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永东丨裸生裸育(一)(又名《教育的真名叫朴素》)
裸生裸育()
(又名《教育的真名叫朴素》)
作者:冯永东
就连1966**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马老师也是在从教后,经历一次又一次地,没完没了地填写纸质或电子表时烙下印痕的。
当小马对人生有记忆时,已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就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孩子记忆中也没有上幼儿园这个概念。
从史料得知,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机构始创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设于湖北武昌,名为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首开了中国幼儿公共教育的历史先河。
74年,也就是当他自娱自乐,尿尿搅泥巴般地玩到8岁的时候,父母才送他上了小学。
记得当时的小学在一块大高墩上。周围都是农田。这样的高墩当时人们还舍不得把它平整掉。主要原因不是它有什么特别的纪念意义,而是因为它有可被利用的价值。
高墩原是当地大地主的庄园。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高墩自然被夺回人民手中。于是,这有场地,有房屋,特别是有男女厕所的理想建筑当然成了办学的首选。
要知道,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特别是他们的子女要识几个字,难哪!
记得学校规模不大,只有两个年级,复式班,一个老师任教。那情形就像著名作家刘绍棠笔下的《师恩难忘》所描述的那样。读一二年级的学生先在这儿上学,再后来就到新建的向阳或邵尖小学读书,那儿有三四五年级,可以完成完小课程的学业。
那时候的书包还没有体面的军用帆布包。小马的书包是母亲用一块布缝制的。那是把比书本大一点的长方形新布块按书的大小缝个敞口袋子,有一边超出三分之一,连着的布块作为书包的耷吸,也就是书包封口盖儿。条件好的人家,还在耷吸上添加一个醒目的红五星,有的是手工缝上去的,有的是缝纫机加工的,也有的是用绣花针纹上去的。书包的背带自然是一根长布条。书包里只有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加上一个3分或5分钱到供销社买的一张大白纸叠裁后,用针线固定的32开或16开的薄本子。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那就是小石子或小火柴盒片之类的玩艺儿。
这第一位老师原来是一位塾师,出身大户人家,听说是地主家庭。他个子很高,说话慢条斯理。他的口头禅是够味,大家都叫他大够味,小学生们听不懂什么叫大够味,加上他个子高,脖子长,就稀里糊涂地把他叫成了大嘎鹅。这够味既是他对生活的满足感,也是他优越感的一种无形的炫耀。
那时候,虽然养一头猪要78个月,猪肉只有几毛钱一斤,但吃得起的还是少数。大够味就是这少数中的其一。他喜欢在人多的地方,特别是贫下中农面前,舔嘴抹唇地说这个词,很显然,他虽经过再教育的改造,但仍有一种养尊处优的自豪感。当时识字的人也太少,要不然,怎么会让这样的人做老师呢?
大够味教的知识对小马同学来说已记不清,但他的一个动作却没有忘记。那就是在用粉笔写字前,他总会先把粉笔凑近嘴边吹吹,然后才开始写字,这是在当年是一种奢侈的卫生习惯,然而,在一群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眼里,却是一个说不完笑不了的笑料。
在小马同学的小学生活中,云卷云舒,记得了也就是三件芝麻事。都发生在四年级。
在村小,现在想来,小马同学还是个聪明的,讨老师喜欢的学生。现在的人常把聪明作为自豪,要是小孩子被老师或亲友随口说一句聪明,那心里会快意很久。其实,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见就是聪明的本意,如此而已。
不过,要是一个人能永远保持耳聪目明,那也离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不远了。
四年级的小马同学,不如现时孩子聪明,他还不会写作文。
有一次语文老师出了个题目——《我的家》,这可难住了他。因为当时他的家还是泥墙草房子
那时候,人们根本不以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为荣,而是提及时有点抬不起头的羞耻。他不想写自已的穷家。可是,不写作业又不敢上学校。那时的语文老师是个退伍军人,文化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军人作风一流,名副其实的佩伍。他的枯瘦竹节手指要是弯成个“9”字,生姜拐似地反敲一下你的脑袋,那是仿佛被小锤子敲了一下似的疼痛,就是用他的食指点一下你的脑门,那也会让你后退两步的。他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他班里,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军令,无人敢违抗。
那时候,马老师的父亲识几个字,也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他见儿子迟迟不去上学,问明原因,就郑重其事地帮儿子写了一篇作文。
要是下雨天,孩子不上学是常事,这种司空见惯的事也许不会引起他的关注。
小马同学不知道父亲写了什么,就急急地交了上去。没过多久,吴老师让小马同学去他的办公室。质问作文是否是他自己写的。小马同学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老实承认是请枪手代笔的。
原来,吴老师看了马同学的作文,特别是开头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这样的骈文句式,甚是惊奇!不是认为这破旧的草房子有什么特别,而是窃想,要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佳句来,将来一定不可限量。
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小马同学童年受到的最美家庭教育的深刻记忆吧。
第二件事是关于一次数学考试。那是老师们为小马同学的试卷是否判给一百分而争论不休。
原来,小马同学的答卷上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写的不恰当,有争议。试卷问题是这条水渠有多长?他的答案上把258写了“258,漏了一个。有的老师说可以给满分,而同一个办公室教语文的吴老师却坚持说绝对没有这个说法,一定要扣分的。这件事也给小马同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为,就算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依然有真知酌见的教研氛围的存在。
这第三件事说来是个传奇。
当时,信息闭塞,不用说是学生,就是老师,对外界的认知也是微乎其微的。小马同学最远的行程是跟父母步行去几里外的集市赶过集。对外面的世界简直一无所知,清华这个词就是从当过兵,见过世面的吴老师嘴里蹦出来的。
有一次,吴老师叫小马同学去办公室帮他做事。
在小学阶段,小马同学做了几年班长,很多事老师都让他去做。现在想来,在教育的行走中,所有的遇见,不是老师自己懒得做,而是在有意要培养孩子。
那一次是要他抄一份新学期的花名册,表格是油墨印制的。他也不敢问老师的抄写要求,就埋头抄了起来。当把抄好的东西交给老师看时,吴老师有点生气,直言不讳地说小马同学一点不灵活,并指着他的脑门:你这家伙,将来上不了'清华’”
小马同学后来才弄明白,同学人名中有的是两个字,有的是三个字,他只顾左对齐,抄出来的效果是右边就像锯齿一般,很不美观。要是在如今,他一定会选择两端对齐的方式,把姓名是两字的中间空一个字符。就这么简单。可在当时,谁知道这些高深的常识呢?
这句恨铁不成钢的口语没想到被书没背上罚站办公室的顾二同学听到,他也是第一次听到清华这个新鲜的词儿。然后,他就像把有人挖了一口井误传成在井里挖出了一个人似地,神乎其神地在教室里传开来,说吴老师亲口说的,马同学将来一定会考上清华!
小马同学自己当然没这么想,加之后来初中时又生了一场脑炎,压根儿把这事给忘得一干二净。
几十年后,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女真的陆续考上了清华。
茶余饭后,老同学们在相聚时又会把这陈年烂谷子的事翻了出来,说吴老师当年就预言的事,如今真的在他家应验了!
未完待续
文/冯永东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
作者简介:冯永东,小学教师,儿女均毕业于清华。喜爱文学,偶有文字散见于杂志或百度学术。中篇小说《小宇宙》,一组诗作《马老师的生活》及系列片断《我的八月》曾在《金秋文学》网络平台连载。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十)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九)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八)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七)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六)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五)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四)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三)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二)
冯永东丨我的八月(一)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十二)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十一)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十)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九)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八)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七)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六)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五)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四)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三)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二)
冯永东丨马老师的“诗”生活(一)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八)跋:“小宇宙”圆了我的童年梦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七)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六)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五)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四)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二、十三)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一)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十)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九)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八)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七)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六)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五)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四)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三)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二)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一)
冯永东丨今晚有约
冯永东丨“阅读展示”
冯永东丨良心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本的回忆
记忆的碎片-3
获奖作文
【小学组14号作文】小羽上学了‖武文嘉
【家事春秋】上小学,小孙子与我天壤之别 | 散文 马其亚
他最后一次点名学生被亲脸: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中难以割舍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