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诗不能“入古”,还怎么“创新”呢?

诗…词…

融入生活

旧体诗,名字里虽然写着“旧”,但不得不承认,在最近若干年,尤其是网络流行之后,反而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新兴文体”

在白话统治文学的近百年里,旧体诗由普通大众之眼看来,就像看大清一样,都是古代的事啦,古代人才写呢。

而现在,旧体诗从微入显,从几乎消失到重新流行,是可以把沿用既久、大众熟悉得也不好再算作新的白话文学,在“新”和“陌生”这方面比下去的。

那么这个“兴”字如何理解呢?是释作“起”,还是释作“盛”呢?

目前应该得释作“起”,然而谁会没个美好的把它释作“盛”的理想憧憬呢?

但是由“起”到“盛”,岂是快捷容易事?

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到诗极盛于唐,花了多少年?中间又付出多少代人才的智虑?当然,有巨人肩膀可站的人,不需无中生有、从零开始,是可以轻松一点。但现实时而残酷,结果比较随机,站在巨人肩膀上而失败的不是没有。比如一些明朝诗人,竭力摹古,效果不佳。如果站着说话不腰疼,就可以嘲讽他们有多拙劣,然而一旦有些实践,就能体会到他们尽力后的悲壮。

现今要学旧体诗这个似旧而新的文体,不“入古”是不行的。学和写都不够“入古”,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在基本的体裁规则上,就普遍存在许多误区、谬论。比如发明一些不存在的声律规则衡量、攻击一些作品,又认定对仗的一些结构必须相同等等。

不是说不能有争议,而是依据什么来争议。

如果甲乙双方各执一说,且都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诗句作为例证,相持不下。这当然要争议,还要更深入仔细地研究。

但很多人并不愿意去细读挖掘古人的经典文本,更愿意相信其他人如何说。仿佛有个方法可以比不同论点的声音大小,谁人多、谁声音大就听从谁且绝不容许异说存在。这可不是一个太好的学习与交流环境。

而对前人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往往缺乏绣花的工夫,所以认识得不够细致、太模糊,也导致写出来的作品更模糊。不仅是语法上的不准确、不地道,表达技法上也远不及古人细微缜密,就像清晰度极低的视频,看个故事大概,但看不出什么细节。而古人的作品,好比是看4k分辨率的高清影像但仍嫌不够。

这些问题,都属于不能“入古”。而不“入古”,由“起”到“盛”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

要想“盛”于一时,必须要有创新,有与前代不同的新变。仅仅步趋古人而不能逾越藩篱,也只是当个仿古匠、造假古董的高手,有好的,也是赝品可以乱真,到底矮人一头。

然而想要创新,就必须要先知古人涯涘所在,然后再寻求新出路。这已经是一重艰难,且难度不小。

创新还需要有相应的笔力作为支撑,否则许多新时代的新事物该怎么办?不能与时俱进该怎么办?要么使一些语言文字上的巧技,使之融入旧诗审美之中,用旧的审美叙写新事物,当然可以是一种创新。要么就是再开拓一种审美新境以适应容纳许多新事物的表达,绝对可以与时俱进。可这又是一个比一个难了。

所以即便知道了要“入古”,实践起来也难上加难。否则有志而未遂的明朝人怎么看起来那么悲壮呢。

而且,造成这种不能入古的现状,跟教学的窘境也有关。

旧体诗的教学上,似乎有点“识者不屑为”,而“不识者又不解为”的情况。

写诗,是一件事,而究其实则是若干种能力的综合。比如要了解字的训诂,诗里常用或特有的语法,哪些是可以用在诗中的意象……许多要稍微了解了解的知识,如今都已分化成各种各样的专门学科研究方向,比如语言学,文艺学,文字学,汉语史,古典文学……而且研究做得愈发深细。所以,懂诗的人一直都在,只是志在研究而不在教写作了。而很多写诗的技术性指导,可能都化作千万篇论文专著里的“问题意识”了吧……

以上所述,都是搜韵在诗词文化传播与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我们也知道“入古”极难,而想借“入古”实现更高的目标更难。所以,搜韵诗词课堂的很多计划都不敢好高骛远,只敢定一些“小目标”。只想做些初步工作,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厘清最基本的问题,清除其中的障碍,不至于留到未来途中作阻拦。我们永远都相信,无论学任何艺术,最终能达到的成就高度都取决于最初的基础厚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诗词创作应注意的哪些问题
史鉴丨郁达夫诗词里的乡愁
词艺录丨谈旧体诗创作中“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会通(二)
为什么现在的诗人写不出古诗词的意境?
旧体诗笔记||问题不一定都要改
陈三立诗歌中的新名词与新意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