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泠泠七弦上,清绝冠古今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崇高,向来是高雅的代表。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等传说,可见古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操琴与斫琴都是一种自我的修行。复制、机械地造琴算不上斫琴,斫琴更像是一个“修”的过程,琴者心也,斫琴不仅仅在手上,更在心上。因此斫琴修的不仅是手艺,还有斫琴师的品德及中国传统审美方式。

斫琴要熟练运用几十种工具,掌握两百多道工序。斫琴之人要耐得住寂寞,舍得下身心,方熬得出手艺,拿得出真品。从选材到制作,到后期的上漆、抛光、安弦、调音,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得非常严格,大部分的工序做完后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做下一道工序。每年四季的变化对古琴的制作都有要求,每个季节的冷热温度和空气中的干湿变化都会对制作古琴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湿度高的季节板材里的水分多,做好的琴到冬天就易变形容易开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变化,就要用不同方法去对待。

除了表面功夫,斫琴师用不用心,只要听一下音声品质,便立刻见分晓,没有半点虚假。古琴神秘,蕴藏着和谐,蕴藏着“道”。一张琴的声音精良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声音平庸、直白、低劣,也不单单是一方面决定的。琴成型之后,斫琴师还要用多种不同的工具逐一对琴身进行打磨,一块小小的地方,就要来回打磨十几回,直到琴呈现金属般光泽。

好的木材才能做好琴,因良木难寻,所以斫琴亦需要一种缘分。北宋石汝历《碧落子斫琴法》记载了斫琴中底、面琴板的厚薄比例所产生的不同的音声效果:“凡底厚面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青,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荡。面底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便是一段良木造就好琴的佳话,“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后来“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斫琴这门手艺,需要把整个身心全情投入进去,有人评价道:“斫琴,一生一世都修不完。”每张琴都是斫琴师生命的延续,用尽斫琴师的灵魂,让人于纷扰的俗世中寻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清净地,让古琴的清绝涤荡疲惫的身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斫琴人数近年激增 古时手艺难以完整传承
转:月上琴书时,心静自清凉
见闻丨斫木为琴:手工古琴匠人
古琴纯音乐 一叶知心 泠泠七弦 深远高古
古琴的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和工序
三百堂主人篆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