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俊财丨大新学校的记忆

大新学校的记忆

作者:廖俊财

阔别故乡已数年,平凡中难说什么建树,却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无悔年华,遗憾总是相伴左右,难免总记忆那些点滴生活往事,而思恋故土是人之常情,其中大新学校的八年浓缩了我童年少年的苦涩与欢乐,也包含着梦想与追求。

我的家乡在湖南中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家乡有山,不是大山高山,却丛林茂密,四季常青,山里有诱人的野果子;家乡有河,弯弯曲曲镶嵌在绿色大地的小河如飘逸的彩丝带,河里有各式各样的小鱼。群山环绕中梯级旱地一年四季都种着农作物如红薯、花生、大豆或棉花小麦,小河的两旁却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田,主要种两季水稻,冬天里还可以种萝卜等作物。家乡气候宜人,旱地和水田里总是人们忙碌的画卷。家乡的人口密度大,每家每户一般只有不到五亩的田地,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人们不停地在田地里忙碌,收了庄稼还是种庄稼。大新学校就坐落在这山水交相辉映一个江南小村落中,有静谧也有悠然。

听老人讲,大新学校约建立于60年代,最早是为大屋村和新石村(现为大新村)的孩子们提供上学的场所,村里人几乎全部为廖姓,学校的位置最初是廖氏祠堂,后来拆了祠堂,兴建了二层砖木结构的学校。八十年代中,邻近的竹侧村小学撤销后,其老师和学生就并入了大新小学。村里有一个国有煤矿叫桥头河煤矿,煤矿工人的子弟有好多也是就读于大新学校的。学校最初开设小学部和初中部,老师和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五百多人,其规模在乡镇里可是相当可观的,八十年代还出过中专生。

学校成“门”字型布置,大门口像城门的样子,一个方框里凸显着“大新学校”四个镶嵌碎瓷片的行书大字,没有褶褶发光却也遒劲力道。大门朝东靠北方向,站在学校大门口望去是一片田野,门口有一口小池塘,再往近处就是操场了,操场是土地坪,南北两头分别有一个篮球架,大门左侧有一个长方体的条石,开大会的时候,老师或者学校领导就站在条石上讲话,平时,那条石就是我们打小铁环片游戏的基石。走进学校,是通过一个方形门洞,门洞两侧的墙上有板报。再往里走经几步台阶后又进入内操场,操场两侧就是两层教室,教室很简陋,是没有粉刷的砖瓦房,木创客嵌了几根钢筋,冬天的南方也挺冷,窗户上只是多了一层塑料布而已。操场的尽头有一土质台子,这土质台子上面经常有放露天电影,好多时候却是花鼓戏的表演场。

1980年9月,我结束了农家堂屋里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大新学校上小学,然后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我是属于那种没有天资的人,实在勤勉是本性,不过很幸运。我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卢老师讲的是一口的悦耳的普通话,相对于乡音来说总让人赏心悦目,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从小就形成的一种习惯,然后就是感觉老师们对我总是充满了阳光和关爱。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经常去做家访,主要是了解家庭情况,也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父母一般都是文盲半文盲,没有几个家长会对成绩差的孩子客气的,打骂当然是常事,不过打骂式教育方式却改变不了孩子的成绩。一个农家的孩子,不容易,怎么能不去努力呢?小学时候,我们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其他也有音乐、体育、画画和珠算等课程,不过语文数学好就是真的好。对于学习,我好像从来没有感觉到压力和负担,作业很简单,花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任务。而完成作业时间基本上都在晚上,放学后,要么去拔猪草,要么在小河边草地上放牛,嬉戏玩耍,有时候也是去地里田里帮家里干农活的。那是无忧无虑的岁月,是能真正享受童年享受少年美好时光的岁月。

转眼间,六年小学时光一晃而过,我上中学了。附近十里八村的学生也到这里上初中了,而初中一年级就一个班,小小的教室里拥挤了七十多位同学,最前排几乎紧挨着讲台。这种紧张的局面到初中二年级分成两个班才得以缓解。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经受了六年小学教育的缘故,我发现自己突然长大了,还当上了班长,能在班长的角色下为同学们做服务工作,我由衷高兴。大新学校两年初中生活让我有着接受人生第一次洗礼而焕然一新的感觉,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们很关心,恨不得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知识放飞梦想。在老师的教育下,我开始记日记,出版报,排练并演出小品,跟随老师去同学家做家访,还有在模拟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课。在那贫穷的岁月里,生活是清苦的,可生活又是那么丰富多彩,在那些丰富的学习和各类活动中逐渐培养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着高尚的情操。

时过境迁,大新学校在1988年我们那一届学生进入乡中学后取消了初中部。2014年,由爱心人士捐建的新的学校落成了,大新学校更名为“大屋小学”,成为一所完全小学。多年以后我也去新疆工作了。几次回老家,再次来到学校的时候,人去楼空,只感到一种无法掩盖的静,如一位老人般沧桑,我却心潮澎湃,曾经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有一批畅怀梦想与追求的少年,他们在祖国大江南北不同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还能找到曾经坐过的教室,朗朗读书声好像在耳边响起。这是我启蒙的地方,一个我永远深刻记忆的地方。

感恩我的老师,感谢我的学校!

2019年11月5日

文/廖俊财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廖俊财,祖籍湖南,九十年代定居新疆,新疆兵团建设行业的一名普通的兵,喜好读书,不敢奢谈文学,常以文字记录生活。

《金秋文学》创刊2周年主题征文启事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出息的孩子(散文)
十年寒窗(一)
英语老师:小学到初中涉及的3000个单词全在这了!吃透次次拿满分
成长
阿渡:书包里的岁月
一所农村校凭什么能逆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