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安策》
userphoto

2022.06.26 山西

关注

《治安策》,是西汉文学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政论文。

这篇论文论及了文帝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等众多严重问题,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这篇论文势忽峻忽缓、首尾相衔,大量采用夹叙夹议,还在议论说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运用文学笔法。


上疏背景

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时,虽在梁国封地,但仍体察政事,居安思危。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因此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治安策》),大体上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具体写作年份待考。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1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2。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3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4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5,首尾衡决6,国制抢攘7,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作品注释

1.长太息:深长地叹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疏举:逐条列举。疏,分条说明的文字。

3.治: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如《荀子·天论》:“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4.厝(cuò):安置、放置。如:厝火积薪。

5.舛逆:颠倒、悖逆。舛:错误,错乱;违背。

6.衡决(héngjué):横裂,不衔接。

7.抢攘(chēngrǎng):纷乱的样子。


白话译文

我私下考虑如今的局势,可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可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没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如今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


<扩展资料>:

《治安策》节选自《陈政事疏》,陈是陈述,疏是一种文体。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8,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9既得,则天下顺治10,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作品注释

8.宾服:归顺;服从。

9.大数:自然法则,气数。此处指大势。

10.顺治:顺从而大治,指社会秩序井然而安定。


白话译文

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可以不采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乐趣不受影响,却可以带来封国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平民拥护首领,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情停止不发。大势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从而大治,四海之内,一派升平,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11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12,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13。


作品注释

11.顾成:汉文帝庙名。《汉书·文帝纪》:“(四年冬)作顾成庙。”

12.下风:风所吹向的那一方;比喻处于下位,卑位。

13.亡以易此:亡:古同“无”,没有。易:改变。


白话译文

《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是最明智的办法。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往,核对当今,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舜再生,也不能加以改变。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夫树国固14,必相疑之势也15,下数被其殃16,上数爽其忧17,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18。今或亲弟谋为东帝19,亲兄之子西乡而击20,今吴又见告矣21。天子春秋鼎盛22,行义未过23,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24!


注释

14.树国:建立诸侯国。

15.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16.被:遭受。

17.爽:伤败,败坏。

18.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

19.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

20.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前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

21.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22.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23.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24.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白话译文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互相对立,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当今天子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25,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26。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27,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28,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29,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30。


注释

25.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

26.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

27.冠: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年。天子、诸侯则在二十岁时加冠。

28.称病赐罢:被以衰病为由罢免。

29.丞尉:县官。“丞尉以上”泛指诸侯国之官吏。徧:同“遍”。《汉书》通行本作偏,据《群书治要》改。

30.尧舜:上古传说中的圣明之君。


白话译文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王年纪还小,汉朝安置在那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诸侯王会遍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尧舜在世也办不到。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黄帝曰31:“日中必熭,操刀必割32。”今令此道顺33,而全安甚易34;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35,岂有异秦之季世乎36!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37,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38?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39。


白话译文

黄帝说:“到了中午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要赶紧宰割。”如今要使安治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这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假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假设天下如曩时40,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41,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42,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43,高皇帝与诸公倂起44,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45。


注释

40.曩nǎng时:从前,以往。

41.“淮阴侯”八句:淮阴侯即韩信;黥布即英布,汉初封为淮南王,彭越汉初封为梁王,都因谋反被刘邦所杀;韩信指韩王信,汉初封韩王,后投降匈奴反汉: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女婿,汉初诸侯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袭封赵王,后因与赵丞相贯高谋刺刘邦的事有牵连,改封平宣侯;卢绾,汉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中;陈豨[xī],汉初任诸侯国代国丞相,后反汉,自立为赵王,被杀。这些人都为异姓诸侯王。

42.亡恙:无病。亡,同“无”。

43.肴乱:混乱。肴,同“淆”。

44.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倂起:一齐起兵反秦。

45.仄室:侧室。豫:预。席:凭藉。


白话译文

假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豨还在代国,假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46,其次仅得舍人47,材之不逮至远也48。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49,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50,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51,又非身封王之也52,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53,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注释

46.中涓:皇帝的亲近之臣。

47.舍人:门客。樊哙等曾为刘邦舍人。

48.不逮:不及。

49.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动词。

50.渥:优厚。

51.角:竞争、较量。臣之:使他们臣服。

52.身封:亲自分封。

53.是:指亲自分封诸侯之事。


白话译文

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然尚有可诿者54,曰疏55。臣请试言其亲者56。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57,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58。


注释

54.诿wěi :推诿,推托。

55.疏:疏远。指相对于亲戚而言,韩信等都是异姓王。

56.亲者:指同姓诸侯王。

57.“假令”七句:悼惠王,刘肥,刘邦子,封齐王;元王,刘交,刘邦弟,封楚王;中子,刘邦子如意,封赵王;幽王,刘邦子刘友,封淮阳王,后徙赵;共(公)王,刘邦子刘恢,封梁王;灵王,刘邦子刘健,封燕王;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厉是谥号。

58.布衣:平民百姓。昆弟:兄弟。


白话译文

不过,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亲属诸侯王吧。假如让齐悼惠王统治着齐,楚元王统治着楚,赵王统治着赵,幽王统治着淮阳,恭王统治着梁,灵王统治着燕,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做天子的。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擅爵人,赦死罪59,甚者或戴黄屋60,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61,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62,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63?


注释

59.帝制:指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

60.爵人:封人以爵位。二句所写封爵、赦死罪,都是应属于皇帝的权力。

61.黄屋:黄缯车盖。皇帝专用。圜(huán)视而起;向四方看。圜,围绕。起:发生骚乱。

62.冯敬:汉初御史大夫,曾弹劾淮南厉王长。

63.谁与:与谁。领:治理。


白话译文

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即使执行了,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64。其异姓负强而动者65,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66。同姓袭是迹而动67,既有徵矣68,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69,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注释

64.效:结果。

65.负强而动:凭恃强大发动暴乱。

66.其所以然:指导致这种局面的分封制度。

67.袭:沿袭。这句暗指吴王刘濞。

68.徵:徵象,兆头。

69.移:改变。这里有趋向的意思。


白话译文

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侥幸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不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注释

70.坦:春秋时人名,以屠牛为业。

71.芒刃:锋刃。顿:通“钝”。

72.排:批,分开。

73.理:肌肝之文理。解(xiè):通“懈”,四肢关节、骨头之间的缝隙。

74.髋(kuān)宽.: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

75.斤:砍木的斧头。斤、斧在这里作动词用。

76.婴:施加。


白话译文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屠刀的锋刃并不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去砍了。仁义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容许啊!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臣窃迹前事77,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78,则又反;贯高因赵资79,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80,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81,功少而最完82,势疏而最忠83,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84,今虽以残亡可也85;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86,虽至今存可也。


注释

77.迹:追寻。迹前事,总结历史的经验。

78.韩信:韩王信。胡:匈奴。

79.因:凭借。资:资助,供给。

80.用梁:利用封为梁王的势力。

81.长沙:长沙王。汉初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子孙世袭。在:同“才”。二万五千户,指长沙王所统治的户数。

82.完:保全。

83.势疏:与皇帝关系疏远。

84.樊:舞阳侯樊哙。郦:曲周侯郦商。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

85.以:同“已”。

86.信:韩信。越:彭越。伦:辈。彻侯:爵位名,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又改为列侯,只享受封地的租税,不问封地行政,也不一定住在封地。


白话译文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淮阴侯韩信统治着楚,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贯高借助了赵国的条件,就又反叛了;陈豨部队精锐,也反叛了;彭越凭借梁国,也反叛了;黥布凭借淮南,也反叛了;卢绾势力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才有二万五千封户,功劳很少,却保全了下来,权势最小而对汉朝最忠顺;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别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势使他这样。倘若从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个城为王,那如今他们由于作恶而亡国,也是可能的。假使让韩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彻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还能保全,也是可能的。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87,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88。力少则易使以义89,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注释

87.菹醢[zū hǎi]:把人杀死剁成肉酱。

88.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封诸侯国而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

89.使以义:使之遵守朝廷法纪。


白话译文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汉朝,那最好让他们都像长沙王一样;要想让臣下不至于像韩信那样被杀掉,那最好让他们像樊哙、郦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90,虽在细民91,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92,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93。


注释

90.辐:车轮中连接轮圈与轮轴的直木。辐凑,归聚。

91.细民:平民。

92.割地定制: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

93.举使君之:让他们去做空置的诸侯国的国君。


白话译文

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知道他们都很安稳。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齐、赵、楚三个王国分成若干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对燕、梁等其他王国也是这样。有些封地大而子孙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国,暂时空着搁置起来,等着他们的子孙出生以后,再封他当候。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94,为徙其侯国95,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96;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97,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98,下无倍畔之心99,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注释

94.削颇入汉者:诸侯王有因犯罪.而被削地由汉朝中央政府没收的。因被削之地可能在诸侯国的中心地带,所以下文有“为徙其侯国”的做法。颇,大量。

95.为徙其侯国:把这个侯国迁往他处。

96.数偿之:照数偿还。即将被没收的土地还给他们。

97.“一寸之地”四句:意为天子多封王并非与各诸侯王争利,而是为了稳定国家。

98.莫虑不王:不愁不做王。

99.倍畔:背叛。倍,通“背”。


白话译文

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归汉朝所有的,那就替他们调整侯国所在的地区,等到要封他的子孙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按候国的应有户数,给以补偿。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们的,确实只是为了安定太平罢了。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洁。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确定,宗室子孙没有不考虑保住自己的统治的。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100,柴奇、开章之计不萌101,细民乡善102,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103,植遗腹104,朝委裘105,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106,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107?


注释

100.利几:人名,项羽部将,降汉被封为颍川侯,后反叛被杀。

101.柴奇、开章:人名,两人均参与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为之出谋画策。

102.乡:向。

103.赤子: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

104.植:扶植。遗腹,遗腹子。

105.朝:朝拜。委裘:亡君留下的衣冠。

106.五业:指上文所说的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

107.谁惮:惮谁,顾忌什么。谁,何。


白话译文

法令制定了,没有人触犯;政令推行了,没有人抵触。贯高、利几一类的阴谋不会出现,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不会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顺。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义。这样,即使让幼儿当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个遗腹子作天子,让臣子朝拜老皇帝遗留下来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乱。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无事,后代也称颂陛下的圣明。只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上述五个方面的业绩也就随之而来了,而陛下又怕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办呢?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108。一胫之大几如要109,一指之大几如股110,平居不可屈信111,一二指搐112,身虑亡聊113。失今不治,必为锢疾114,后虽有扁鹊115,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116。


注释

108.瘇zhǒng.:腿脚浮肿。

109.胫:小腿。要:腰。

110.指:脚趾。股:大腿。

111.平居:平时。信:伸。

112.搐:抽搐。

113.亡聊:无所依赖。

114.锢疾:积久不易治的病症。

115.扁鹊:人名,春秋战国时的名医。

116.蹠zhí戾lì:脚掌扭折。


白话译文

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这个病还不只是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不能走动。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元王之子117,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118,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119,亲兄子也;今之王者120,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121,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122,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123。


注释

117.元王: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元王之子,楚夷王刘郢客。

118.今之王者:指当时的楚王,刘郢的儿子刘戊。

119.惠王:齐悼惠王刘肥,刘邦子。

120.今之王者:指当时的齐王,刘襄之子、刘肥之孙刘则。

121.亲者:指文帝的子弟。

122.疏者:指从弟、兄子之子。逼:同“逼”。

123.“可痛哭者”两句:贾谊《治安策》开首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以长叹息者六……”。以上就是“可为痛哭者一”。


白话译文

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当今的楚王,是叔伯兄弟的儿子,齐悼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当今的齐王是陛下哥哥的孙子。陛下自己的子孙,有的还没有分封土地,以便安定天下,旁支的子孙,倒有人掌握大权来威胁皇帝。所以,我说:不仅是害了浮肿病,还苦于脚掌扭折了不能走动。令人痛哭的就是这样一种病啊!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天下之势方倒县124。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125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126嫚娒127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128也,而汉岁金絮采缯129以奉之。夷狄130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131,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注释

124.县(xuán):系挂。《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县。”注:“缢也。”

125.蛮夷: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书·舜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126.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战国时始称匈奴和胡。

127.嫚娒:亦作“嫚侮”。轻蔑侮辱。

128.亡已:无已,没完没了。颜师古注:“亡已,言不可止也。”

129.金絮采缯:金絮:银两与绢;采缯:彩色丝织品。

130.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31.共贡:以贡品奉献。共,通“供”。《史记·燕召公世家》:“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


白话译文

天下的形势,正像一个倒吊着的人一样。天子,本来是天下的头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蛮夷,本是天下的双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是卑贱的属臣。现在匈奴态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夺财物,对汉朝非常不敬,给天下制造的祸患,已经无以复加。但是汉朝廷却要每年向匈奴奉送黄金、丝棉和绚丽的丝织品。蛮夷向汉朝发号施令,这是行使人主的权力;天子向蛮夷恭敬地纳贡,这是在行属臣的礼节。脚反而朝上,头反而朝下,这样头脚倒置,谁也不能解救,这还能说国家有贤明的人吗?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非亶132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133。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134不轻得复,五尺以上135不轻得息,斥候136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137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注释

132.亶:古同“但”,仅;只。

133.病痱:患风病。痱:古代称偏瘫症。

134.长爵:高的爵位。

135.五尺:即“五尺之僮、五尺之童”。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136.斥候:亦作“斥堠”,古代的侦察兵,起源于汉代,并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

137.介胄:铠甲和头盔;介:甲;胄:盔。


白话译文

还不仅仅是头脚倒置,还有足病,而且又有风病。足痛,痛的是一边,风病,痛的是一方。如今西部和北部的边郡,虽然封有高爵守边,仍然免除不了敌人入侵的忧患,从老至幼都因为战备而不得安宁,侦察人员要观察烽火而不能睡觉,将士则披着铠甲而睡,所以我说痛的是一方。医生能够治愈这种病,但是陛下却不让他治,这是应该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扩展资料>:各朝代,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现在,1尺=33.33厘米。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138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139。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140以主匈奴?


注释

138.戎人: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139.亡具甚矣:太没才能了。亡:无;具:才能,如《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140.属国:附属国,此处是典属国的省称,官名,秦始置。掌管与少数民族往来的事务,西汉沿之。


白话译文

陛下怎么忍心以帝皇的尊号去作匈奴的诸侯,位势既已卑下屈辱,但祸患却不因此停息,长此下去怎么会有穷尽!进谏的人大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他们本来就不能解决,太缺乏治安的办法了。我私下估计匈奴的人数不过汉朝一个大县的人数,拥有广大天下的汉朝被只有一县人口的匈奴所困扰,我深为当政者感到羞辱。陛下怎么不让我作属国官去掌管匈奴事务?


《治安策》

贾谊 〔两汉〕

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141而笞142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143,不搏反寇而搏畜菟144,玩细娱145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注释

141.中行说(ZhōnghángYuè):西汉文帝时人,原为宫廷太监,后因陪送公主到匈奴和亲而对汉王朝怀恨在心,转而投靠匈奴,成为单于的重要谋臣。

142.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143.田彘:彘(zhì):猪。

144.畜菟:家兔。菟,通“兔”。

145.细娱:指游乐。游乐对军国大事言为细事。


白话译文

依照我的计谋,一定勒住单于的脖子而杀了他,降伏叛徒中行说而用鞭子抽他的背,率领匈奴的官民只听陛下的命令。现在不去征服敌人而去猎取野猪,不捕捉造反的盗贼而去捕捉畜养的兔子,沉湎于微小的娱乐中而不考虑消除国家的大患,这不是用来安定天下的办法。威德本来可以远播于四海之外,但现在距离长安只有数百里之外的地方,朝廷的威严和政令都不能被接受,这又是应该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朝诗文390篇大全集(51—100篇)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4集
贾谊:《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
第六章第一节 贾谊上《治安策》
贾谊《治安策》诗解1本末舛逆天下未治因使少知治体者佐
两汉笔记卷五 ~ 两汉笔记卷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