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百强外企辞退后,他残忍弑母:「乖小孩」与专制母亲的相爱相杀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段时间,博主@猴妈发布的“教孩子叛逆”的视频,把不少家长看急眼了。

她说,这周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竟然是,写一写最近和父母说了几次“不”?理由分别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是明目张胆教孩子叛逆吗?

猴妈说,自从上了这个幼儿园,孩子天天和她唱反调

“让儿子练琴,他说自己不想做可以不做,让他上床睡觉,他说要自己安排时间。”

这可气坏了不少评论区家长:

孩子整天说“不”那还得了,总不能啥都由着他们来吧。

猴妈也不例外。她去找老师“理论”,却得到意外的回答——

这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为人父母必须经历和接受的。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想问,孩子小时候不听话,长大了吃亏怎么办?

「乖」孩子的潜在危险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我们的文化,不鼓励孩子发展思想独立性。

很多父母眼中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其实是被迫出让自身决定权的孩子。

他们必须事事听命于父母,接受所有来自父母自以为是的“好意”。

可这样的孩子往往存在一个通病:缺乏活着的激情。

他们表面看上去很好,内在却有深深的匮乏感。

而这种匮乏感,会不断消耗他们的生命热情,阻碍他们建立健康稳定且深度的关系。

首先是,很难拥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其实听话的孩子比叛逆的孩子,更应该让父母担忧。

因为叛逆的孩子,通常具有向外伸展自我意志,表达真实想法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活出自己。

乖孩子的内心感受,总是会被父母的想法期待阉割压制。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构建出一个「虚假自我」,用于取悦他人,保护自我。

就像热播剧《底线》,所有人眼中品学兼优的大孝子唐啸云竟然狠心弑母。

从小到大,他所有的行为喜好,都要遵循母亲的意愿。

即使是吃饭这件小事,都无法自己做决定。

饭桌上,妈妈让他吃肉,他就必须吃,哪怕他已经吃饱了。

不然,妈妈就会惩罚自己,替他一口口吃掉盘子里所有的东西。

在唐啸云的生活里,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要他不听话,妈妈就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给他制造愧疚感,逼他束手就擒。

二十多年来,他表面如常,乖巧顺从,刻苦努力。

考上名牌大学,进入五百强外企工作,在母亲的寿宴上一展孝子风范:

“父母的话肯定没错的,每一句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这只是他用来讨好母亲的理想化形象

有句话说,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在脸上。

当一个人过度认同自己的人格面具,与真实的一面过度隔离,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比如,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会为了逃避走向极端。

被公司辞退,是唐啸云弑母的直接动机。

有人说,他结束一切,是因为他无法想象,更害怕面对,母亲得知他的失败后,将会如何惩罚自己。

的确。但这只是外归因。他真正害怕的其实是——假自我的幻灭。

他的假自我是什么?就是母亲期望当中的完美小孩。

这种理想化伪装,是他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爱和安全感的基本来源。

在母亲的「专制」下,他早已这种幻境当做了现实。

可工作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面对那个真实的,不够成功、优秀的自己。

这种巨大的撕裂感,将他拽入了崩溃的深渊。

他弑母,本质上也是在回避真自我与假自我的冲突,试图保护那个完美形象。

正如《内心的冲突》中所说:

当他意识到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形象存在落差时,会不惜一切代价将之填平。

因此,父母执着于培养「乖孩子」,其实是在破坏孩子认知真实自我的能力。

其次是,容易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往往是他们社交关系的映射。

父母过度侵占孩子的界限,却不给他们拒绝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说「不」的能力,甚至把讨好内化为自己的生存姿态。

网友@卡其顿说:

“小时候,只要不顺父母的心,他们就会对我冷暴力,我只能把自己变成父母眼中那个最听话懂事的孩子。

现在,我已经习惯于对他人妥协,但这并没有让我收获善意。”

比如,公司里,她会被安排许多超出本职范围的工作;

朋友圈,大家对她的态度总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婚姻中,丈夫也常常对她提出无理要求,发莫名怒火......

她全都默默承受,把委屈咽在肚子里。

因为她害怕反抗拒绝,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疏远她。

“成长环境的压抑,让我从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生怕违背了别人的意愿,会让他们不开心。我的决定从不是决定,我的意愿也从不是意愿。”

《人间失格》有句话,很应景:

“我的不幸,是因为没有拒绝的能力,因此别人一旦劝诱,我便觉得假如拒绝的话,会在对方心里和自己心里都留下一道永远也无法修补的裂痕。”

父母不教孩子拒绝,不尊重他们的意愿需求,往往会培养出不自爱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选择性忽略自己的重要性,抬高他人的社交地位。

正如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

如果一个人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会变得不在乎自己,从而过度在乎他人感受。

还有,容易会失去探索人生的动力。

看到这么一句话:

我的青春像是一列火车,规规矩矩的压过固定的轨道,而后到达终点站,窗外的风景,再美,与我无关。

「乖孩子」的人生轨迹不正是如此吗?

活在父母安排的既定框架中,就像这辆行驶的列车一般。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

顺从会带给个体一种无用感,并让个体产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

它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创造性,主动放弃对事物的决定权。

综艺《朋友请听好》曾收到这样一封来信:

我已经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得太严了,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

我现在都读研了,还被要求每天11点前回家。

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都是妈妈给我买的。

出去和朋友吃饭,只给我50元,因为没有多余的开销,我甚至交不到朋友……

他说,妈妈事无巨细的掌控,让他“呼吸不过来。”

大家劝他出去独立生活。

他却十分犹豫:“真的很想独立,但又怕提出来伤妈妈的心。”

当然,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合理化解释,但这其实是他主观意识美化之后的感受。

实际上,他不愿改变和断离,恰恰是因为潜意识还需要这样的关系

原因很简单——

在母亲长期的管控之下,他已然忘记,或者已经失去了自我负责的能力。

他害怕独自面对外界环境,于是,母亲就成了他的唯一的责任人。

他一边顺从,一边控诉,其实是在满足自己这样的心理:我过得不好,与我无关,都赖别人。

渐渐地,便会沉溺在“归罪”的快感里,丧失与事物建立深度链接的欲望。

可见,父母拒绝孩子说“不”,或许能在短期内收获一个乖孩子。但从长期来看,孩子反而会在这种控制之下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被允许说「不」的孩子

父母允许孩子说“不”,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必经之路。

首先,这样的孩子,往往具有保护自我边界的能力。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中说,拒绝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孩子边界意识的培养以及说“不”能力的提升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紧密相关。

只有父母允许孩子拒绝自己,才有可能培养出对外同样敢于拒绝的孩子。

@博主风车妈咪说,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在楼下荡秋千。

正当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跑来一个小男孩,站在秋千旁边看了一眼,然后指着女儿说:你下来,让我玩。

女儿的确跳了下来,但她不是为了把位置让出去,而是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对方表达清楚:

“这里是我先来的,你不可以直接抢。你要是想玩,我一会下来了你就可以玩,但不是这么没礼貌地命令我让给你。”

说完就坐了回去,小男孩眼见“要挟”没用,便去一旁玩滑梯了。

这时,博主妈妈对女儿点了点头,对她的行为表示了肯定,事后还奖励了一根冰淇淋。

她说,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个不懂拒绝的小朋友。

每天回来,不是衣服被画了颜色,就是玩具被小朋友抢了。

她意识到,想要孩子不被欺负,关键是要提升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要让孩子主动学会说“不”,来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

后来,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拒绝力。

比如,她会故意提一些“刁难”女儿的要求,然后引导女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是不是觉得不舒服?不想做可以不做,但你要大声的告诉妈妈,让妈妈听到看到,好吗?”

刚开始,女儿也会害怕抗拒。但随着次数的增加,她开始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对一些无理要求说“不”。

正是妈妈的拒绝教育,给了女儿保护自我边界的能力与底气。

其次,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我实现者」。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说,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都有一个精神胚胎。

什么是精神胚胎?

简单来说,就是渴望成为自己的感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而让胚胎健康发育的前提是,父母不以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不压制孩子的个人意志,允许孩子说“不”。

之前看过这么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说,儿子一年级时想竞选班长。

她发现,其他孩子的竞选词都是由父母或者其他大人代写的。

于是她问儿子,需不需要帮他操办这件事。

儿子斩钉截铁地拒绝后,她就没再插手。

竞选当天,很多孩子的演讲又长又精彩。

但她儿子上台只说了三句话:

我叫xxx,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长,我会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结果,孩子以最高票当选。

但一年后,他觉得当班长不太舒服,就找到班主任,表明“要辞职”的想法。

班主任觉得匪夷所思,别的孩子都抢着当班长,他竟然没和家长商量一下就说不干了。于是打电话给他的妈妈,没成想得到意料之外的回复:

“尊重孩子的选择。”

正是妈妈对儿子精神胚胎的保护,让他有了忠于自己的勇气——

我想,我便去做;我不想,也有权拒绝。

《爱与自由》中说:

当孩子获得充分爱和自由,那么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那么最终势必也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这并不会以他人的奖惩评判为转移,而是以自身的心之向往为指引。

父母的必修课,允许孩子「反抗」

心理咨询师徐徐,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她说有一次,高中儿子要出门会同学。

儿子坚持要先吃饭,再洗澡出门。

但她却希望儿子先洗澡,再吃饭。因为吃完饭头发就干了,出门才不会感冒。

儿子听完她的说辞,反应异常激烈:天哪,这事儿你也管?我想先吃饭为什么不行?

她直接被噎得说不话来,心里难受,却也无法反驳。

等儿子出门后,孩子爸爸说:

“会不会感冒没那么要紧,大小伙子哪有这么娇气。之前我们老说这孩子性格有点懦弱,希望他能勇敢些。如果他连你这个中年妇女都不敢反抗,将来怎么反抗真正的权威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已经长大了,你却没有长大,你现在还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

她说,这番话直接点醒了她。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甚至引导孩子的「反抗」

“每当看到孩子现在的自立和成熟,就忍不住为自己当年的决定点赞。”

后来,她在《管孩子不如懂孩子》总结道:

其实,更能影响孩子人生幸福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以及他对于自己人生决定权的大小。

深以为然。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太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或是不愿承认,想让孩子「听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

比如,为了显示权威,或是想在教育上“偷偷懒”。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让自身观点的噪音淹没了孩子的声音,要给孩子遵从内心直觉的勇气。

当然,让孩子拥有说“不”的权利,并不代表由着他们乱来。在“给他自由”和“过度溺爱”之间如何把握度,同样是为人父母必须拥有的能力。

欢迎转发文章,最后想送给大家毕淑敏所说的一句话:

拒绝是一种权利,如同生存的权利一样。

我选择,我自由,所以我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12岁男孩弑母”案警示:男人啊,女人啊,所有爱恨情仇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比都不是事
不做乖孩子
“弑母无悔”是部怎样的悲剧?
海归男杀害高知父母,被捕时面带微笑,每个孩子都是“弑亲者”
溺母骄纵导致“毁人”不倦 ,用心良苦却成空
千万别把你的孩子养成白眼狼!(值得每位家长看5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