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草池塘处处蛙——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川 雪
userphoto

2022.08.18 山西

关注

川 雪

夏天的夜晚,在水田、池塘边,总会传来阵阵蛙声。蛙声是夏天最美的乐章。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以蛙声为意象的作品,成为表现农村生活的佳作。

先看唐代诗人贾弇的五绝《孟夏》,

《孟夏》

唐. 贾弇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诗的意思是:在水乡江南的初夏,子母竹竹笋像编排起来一样茁壮生长。大蛤的吹气可成楼阁虚景,青蛙的鸣叫像奏乐一样。诗中把初夏时节水乡江南的蛙声比作管弦之乐,萦绕耳际,令人浮想联翩。

<扩展资料>:子母竹

子母竹,意思是竹子的一种;又名慈竹。出自《述异记》。

南朝 梁 任昉fǎng 《述异记》卷上:“南中生子母竹,今之慈竹也。”

唐代诗人吴融在《阌乡寓居十首·蛙声》写道:

《阌乡寓居十首·蛙声》

唐.吴融

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

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阌,wén,〔阌乡〕地名,在中国河南省灵宝县。

稚圭:孔稚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太祖为骠骑,以稚圭有文翰,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

诗中,诗人不赞成只把蛙声比作鼓吹之管弦乐声,他觉得如若于月明人静之夜,用心谛听,蛙声更是胜过天籁之音。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二)

川 雪


蛙声是诗意的夏夜曲。悦耳的蛙鸣,激起了诗人无尽的创作灵感。正如晚唐诗人韦庄所咏:“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三堂东湖作》)其全诗是:


《三堂东湖作》

晚唐.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岸铺芳草睡鵁鶄。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泓澄,水深而清。

蝃蝀(dì dōng):虹的别名。出自《诗经·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鵁鶄(jiāo qīng):水鸟名,即池鹭。又作“交精'。典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鵁鶄䴋目。”

蟾:蟾蜍。古代神话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典出《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四十二岁的韦庄从长安附近的鄠杜移居虢州(今河南灵宝),这首《三堂东湖作》,作于居住虢州时。当时,黄巢虽已起兵,但虢州还是一片安静。秋日,村居无事的诗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地游览东湖,他用清新秀丽的笔触画出了湖光山色,寄寓着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以动衬静地写出黄昏池塘的一片蛙声,是最能增添诗人诗兴的。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三)

川 雪


唐代诗人张籍《过贾岛野居》中的蛙声,突出了环境的凄清:

《过贾岛野居》

唐.张籍

青门坊外住,行坐见南山。

此地去人远,知君终日闲。

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

好是经过处,唯愁暮独还。


诗中描写了贾岛之居的偏远、寂静,“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碧草连接着庭户之间,青蛙在篱笆下叫着。显出了贾岛野居的荒凉、冷落。


南宋诗人戴复古《夜宿田家》中的蛙声,烘托了诗人的羁旅愁绪:

《夜宿田家》

南宋.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字词注释

⑴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

⑵崦(yān):山。

⑶坂(bǎn):斜坡。

⑷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李商隐《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创作背景

戴复古一生浪迹江湖,饱尝羁旅之苦,其流落江湖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夜宿田家》。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夜宿农家的情景,抒发了羁旅乡愁之情。首联写旅途苦况,以“簦笠相随”极写孤独,以“路歧”极写行路难,又以“一春不换旧征衣”极写寒酸,一唱三叹,感慨深沉。颔联切入正题,以“雨”和“黄泥坂”进一步写行路难,而以“白板扉”反映出农家的贫困,写出了诗人下雨时在黄泥坂上艰难跋涉,夜晚投宿贫寒农舍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劳苦奔波、四处漂泊的生活状况。因此,即使蛙声呱噪,诗人也很快就进入梦乡,并梦化蝴蝶。颈联可谓极尽飘泊无依,身世茫茫之致,旅夜情景逼真形象,旅途实情孤寂索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尾联抒发思乡之情,出句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下句以景结情,富有无穷余味:传书鸿雁南来北去,却不能捎来一封家书;鸿雁南来北去皆有归宿,而自己却长年飘泊在外,有家难回。面对鸿雁,看看自己,不禁教人顿生迷茫怅惘之恨。“身在乱蛙声里睡”一句中的“乱”字,写出了蛙声的嘈杂、喧闹,衬托了诗人乡书难寄,久游思归的纷乱愁绪。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四)

川 雪


再看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清代:查慎行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

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查慎行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这首诗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


诗的大意是:大雨过后园林的气温转凉,晚上天空的星星多而密。远处山峰的翠色渐渐暗淡,树木新长的枝叶茂盛,树阴一团团的。萤火虽只有一点,但是在草岸间,仍像星星一样醒目可见。青蛙的叫声虽然远隔十里以外,但仍旧能够从山泉的响声中清晰可辨。所以说呢,谣言、诽谤之类的言论也是如此,哪怕开始的时候就那么一点点,之后也会被传开,被拿到台面上来。于是作者笔锋一转,立刻从写景的两句里出来,直接说出主题:“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意思是,新诗未必能够和世俗论调和谐,评论事情的时候不要受少数几个人的影响就开始谣传。

就是因为自己家人受到了诽谤的罪名,自己也受连累,所以他才作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怨愤心情。

这首诗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名句,后来齐白石还用它做了幅画,但意境已经转变,跟这首诗的基调是完全无关的。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九十一岁时,为中国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齐白石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头,蛙声顺着山涧飘出了十里。

《蛙声十里出山泉》后来收入《齐白石全集》中,且印成了邮票。成为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名扬海内外。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五)

川 雪


夏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而水则是青蛙温馨的家。所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露坐》中写道:“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一个“壮”子,传神地写出了雨后蛙声的雄壮与热闹。


露坐

南宋:陆游

五月暑犹薄,中庭试葛衣。

蛙声经雨壮,萤点避风稀。

尘念三生误,归心半世违。

残年端有几,可复负渔矶?


再看宋代诗人张舜民《鸣蛙》:


《鸣蛙》

宋:张舜民

电掣雷轰雨覆盆,晚来枕簟颇宜人;

小沟一夜深三尺,便有蛙声动四邻。


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晚上转凉,枕席宜人。小沟一夜,水深三尺,蛙声一片,四邻声动。写出了雨后乡村清凉宜人、蛙鸣动人的勃勃生机。


再看的另外一首写蛙声的:


《道中闻蛙声》

宋:张舜民

一夜蛙声不暂停,近如相和远如争。

信知不为官私事,应恨疏萤彻夜明。


<作者简介>: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郡州(今陕西彬县)人,约与苏轼同时,为陈师道姐丈。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神宗元丰间,授秘阁校理、监察御史。在环庆前线,因作诗讥讽前线失败获罪,贬郴州。哲宗朝为吏部侍郎,曾因坐元祜党籍,被贬商州。有《画墁集》,今传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存词四首。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五)

川 雪


爱下雨的黄梅时节,到处是蛙的乐土。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云:


《约客》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前二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处处蛙鸣,给静寂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气。

“看着满桌的灯花”,这一句解析值得商榷。“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何来满桌?再者,满桌的意境也不如灯花就那么一丢丢。灰姑娘个见,仅供大家参考。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六)

川 雪


缺少蛙声的夏天,就少了些许生机。宋代诗人周翼之在《初夏》里便悲切地吟道:


《初夏》

宋代:周翼之

入夏庭中雀可罗,间僧间客间相过。

莺声不得蛙声接,杨柳池塘寂寞多。


诗中说庭院里只有僧客单调的脚步,好奇的麻雀不愿多光顾,连爱热闹的青蛙,也吝啬起鼓鸣,那多情的杨柳和怀揣心思的池塘,都倍感寂寞。

蛙声是田野的丰收歌。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蛙声重,说明雨水充沛,预示着五谷丰登。青蛙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一只青蛙平均每天能捕食100只左右的害虫。所以,青蛙是农田的忠诚卫士。正因如此,便有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的诗句,蛙声是丰收的预兆,蛙声成为农人的精神寄托。


晚春田园杂兴

范成大 〔宋代〕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这首诗写的是,去水边洗衣服,水面漫上了岸边的绿苹。三月三的天气春寒料峭,懒得出门。蛙声却从薄暮傍晚到拂晓,听这蛙声,想必今年也收成大好。秋,收成。一作“收”。温庭筠有词,肠断白苹洲。白苹洲,指江中长有白苹的小渚。白苹为水中的一种浮草,夏秋开小白花,古时男女采苹花赠别,故,白苹洲代指分别之处。绿苹,或许是晚春时节还未开花的白苹。上巳,古时以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汉代时定为节日。上巳之后就进入农忙。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七)

川 雪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发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赞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夏之意象六:蛙声(八)

川 雪


青蛙虽小,形似虎踞。有志之士,借以言志。明代诗人、大学士张璁cōng,少年上学因一天午休时独自在池塘边玩水,弄湿了全身衣服,被老师罚跪在池边草地上。池塘边的一棵树下面蹲在一只青蛙,老师要张璁以青蛙为题,作一首《咏蛙》诗,张璁略加思索,随口吟道:


咏蛙

明代. 张璁

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青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弱小动物,在张璁诗里,青蛙在害虫前面,就像老虎一样威风凛凛。张璁托物言志,以蛙自比,即使只是个小人物,在敌害面前,也应有老虎之英姿!作者把青蛙与老虎的外形类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


张璁的这首《咏蛙》诗,不仅受到了老师的称赞,也得到了四百年后一位有志少年毛泽东的喜爱,他抄录了此诗,并将第一句中的“似虎形”改为“似虎踞”,以表明自己的凌云之志。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使原诗的气势得到了升华,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英雄气概。


七绝·咏蛙

作者: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鉴赏】古诗词中的蛙声-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转】何处最添诗客兴?古诗词里听蛙鸣
诗词|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古诗词意象分享:鹧鸪声声,诉不尽几多愁
青草池塘处处蛙...大诗兄
(2)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诗词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