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稷山文苑】 后稷为何安葬于稷王山?//稷山 黄建中

稷山文苑

 后稷为何安葬于稷王山?

稷山  黄建中

《国语》载:“昔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1]相传大禹摄政后不久,后稷就在巡视农业生产时因劳累过度而去世。后稷去世于夏历四月十七日,所以这一天就成为对后稷的祭祀日期。明朝初年由太常寺专门列入祀典,每年派官员到稷王山的后稷陵致祭。后稷去世后就安葬于他付出毕生心血教民稼穑的稷王山顶。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后稷为什么偏偏要安葬于稷王山呢?

稷山文苑欢迎您

首先稷王山位于尧都平阳和舜都蒲坂之间,登上山巅可以北眺平阳,南望蒲坂。后稷的一生和尧舜两人是密不可分的,尧帝不仅在血缘上是后稷的兄长,而且是最早肯定后稷对农业的贡献,并且任用他为“农师”,让他教民稼穑的部落联盟首领。后稷从青年到晚年的一生中都对尧充满了敬重、感激和爱戴。

后稷和舜帝英雄相惜,在大政方针上志投意合。在尧舜禅让的关键时刻,后稷站在天下为公,举贤任能的立场上,大义灭亲毅然流放了自己的亲侄儿丹朱,竭力拥戴舜继承尧的大统,他对舜的忠诚和拥戴至死不渝。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相信,人去世之后是有灵魂的。后稷会觉得身后葬于稷王山的山巅,自己可以始终望着尧都平阳,望着舜都蒲坂,象生前一样永远追随着尧帝和舜帝。这体现了一位高风亮节的大臣对帝王的耿耿忠诚之心,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了后世功臣陪葬于帝王陵墓之侧的先河。

稷山文苑欢迎您

其次,稷王山周围是后稷倾尽心血,教民稼穑的地方。他的一生从这里起步,在这里成长和成功,他的内心深处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深情。他身后安葬于此,可以世世代代和这块土地在一起,和这方民众在一起。这些因素,决定了后稷身后,必然要安葬于稷王山顶。这是那个时代这位胸怀天下的伟大人物必然的历史归宿。那么稷王山上的后稷陵和后稷庙情况如何呢?清嘉庆版《稷山县志》载:

后稷庙二,一在汾南五十里稷神山顶,青峰耸峙,石城巍然,是谓王之寝宫。邑八景曰稷峰叠翠,即此。东南有塔,刻后稷明堂四字,累朝恭奉。明初定甲,以夏四月十七日遣官致祭,后邑令代,今仍之。元至正间,道士李志贞重建,明隆庆元年知县孙倌修,王时济记。[2]

王时济,字道甫,明代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人。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曾任户部郎中,万历十九年(1591)任河南省卫辉知府。王时济极富文才,著有《龙坞集》55卷,分为6册。隆庆年间稷王山顶的稷王庙重修后,王时济写了《重修后稷庙记》。他说:

后稷山在邑南五十里,有庙祀稷古矣。按地界唐虞畿内,曩稷为农师居此,故以名邑云。累朝尊奉,太常定甲:以夏四月十七日邑大夫率礼严祀,肃若令典。

惟庙栖山巅,风雨易蠹。虽有作者,各沿俭陋,承事不敬,神明弗歆,有以哉。隆庆丁卯(1567)安化孙侯倌至,则敷百里,崇秩群祀。未几,祗谒庙堂,慨然兴思,锐意作新,谋诸吏民,佥曰如愿。乃捐俸易材,即山取石,工献功,民乐役。

经始己巳(1569)七月,越庚午(1570)告成。考正殿三间,前甃露台,方十四丈五尺,周筑萧墙。露台东过萧墙,别殿三间,祀姜原。台南甬道,左神厨三间,自甬道东行折北,为官厅三间,稍西钟楼一间。外甃石垣,厚六尺,高倍二之三,缭亘几十丈几尺。役毕,耆老刘尚礼、介司训华阴屈君徵、涞水刘君廉,列状请记。

余观古先圣哲王,有功德大造于民者,天下后世,罔不尊礼,各祀有土,以示崇报。载惟后稷,生赫灵异,出毗勋华,当夫民奏艰食,忧及尧舜。爰教稼穑,以开粒源。故诗曰: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若乃禹拯昏垫,匪食曷生?故诗曰:奄有下土,缵禹之续。契敷五教,匪食曷淑。故诗曰: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由兹言之,尧舜同君,不无让德焉。禹契同臣,不无让功焉。他可知矣!

于惟大哉,用是培西周之业,克代二王。享南郊之祀,绵及八百宜也。虽继世以来,礼废圆邱,岁时殷荐,独隆此邦。若曰:生所理者,神必安尔。肆我孙侯,治邑课农。稼穑率乃旧章,家安耒耜,民迄康食。尤以神宇所在,宜崇瞻仰。遂振久圮之基,克成维新之观。所谓即成,民而致力于神者非耶?自兹,神妥时格,益永休和,岁仍丰穰。俾藉贶于无疆,皆侯之赐也。夫善举必书,记事之责,况乃盛德,惠及神人,可无述焉?敬勒嘉绩,昭垂远裔,复系以词,俾祭者歌之。

词曰:于穆后稷,立极配天。溯兹稼穑,迄亿斯年。何以报之?于登于豆,秉德维虔,旦胡以臭。新庙孔硕,敬明哉侯。神用时享,福禄来遒。[3]

稷山文苑欢迎您

面对着巍巍稷王山、稷王陵、稷王庙,深切缅怀着后稷的不朽功绩。一代代诗人墨客写下了饱含常情的诗篇,现选录一二,以便管中窥豹:

崔乾,明朝蓟州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任稷山知县。他写的《稷峰叠翠》指出直到明朝时,稷王山前还和后稷当年教民稼穑时一样:

遥望峰峦景最奇,傍岩古木绿参差。

 山前贸易多农器,犹似当年教稼时。[4]

孙倌,明代安化县举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至隆庆五年(1571)任稷山知县。刚直明敏,百废俱兴,修浚城隍,减轻群众赋税负担,深受群众爱戴。以才能升任户部主事。他写的《后稷庙有感》也指出:稷王山前贸易的货物都是农具:

古庙群峰表,粒源万代宗。

壑深红雨足,岫叠翠烟浓。

货聚皆田器,工通尽野农。

  荐蘋瞻拜后,仰止思何从。[5]

每年农历四月十七日周边各县群众,锣鼓旗伞,热闹非凡,到稷王山上的稷王陵和稷王庙进行上庙祭祀活动。清代诗人文调钧在嘉庆年间曾任稷山县典史,他写的《稷峰叠翠》记载了官民上庙祭祀后稷的活动:

古墓荒祠峙远空,一湾螺黛叠千重。

地因人重名偏著,德并山高祀应隆。

 畎亩勤劳资粒食,黍禾蓬勃想遗踪。

  年年社酒鸡豚会,为报当时教稼功。[6]

后因上庙中各县之间发生矛盾,酿成械斗,经过协商,改为每年一县主办,五年一轮。直到1938年,日寇侵入汾南,抗日军民以稷王山为根据地,日寇多次袭扰,将庙焚毁,祭祀才告中断。现在运城市电视转播台的发射台就建在原稷王庙的遗址上。

稷山文苑欢迎您

稷王山上原有砖塔两座,远看形似两根棒槌,因而当地人们也将稷王山称为“棒槌山”。那一座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倒塌,只留下现存的这座塔。

现存的这座塔修建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是稷山县稷山乡望嘱村(今属万荣)张文夷为去世的母亲所建的浮屠。通体为砖质八角七级叠檐式结构,基部高3.64米,通高20余米,粗直径为2.49米。塔基部分不知何时已被掏空,近年来已进行了修补。塔西北方向100多米处,就是稷王庙的遗址,现已建为发射台。所以稷王山上的塔和后稷没有关系,是佛教兴起后,宋朝人张文夷为母亲祈冥福而修建的。(黄建中)

稷山文苑欢迎您

[1] 《国语》,《鲁语》,岳麓书社,1994年,第40页。

[2] 张应辰修:《稷山县志》(嘉庆二十年版)卷之二祀典第十七至十八页。

[3] 张应辰修:《稷山县志》(嘉庆二十年版)卷之九艺文中第三十五至三十七页。

[4] 黄建中编《历代诗人咏稷山》,稷山县后稷文化研究会,20155月,第33页。

[5] 同上书第33页。

[6] 黄建中编《历代诗人咏稷山》,稷山县后稷文化研究会,20155月,第56页。

稷山文苑



真诚感谢黄建中老师对平台一如既往的支持!   

跟着黄建中老师,走近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原来不懂爱情,直到听了中文老师的恋爱课
好情绪,就是好福气
人民日报:2022年下半场,让你变好的9个建议
为人父母,千万别欠这4本账,错过后悔一生
心眼坏的人,多半有这三种特征,一看一个准
原来这就是“房子困境”:认知层次越低,越固执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