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移动推出“和包”未获成功,NFC支付欲在国内发展仍存问题
最极客
最具极客精神的新媒体

  最近,各大手机厂商在支付方式上都有一些大动作。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相继与银联达成合作关系,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也随之诞生。

  以微信、支付宝为平台的移动支付2.0时代尚未过去,手机厂商们引领的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支付3.0时代的浪潮业已兴起,这意味着用户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也让手机厂商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领域。

  然而,人们似乎忘记,早在几年前,中国移动就推出过类似的服务“和包”。奇怪的是,当时也引起过一阵热潮的“和包”业务后来似乎就销声匿迹了。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NFC支付想要在我国得到发展,又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移动试水NFC支付,“和包”曾取得辉煌成绩

  NFC,即近场通信,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10厘米内)交换数据。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NFC支付方式就是以这一原理为依托。而我国很多一线城市的公交卡在多年以前就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应用,这给了掌握着SIM卡和通信技术的运营商一些启发。

  早在2010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被看作是“和包”前身的手机支付业务。英飞凌智能卡与安全事业部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经理孙任表示,当时中移动等运营商对于发展NFC支付有着极为积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和金融机构合作,将支付方式从传统领域向非金融机构领域进行拓展。

  “和包”的商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对电子卡片应用进行绑定管理,这也相当于将用户和运营商的服务绑定在了一起,能够使运营商获取更多的用户资源。

  另一方面,运营商借由和包NFC业务与商家进行合作,有利于拓展其业务线并进入支付领域,可使今后的商业布局范围更加广阔。

  当时,市场条件尚不成熟。将校园应用、企业社区应用、交通卡等各项有关社会民生的功能嵌入手机使用户基数庞大的日常刚性需求得到满足,是移动对未来的规划。

  但是以当时的条件,要实现这些并非易事。以手机公交卡为例,首先需要和各公交公司逐一洽谈合作事宜,以保证公交体系与手机业务之间的畅通。其次需要进行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测试和运维,并为此定制开发系统。此外还需将此方法普及到用户之中,将业务推广开来。

  尽管让手机变成公交卡是个难题,不过经过努力,中移动还是取得了成功。目前,“和包”中支持的公交应用已超过了50个,并且已覆盖了许多一、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三线城市。

  除了公交方面,“和包”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中移动提供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和包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5亿,年交易规模也已超过6000亿元。在近场支付领域,和包NFC平台已经上线了200个支付应用,成为业界最大的NFC应用平台。

  尽管曾经辉煌,但是和包在手机支付市场没出现与其投入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终究未能形成崛起之势。如今,N多“Pay”又相继出现,让存在感本就不强的和包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那么,“和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新型的支付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又能否一帆风顺呢?

“和
包”问题重重终致失败,NFC支付在中国发展尚存难点

  “和包”发展遭遇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与银联之间的技术标准之争。当时,移动支付领域有以三大运营商为首的运营商系统和以银联为首的金融体系两大阵营。

  总体来说,两大阵营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但是双方基于各自的优势,都有推动自家支付技术的私心。因此,这些技术牵涉到了背后的利益布局,导致双方难以妥协,从而陷入了僵持状态的博弈。

  具体而言,博弈的核心就在于现场支付。在以RFID(射频识别)为基础的三种现场支付方式中,支持银联的是在13.56MHz频率下的NFC和SIM-Pass两种技术,而支持中移动的则是在2.4GHz频率下的RF-SIM技术。

  中移动的本意是想要将RFID模块、天线和应用信息集成在SIM卡中。如此一来,用户只需换张卡就能体验到这一系列功能。不论是从手机成本角度,还是业务控制角度来看,这都是作为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但问题在于,RF-SIM的工作频段与银行、公交等行业的POS机不一致。想要实现目的,除非移动自己出钱更换这些POS终端,但这样做的成本过于巨大,而且银联方面并不愿予以配合。

  此外,在“和包”进入市场的时候,智能终端市场的NFC渗透率较低。当时市面上的主流是磁信号POS机,拥有NFC POS机的商户还是少数。由于市场的限制,大部分用户无法使用该服务。

  其实不仅是“和包”业务,联通、电信曾推出过的“沃支付”、“翼支付”也都没能发展起来。放眼全球,提前涉足移动支付领域的谷歌Wallet、Square等NFC移动支付应用亦未取得成功。

  实际上,想要推动NFC支付的发展,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融合是必经阶段。不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都难以靠一己之力支撑NFC支付产业。但是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不小,第三方支付提供商Ping++CEO金亦冶认为:“两大阵营在博弈中错失了发展的时机”。最终,发改委为了避免跨领域垄断,将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交给了银联。虽然双方目前已妥协,但是运营商终是处在了下风。

  尽管银联占了上风,但是想在国内推广移动支付方式,仍是困难重重。

  第一,中国的金融管制严格。这对发展移动支付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第二,中国的连锁业态相对落后。尤其在三四线城市,而高度发达的连锁业态是移动支付普及的必要条件。

  第三,缺乏开放的心态。在中国,各大巨头都想自己在产业链上下游通吃,银联无法掌握对于手机终端的控制权,运营商亦无法像银联那样掌握POS机商家。

  可以说,心态问题是主要原因。技术标准只是表层的交锋,真正阻碍两大阵营通力合作的,其实是各怀心思的商业模式。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对此深有感触:“两大派系对NFC支付标准话语权的博弈耗费了过多精力,导致移动运营商的支付产品一直没做起来,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因此给了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扫码支付、在线支付应用后来居上的机会。”

  随着移动支付新时代的到来,运营商在NFC支付领域似乎有了转机,但是三大运营商的国企管理方式似乎并不适合移动互联业务的发展。虽然Apple Pay借银联之势杀入移动支付领域极可能产生“鲶鱼效应”。但是大国企是否能与科技企业相抗衡,仍是个未知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交车为什么不开通移动支付?
运营商Pay来啦!移动和银联联手推出“和闪付”
银联携手三星、苹果入局,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如何破局?
市场透视:NFC手机支付的明天在哪里?
移动支付爆发增长,银联终端NFC局面尴尬
中国电信大手笔采购NFC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