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稷山文苑】​抗战老兵王福全的传奇人生//杨继红 黄建中

感谢天地庙书画院院士尹天鹏先生题字!

发刊制作:薛前发

感谢中华儿女杂志社记者邓仁全题字!

发刊制作:薛前发



稷山文苑欢迎您 *

不能忘却的历史

抗战老兵王福全的传奇人生

杨继红、黄建中

“稷山县位林村有一位93岁的抗战老兵,非常值得写一写”。六月的一天,在看到当地电视台对王福全的采访后,我们决定一同到位林村对这位传奇老人进行采风。

这位不同寻常的抗战老兵,名字叫王福全,生于1927年,毕业于抗战时期山西省所办的民族革命大学。1944年作为学生干部被选拔到晋绥军担任军官,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等,抗战胜利后转入河津县政府工作,担任书记员。解放后回到乡村,默默奉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九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王福全家中。93岁的抗战老兵王福全虽然拄着拐杖,但行走敏捷,耳聪目明,笑容可掬,看到又有人来采访他的历史,老人非常高兴,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放。

(一) 年幼志高,民族危难时毅然从戎

1942年,王福全刚刚16岁,日寇侵华,遍地硝烟兵荒马乱,就连位林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无法宁静了。这时在王福全家乡避乱的周贻生先生,看到他勤奋好学,又与自己的次子周敬亲是好伙伴,就介绍王福全去乡宁县北岭,到民大一分校去念书。民大全名叫民族革命大学,是阎锡山为收容沦陷区的学生而办的,管吃管穿,和军校待遇一样。

周贻生先生是河津人,抗战前当过山西省右玉县县长。日本人占领河津后,要他当河津县长,他不愿做汉奸,就带着全家躲到位林村的沟里办学。

当时报考民族革命大学,要笔试、面试、体检,完全合格才准入学。面试负责人见王福全才16岁,面带稚气,便问他:“你这么小,来考民大,父母赞成吗?” 王富全毫不犹豫地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不分年龄。就是父母不赞成,也挡不住我!”考官听了笑着点点头,立即通过了面试:“周先生介绍过来的人,一准没错!”

王福全从此在民大一分校初中部(后改为山西省立第四联合中学,简称为四联中)上了学。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军事等。共三个班一百多学生,除了上文化课之外,学校把军事课抓的非常紧,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除讲授军事理论、军事测绘、战斗技术外,还进行实弹射击、投手榴弹、拼刺刀、军事武术等项目的学习。在校生活很紧张,吃住条件也很艰苦,并且白天学习、军训;夜晚站岗、值哨。尽管这样,王福全和同学们满怀一腔热血地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为以后的实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福全在民族革命大学上学时,还和同学们被一起集中到山西省政府和第二战区长官部所在的吉县克难坡,参加过为时半个月的第43期“组政干部”的“洪炉训练”。洪炉指大的炼铁炉,洪炉训练,就是要把学生像矿石投入洪炉一样,投进去是矿石,出来后成为象钢铁一样的坚强干部。

王福全至今还记得“洪炉训练”开会时唱的《洪炉歌》和闭会时唱的《希望将来歌》。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词的《洪炉歌》,内容是:“高山大歌,化日熏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维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同样由阎锡山作词的《希望将来歌》内容是:“无山不树木,无田不水利,无村不工厂,无乡不职校,无人不劳动,无人不入校,无人不当兵,无人不公道。”

山西省当时的军政负责人阎锡山、赵戴文、王靖国、孙楚等亲自给大家讲课,勉励大家刻苦学习,锤炼民族气节,为抗战建国而奋斗。特别是已经七十多岁的辛亥革命元老、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当时已经病的很重了(他得的是鼓涨,即现在的肝癌),仍然亲自为大家讲课。当讲到日寇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老百姓流离失所时,赵戴文老泪纵横,不能自已。他勉励大家学习岳武穆(武穆是岳飞的谥号),以直捣黄龙府的精神,把日寇打出中国去。同学们听的热泪盈眶,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教育。尽管七十多年过去了,王福全仍然清楚的记得这一幕,并清楚的记住了赵戴文的表字叫次陇。

采访中我们问王福全,在克难坡时见过杨怀丰没有?杨怀丰也是稷山人,和王福全是同乡。当时担任民族革命同志会干部委员会主任,是山西省的高级干部之一。王福全笑着说:“见到了,不过咱认识人家,人家不认识咱呀。”

1944年3月,阎锡山从民大抽调部分学生派到军队去工作,把王福全也选上了。师生们分别那天,操场上旗帜飘扬,抗战口号声此起彼落,同学们个个情绪激动,高呼口号:抗战到底!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即将奔赴战场的同学英姿勃勃,精神奋发,王福全与大家两年的朝夕相处、同窗情深,让他倍感振奋。

王福全被分到山西省第七行政专员公署政卫营二连当警卫战士,当时政卫营营长是李兆祥、二连连长是朱子庆。给他们发的是自动步枪,竖起来不算刺刀的话,高低能到他胸口。这种步枪一次能装五颗子弹,一排子弹就是五颗,一次正好装一排,这在晋绥军已算是精良武器。

(二)四处转战,参加南粮北运作战

  抗战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鬼子,硬碰硬的作战往往使我军损失惨重。王福全说,鬼子武器装备足,又有洋马,和他们硬拼硬打要吃亏,只有靠巧打。我军充分利用熟悉北山地形、村庄等优势,与日本鬼子进行游击战。做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令老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他们遇到了日军的大部队。那是1944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福全和战友们行军路过稷山县东蒲村时被鬼子包围,双方发生激烈战斗。敌众我寡,王福全他们从东蒲村北边撤退,淌水过了汾河,撤回北山。十多天后,他们又到西村执行任务。天不明,在坑东过汾河时,被鬼子设在这里的炮楼发现。王福全他们钻到芦苇里,顺高崖根走到底史。下午从南埝上坡到了万泉县的张户、七庄。几天后日军开始大扫荡,他们又转移到望嘱,被鬼子包围了。我方200多人,鬼子1000多人,又占了有利地势。双方打的很激烈,王福全的同学王庚顺等几十人都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王福全老人说,八年抗战,战争本身比电影电视里演的更惨烈,有时候一天大小战斗好几次,身边的战友常常一个转身就是永别,老百姓也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辗转回来后,王福全所在部队来到了山西省第九专员公署管辖的河津县驻防,他当了班长。当年冬天,他又当了排长,还发了委任状。因为王福全是民大的学生,民大是阎锡山办的,所以对学生比较重视。王福全他们在河津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南粮北运,团长叫崔承美、连长叫王焕章。王焕章是安徽人,和王福全关系很好。当年麦收后,在北王护送粮食过毁民壕时,和日本人发生激战,王焕章壮烈殉国。

什么叫做南粮北运?当时二战区阎锡山的部队都住在吉县到乡宁的山上,吃的粮食全靠南粮北运。就是把稷山、河津、安邑、临晋、荣河、猗氏、永济这些县收的公粮运到北山上。这些县都是敌占区,阎锡山在晋南各县派有护粮军队,就是把收好的公粮,一直护送到毁民壕边。

当时日本人从汾城到河津挖了一条毁民壕,日本人在壕南,阎锡山的部队在壕北。壕很宽,过不去。王福全他们就驻扎在北王,这里是个运粮口子。白天护粮军队和民工把粮食运到北王,他们晚上就在毁民壕上填出一条路,保护民工把粮食运过壕,壕北有山上的部队来接应。

日军在毁民壕边隔五里远就有一个炮楼,王福全他们晚上填壕、过壕时,日本人就在上面打,我军也拿着枪朝炮楼上打。因为是晚上,日本人怕有埋伏,出来的时候少。不过有时候也突然从炮楼窜出来进行袭击。王福全在阎锡山的部队从1944年3月干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和日本人打了多少仗,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战友牺牲、负伤了,他也无从知道。他说到现在我还活着,只能说是命大。

抗战的日子里是王福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也让他在战火纷飞中颠沛流离,看尽世事无常。回忆带着苦痛和泪水,同样也让王福全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在谈及那段峥嵘岁月时,他已爬满皱纹的脸开始眉飞色舞起来,说到激动之处时可以看到王福全脸上那自豪的神情,这些都是我们不曾体会到的战斗经验,却感觉身临其境,好像处在了那水深火热的民族危亡中。

 (三)解甲归田,造福乡亲默默奉献

当年的热血青年王福全,回忆那段抗战经历,比起许多牺牲的战友,他能颐养天年,已经很满足了。他是座活着的历史丰碑;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那个攸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是王福全他们那一代热血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守护了我们的家园。

抗战胜利后,王福全在河津县城碰到老同学南汉文同志,当时南汉文的叔叔南江彦先生在阎锡山的民族革命同志会河津县分会工作,通过他的关系,就把王福全从部队调到了河津县政府工作。1947年王福全回稷山给南江彦办事,等事情办完,河津已经解放了,就没有再去河津,从而留在了家乡。时间不长,南江彦也回到稷山,去教育部门工作了。

在1947年、1948年稷山刚解放的时候,王福全的不少同学和朋友都邀请他参加革命工作。因为当时的干部没有工资,一个钱都不挣,就是管吃管住。王福全家里人口多,要是当脱产干部就养活不了这个家。他只好对大家说:你们屋里都有家底,不挣钱能行。我一点底底都没有,当干部屋里生活就弄不成啦。大家对王福全因家庭原因无法参加革命工作非常遗憾。稷山解放后,县公安局的负责人对王福全知根知底,曾三次徒步几十里专门到家里,请他出来参加革命工作。王福全因为一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上离了他就揭不开锅,不得已三次婉谢了领导的好意。

稷山解放后,南汉文同志当了稷山县政府的统计科长,以后又当了副县长、人大主任。王福全则一直在村里当村干部,到县里开会见到老同学时坐一坐,从不提任何要求和困难。1953年搞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位林村就是王福全一个人干的,因为村里四五百口人连上其他村干部没有几个识字的。他把全村户口、土地登记的一清二楚,受到县里的表彰。从那时起王福全扎根家乡,一直生活在村里,因为家里负担重,条件差,就再也没出去工作。

合作化后,王福全一连当了三十多年的村干部。作为村干部,他把全村的地形和农田的亩数,丈量的清清楚楚。为了村里的事,他不是误了秋收就是误了春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王福全和其他村干部带领村民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培育良种,还进行农副产品加工,想方设法地改善农民生活。1970年前后,他们修建了一个20多亩大的水库,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文革期间,因为王福全出身贫农,加上他多年来一心为集体操心费力,所以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八十年代,王福全因年龄原因,从大队干部的工作上退下来后,又担任了稷山县邮政局在位林村的代办员。为了普及文化、提倡科学种田,他登门鼓励大家积极征订报刊杂志,并义务为村民收发报纸和信件,还将村里的好人好事反映到党报党刊上。在他的努力下,位林村从起初每年仅仅征订几百元的报刊杂志,发展到每年全村要订好几千块钱的报刊杂志,成为全县的文化模范村,稷山县邮政局为此每年都对王福全予以表彰。

(四)名满乡梓,改革开放后颐养天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国家逐步纠正了对原国民党军人的极左看法,恢复了一些老兵应该享受的待遇。但是,王福全始终默默无语,没有对外讲述他的抗战经历。

在王福全子女的记忆中,父亲以前从没有提起过他参加抗战的经历,直到近年来他才陆续说起。因为经历了解放后的种种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他怕因为自己参加的是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抗战,而引起什么风波。这些年来,他天天看报纸听新闻,知道国家越来越富强,正确评价与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了,王福全才陆陆续续地讲了他的抗战经历。

采访中我们问王福全怎么不参加八路军进行抗战?王福全说,当时咱们这里,除了北山上的晋绥军在打日本外,根本连一个八路军也找不到啊!我们说,不是抗日县长陈捷弟是地下党吗?王福全说,陈捷弟的稷山县长还是赵戴文任命的,并且只在稷山停了几个月就带着部下去了晋东南,驻扎在马家沟的稷山县政府一直是国民党的县政府啊。

   在乡亲们的眼里,王福全一直是一位备受爱戴的老人。在王福全85岁高龄时还骑着自行车去赶集访友。有一次他在村里骑车子时,一位年轻人把他拦住了。后生说:“好我的爷哩,您老这大岁数还骑车子,可不是闹着玩的,有个闪失可咋办!不能再骑啦!有事叫我们年轻人开车拉你去!”王福全听了心里暖烘烘的,小一辈的人是发自内心的为他好啊!打这之后,王福全尽管腿脚利落,还是忍痛告别了自行车。

如今,老人已经93岁高龄,四世同堂。晚年的王福全,在同龄的农村人中比起来,过得算是幸福的。我们看过当地电视台采访老人的新闻,老人对亲身经历的历史娓娓道来,思路清晰,他说:“日寇投降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解放前一直兵荒马乱的,在街道上见有人走的快了,群众就惊慌起来,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全国解放后,群众生活才安定下来。”“改革开放后国家富强起来了,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很高兴。不敢想象,国家能发展的这么好。现在村里不少人家都买了小汽车,有的在城里还买了房子,我的几个孙子就个个都有车。国家富强了,我的心愿也就完成了!”

王福全说,现在自己一切都能自理,还能在自家院里种些瓜菜,闲下来就是看书写字记笔记。经历了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后,王福全更加希望子孙后代都能不忘历史,珍惜幸福生活。

目前,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已不足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老兵们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场,那一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那一场用血肉赢得的战争。那一群如今已风烛残年的老兵,我们后辈不能遗忘,不敢遗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人说,抗战老兵就是一面旗帜,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历史,我们要铭记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致敬不能被遗忘的抗战老兵!此文不仅是为了记录王福全的一生经历,也是追思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更希望能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历史。

 (杨继红、黄建中)

各位文友:

由著名作家李骏虎作序丶郑天虎主编的《行走稷山_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发行后,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满足各位文友以及关注稷山、关心稷山发展的各界朋友的需求,让更多的朋友走进稷山、了解稷山,稷山县文联、作协特推出优惠邮购活动。

联系人:刘春明  

电话:188 3597 4511

包邮价:45元(定价58元)         

          《稷山文苑》              

2018年10月6日      



顾问 :李骏虎    李云峰

总编:郑天虎

后稷责编: 黄建中

散文责编: 黄国华

杂文责编: 王建文

小说责编: 薛文法

诗歌责编: 陈小明

发刊制作: 薛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1年春联选粹_征联概览_河东楹联网
【山西】陈永安丨散文/母亲和折翅的天使
万荣县裴庄乡各村村名来历
蒋军高官面馆捡剩菜,掌柜忽然端上刀削面,遇到好人了?
山西万荣稷王山塔(宋·国保)
晋西南纪行(4):立我烝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