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宜业丨故乡那片红红的小芦子

故乡那片红红的小芦子

作者:徐宜业

我小时候,各生产队都种些小芦子。深秋,故乡的田野里生长着一片一片红红的小芦子。

小芦子是高粱的方言。在故乡,大芦子指的是玉米,小芦子指的是高粱。高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诗经》中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黍之实”,这里的“黍”就是高粱。《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又称为“蜀黍”、“蜀秫”,有的古书称高粱为“木稷”、“荻粱”、“乌禾”、“芦穄”。

“清明高粱,谷雨谷” 、 “柳絮扬,种高粱 ”、“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故乡有的是农谚。清明前后,故乡的柳絮到处漫飞,杨树的叶子伴着春风“噼啪”、“噼啪”地响着,老队长吆喝着大家下湖种小芦子。

龟腰叔几个仔细老人把淡黄的小芦粒子撒在新翻的土壤里,漫上一层牛屎粪,用耙把土疙瘩耙碎耙匀。

一场透雨,小芦苗子从土层里冒出来,露出一个个绿嫩尖尖的小脑袋,随着春风左摇右晃。

半月左右,小芦苗子拃把高了,拥拥挤挤的,长了一地。社员们手握长柄子的锄头,锄去嫩草,松着土壤,薅掉过密、弱小的小芦苗子。

故乡雨水滋润,不知不觉小芦子长到半人高了,有的已经拔节了。小芦杆子有大拇指粗细,每个节骨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竹节一样。叶子又窄又长,不断向上长着,翠绿翠绿的。社员们开始第二次锄草了。说说讲讲夏天到了,天已经热了,小芦地密不透风,人们戴着斗笠,不停地挥舞着锄头。汗水湿透人们的衣服,刀子似的小芦叶子拉着人们的皮肤。

有经验的社员知道:第二遍锄地下锄的深度要把握好,锄头不能太深,深了伤了小芦的根;锄头也不能太浅,浅了只划了个地皮,达不到效果。

“三伏天的高粱秆——节节上升。”故乡雨水充足,几场雨下过,小芦子蹿到两米多高,秆子粗了高了,如刀似剑的叶子宽了变长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芦秆子的顶端秀出圆锥型的花,吐出了黄绿色的花蕊。花粉隐退,穗子慢慢露出了头,青青的,嫩嫩的,像出水的荷芽。穗子里包孕着许多娇嫩的籽粒。这些籽粒太娇气了。如果用指头轻轻一捏,就会有乳汁从里面流出来,白白的,不稠不稀,似女人的奶水。

小芦子有庞大的根系,根须多,扎得深,像老鹰的爪子。小芦秆的下端——离地面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这些气根裸露着,紧紧地抓住土地。

一片片两米多高的小芦,屹立在田野中,遮天蔽日的,像一道道屏障,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青纱帐”,藏匿着成千上万的北方抗日军民。

这遮天蔽日的小芦地成了我们孩子们乐园。我和小伙伴们钻进小芦地玩打仗、捉迷藏,逮蚂蚱喂鸡,挑猪草喂猪,打小芦叶子喂生产队里的牛;我们钻进小芦地寻不挂穗的小芦子,折秸杆,揎外皮,嚼里面的瓤子,当甘蔗吃,美其名曰:“嚼甜秸”;我们钻进小芦地找小芦糊麽吃。小芦抽穗时,有的穗子顶部却不结穗子,长着一种黑穗,人们叫它“乌米”,故乡人叫它“小芦糊麽”。它嫩时能生吃,又面又香。我们剥去小芦糊麽的外皮,送到嘴里就吃,乌黑的糊麽染黑了我们的嘴唇。现在小芦糊麽几乎绝迹了。我们在小芦地方穿梭,小芦叶子划破我们的手、胳膊、腿,留下了一道道血印子。

遮天蔽日的小芦地也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野外干活的农人在这里大小便,丢下了一摊摊屎,一泡泡尿;谈情说爱的小青年,在这里搂抱,在这里亲嘴,在这里偷吃禁果;闹婚外情的男女在这里打情骂俏,在这里野合。小芦地留下带血的草纸,留下了私生孩子的尸体,留下折断的小芦秸子、打落的小芦花。

“七八月的高粱——红透了。”到了秋天,小芦穗子成熟了:开始是浅红,继而是粉红,接着是深红。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就像一粒粒红米;一根根穗子,就像一个个红红的火把,一块块小芦地,就像一片片红色的海水。

“秋风镰刀响,寒露割高粱。”秋风凉,大雁南飞。霜降前后,高粱熟了,队里收小芦子了。青壮年一字排开,一手轻扶小芦秆,一手紧握镰刀,大片大片的小芦不断倒下。老年人用大剪刀扦下小芦穗子,扔到麻袋里,装到大车上;用小芦叶子打成绕子,捆住秸秆,扎成“个子”,整齐地码到地头。

收工了,社员们把装满小芦穗子的大车拉到场上,乘着晴好天气晾晒、碾打、打包、进仓、上缴公社粮库。

交粮回来,老队长留下了种粮,把剩下的小芦子分给各家。整个庄子的院墙橛上、房檐的绳上,挂满红红的小芦串,和着一串串的红辣椒,真是红红火火。

等到秋收完毕,社员闲下身子,想着点子忙吃。小芦粒子熬粥、蒸干饭,红红的、黏黏的。小芦面蒸窝头、贴饼、搓汤圆,面面的,香香的。小芦饭乍吃起来,非常下口。如果吃多了,就不好消化,容易上火,导致便秘。但是,在粮食紧缺的日子里,能够填饱肚子就够了,哪管上火不上火。

小芦子最大的去处,就是卖到酒厂酿酒。小芦酒软绵而醇厚,深受乡下人的喜爱。小芦子酿酒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一个名叫杜康的长工,有次偶然把小芦米饭放在树洞中,结果时间久了,竟酵成了香醇的美酒了。

小芦子除了籽粒,其它部分也很有用。

笔直的小芦秆子,故乡叫“小芦秸子”。小时候,南徐庄的房子都是土房子,房顶都用小芦秸子扎成把子,做底网,骑在屋脊的两侧,铺在房顶上。如果房顶不露雨,小芦秸子底网,撑十年八年是不成问题的。

那时庄上都盖宽房子,里面没有隔间。各家在房子里,挖好浅沟,把小芦秸子插在浅沟里,用土踩实,用苘绳把小芦秸子的两端、中间编紧扎牢,围成了竖屏,做成了隔间。这样,成人的儿女生活起居隐蔽很多。

除了扎隔间,各家还用小芦秸子围院墙、扎菜园的篱笆。

到了初冬,农活忙清了,庄上的男劳动就忙着用小芦秸子打箔子。小芦箔子铺在土建炕上,可做“床板”;放在院子里,可做毡子,用来晒霉干菜、咸萝卜等;挂在门上,可做门帘子,用来遮风挡雨。 

小芦秸子接近穗子的那段茎杆,又细又长,有米把长,故乡叫“梃子”。庄上人截下小芦梃子,用来扎“锅拍子”。

打箔子是男将活,那扎“锅拍子”就是女将的事了。扎“锅拍子”时,女人们将小芦梃子上下两层横竖交错,用细麻绳牢牢地穿起来,紧紧钉到一起,然后根据尺寸大小,划成一个圆,用石刀沿线削圆,“锅拍子”就做成了。“锅拍子”除了当锅盖,还能当蒸馍头的“裂子”(箅子),做饼时放饼的面板。现在有的人家锅屋的橛上,还挂有小芦梃子做的“锅拍子”。

小芦穗子去掉粒子,剩下的细枝碎叶,故乡叫“小芦苗子”,庄上人用来扎笤帚、扫帚。现在南徐庄各家,仍然用小芦笤帚扫地。

在故乡,小芦子割去秸秆,残留在地表下的根,故乡叫“小芦疙瘩”。我小时候,庄上各家都烧草锅,需要很多的草料。每逢冬天,母亲就带我背粪箕子,拿草抓子,去小芦地,刨小芦疙瘩,回家烧锅。小芦疙瘩烧起锅来,惹火,经烧。

庄上人把小芦秸子用水洇湿几天,剥去上面的叶子,用篾刀剖开秸子,刮去上面的瓤儿,剩下的那个柔软的部分,故乡叫“小芦篾子”,可用来编席子,编斗笠。

在故乡,小芦子在红白喜事上也是大有用处的。

哪家儿子结婚了,床上要铺上小芦篾子编的席子,染成红色。新人要吃小芦粒子做的红米饭。婚房里,婚床上,撒上小芦粒子。这样可以增加喜庆的气氛。

哪家老人去世了,主家把老人的尸体抬到小芦箔子铺的地铺上。这表示不能让地下的浊气侵袭死者的尸体。老人去世后,主家要在新坟上面插三根小芦秸子,搭三个桥,系上三枚古铜钱。这表示逝者可以自由出入阴间大门,可以转世。坟上种上几棵小芦子,预示着老人的后代将来出人头地。  

我小时候,是吃着故乡的小芦子长大的。后来土地分到户了,故乡很少看到种成片的小芦子了,现在,故乡的孩子们很难吃上小芦米饭了。

我怀念故乡那片红红的小芦子。

文/徐宜业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徐宜业,中共党员,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有数十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平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于农村,教育农家娃。喜爱农村,喜爱乡土,喜爱乡情乡俗,喜爱乡土生活,喜爱乡土一样的农民,喜爱书写乡土一样的文字。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园往事(41):砍高粱(许广洲)
散文精选:永远的红高粱
【故乡美食】水煎包
故乡的高粱
高粱情丝
饶阳这个小孩没有腰,咋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