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柏维龙】童年回忆之——粮食(散文)

文\柏维龙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在有着十四亿人民的中国,吃的问题始终是摆放在最前面的事情,它关乎着民生之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人民的生活已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远远的解决了温饱,而且向着更高质量的生活迈进。如今,城镇化的建设如火如荼,土地在不断的开发征用,于是国家强制要求,可耕土地必须保持在十八亿亩以内,土地开发必须坚守这条红线,可见政府对土地开发,对粮食生产之重视,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小时候关于粮食的点滴记忆。
我是七零后生人,虽然没有经过吃糠咽菜的年代,但还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紧缺的气氛。
记得小时候,有一两年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面做的粑粑馍。粑粑馍做法很简单,取出一搪瓷盆玉米面粉,再加上一两把麦面粉放里面,加水搅和成糊状,然后取来铁篦子,上面铺好提前蘸湿的笼布,把糊状的玉米面倒在上面,用铁匙抹平,放在大锅里蒸上半个小时就熟了。打开锅盖,随着热气的升腾,灶房里弥漫着一股玉米面的甜味。接下来把鼎篦从锅里提出来放在案板上,用菜刀一横一竖的划开,粑粑馍就被分成了一片片小方块。这时,在锅里面舀上一碗红豆和玉米疹子混合煮成的稀粥,再拿起一片粑粑馍,就着炒好的绿辣椒,边吃边喝,那才叫一个香!可是,粑粑馍热着好吃,凉了吃就掉渣,还涩涩的,虽然每次吃都要在锅里蒸热,可那毕竟是粗粮,吃的多就不想吃了。后来人们想出了办法,在做玉米粑粑的时候,给里面加上一点糖精水,这样蒸出来的粑粑馍吃着是甜的。那时候白糖稀缺,糖精加多了,蒸出来的粑粑馍吃嘴就成苦的了。
还有,就是玉米面搅团,也是天天吃。在关中地区,搅团又叫水围城,用纯玉米面做的。锅底下一边用麦秸秆火烧着,锅里的搅团咕咚咕咚的冒着热气,一边双手抱着铁勺在锅里顺着一个方向搅动。“要得搅团好,三百六十搅。”待搅得满头大汗,搅团也就熟了,然后舀在碗里,浇上参杂着蒜苗末的浆水汤汤,再放些油泼辣子,绿红相间,看着食欲满满,但是吃上几碗,肚皮就发涨,稍一活动,肚子又饿了。麦面馍、干拌燃面是人们奢望而又是一年吃不了几次的奢侈饭。
因为没有余粮,每到金秋时节,新玉米搬回家,父亲挑选一些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用手剥下玉米粒,在太阳底下晒上半天就装到袋子里,然后背到碾子房,倒在碾盘上,推起石碾子碾压,只听的“”啵啵”的响,玉米粒被压碎了,因为水分较大,压碎的玉米和碾盘粘连在一起,接下来把压碎的玉米扫成堆,用竹筛过滤掉粗糙的玉米皮,筛下的细粒就可以烧饭,因为玉米潮湿,往往筛不下多少细粒,剩下的就成了猪的饲料。
后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包产到户,每家每户都按人口的数量分到了相应多的地亩。土地承包到户,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每家除了种玉米、小麦主粮以外,还留下一亩作自留地,种上一些大豆、蔬菜等。我家的自留地就在家门前的土壕下。那时候我家有两间大瓦房坐北朝南,门前的土路西高东低,紧挨着土路的下面就是土壕,那是生产队开垦出来的一大片平整的土地。母亲给自留地里种上四分地的辣椒,两分地的萝卜和白菜,再种两分地的大蒜还有两分地黄豆,就这样,一亩自留地划分着种完了。
春华秋实,到了秋天,火红的辣椒,黄灿灿的玉米,圆鼓鼓的黄豆,堆的满屋满院子都是。父亲把辣椒用细绵线串到一米多长,挂在廈子房的房檐下,几十串鲜红透亮的辣椒排着整齐的队伍守候在屋檐下,就象一串串火红的鞭炮,透着喜庆和热烈,映红了整个院子,还有那一辫辫金黄的玉米,映衬的屋子里亮堂堂的,透露着丰收和喜悦。
这些粮食和蔬菜,除了小麦给国家上交公粮以外,其余的就成了一家人一年的食物来源。玉米和小麦磨成面粉,剩下的麸子皮就成了猪的饲料。富不离书,穷不离猪,那时候的农村几乎家家都养一二头或二三头猪,春天逮回来小猪崽,养上一年,到了年底就可以出槽,卖得的钱也算得上一笔不小款项,用这钱或置办年货,或补贴家用,或者给儿子攒娶媳妇的彩礼钱,不管咋说,这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在我的记忆里,从那时起家里的粮食就逐渐充足起来,加上蔬菜豆类等食物,虽然少于大肉荤腥,但却是绿色食物丰富多彩。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再也不吃玉米面粑粑了,而是改成玉米面和小麦面两结合做成的馒头,热气腾腾的馒头一出锅,白里透着黄,黄里泛着白,绵软香糯,三口一个,一连吃上二三个,香甜解饥。后来,随着粮食连年丰收,做馒头再也不用玉米面了,而是用纯白如雪的小麦面粉,蒸出来的馒头白净细腻,吃在嘴里柔软光滑,香甜筋道。
母亲的饭菜做的好,这是隔壁两邻对母亲厨艺的夸赞和肯定,虽然是五谷杂粮,但是经过母亲双手的制作和烹调,饭菜香气扑鼻,看着使人食欲大增。
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母亲开玩笑的说,看隔壁你李婶家,都是女孩子饭量小,一年下来余粮多,可咱家一年到头就没有多少余粮。这话让隔壁李婶听到了,李婶一边笑着一边嗔怪道:“俺家女孩子饭量小,可地里的活也做的少,不像你双手插腰,象队长一样站在地顶头,一声令下,有四个光葫芦(四个男娃)给你干活,我呢?地里的庄稼活哪一件不是我干的?你眼红我余粮多,我还眼红你儿子多呢!”李婶的话说的母亲回答不上来,只是在笑。我们家和李婶是隔壁,几十年来邻里关系和睦,母亲和李婶也从未红过脸。李婶有三个女孩,到了快四十岁生下一个带把的,视为宝贝蛋蛋,这个宝贝蛋蛋也很争气,后来考上了大学。
李婶为人和气,待人热情,乡邻们也爱到她家去串门。母亲和李婶年龄相仿,如今都已过了古稀之年,两个老人时常坐在一起忆苦思甜。
李婶说,几十年前娃娃还小,咱们一天忙的马不停蹄,两头不见爷(太阳),都是为了这张嘴。谁说不是呢!生产队一年分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母亲附和着说。你看现在社会多好,吃不完的粮食,再说土地是有灵性的,你给他付出多少,他会加倍的回报你!李婶爱土地,更爱脚手勤快的人。这让我想起村里的一个伙伴,记得小时候每次我们去找他,他总是没有吃饭,家里脏乱不堪。为了让他和我们一块出去玩,每次都要从自己家里拿来馒头给他吃。后来才知道,他家不光是粮食紧缺,更重要的是他家的大人太懒,不按时做饭,他经常饿得站不起来。
如今时代多好,学生们每天早上有免费的鸡蛋和牛奶,白面馍和干燃面已是习以为常的饮食,搅团和玉米面粑粑成为“申遗”性的地方饮食,人们不再为温饱而发愁。
是啊!我们的生活今非昔比,人民富足安康,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惜粮食,珍惜土地,居安思危,高瞻远瞩,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柏维龙,男,1973年生,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办冯村人。爱好文学,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几年,文章刊发于《中国乡村》、《秦岭》等杂志和各大网络平台,长安作协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产队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1283期|| 张妥随笔:嫩玉米/轩诚清读
【自留地】/郭旭
有时要把无时想,家有余粮心不慌。
共和国农民的历史(二)粮食统购统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