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味

转眼间又快到了春节,农历的新年。但是,常听到许多人感叹过年的年味愈来愈淡了,时常回忆过去生活困难时期的新年,沉浸在昔日浓浓的年味之中。

感谢上苍和勤劳智慧的先民,为我们制定了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新年。不必探究年的最初含义。一年辛苦劳作的黎民百姓,何时是个苦难的结束,何时是个幸福的开头。于是有了“年”这个伟大的载体和名词。是年尾是岁终,是旧的终结;是年头是岁首,是新的肇始。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华儿女对新年赋予了多少希望和憧憬。回家过年团聚,游子归心似箭,风雪夜归人,演绎了多少回家的悲酸和情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道出了回家过年的期盼。大江南北,神州上下,贴春联,放鞭炮,“点燃爆竹三千响,引发春雷第一声”。拜宗祭祖,走亲访友,觥筹交错;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花灯,多么隆重的全民节日。小孩过年,大人作难。富人有富人的年,张灯结彩;穷人有穷人的年,“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的喜儿扎起来”,千家万户,各有各的喜乐。生意人也不能错过这一年一次的好商机,春联、鞭炮、服装、肉类、食品、饮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我此时也仿佛闻到我童年的年味。
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似乎成了我闻到年味的开端。腊月二十三前,学校都举行了考试,我们这些城边的孩子们像放了缰绳的马匹,往往三五成群跑到平时稀落,现早已车水马龙的的新城土产公司门前的鞭炮摊前去看鞭,在每个摊前询问100响的小鞭炮、一把起火、一捆闪光雷的价格。其实,我们并没钱买,只是问了价格,心里便有了目标,得攒钱买鞭。鞭炮成了我们通向新年的前奏。
 放了寒假,妈妈便开始了催促,“快叫你龙姨夫给你量一下尺寸,趁他闲,让他把衣服也给做一下。”一成不变的黄袄蓝裤子。买好了布块,去找背锅龙姨夫,我们队里一位干净利落的手艺人,“驼背”成了他的主要标志。裁、剪、缝、锁一条龙服务,好手艺不仅养活了他的一家,把他媳妇的娘家人也带动了起来。量好尺寸,他用画笔在布料上熟练地标上数字。几天后,便可来取已做好的新衣。
大人备足好孩子们的新年衣服,便少了一份牵挂,接着开始家里的准备。二十三祭灶,家乡的上空不时传来稀疏的鞭炮声,散发弥漫着火硝的味道,预示着年的步子更近了,年味渐浓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不论平素再忙,扫屋成了迎接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再次感谢仁慈的历史,为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这么一个讲卫生的好传统。

从住房、厨房到院子的每个角落都要仔细打扫一遍。孩子们也分配任务,通常是要把贴对联的门擦洗一番。干净的外婆,还要从闯王坡上取一块崖土(又名白土)和成稀泥糊,用刷子把灶台刷上一遍,白白新新的。最不能忘的是糊屋。向在机关里的亲戚朋友要些报纸,烧了浆糊,要从墙体到屋顶贴上一遍。墙体好糊,最难糊的是竹蓬的屋顶,头仰的发酸,胳膊伸得发困,这都是小事,老屋的顶棚有时还糊不上。教美术出身的舅舅糊屋极细致,边对边,缝对缝,完了再向报纸上糊一层白纸。煤火通红,屋里有了新年的气息。我家大人白天忙,晚上卷铺盖被褥糊屋,孩子们困了急着睡觉,又不能上床,那滋味也真不好受。

扫好房屋,开始理发、洗澡,洗去旧年的污垢。日子过得再紧张,这两件事是不可缺少的。村子里、镇上、县城的理发店迎来了生意的旺季,大年三十晚上关门前还有人理发。澡堂亦是如此。全县就县城一所公家开办的大众澡堂,祭灶后,早上三四点,披星戴月,从乡下、县城涌来的顾客,早早排队等候,来的早水干净,来的晚了,水早就成稀粥。洗澡还要几个人一块,留一个看护衣服,澡堂放衣服的箱子和锁具根本不够用,穿错衣服丢条裤子的事情时有发生。澡堂内蒸气四溢,顾客一番又一番,像下饺子一样热闹。

调料里的香气里也散发着浓浓的年味气息。庄户人总习惯在新年前备足一年用的调和面。通常是由花椒、八角、小茴香三种物品配成。认熟不认生,别看平时路边的调料摊上,蜜蜂在上空飞舞盘旋,其实那些调和面里也有用炒熟黄豆磨粉掺假的。到坐庄干菜店里按比例称好调料后,回家要用小火在铁锅里炒制,再拿去粉碎,然后装在玻璃瓶里,瓶口用塑料纸包好,一年四季不用愁。
破好柴火,挖出萝卜,蒸年馍成了通向新年的客船。捂好豆馅、调好萝卜、粉条、肉构成的材料,开始了蒸馍。头一锅馍出笼,虚白大光,心头上捏的一把汗消了,馍蒸的好坏,预示来年的吉祥顺利,赶快拿着热气腾腾的馍敬灶王,因为灶君姓张,馍越蒸越光,再把馍摆放到先人的牌位前进行祭献,感谢祖宗的保佑,并让他们尝尝后辈手艺,然后家人才能吃。父亲总嫌母亲蒸的馍多,她常背着父亲暗地里多蒸几锅。馍蒸好晾透后,放在用报纸铺的缸里,大一点的锅里,洗衣机的滚筒里。一下子能吃到正月十五前后。乡俗正月十五元宵节前还要蒸枣花馍、布袋馍、麦垛馍,期盼着新年五谷丰登。旧馍吃不完,新馍又来。缸里放久的馍已开始出毛,往往需重溜几次。馍成了那个时代维系生命的重要食品,难怪人们把蒸馍看得那样重要。中午馍蒸完后,下午顺便馇凉粉,凉粉是大年初一“凉粉饺子”主要配料,把凉粉熬到用木勺子插进去不倒,不软不硬,那才算到了火候。

搭着通向新年的客船,购年货开始了。乡村每家都要做一撮豆腐,大约二三十斤。有时不加工,我们提个大竹篮子来到豆腐坊里,买上四五块,二十多斤,回去和凉粉一块放在水缸里泡着。背个竹篓到街上割些大肉,买捆葱,再买些其他菜和带鱼。有时还到回民的摊上买几斤牛肉。殷实的人家通常要买个猪头和下水,回去熬几盆冻肉待客。熬冻肉是个不好干的活,拔猪毛、破猪头,泡血水,煮肉,往往从中午忙到晚上。第二天手一按太软没磬住,必须再熬一次才可。真可谓“冻肉好吃,做着难!”到商店买酒,河南的四大曲酒:张弓、林河、鹿邑、宝丰是首选。家里有在外地工作的往往会带些当地的名酒,山西的杏花村、陕西的西凤,也给家里带来些新年的喜气。买条带咀的香烟再早些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买几条河南的彩蝶、喜梅带咀烟,找到一位副县长给烟草局的一二号人物写了介绍信也没买来。到商店里买烟也得走走后门。买些糖块、花生、瓜子、水果等,年货基本上算办得差不多了。农村人把年关最后一个集日叫“跑马集”,匆匆忙忙从家里出来到城里办年货,办好后又匆匆忙忙往家里赶。

我常在家里人不太忙碌的时候,偷偷溜到设在县城新华书店和邮政局附近的写对联摊前,观看城里和乡下来的写家写对联,虽然年纪小,不懂行,但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经局的张浩东老先生近80开外,相貌儒雅,一手行楷功底深厚;东王村贾献堂金字对联龙飞凤舞;教师出身的杨彦朔须发皆白,写福字,富富态态都是受人欢迎的和生意最好的写家。相反,那些带着头衔的书法名家摊前却少人问津。群众对书法懂得不多,却要从红红对联中寻到新年的福运和财源。我也能从这些对联摊前得到一种民族的寄托、冷静地思考和向上的启迪。
除夕,大年三十,空气中氤氲着的年味更浓了。家家户户剁肉的声响,彼此起伏,抑扬顿挫,和着收音机放出的戏曲声,成为美妙的迎年交响乐。这天中午还要下果子(炸麻叶)、炸丸子,再一次充实迎年待客的物品。午饭后,重新打扫一次院落,四点左右开始贴对联,搬梯子,刷浆糊,贴好对联,放一挂鞭以示庆贺。对联一贴,新年的脚步离我们不远了。晚饭后,开始包饺子,开着温暖火炉,喝着香气扑鼻的茉莉花茶,全家几代人围坐在黑白电视机前看春晚。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向往的团圆和“福”。不等春晚结束,我们这些不耐熬夜的孩子早早进入了梦乡。忙碌了一年,特别是年关这几天紧张的迎年准备,大人们也早已疲惫不堪,开始脱去旧年的尘衣才去休息。

新年正月初一,从三四点便有人开始放鞭炮。我们这些孩子也从这些鞭炮声中早早地起来,穿上母亲头天晚上放在床头的新衣。我把这带着浓浓母爱的习惯嘱托妻子,继承延续下来。虽说进入了新年,外面仍是漆黑一片,叫上几个同伴,拿上小鞭,手里拿一根点燃的香,走着放着,聊着,从寨里跑到寨外,穿过竹园道,绕过老寨墙,村里放鞭炮的越来越多,三山五岳,大江南北的鞭炮声震荡着古老的国度,穿过地域,越过江河,勤劳的中华民族用鞭炮声驱赶旧年的魑魅和困顿迎来了新年吉祥和福康。
回到家里,母亲的凉粉饺子已做好,但我们不能分享。先盛出3碗,斜插3双筷子,点上香,倒上几盅酒,恭恭敬敬地放祖先的牌位前,让祖先也一块过年。然后再舀几碗端到长辈那里,表达孝敬。最后才轮着家庭成员吃饭。初二至初五串亲戚,提包里放着买来的点心礼品,首串岳父、舅家、再串姑、姨、舅爷家稍远一些的。城镇平坦大道、乡村蜿蜒山路上串亲的队伍川流不息,随处可见步行、骑车、开拖拉机、驾驶轿车的,带着点心、方便面、牛奶、水果礼品袋的,携着妻儿老小的串亲戚人,一派节日祥和景象。亲戚家里的桌上放着花生、瓜子、糖块、核桃、柿饼、果子,孩子们最开心的是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大人们在亲戚家里吃饭喝酒聊天,谈论着过去,计划着将来,叙说着亲情。新年走亲访友把年味升华到了最高点。
五天大年过去,已达到顶峰的年味丝毫没见陡然下降地趋势。村子里咚咚的鼓声,把新年的长度又接续着拉开,村里的大鼓、旱船、高跷、龙灯都开始出来练习,好耍的村民不计报酬,酣畅淋漓的尽兴玩耍,摩拳擦掌要去县城展现一下风采。正月十五天不大亮,锣鼓声、三眼铳声震荡乾坤,乡下的社火表演队已越过洛河,走下崤山开向县城。西花坛入口处王范街的两条苍龙早早把住入口,占据了地利之便。陈宋、西王村的鼓队、王协的高跷、下峪的垛子有秩序地缓缓朝东花坛的观礼台走来。东花坛人山人海,附近机关的楼顶、树上、台上都是观看的人群。每个社火表演队要在观礼台前大显身手,让领导认可、让群众高兴。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先的坟地送灯,从城市工作的也要赶回来和家族成员一块,手提灯笼插在祖先的坟前。晚上,凤翼山上、闯王坡前花灯莹莹。县里有时也放烟火让百姓观看,站在洛河对岸的山坡上,立在北原的丘陵上,县城的夜空五彩斑斓,灯火映亮了天际。十五元宵,是最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节日,淳朴彪悍的民风从鼓声中得到宣扬,饮水思源的孝道文化得以传续,阴阳一体,家国同欢。
正月十七,学校开学,学生返校上课,农民开始下地耕作,机关开始上班,年轻人也要再次踏上“寻梦”的征程,时空又恢复到原来的平淡,新年的年味渐渐消去。
是历史进步的车轮淡化了了昔日的年味,是商业革命(量贩的兴起)淡化了昔日的年味,是蓝天碧水环境保护淡化了昔日的年味,是国家安定,物产丰饶淡化了昔日的年味。
但年味是我生命年轮的一个定格,是国家民族逐步走向昌盛的历史见证,是穷困、富裕的鲜明对比,是硝烟弥漫到天蓝水清的最好说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昔日的年味我仍时时忆起。
王嘉飞作品集锦
责任
大总管
风雨故交
那年——1938
教泽光辉映河洛
我读《洛宁史话》
将星闪烁映国杰
请您到洛宁来喝汤
洛宁王范街地名简考
共和国英烈李翔梧家事
永宁王范普通寺塔林谩忆
朋友——你可曾想起了他们
史海钩沉——洛宁王范轶事
王嘉飞——肝肠寸断悼宗明
母爱——一部永远写不尽的书
不尽的思念——忆杨守智先生
不能忘却的记忆——王范街印象
老街往事之一——桑树底下吃肉香

史话洛宁第一日本留学生——王范李庭彩

寻找黄埔军校7分校洛宁籍抗战老兵及后人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之子李郑生教授回乡义诊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 话说洛宁韩家粉坊
不该被遗忘的中国军人——史料记录的洛宁王范抗战英烈
洛宁沙梨王大哥李希贤——话说金珠果的前世今生
植根河洛,梨园苦耕结硕果 光照竹乡,平易近人启后昆——记族兄王照吉先生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塬上人家】儿时的年
过年喽!
“燎疳喽——”
麦扬:浓浓的年味醉心魂
中国诗歌报散文诗创作室第37期《孤云远去》《年味》临屏集锦
故乡的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