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山庙村史话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一
金山庙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整理
金山庙村位于洛宁县城南17.50公里金门川南部,今属陈吴乡管辖。金山庙村东临金门溪水,西靠纱帽岭,南依金山,北为涧河川。金门山矗立于村南,山势雄伟,金门涧河自东南而来,流经村东,宛如一条游龙,迄北而去。东临山涧与马山遥相对望。山之上柏树满山遍野,四季葱绿,十分壮观,恰是一面屏风安放于村东。嶰溪自西南而来从村中穿过,将金山庙村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村西为金门川西岭,横亘于金门涧河西岸,迄北而去,绵延十余里,蜿蜒起伏,气势壮观。
金山庙村因其位于金门律管山下,故名金门律管村。相传该村形成于东汉时期。"金山神门"位于该村境内。金山庙村,南依金门山,金门涧河贯穿全村,属丘陵塬区。今为金山庙行政村所在地,分河东、河西和北寨三个自然村。金山庙村现有9个居民小组,现有341户,1421人。村中主要姓氏有:张氏、韦氏、李氏、王氏、段氏等家族。段氏家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永宁县谷圭村,二世祖迁居金山庙村。张氏家族有三个支系,均为德里张氏后裔。①德里张氏三门水祖支派:张氏家族始祖仲文公于元末避兵由陕西同州迁居永宁县德里村,明嘉靖年间三门七世祖靠公、山公、水公兄弟三人迁居金山庙村立族,后裔居河东、河西及北寨,后裔1100余人;②河东张氏家族四门讲祖支派:清乾隆年间十四世时致远公、定远公、怀远公兄弟三人从金门寨迁居于此立族,后裔244人;③河西张氏家族四门诏祖支派:清乾隆年间十三世时明公从金门寨迁居于此立族,后裔63人。
金山庙村张氏家族250余户,张氏家族人口1000余人,三门人口800余人,四门人口有275人。张氏家族分布在河东、河西、北寨,为德里张氏三门和四门后裔。三门张氏祖茔在北寨北原。四门讲祖后裔祖茔在金门山半坡马泉,该茔以讲祖之子图延妻田氏立祖。四门诏祖后裔祖茔在金门山下,马泉之北,金山庙村西南。
在金山庙村有几个景点:
1.马泉。在金山庙村南一里许,金山半坡处,原名马刨泉,今名马泉。相传王莽赶刘秀时,刘秀的军队逃到这儿,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正在焦急万分之时,只见刘秀的坐骑仰天长鸣,前蹄腾空而起,落下之时,踩掉一块石头,说来也奇,顺着这块石头缝竟然汩汩地冒出泉水来,人们搬掉这块石头,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一眼清泉,于是刘秀的军队在此埋锅造饭,饱餐一顿,稍作休整之后,继续赶路。后人为纪念刘秀所骑之马在此所刨之泉,故名马刨泉。从此,这儿形成一个面积不大的水塘,周围松柏耸立,垂柳依依,环境优美。最旺时可浇附近几十亩地。张鼎延的《登金门山绝顶》诗云:" 壁立金峰插汉霄,登临到此兴何饶。顶悬梵迹传僧古,腰流泉声忆马骄。万里碧云来片片,千林丹叶下萧萧。醉时暂卧山岩里,恍听当年嶰谷萧。"张鼎延诗中的"泉":指马刨泉,在金门山之半坡,今名马泉。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张璿曾在此留下"临地似看马蹄迹,恍听当年嶰谷啸。"的名句。
马刨泉旧址
2.天池。在金门山山顶上,原有一个天池。天池在金山庙村的正南方约四公里处,这个天池是一个约四十亩大的一池清水,风景独特,特别雅致。那里有原始树林,岩石山坡上有许多野蜂蜜顺岸下流。因为太偏僻,人迹少,没人采。春天时,长满荒草坡的山坡上,有很多红色的山丹丹花,野百合,具有药用价值,非常漂亮。
3.龙潭神泉。金山庙村南1.5公里处有一个叫"龙潭"的地方,有一股泉水,除下雨天水量稍大一点以外,一般就只有大拇指般一股泉水,天旱时也有如筷子般一股泉水。泉水烧开水时没有水垢,口感甜润,当地老百姓都认同水质极好,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奇。这股清泉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这股泉水竟然红火起来。现在数十里外的人们,每天从清晨到夜晚,车辆不断,人挨人,壶挨壶,等着接水。有时人多等的时间较长,有些人来时带上锅和茶叶茶具,一边等一边品茶,谈论水的神奇,等水、接水的热闹场面成为寂寞山沟里一道热闹靓丽的风景线。
4.金门竹韵 伶伦制乐
洛宁素称"绿竹之乡",古往今来,久负盛名。金门山谷中的嶰溪之竹,早在黄帝时代,就被其乐师伶伦选做笙管,为中国乐律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律管山因之得名。金门山下嶰溪两岸盛产绿竹,可为笙管。金门山故名金门律管山,其村亦得名金门律管村。
黄帝乐师伶伦来嶰溪取竹的史实,见于《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应凤凰之鸣。"
相传伶伦制管在陈吴乡南金门山。相传当年黄帝南巡,登临洛水岸边的阳虚山,命乐师伶伦定制乐律。伶伦寻遍华夏名山大川,一直苦于找不到制作演奏乐器的合适材料,当他寻到中原地区金山门嶰溪谷时,见这里独有的竹子厚薄均匀,音律合拍,非常适合制做乐器,取其一节而吹,声音美妙,遂制成笙、笛、箫等乐器。并将吹出的乐调定为黄钟之宫,又以黄钟为基准,制成十二律管,开创了中国音乐之源。《后汉书·五行志》、《九州纪要》记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因此称金门山称为律管山。"金门竹韵"是洛宁古八景之一,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留下了"金门竹韵"飘香几千年的历史。
明朝四川巡抚张论在《金门山赋》中描述:"兹嶰谷之由得名,洵汉志之可信可述,遂尔道,合天钧,神叶皇衷,发睿思于炎帝,谛声气于伶工,截筒分律,依咏和声,葭灰载飞,缇素云冲,递六六以作管,隔八八以相生,妙三分之损益,旋七声而为宫,杂变宫夫变征,偕二舞以奏五,夏兼去灭乎执契,节南吕而北应钟,召威凤其来仪,应雌雄之和鸣。"
清顺治时进士张璿的《金门竹韵》诗:"翠条依山静,娟娟入坐清。密阴含晚照,疏叶乱新晴。瀑落山成籁,霜乾夜有声,伶伦披坲后,谁听凤凰鸣。"
清朝乾隆九年永宁知县单履咸,对洛宁竹子情有独钟,他的《永宁竹枝词》十首,其中一首云:"高山南峙北平原,四月初旬笋箨繁。千亩绿云簪玳瑁,家家活计仗斯园。"
民国六年任洛宁县知事车云,有《金门竹韵》诗曰:"金门翠竹满山巅,却胜淇泉与渭川。管取伶伦非率尔,声谐律吕自天然。凤篁响应银笙叶,雅韵疑从玉琯传。更有知音知音张建白,构庐曾结此君缘。"
5.金门山 金门城 金门亭 金门县 金门郡
金门山为洛西名山,在永宁县南三十里,位于金山庙村南,以其形如金字,故名,当地老百姓称为金山。因伶伦取金门嶰谷之竹以制律管,所以金门山又名律管山。"金门竹韵"是洛宁古八景之一。《九州纪要记》云:"金门之竹,可为笙管,一名律管山。后汉金门亭置于此。"《河南通志》:"金门山在永宁县南三十里,一名律管山。"《后汉郡国志》:"宜阳有金门山竹为笙管。"
在金山庙村南2.5公里处,有一个叫前房檐的地方,在半山腰悬崖处有一突兀而出的岩石,因其酷似一个人的脸,面容威严坚毅,人称这是金山爷石像。
金山爷石像
(一)据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二"山川志"记载:
马英山界岭迆东北为金门山。
《后汉郡国志》:"宜阳有金门山,竹为律管。"《水经注》:"金门溪水南出金门山,北迳金门坞西,北流入於洛。黍凉谷水南出金门山,东北流入洛"《李通志》:"金门山在永宁南三十里,一名律管山。"《九州要记》:"金门之竹可为笙管。"
金山庙村,历史久远,自东汉时期形成村落,历来为军事重地。东汉时期,朝廷在金门川金门山下建置金门城,这里也是东汉时期金门亭侯李伟的封地。相传其地在今洛宁县陈吴乡金山庙村。金门城可能就在今金山庙村西三公里处的老寨。老寨东、南、北三面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刘志在宦官的帮助下,除掉了控制东汉王朝大权20年的外戚梁冀。大臣李伟因诛杀梁冀有功,被封为尚书令、金门亭候。李伟受封后,开始在宜阳县金门川修建金门城,使这里成了一个有险可守的好地方。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水经注》:"金门山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方舆纪要》:"金门城以金门山名,后汉延熙二年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李伟为金门亭侯,即此处也。"按:金门山今永宁地,《方舆纪要》入宜阳,宜改正。】
汉金门亭:《方舆纪要》:"以诛梁冀功,封李伟金门亭侯》。"
(二)清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
①河南三 宜阳县:
"福昌城今县治。......宜阳城在县东北十四里,韩城也。......寿安城在县东南二十里。"
"○金门城,在县西南六十里,以金门山名。后汉延熹二年,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李玮为金门亭侯,即此处也。后魏天平初,置金门郡及金门县。后周废。《隋志》宜阳县有故金门郡。"
注:【金门城在县西南六十里】:县,此处指唐代福昌县治,唐朝福昌县治在今福昌村。
"○金门山,在县西六十里。《九州要记》:金门之竹,可为笙管,一名律管山。后汉金门亭置于此。"
②永宁县:
"又县西三十里有金门坞,或以为金门郡城也。"
"○金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溪水出焉。《志》云:金门溪水出金门山,北经金门坞,西北流入洛。又有白马溪水,在今县东十余里,水出南山,北入洛。后汉建武二年,强弩偏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是也。"
戴延之《西征記》:蠡城以南有金门坞。
《水经注》云:" 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迳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
(四)清朝光绪辛巳年(即光绪七年,1881年))《宜阳县志》:
北魏时期金门县县治、金门郡治所在地可能就在金山庙村南马泉坪。
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今洛宁县南境洛河以南金门川金门城设置金门县,县治金门城,属宜阳郡。金门县县治、金门郡治可能就在金山庙村南马泉坪。马泉坪地势平坦,面积大约有60亩大。1978年元月部队搬来前,当地老百姓种地,地里遗留有大量的砖瓦块。这里有马泉,泉水旺盛,约四五亩大,取水方便。是设置县治、郡治的理想之地。
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金门县城,属阳州,领金门、南渑池、南陕、卢氏四县。兴和年间(公元539~542年),崤县属义州恒农郡,南渑池、金门属义州宜阳郡。北周时金门县废。北魏 宜阳郡:辖3县, 1宜阳县.2南渑池县.3金门县. 东魏时期,这里为金门郡城所在地。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河南洛宁县东南),领金门、南渑池、南陕、卢氏四县,属阳州。北周时金门郡废。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云
"金门郡:古金门坞,后汉延熹二年,李玮以诛梁冀功,封金门亭侯,即此,东魏置金门郡,北周废,故治在今河南洛宁县南。"
《五代志》:河南郡宜阳县有东魏所置金门郡,因金门山以名郡。
根据以上历史文献记载,汉金门城,金门亭、北魏金门县、东魏金门郡的位置大致就在金山庙村一带。
金门山为中州名山,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于此,留下了许多传世诗篇。明朝四川巡抚张论、顺天府治中张讃、清初兵部右侍郎的张鼎延和当时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王铎畅游金门山,分别留下了张鼎延、张琯《登金门山绝顶》、王铎《询金门山二首》、《登金门山顶遇雨诗》等数十首。
张论的《登金山绝顶》张论赋诗云:"秋风吹我上青霄,金界横连景物饶。西望陇秦识地轴,东怀辽沈指天骄。林深涧古嚎猿切,日暮云平班马萧。觞咏何须安石妓,和鸣自有凤凰箫。"诗人登山览胜,思绪悠远,从金门山西接秦陇、东望辽沈着笔,寄情抒怀,以物言志。该诗意境气势恢宏,胸襟宽广,立志高远,有大展宏图,忠心报国之志。张论的诗作气势宽宏,用笔遒劲,意气风发,充满自信,积极进取,正是写景抒情之佳作。
张讚的《登金门山绝顶》诗云:" 百丈金山摩碧霄,清秋济胜兴偏饶。岩巉眼过翻屏锦,路细足分见马骄。一派悬腰清浩浩,千竿当顶乱萧萧。石人剩有伶伦趣,待我来时醉听萧。"
王铎诗题云《庚午秋,玉调、舜玄①二亲家同阳虚登金门山绝顶,遇雨,即席限韵》,其一云:"峭壁残阳小,空濛世外游。石华缠一气,山力割双流。天日私吾党,渊泉富此丘。不期暮雨至,仿佛抚沧洲。"
其二云:"乃可岩间泊,竹音心所期。不来寻淡景,何处落秋思。浩荡厜羲引,浅深叆叇为。大都着胜地,幽致会如斯。
其三云:"危峰皆妙有,心息至天关。呼吸千丈,苍茫水一湾。暮云囚老树,秋日瀹寒山。如意提携舞,仙风孰可攀。"
张鼎延和诗6首,题为《觉翁亲家咏金门山原韵奉和》,是对王铎诗的唱和之作。
其一云:"修篁有老土,结伴金门游。为觅伶伦管,因探汗漫流。幽根穿石窦,细路抱荒丘。一啸秋云碧,苍茫太古洲。"
其二云: 何岩不古峻,金竹有心期。绝巘存孤寺,高天发浩思。所亲欣共赏,不醉欲何为?沙石皆丹诀,澄襟或在斯。
其三云:"危梯高万丈,玄屑度三关。偶趁藤萝月,如游沧海湾。雨痕滋蜡屐,烛影媚空山。登陟洪濛外,翛翛未易攀。"
张琯的《登金门山绝顶》诗云:" 陟巘攀林出碧霄,自然幽意向人饶。即看山色晨昏变,何处秋风日夜骄。两涧晴岚和沆瀣,千年老鹤下蓬萧。伶伦一去无消息,谁上层峦吹玉萧。"
清康熙年间一代名家进士,历官户部右侍郎、新安县吕履恒的《金门山晓望》诗云:" 隐隐青冥,高高八九峰。云涛翻海日,涌出金芙蓉。地肃千岩竹,天鸣万壑钟。右军遗片石,风雨护蛟龙。"
6.嶰谷诗社。
金山庙村原有竹园一百多亩,现存的竹园位于嶰溪之畔,面积约40余亩。据县志记载,明清时喜爱永宁之竹的文人们聚集在这里组成嶰谷诗社。
张鼎延与寨礼村锁青缙、寨子村师佐、韦炳、吴村赵廷桂组织了五老会,优游林泉,放迹山水,吟诗作赋。
明代崇祯末年,洛阳人温庭枟以诗文著称于世,与金门寨张懋延、寨子村师佐、张琯、张璿等十五人组成嶰谷社,游历金门山,吟诗唱和,张鼎延为之做序。他们之中有的从政为官,利用归乡之际。有的耕读为民,利用闲暇之余,在此品茶吟诗,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可惜的是大都遗失,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张琯的《登金门山绝顶》、《思金门德里村》二首、张璿的《金门竹韵》、《思金门德里村》二首,以及师佐的《游金山》、《老龙潭》等诗作,名士风流,指点江山,留下了传世诗篇。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记载:"温庭枟,字伯庸,洛阳人。能诗,工行书,年少举明经。寇破洛阳,徙居永宁,爱嶰谷山水,遂家于此。约同志张懋延、师佐等十五人,举嶰谷社,张司马为之叙。一时咸式,有司雅推重焉。"
师佐,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寨子村人。清顺治壬辰科进士,历官通州知州、苏州府同知,多善政,《永宁县志》"人物志"有传。
师佐《游金山》诗云:"苍茫烟树里,峭壁九峰围。古路迷残雪,深山贮落晖。老藤好系马,净石可檠衣。万壑水声合,千岩岚气依。此地应沉醉,狂歌不记归。"
师佐《老龙潭》诗云:"潺潺泉势绕金门,古磴参差隐石根。长啸数声山作响,似调律管自昆仑。"
7.金山庙村古寨
唐宋时期,金山庙村有党(一说旦或戴)家富甲一方,家有良田百顷,骡马无数,年租万石,闻名数百里,党家有水过凉亭,远近知名。
明清时期,金门城已废弃。金山庙村西六里许有老寨。金山庙村河东有河东寨,河西有南寨、北寨,共四个寨。金山庙村古寨遗址有四处:
①金山庙村老寨:在金山庙村西六里许,遗址尚存。创建年代不详,是金山庙一带修建最早的古寨。
②金山庙村北寨:始筑年代不详,相传明末重修加固,为德里三门张氏后裔所重筑。清代民国时期相继重修。
③金山庙村河东寨,清代后期同治时期为防御捻军、太平军而修筑。先世云红毛造反时修建。为德里三门和四门张氏后裔共同修筑。
④金山庙村南寨:清末民初,为寨子韦氏家族后裔为防御土匪修筑。
在这四个古寨中,尤以北寨最为险固。特别是北寨东南两面皆为悬崖峭壁,西北两面有城壕和高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寨只有一条通道,寨门设在北面,每遇战乱避匪,张氏家族都到此躲避。
8.金山龙神庙
在金山庙村有庙宇两所,一为山神庙,一为金山龙神庙。山神庙在金山龙神庙西南200米处高台上,是村民祭祀山神之所。
金山庙村在历史上真正久负盛名的还要属金山龙神庙。金山龙神庙位于洛宁县陈吴乡金山庙村,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重修。金山庙现为河南省洛宁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龙神庙在金山庙村嶰溪东岸,金山庙村河东。金山龙神庙,简称金山庙,当地百姓称之为金山庙。嶰溪把金山庙村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八"坛庙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建置 祠宇"记载:
"金山龙神庙,在金门山下,元皇庆年间建,明万历间修,康熙十四年重修。"
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皇帝朱厚熜敕赐"金山神门"4个大字,被刻在金山庙的山门上。至今金山庙村明嘉靖皇帝题写的石牌坊还保存完好如初,石牌坊正面额书"金山神门",背面题"背靠洛水"。古老相传金门山是一座宝山,只要打开了金门山的神门,就能得到无数金银财宝。几百年来,"金山神门"巍然屹立在金门山口。金山庙村中这座金山庙,百姓们都说庙里供奉着金山爷,也是掌管金山财宝之神。
金山龙神庙历史悠久,早在元朝时期,当地居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保佑福祉,募资兴建了金山龙神庙。元朝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金门川先民们数十村联合在河东金门山下修建了规模巨大的金山龙神庙。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十四年相继重修。
金山龙神庙坐北朝南,占地十亩许,原有建筑,规模宏大。金山龙神庙戏楼(三间)、金山神门、前院(大门、前殿、东西廊坊)、中院(中殿即正殿,有东、西耳房)、后院(后殿)四部分组成。现存石门楼(石牌坊)、石狮、石碑、中殿(正殿)、东耳房等。金山龙神庙前有石门,即金山神门。
金山神门之南50米处为戏楼一座,坐南面北,面阔三间。
金山神门是一座花岗岩石质门楼,高4.3米,上盖为整块石雕歇山式建筑,雕有简易椽头。门楼上雕刻有石匾,正面刻"金山神门",落款为嘉靖年间"敕赐"等题记,背面刻"背靠洛水"。金山神门一石到顶、石坊脊、石梁、石匾、石柱、石鼓、石墩、石狮、石莲花宝座,整体布局合理,搭配和谐,美观大方,浑然一体,通体天成。上盖为整块石雕歇山式,雕有简易椽头。门楼两侧有石狮一对,坐卧于方形莲花座上,沙砾岩石质,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庙内散落有砂石质柱子残块,其石刻构件应为明朝中晚期。雕刻工艺精湛,为洛宁唯一现存的明代石门,明嘉靖年间敕赐修建。该石门建筑别具一格,石雕形象逼真、手法细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进入石门后,在通道两侧有石龟、石狗、石兽数对。
在金山神门正北三十米处为前院。前院正南为石门,即正门,就是石牌坊,有木门两扇,平时大门关闭,每遇庙中重大祭祀活动时才打开正门。东西两侧各有廊坊五间。西廊坊南侧有大门一座,面向正西,为平时人们进庙之处。正北为前殿、面阔五间,为五间一过道,正中一间为进庙通行过道。前殿前方东西两侧,原来树有石碑数通。前殿后墙东侧两间、西侧两间,分别镶有明清时期修建庙宇的石碑四通。石碑正面朝向北面。
穿过前殿过道,进入中院,正北为中殿,即正殿,面阔五间,殿内供奉金山广惠龙王爷。
现存金山庙正殿面阔五间,悬山式,柱子均为石质,檐下五踩单昂斗拱十一组,其中柱头科六组,平身科五组,昂面为扁五角形,蚂蚱头呈龙头形,使用了减柱法,金柱直接穿过五架梁,整个大殿雄伟壮丽。正殿内塑有广惠龙王像,生动形象,十分逼真。正殿内大梁上原有一条木龙横卧其上,后来木龙被拆除了。正殿的东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正殿东侧的耳房为娘娘庙。西侧耳房毁坏较早,不详。娘娘庙前树有大清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仲冬十一月谷旦所立《建立广惠龙王两廊廡碑记》碑一通,为现存唯一的石碑,现在立碑的位置是1996年所立。正殿后面,即正殿之北为后殿,面阔三间。该庙宇建筑别具一格,砖雕、石雕、木雕形象逼真、手法细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清道光十九年《建立广惠龙王两廊廡碑记》碑
在前院西侧原有一陂池坑,据调查:庙中石碑七通及石兽都被填在坑里了。
金山龙神庙是专门供奉金山龙王爷之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当地民众到庙烧香祈愿,以求金山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当地的老百姓逢年过节也都要来祭拜金山龙王爷,尤其是夏秋丰收之前,经常来烧一柱高香,祈求年年五谷丰登。
自元朝历明清民国时期,数百年来,金山庙村民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大规模声势浩大的祈雨活动,祈求金山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相传金山龙王爷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因此人们便将金山龙王爷生日作为庙会日期。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都要在这里举行大规模庙会活动,为期三天(三月十七——十九日),届期请来戏班,唱戏三天助兴。因此方圆数百里的老百姓,都不顾路途遥远,前来赶会,庙会期间,热闹非凡,远近闻名,影响深远,以故世人"只知金山庙(指金山龙神庙),不知律管村(金门律管村)",故改村名为金山庙村,沿袭至今。
在中国历史上,龙王,是行雨管水的神灵,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温饱,生死存亡。古代先民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寄希望予龙神。从古至今,风调雨顺,及时行雨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龙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立国之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及时雨就是丰收和粮食,就是老百姓的生存之本,也就是国本。龙神恰恰掌管着这条命脉。因而倍受为古代先民们世代尊崇。古人在对龙神崇拜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和世间万物息息相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会平安幸福!
金山庙村原有一年一度的金山龙神庙会,盛况空前。解放后,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改天换地,建设新社会,提倡新风尚,移风易俗。金山龙神庙被改做它用,庙产被充公,收归国有,庙会被强制取消。金山龙神庙被改为金山庙村学校,由于后来村中兴建学校,前殿、后殿均被拆毁,石碑被毁,万幸之中"金山神门"石牌坊保存完好。金山龙神庙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昔日庙会盛况,依然流传民间,成了老百姓最美好的回忆。
为弘扬中华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保留当地人民崇尚金山龙神,祈福平安、丰收、祥和的风俗习惯。1986年春金山庙村委和当地老百姓自发募资重修了金山龙神庙,庙宇占地宽广,雄伟壮观。这里山清水秀,竹林茂密,曲径通幽,吸引着八方游客,游客日增,香火不断……。为当地增添了新的文化景点,而且结束了金山庙村金山龙神庙属四十年来有其名无实的历史,重新恢复了一年一度的金山龙神庙会,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也吸引了大批前来观光的外地游客。
由于金山庙会的会期在赵村乡大沟口山神庙会的后边,沟口山神庙会规模较大,常常受其影响。从1993年开始,金山庙村委决定将农历三月十一日作为金山龙神庙会正会,会期为初十——十二。每年庙会期间,人们在这里举办龙神庙会的民俗活动,大规模祭拜金山龙王爷,为一方百姓祈福纳祥,为八方信士带福还家。庙会期间,这里一度成了当地人民物资交易的地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红火。前来这里的人们,都毕恭毕敬地朝拜金山龙王爷,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在每年庙会上,人们祭拜金山龙王爷,这个习俗一延续至今,这里已不仅仅是祈求金山龙王爷赐雨,风调雨顺,以保老百姓人寿年丰,而且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金门竹韵,伶伦制乐;金山巍巍,马泉雨霁!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勤劳勇敢的金门川人民,用他们聪明和智慧,响应国家的政策,投入新时代改革大潮,利用各种有利的机遇,自主创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奔小康,建设美好家园,前景无限,风光独好!
张泽武作品集锦
洛宁县姓氏文化
王范赵氏望族文化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一)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专刊(二)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
梦回“圣都”——金门寨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雷氏家族人物志二——②现代人物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雷氏家族人物志一——①明清时期人物志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坡头雷氏历代家谱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三)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历代家谱序言(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好一部介绍洛宁的百科全书《洛宁史话》序言、后记和目录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隆重推荐周流宗先生新作《洛宁史话》
《洛宁史话》在洛宁隆重发行,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共襄盛举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3)-③坡头雷氏世袭恩骑尉、 ④《洛宁县志》收录的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4) ⑤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支派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五:诰封圣旨、六雷氏家训、七雷氏家族排行字、八雷氏楹联、九雷氏匾额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一——贾氏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及堂号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二《谷圭段氏望族文化概说》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三 《段氏家族世居之地—谷圭村概说》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洛宁县寨子韦氏家族的播迁——河南省原阳县韦城村韦氏家族概说
洛宁姓氏文化: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
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后上庄村王家大院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一——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二)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三)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一)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张氏祖茔—南茔的传说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名由来”的考证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一)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二)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德里张氏文化研究会圆满召开张氏修谱大会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一)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二)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三)
怎么编纂《德里张氏家谱》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
洛宁为什么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
张金安仗义疏财福荫子孙美名扬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四)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五)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总结
张家建造石牌坊——“土壅脖”的故事
洛宁县下峪镇龙门店村大瓦罐沟张氏
洛宁县涧口乡明珠村韦氏家族清代族碑
2018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德里张氏家族清明祭祖纪实
2019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谒张兵部墓感怀》(古风)
咏书城(古风)
三修族谱传家风 誉满桑梓美名扬-记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雷学林
洛宁凤翼山张鼎延墓及神道碑
张兵部谷圭拜祖
咏金门川(古风)
一代名医张玉堂生平
话说张论不看县令
张兵部之母段夫人的传说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二
太平盛世修家谱 承前启后传家风——德里张氏编纂《张氏族谱》纪实
洛宁县新寨村张氏家族倡议修建大门记
洛宁老城西街金氏文化(一)
(七)《琅华馆帖》专集刊刻本及传世拓片
马希周之死
(八)张鼎延主持镌刻《琅华馆帖》的初衷和真实意图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妻廉夫人的传说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一)
德里张氏家族诰封圣旨(一)
洛宁县德里张氏诰封圣旨(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三)
德里张氏家族修谱筹资大会胜利召开
德里张氏宗祠概况及德里张氏捐资功德碑
洛宁县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一)——官庄村名由来及各大家族概况
洛宁县东宋镇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二)——官西村西街张氏文化专刊
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三)——官西村东街张氏文化专刊
洛宁县金门川金门寨张氏家庙(一)
洛宁县金门寨张氏家庙(二)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水经·洛水注》所涉蠡城邑、阳市邑、孙登等考略
中原地名探究——洛水安宁——洛宁
四 大 金 山 没 樑 庙
夏建雍:山神庙
重修团标山七天门神庙记
海南第一城珠崖郡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