家族的旺盛力和凝聚力,是一种家族和睦,团结精神!在农村,一座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象征,祠堂建的好坏,直接相应着这个家族的旺盛与衰败。所以在农村里的旺族姓氏,都会修祠建庙。有的还会在祠堂对面修建戏台乐楼,逢清明祭祖,或家族重大节日,就会请外地的戏剧团来助兴演出,让周边村落的百姓到此看戏,实际就是以此来证明本家族的子孙旺盛。

王氏祠堂大门楼左右,各有一尊石狮子,可惜都在运动中被砸坏半边,已看不出狮子原来的凶猛形象。门楼屋脊上方的兽头,同样被损。唯有门楼两山墙的精美砖雕,还依然存在。

打开庙院大门,走在通往祠堂的道路上,杂树上的落叶与柏树上的柏子柏壳铺满地面。庙院除了几株大柏树外,还生长些杂乱无章的小树,这些小树都是随风飘落的树种,或者是由院外的树根再次生长起来的小树。几棵水桶般粗细的古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暗示出王氏家族子孙的旺盛和祠堂庙院的庄重。

王氏祠堂是由大殿和献殿两部分组成,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巍峨依旧,雕梁画栋,透花格门窗,大殿的门窗,以前都用红油漆刷过,虽有灰尘,仍能看出王氏后人对祠堂的保护和尊重之情。屋顶的椽子上,是用大方砖铺盖后,再铺的青瓦屋顶。而在大殿的廊檐下,一左一右立着两栋石碑,记载着王氏家族的迁徙与祠堂的修建之事。看到有碑记,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一篇碑记,就是一段历史呀!都是由当时有名文人所写,怎能错过。

两栋石碑上布满了灰尘,导致碑面字迹不清,王支书让人拿来笤帚,我就把两栋石碑上的灰尘轻轻扫去,以示尊敬。打扫了碑面,下面的字迹也得以清晰可见。

祠堂左边的石碑为长方形,雕刻有双龙云纹的碑帽,碑座普通,稍有下陷,碑身向后倾斜。看碑文得知:王氏先祖在周灵王太子晋后王子成父者,败狄有功,始赐姓王,自此始居于永之杨坡里牛曲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永邑(今洛宁),祖父王越任汤阴知府,兄弟三人,长祖六荣公居杨坡,季祖六兴公居崛山,六谷公占籍,在兹居住四百余年,传二十二世,旧无祠堂,是由十一世孙克己、成子者,十二世孙大章,共同建造,堂室三间,乐楼一座。最后有铭曰:有作而起之,有继而理之,敦本睦族,世世於斯。

经理孙:王大章、对邦

杨坡、崛山、牛渠合族捐资,嘉庆元年拾贰月初壹日立

祠堂右边,则立着一块民国石碑,半圆碑头,两边各雕有一朵牡丹花,正中有“永垂”二字,无碑帽。圆碑头下十多公分处已断,用水泥粘接,接处不平,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碑上记载着以前的王氏祠堂建立处,离连昌河不远,在民国十二年秋,被河水所毁,同族伤悲。后由同族举荐王德荣为总理,在村之地,阙东南,新建大殿一座,献殿三间,两殿甫起兼之,由于当时世道不平,盗贼横行,在世道稍平之后,王德荣又与合族商议,再建了祠堂门楼,以鸣示诸君:善作善成,可谓先业无替,绳武有光,佑后俊人,禴祠蒸尝。孝孙有庆、介富……刻石纪念,永垂不忘,是以为记。

教员:孔庆高撰文

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中旬谷旦

看完了王氏祠堂,抄写了碑文,和王支书、王老师等人一起走出祠堂,锁了院门,拜别后回到姑姑家。

一天来,未能和姑姑、姑父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叙情,甚感谦意。可到姑姑家后,姑姑端来热腾腾的蒸肉,顿感亲情满怀,心情也畅快起来,吃完蒸肉,又喝了姑姑端来的鸡蛋汤,这才依依不舍,告别了姑姑一家,骑车载着家人,走元岗村后的官道坡,去年新修的水泥路回家。

附王氏世系字:(八代以前无排字,从九代始续到五十八代)

建定永贤克,文重万景新。

树应春常好,广明福自德。

世远宗同知,瑞传家兆钦。

灵海乐秀曾,隆泰华祥松。

廉信英绍锦,贵庭宇汉卿。

崛山后裔,新字十八代裔孙王中许;杨坡后裔,常字二十二代孙王民普。

牛渠古寨

正月十二那天上午,天空阴沉沉的,看着想要下雨,但又没下来。就想起初五那天,在县城里听吴老师说起过牛渠坡擂鼓台的事情,就骑车从家里出发,穿过村子,走南梁头,过西王坡。到牛渠坡顶后,顺大路而下,到坡下一平坦处,支好了车,这才走上附近的一个土坡。

这坡的北边,以前是牛渠村的苹果园,而这土坡下的一孔窑洞,我在这里也曾住过一段时间,就是为了帮姑姑家看苹果园。而如今,苹果树都没了,地又被开垦出来,种上了麦子。站在坡顶,掏出手机,来回走动,选好了角度,刚好把两个擂鼓台都呈现在镜头之中,这才拍下两张照片,留以备选。

说是擂鼓台,其实就是两座圆圆的土丘,上面平整如台。而在鼓台的中间,又有一圆形小丘,如同鼓形,人们就以形命名,称之为擂鼓台。两座擂鼓台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天然的地形地势,造就了这鬼斧神工之作,不能不让人佩服大自然的魅力!

而牛渠古寨则位于牛渠村背后的半坡上。牛渠古寨面南背北,西边是一道深沟;南面坡下即为牛渠村;唯有东、北二方,为坡上梯田,连接着牛渠古寨,地形如同一个直三角,牛渠古寨就在小角上。

到牛渠古寨,实在是无意之举。拍完擂鼓台的照片,然后就看到北边擂鼓台前面有一座土丘。心里想:站在这土丘上面,兴许能拍到一张牛渠村的全景呢。所以就顺着土丘背后,沿着土丘西边沟崖上的羊肠小道,看到有通往上面的路口,就到了土丘上的二层平地。这才发现,这里好像是以前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或者是在土匪刀客横行时,修建的牛渠古寨。不仔细发现,根本不知道它的所在,远远看去,和附近的坡顶,山头没什么两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土丘而已。

古寨的每层土崖上都有废弃的窑洞,崖也不是很高,有一丈左右,窑洞也不是很深,看来只是个暂时的避难场所。但经过长时间岁月的流失,雨水的冲刷,窑头上的碎土,已经从上面掉落下来,掩盖了半截窑口,只剩下上半截窑口还露在外面。

登上古寨顶,远眺周边,可以看到远处的连昌河和官庄坡;东南角擂鼓台及隔沟相望的龙头山,北边的另一座擂鼓台与鳖盖坡,西北边一直能看到大门楼村的南坡寨。古寨背后,坡坡堰堰上的梯田,麦苗青翠,正攒满了一冬的劲头,等着风调雨顺后,疯窜旺长,迎来又一个丰收年景!

走下寨顶,到了最下面一层平地,看到有株泡桐树,栽在一个深坑中。本来也没有太在意看,但往东走了几步,才发现,这里有条小路通往下面。带着探险者的好奇之心,顺着小路向下,到了底处,有一孔小窑洞,高出地面二尺有余,五六尺深,看来是以前人居住的地方,高出地面,只是为了防止古寨上面的雨水流进窑洞里。到了这里,才发现,这个小窑洞只是一个大窑洞的拐窑而已,大窑洞深有两丈左右,与外相通,出来窑洞,才看出这是以前的寨门洞所在。紧贴寨门洞的东南边,有一天然土崖,似一道屏障,遮挡在寨门洞边上,南面是坡,西面为沟,关上寨门,易守难攻。可以说,这个寨门洞设计的非常隐蔽,不是亲眼所见,确实让外人很难发现。

看完这里,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小雨,想到下坡时的路况,就加紧步伐,沿着沟沿上的小路,往坡顶上奔去。

张红歌,微信名家和万事兴,QQ昵称崤山洛水,洛宁县河底人,70后,农民工,在外上班之余,爱好读书,听歌,喜欢文学,中医,农业方面书藉。偶尔会在网上写点儿心情。

洛宁城事简介

洛宁城事、魅力洛宁、入围洛宁网,便民服务信息免费刊登、网站建设维护及推广、商企、个体商户及个人宣传视频拍摄制作、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推广、微名片制作、大小活动策划等。

服务电话:

13937963275 13526990668

15237927876 1803958445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的第一碗面在这里诞生——黄河行补记⑤黄河之点滴080
来孟津古城,观最美村落,享静谧时光
慢游中国:山西临县西湾村,黄河岸边的桃园记忆
乡愁魏家坡
高智红丨寻访卫坡
海南作家邓光华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