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继恩】拉 水

作者\郭继恩

点点滴滴忆下乡之2
拉    水

我们插队的廖家井,多风少雨,常年干旱。庄子中心偏西一点儿的那口井,不仅提供着全村五六十户人家所需的日常用水,同时还保障着全队大小数百头牲畜的饮用水。

这是一口普通的水井。井口高出地面,用圆形的水泥圈砌成,口径1米开外,粗壮的“门”型井架跨立两边,井架横梁上,一只木制的辘轳与众不同:它形如腰鼓,既无摇把,也不见整齐缠绕的井绳,只有中间横向两道凹槽,格外醒目。其实这只辘轳只相当于一个定滑轮,引导、改变井绳的用力方向。倒是打水的那个桶,有些别致。

相信大家都见过(至少在影视作品中见过)那闻名遐迩的黄河羊皮筏子。如果把那个“羊”从筏上取下,并在他的肩膀以上,脖颈以下的部位,结结实实地缝上一个铁圈,再安上一个提梁,那么一个极具特色的水桶就做成了。这个水桶,当地人叫它“皮胎”。这个皮胎柔软光滑,耐磕耐碰,体积小,容积大,非常适合这儿的深井使用,是当地人们的智慧之作。

近午时分,饲养员老赵赶着牲口,背着井绳,手提皮胎来到井上,准备打水。井上有了动静,庄里人家也纷纷抬上木桶,陆续赶来接水。片刻,这些水桶便排成了长队。

老赵打水多年,是个行家。只见他麻利地将井绳搭上辘轳,缓缓将皮胎放入井内,然后双手抓住井绳,一拉一送,一拉一送,牵动没在井下水中的皮胎一升一降,一升一降。这个动作当地人称为“墩水”。

墩了几下,老赵感到桶装满了。于是一声令下,身后的半大小子牵动了“二牛抬杠”,拴在杠上的井绳顿时绷得笔直。沿着古老的”井道”,两头牛迈着惯常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行进了大约四十多米(全凭记忆回想,可能出入较大),皮胎便露出了井口。守在井口左侧的小伙子虎视眈眈,迅速将一根扁担粗细的木棒穿过提梁,杠头搭上对面井圈,于是,两米来长的木杠横担井口。将满当当的皮胎稳稳抬住,随即,墩水的老赵,迈向右侧,弯腰抓住杠头,两人合力,将皮胎抬离井口,把水倒入人家的桶里。

整个过程,当地人叫做“拉水”。

井口西边,正对井口的“井道”,年深日久,早就被牛蹄子践踏成了一条四五十米长的凹槽。凹槽有多深?没量过,槽内的浮土有多厚?也没量过。只是搭拉在浮土中的长长的井绳,随着皮胎渐渐入水的时候,总是飘飘洒洒,飞飞扬扬,将粘在“身上”的浮土,尽数抖落井内。

刚打出的水是黄颜色的,很浑,需得澄清才能使用。

这儿的水很硬,不到一个礼拜,我们的脖子、手上就刺痒难耐,不知是否裂开了许多看不见的小口子。总之,得慢慢适应。

这儿的人不会挑担子,取一回水须得两个人抬着才行。

2015年9月7日郭继恩于山东日照

补充:
大概是1970年,生产队在井台西侧几米处,砌了一个与井口相连的蓄水池,上面棚盖儿,留了一个不大的取水口。自此,常常能见到八九岁的小孩儿,牵着毛驴来到井上,驴背上左右两侧各搭一只木桶。而这些小孩儿,只需一个小桶,系上两三米绳索,便可以轻松从水池中打出清水(已在池内澄清),渐次灌满毛驴背上的两个木桶,驮回家中。

不少乡亲们也适时地学会了用扁担挑水。这样,廖家井乡亲们木桶排队抬水的场景,就成了永远的历史。

而今,景泰的黄河水早就引进了廖家井。随之,清澈的自来水也走进了家家户户。乡亲们的用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2022年元月22号郭继恩


作者简介:郭继恩,男,汉族。1946年农历腊月初七,生于山西长治。1954年在甘肃入学,曾就读于夏官营、甘草店、兰州、打柴沟、武威、黄羊镇、古浪,1966年高中毕业于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文革在校两年后,1968年底到古浪县裴家营公社元庄大队廖家井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8月,招工到天水铁路电缆工厂,1998年退休,现在上海临港女儿家闲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水井记忆
跌进时光里的井
柳根井绳 第A11版:悦读汇 20140514期 牡丹晚报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掉在井里的小足球
老井
散文||盲人世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