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为手艺人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吗?

前言

在我国延续千年的工艺美术,和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起走过漫长的历史光阴,并不断演化发展,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品类之繁多、底蕴之深厚、技艺之精湛,博大精深,享誉世界。


工艺的百科全书 “漫画”式书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的火种一直传承至今,而其他三种文明则已消失断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对文明整理记录的重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史官和文人学士们通过文献将各类知识予以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对工艺美术也不例外。正如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序》所言:“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 


明朝学者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涵盖农业、手工业,诸如珠玉、陶瓷、纸、纺织、染色、兵器、火药等各方面。


这本百科全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全书附有123幅插图,如同读现代的漫画一般,图文并茂,让人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类工艺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先于西方的科学观

宋应星用“天工开物”概括他的科学技术观和天人合一的东方科学哲学观,天工即巧用自然之力,开物即创造出人工之物。宋应星强调二者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但在开物的过程中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书中提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把中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利用数据对工农业生产中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科学定量,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例如:在农业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

在中国被销毁 西方如获至宝

这些科学技术观,对当时的农业社会来说,可谓是先进思想。然而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时期,统治阶层认为《天工开物》存在“反清”倾向而销毁此书,列为禁书行列,自此,《天工开物》在中国埋没了300年,反倒是传播后促进了日本和欧洲的发展。

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到了日本,作为日本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在日本各藩的“植产兴业”中被奉为指南。当时日本人往往苦于自身工艺技术的落后,无法生产和中国货媲美的产品,得到《天工开物》后如获至宝。


18-20世纪,《天工开物》传至欧美国家,被译成法、英、德、意、俄等多国文字,对当地农业手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除此之外,还对当时欧洲的养蚕、纺织、造纸等产生深远影响。也正是因此,《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一直试图学习西方,但反观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中获得精神和思想的养分,似乎更为重要。在中国开始急速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今天,《天工开物》穿越了近400年的时空,其所体现的东方自然观和技术观,应该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藏在《天工开物》后面的秘密
中国古代劳动的“全景图卷”--《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插图插画
连岳读书 | 绘本版《天工开物》,将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画给孩子看
《天工开物》插图插画欣赏
图解天工开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