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桑园坡歌圩的没落,是巧合还是必然?

龙母江上的壮族女子

给异乡的你讲温暖的故事



桑园坡歌圩没落了,很多与桑园坡有关的歌声与微笑也随之消失在广袤的原野上,热闹了几十载的桑园坡歌圩以一种异常平静的方式谢幕,无声无息地退出历史舞台。




文/十月风景

整理/碧云天

对于桑园坡(也有叫“上原坡”“双圆坡”)的记忆,总是很肤浅。但凡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地方,总是让人上瘾,回味无穷,念念不忘。人们对于旧事物总是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也许这就是人之常情。桑园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对于邓圩方圆几十公里的人来说,桑园坡就是一个怀旧的地方。

那桑园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一个歌圩歌场,一个唱山歌的地方。那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许多人记住呢?我想那应该是它的山歌之多,人气之旺,规模之大,声名之高,范围之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山歌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人们用山歌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赶歌圩、唱山歌,人们获得了精神愉悦、结朋交友,所以很多人喜欢到桑园坡来唱山歌,听山歌。

能够记起桑园坡的人,大多是有了一定的年纪。用碧云天的话来说就是,桑园坡起码是90年代以前出生的三四代人的印记。我是80后出生的,所以也算赶上了桑园坡的鼎盛时期,加上家住桑园坡几里地范围之内,所以小时候也有幸去见过那人山人海的场面。

但是我对桑园坡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小时候的记忆里,非常单薄。所以前两年写过的那篇有关桑园坡的文章《在云表邓圩,曾经有一个地方叫双圆坡,你还记得吗?》(点击可查看链接)显得比较肤浅。如今听到友人碧云天的提及和讨论,才大概知道了一些梗概。

有关桑园坡歌圩的形成和没落,碧云天是这样描述的:

70年代初批林批孔促生产运动后,杂交水稻渐渐引种,各大队各村各生产队化合物收成逐渐好转,百姓生活日渐摆脱饥饿迈入温饱,以春节期间邓圩片区村际篮球赛在邓圩附中篮球场盛势举办为契机,桑园坡兼得天时地利人和,成了对唱山歌的绝佳场所。

桑园坡北靠附中篮球场,南临龙母江新安临江河段,地势较为平阔,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的水田坡地上,欢唱歌犁歌媚旧俗春风吹又生,耐肚声声此起彼伏婉转悠扬,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壮乡歌圩文化。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十,桑园坡每天都挤满了近至周边村屯和校椅、镇龙、石塘、陶圩,远至贵县、宾阳、灵山等地的成千上万歌王歌仙歌师歌手和歌迷、父老乡亲,人声鼎沸。

桑园坡歌圩在80年代最为鼎盛,至90年日趋式微。90年代威德宫复原重建后,每年农历九月十九的庙诞日香火日旺。庙诞前后的日子里,威德宫四周及犀牛岭上山野荒地,阳伞朵朵,伞下都是一群群、一对对的唱歌人和听歌人。

90年代末以后,家乡父老乡亲生活日渐富足,婚丧嫁娶、老人祝寿、社公庙诞等红白喜事风生水起,歌犁歌媚歌恭喜、念亲恩等,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粉墨登场,方兴未艾。父老乡亲唱山歌听山歌有了更多更广泛的舞台和机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对歌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鉴于桑园坡、犀牛岭等为核心的邓圩歌圩早已是广西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壮族歌圩,所以,2011年初,上级命名邓圩为南宁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实乃桑园坡等家乡各村的福份与荣光。

桑园坡歌圩的式微没落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承包责任制田地到户后乡亲们强化了对土田地对庄稼的珍惜保护、精耕细作,不容许近半月每天成千上万人的无情践踏、危及庄稼。二是春节篮球赛慢慢撤离附中(三中)转到了邓圩小学。

没想到桑园坡歌圩还有如此来历,我对这些历史还真了解不多。以前奶奶经常跟我们讲许多有关山歌的事情,临江的山歌,桑园坡的山歌,她都讲,而且讲到哪就唱到哪,她的记忆力超强。可惜那时我们还年幼,不懂得记录下来。

听碧云天这么一说,突然觉得非常有意义有道理。碧云天说的这些都是事实,每年半个月的歌圩确实给桑园坡的农田带来深深浅浅的践踏,也给桑园村的人们带来大大小小的损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后来转到威德宫也是历史使然。家乡人喜欢庙会,又喜欢唱山歌,威德宫建起来了,看庙会的人多了,唱山歌的人来了,自然而然,歌圩就转移到了以威德宫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在这歌圩的没落与转移之中,家乡父老乡亲对山歌的热情与爱好,并没有减退,反而是越唱越有劲,因而使得这方水土这片区域的山歌保留了传统的原滋原味的色彩,也使得邓圩成为了南宁市首个壮族歌圩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

桑园坡歌圩没落了,很多与桑园坡有关的歌声与微笑也随之消失在广袤的原野上,热闹了几十载的桑园坡歌圩以一种异常平静的方式谢幕,无声无息地退出历史舞台。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这样写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桑园坡亦是如此:桑园坡上没有山歌的回荡,但是,桑园坡早已歌飘万里。 


相关链接

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横县挂牌成立 老歌师定点传歌

2011-10-17 08:22:00 

2011年10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南宁市横县云表镇邓圩歌圩挂牌成立。当地年仅3岁半的孩子,在老歌师的带领下开始学唱壮族山歌,让人们看到了歌圩传承的希望。

邓圩歌圩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歌圩之一。当天正逢农历九月十九,是邓圩传统的歌圩节。在通往歌圩所在地威德宫庙的几公里路上,挤满了赶歌圩的群众。近至校椅镇、陶圩,远至贵港、宾阳、灵山等地,都有成千上万的歌手、歌迷赶来。威德宫庙所在的犀牛岭上,阳伞朵朵,伞下都是一群群、一对对的唱歌人。盛大的庙会和自由对歌场景,显现了原汁原味的歌圩文化。

在附近的邓圩小学操场,观众更是水泄不通。壮族歌圩传承基地挂牌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宾阳的女歌手向邓圩男歌手挑战打擂;当地乡村艺术团献上麒麟舞、采茶戏、山歌对唱等表演。一支16人的童声合唱团最引人注目。其中最小的歌手仅3岁半,经过老歌师的教习,已经能够完整演唱250多字的壮族山歌,获得众人喝彩。

小小歌手不怯场,开口放声唱山歌。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是壮族歌圩项目的保护单位。2006年,该馆对壮族歌圩的保存情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并启动保护工作,将这一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调查,曾经因历史原因而销声匿迹的歌圩,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圩场消失、歌书散失、歌师失传等因素,歌圩数量大为减少。进入9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有加速衰落的趋势。即使在武鸣三月三、田阳敢壮山、横县邓圩这3个广西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歌圩,歌手都以中老年为主,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


为扶持民间歌圩,鼓励山歌传习活动,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在邓圩歌圩成立了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从孩子抓起,让老歌师每周两次到基地向在校学生、周边少年儿童传授壮族山歌以及对歌技巧,培养新一代歌手。据悉,该馆计划在南宁市邕宁区、兴宁区,武鸣县等地逐步建立同样的传承基地,以点带面,让更多年轻人学会唱山歌。

  

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的民间传统民俗项目,广泛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横县、马山县、上林县、隆安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等广大壮族地区。它是壮族节日聚会、男女青年社交的场所,除了赛歌赏歌、对歌定情外,还兼有抛绣球、演壮剧等丰富的曲艺、体育、游戏、文娱活动。(记者甘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邓圩威徳宫山歌庙会势不可挡隆重来袭,今年你会不会来?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关注:南宁市邕宁区壮族嘹啰山歌“迎客歌”视频(赋诗吟咏)》
南宁人私藏游玩地曝光!赏花海、做芭蕉香火龙、走7D玻璃桥…未来几天嗨翻了
壮族音乐
专访郑天雄:在传统旋律中踏歌追潮,壮族山歌也可以这样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