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亮朗诵】难忘的红薯窖

文/雷道平

四十多年前,红薯是咱农村的口粮。六十岁以上的人对吃红薯的许多情节还记忆犹新,或者还有一段辛酸的故事。红薯是凉性的,胃不好的人吃了往往会作酸水;胃好的人天长日久也会作酸水。在那个年月里,我胃里的酸水常常往上窜,窜到喉咙眼,窜到牙缝里,流到地面上,流了一大滩……

肚子里作酸的那个难受劲儿别提了,我就吃辣子面,一口红薯,一口辣面,吃完了,烧心极了,烧得我直打滚……

我对妈妈说:“妈哎,胃里又流酸水哩,不想吃红薯了,想吃白馍哩!”妈妈瞪大了眼睛说:“咱家里有苞谷馍吃都算你小子有福气,还想吃白的,哪哒来的!”

饿极了,那红薯还是蛮好吃的,焪红薯、烤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麦饭、红薯饸饹、红薯粉条、红薯片、红薯条、油炸红薯,不论哪一种都是美味可口的吃食,我没有挑选的余地,妈妈做了啥样的,就只能吃啥样的。红薯吃多了还爱放屁,那屁也不臭,就是响声大,大的就象那连珠炮一样“嗵嗵嗵”!

早饭是苞谷糁稀饭煮红薯,午饭是面条糊糊煮红薯,焪红薯、蒸红薯是全天供应。吃腻了,想要改样的,妈妈就把红薯加工成淀粉,压成饸饹、做成凉粉,用滚烫的棉籽油“噗哧”一泼,盐酱醋一放,红红的辣椒油再一泼,姜葱蒜末再一放,那碗饸饹,那碗凉粉是多么的馋人啊!如果把那淀粉做成粉条,再做成“麻食泡”,那就是美食中的绝品了!

红薯吃了能顶肚里饥,生产队就把红薯折成了粮食分给社员群众,既然是粮食就得贮存起来,挖地窖藏红薯是最好的办法。可是我们兴乐坊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个低洼地方,往下挖一人深就出现了稀泥,在村子里藏红薯是不可能的了。记得我家最初的红薯窖是在城东的水库埝上,那是个还没有修成功就废弃了的人工水库,周围的高埝上被村民们挖了很多的红薯窖。

红薯收回来了,先放上两三天再把受伤的择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好红薯用架子车拉到水库埝自家的窖口,一笼一笼地下到洞子里,盖上一个碨盘子,碨盘子中间有一个圆眼可以保持里外空气的流通。

妈妈用清水把那些受伤的红薯淘了一遍又一遍,削掉那些斑点和霉点以后给我们蒸着吃、焪着吃、烤着吃……。太多了,一段时间吃不完,就做成了淀粉,想吃饸饹就压饸饹;想吃凉粉就做凉粉;想吃那“麻食泡”,就到华山玉泉院下边的“孟记麻食泡馍馆”里花两毛钱,保准吃个满意!

把外面受伤的红薯吃完了,红薯窖里的红薯就成了宝贝。我们真舍不得吃,每次从窖里取红薯时只拾一小笼子,吃的时候就只能在饭锅里煮一些。到了第二年的二三月里,红薯窖里拾出来的红薯一下子变成了甜甜的,就象甜柿子、甘蔗那样的甜,非常非常的好吃!于是我们就生吃,也不蒸了!

可是,村里在水库埝的南北两头建了两座砖瓦窑开始起土。红薯窖不能用了,咋办呀?父亲想了半天决定在上营村大妗子家那个大院里挖一个红薯窖。上营是兴乐坊东边的村庄,地势较高,挖窖藏红薯绝对是个好地方,于是父亲就和两个哥哥带上我去挖窖。到了大妗子家,父亲对妗子说想挖一个红薯窖,妗子却说不必再挖了,就在她家的红薯窖里另开一个洞子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在大妗子家的红薯窖口上架好了辘轳,大哥下去挖洞子,二哥扳辘轳吊土,父亲把吊出来的土担到前门外边去,我也用铁锨帮着父亲装土,只半天的功夫就把洞子挖好了。我家终于有红薯窖了!

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社员群众的吃粮越来越困难,到了二三月里常常接济不上,许多人就跑到大荔、灵宝一带买粮食。为了节省粮食,提高红薯的产量,我们兴乐坊村科研人员雷有生同志前去渭南学习“红薯下蛋”的栽培技术,回来以后就进行大面积种植。

什么是红薯下蛋?传统的栽培方法是先进行红薯育苗,再把红薯苗移栽到地里,这样种出来的红薯产量是2000---4000斤。红薯下蛋的方法是把红薯蛋直接下种到地里,让它起根发苗、开花结果。形象地比喻说是一个大母鸡下了一窝大鸡蛋!

采用红薯下蛋的方法把产量一下子提高到了10000斤以上,红薯下的蛋有多大?小的蛋有三二斤,大的蛋有四五斤。我们兴乐坊第十生产队在科研人员雷有生的努力下终于种出了10斤重的大红薯!他把那些大红薯用架子车拉上在华阴县十乡八村巡回宣传展览。那几年兴乐坊的“红薯下蛋”在华阴,乃至渭南赫赫有名!曾经有这样一句打油诗:

红薯下蛋

不是八千

就是一万

有了红薯蛋

就能吃饱饭

红薯下蛋的推广使我们第十生产队的红薯产量翻了几翻,一下子“薯”满为患,人们吃不了,就晒红薯片,制做淀粉,喂猪喂羊。原来的红薯窖放不下这么多的红薯,咋办呀?

我们十队就修建了一座“红薯大屋窖”:1米厚的空心火墙长30米宽6米,屋顶上用稻草、谷杆、苞谷杆盖了个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屋窖里的红薯堆放在层层木架上,火墙里炉火保持恒温。同时生产队在村南的高坡地带专门为一家一户开辟了三亩多的红薯窖园区。

这么多的红薯,吃不了,咋办?这还用说,卖呀!卖了红薯,赚了钱,日子过得也不那么艰难!那时就有人说过,过好日子还得靠科技!

多少年过去了,那曾经赖以糊口的红薯,那曾经珍藏了红薯的土窖,还有那大屋窖,就象刻在了心上,使我难于忘记,常常想起。

作者简介:  雷道平,曾用名雷立红,秦罗敷,华山脚下兴乐坊人。从小热爱文学,习写诗歌和散文。在外打过工,做过小吃生意,因病致残在家治疗养息。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华山访道》《一个真实的罗敷女》《煎水泡馍》等多篇散文及多首诗歌。散文《充满传奇色彩的华山戏法》荣获华山“智慧旅游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最火的凉粉店,文殊坊洞子口张凉粉,每天卖几千碗
【自制红薯凉粉】
【方志四川•音频电台】《舌尖上的四川》第14集 排队3小时,只为买小吃?值!
【中州作家】乐悠悠:秋收
【西域情怀文学社2022--5总486期】小城文苑|父病/——《我的朝花夕拾》(十四)作者/乃亭
乔庄旧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