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

       在中国的汽车市场里,不断有新品牌、新势力的进入也不短有“知名品牌”接二连三的退出(铃木、欧宝、菲亚特、双龙等)。一边是造车新势力把年销售10万台,作为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一边是不少品牌,一年的销量连一万台都不到(中华、宝沃、海马、雷诺、四川野马、众泰猎豹、汉腾、金康等等-对就是那个生产赛力斯SF5的金康,20年上险量1453台)。

       那么,在中国到底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是什么?应该如何衡量呢?

       下面,通过常识与数据,尝试建立一个基本的衡量体系。以下分析主要基于乘用车常识与数据。

       第一,规模常识。汽车制造是一个规模经济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基本的成规模的整车工厂,起步规划设计年产能在10万台(理想常州工厂);常规工厂规划年产能在20万台(比亚迪常州工厂);30万台属于大型工厂(北京奔驰);60+万台(一汽大众)属于超大型整车工厂了。年销售10万辆,仅仅能够支撑一个起步规模的工厂;年销售20万辆,也就是养活一个常规工厂;对于“一个主流的汽车品牌”而言,至少需要2-3个常规工厂的销量支持(40-60万/年),如果年销量仅仅只能养活一个工厂(10万或者20万/年),最多算是一个小众品牌或者叫“新势力”,这个销量是无论如何都称不上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

       第二,市场份额。以包含进口车在内的终端上险量为依据,2021年1-4月,市场份额超过2%的品牌共有13个,这13个品牌的累计份额达到65.66%。而剩下有销量的132个品牌,累计份额仅为34.34%。换句话说,如果市场份额没有达到2%的话,这个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是倒数1/3开外的水平。

      第三,绝对销量。以2020年为例,全年的乘用车销量为1946万辆,我们暂且按照2000万辆的大数作为计算依据。2%的市场份额,意味着40万辆的销售体量,40万辆的销售体量在结合工厂实际的产能利用率(除了个别品牌,大部分乘用车品牌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不可能达到100%)。如果按照75%的差能利用率来计算(2020年全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3.5%),40万销量对应的工厂产能约为50万辆,也意味着至少需要2-3个生产基地和工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汽车品牌连2-3个工厂都养不活,还算什么主流汽车品牌?最多算小众汽车品牌)。

       最后,从规模常识、市场份额与绝对销量这三个维度来看:2个工厂、40万年销量,2%市场份额这三个指标基本上构成了评判一个汽车品牌是否“主流”的基本标准了

好了,可以看榜了。

       我们可以从榜单上来看一下TOP20榜单中排名靠后的几个品牌:北京现代、上汽荣威、奇瑞、广汽传祺、长安欧尚、雪佛兰、凯迪拉克(雷克萨斯为进口车),除了现代、凯迪拉克知名度稍高以外,特别是上汽荣威、广汽传祺、长安欧尚、雪佛兰大家在路面上的能见度可能都相对有限。

      初步划定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品牌销量与市占率的TOP 20榜单。先简单分析一下榜单。

       品牌销量榜 TOP 20中,市占率可基本划分为6档。

       第一档:大众(包含一汽、上汽)目前是国内市占率最高的品牌,也是唯一一个市占率突破10%的品牌,意味着年销量轻轻松松超过200万辆

       第二档:两田(东本+广本;广丰+一汽丰田),市占率突破7%的的合资品牌,意味着年销量在150万辆左右;

       第三档:日产、吉利、长安、别克四个品牌,市占率在4.2~5%之间,意味着年销量在100万左右;第三档的与第二档差距非常明显,两档之间销量相差接近50%;关于销售100万辆以为这什么,可以看这两篇文章:汽车品牌年销售100万辆意味着什么?(上篇网页链接;下篇:网页链接

       第四档:BBA+五菱+哈佛五个品牌,市占率均突破3%以上,意味着年销售辆在60万辆以上;

       第五档:比亚迪、现代、荣威、奇瑞四个品牌,市占率在2%左右,意味着年销量在35-40万之间;

       第六档:雷克萨斯、传祺、凯迪拉克、长安欧尚、雪佛兰四个品牌,市占率将将突破1%(不到1.4%),意味着年销量在20-25万辆左右。

       进入排行榜的21个品牌中,国产品牌仅仅只有9家,出了吉利、长安、五菱、哈佛和比亚迪外,其余4家的市占率均在2%以下。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看份额变化情况。截至2021年4月,国产品牌除了吉利份额下降外,其余8个品牌的市场份额都在上升。五菱甚至通过新能源车宏光MINI EV的热销,将自己的市场份额从2%提升到3.6%。而一众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都在下滑过程中(份额差异中:红色代表增长,绿色代表下滑)。

观点一:合资品牌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从数据上看,合资品牌(不含豪华品牌)仍然是国内新车消费基数最大的品牌类型。但是相比2020年,2021年1-4月,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缩减了3.46个百分点,在三大类品牌(合资、自主、豪华)之中唯一下滑。

       比起份额下滑更值得关注的,是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正在开始快速收缩。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豪华品牌下探、自主品牌向上的挤压下,合资品牌的优势价位已经收窄到15-25万元区间;另一个则是合资品牌的新车声量,几乎完全淹没在自主与豪华品牌之下。

      2021年一季度,合资品牌份额超过2%的品牌有6个,其中第6名现代的市场份额已濒临2%生死线(看上图),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品牌溢价能力,现代都与排名前5的合资品牌差距较大。其它合资品牌中,市场份额超过1%的仅剩下雪佛兰和福特。

       而就在2020年,市场份额超过1%的合资品牌,还要再加上起亚和马自达。

       如果我们将合资车市场单独拎出来,就会发现排名前5的品牌——大众、本田、丰田、日产、别克,已经占所有合资品牌80.79%的销量,较2020年提升1.92个百分点。剩余的7个品牌,除了捷达市占率微增外,其余6个品牌的市占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现代、起亚、福特的市场占有率下滑明显(15-20%左右下滑)。

      简单总结,就是合资品牌新车消费呈现出总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升的新特征。在法系品牌几乎退出中国之后,韩系品牌(现代、起亚)的呈现明显的掉队情况(品牌向上刚补过德系,配置向下怼不过自主品牌,定价还总以合资自居)。

观点二:2%是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五强之外的合资品牌机会不再。

       一边是合资品牌生存空间收窄,一边是中国品牌艰难上升。留给,五强(大众、本田、丰田、日产、别克)之外的合资品牌,几乎已经失去的成为中国市场上主流汽车品牌的机会了。

       曾几何时,福特年销量超124万(2016看),斯柯达年销量超34万(2018年),雪佛兰年销量达到到76万的顶峰(2014年),标致雪铁龙也有年销量年也有超过70万的“辉煌时刻”(2015)。

       但是,到了2020年,上述几个品牌无一销量超过30万。没错,是30万。对于除了斯柯达的上述几个品牌来说,年销量比“股票腰斩”还严重。

       在传统的合资品牌中,排名前五的合资品牌中,大众、本田、丰田还是具有一定溢价能力品牌,别克、日产、福特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溢价能力,特别是福特在销量出现大幅波动后,新车定价逐步向国产品牌学习。至于现代、雪佛兰、斯柯达,现在的新车价格基本上与同级别的国产车相差不大了。

       当所谓有溢价能力的品牌(大众、本田、丰田)受到市场压力,开始走起了性价比路线时,层层下压之下,缺乏溢价能力的品牌就干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本。更致命的是,即便他们把身段降低到与国产品牌类似的水平,它也不能从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以科沃兹为例,即便卖到了8万元以内,并不能让它分流吉利帝豪的用户;而现代ix35与哈弗H6已经是同价位车型,但是两者之间的用户诉求几乎没有任何重叠。

      在过去30多年,外资品牌通过合资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收益。但在今天汽车产业全面变革的时候,外资品牌如果想要保持在中国市场的升级,就要不断加大投入,不断自我输血。

观点三:国产品牌向上趋势明显,未来10年坚定看好中国品牌的全面升级

       回到上一张图表,在豪华品牌下探、合资品牌空间变窄的状况下,国产自主品牌份额反而再上升,2021年1-4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比20年上升3.64%。

       自主品牌TOP 25市场份额榜单中,有很多传统主机厂的独立品牌,上汽有荣威、名爵,广汽有传祺、AION,长城有WEY、欧拉,吉利有领克,奇瑞有捷途,东风有风神、风行、启辰等,也有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势力。自主品牌榜 TOP 25中除了吉利、广汽、东风和宝骏市占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处在上升。

       特别是榜单中的领克、WEY和红旗是传统主机厂向上冲击下一个级别的代表,蔚来、理想、小鹏是新势力向上冲击的代表,从市占率角度来看,传统厂商总体上升0.4%,新势力总体上升0.3%。2022年,随着吉利的极氪品牌以及比亚迪的高端品牌的入市(还有长安与华为、宁德合作的阿维塔),传统的自主品牌TOP 5(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奇瑞),基本上都在“子品牌”的形式,再一次发力品牌全面向上突破。

写在最后:

首先,我坚定的看好国产品牌的崛起。特别是吉利,长城,比亚迪、红旗以及三个新势力品牌。

        其次,这就是我在这篇《智能电动车时代:难道开始轮到外国车抄中国车了么?》(网页链接)文章中隐隐的感受,通过今天的数据可以得到相互的印证。哪儿有什么夸夸其谈?哪儿有什么慷慨激昂?其实都是对市场和数据的些许敏感罢了



作者:痛快舒畅
链接:https://xueqiu.com/5436386345/18067839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研究院丨2021年9月新能源车市场上险数与趋势分析报告
市场份额下滑至38% 自主品牌集体“补课”
“我想多卖几辆车,我有什么错?”
10月乘用车:一汽-大众重回第一,新能源再创新高
电动化转型乏力,起亚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平均降价16%都卖不动,合资车绊倒上半年车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