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队”大战“007”,这部年度最佳,我决定三刷

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几十年前的老太太,如果知道现在发生的一切,一定会得意洋洋。


英国女王会为了看她的小说,宴会迟到。


后人无数次翻拍她的作品。


导演莱恩·约翰逊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致敬她。


该电影还进入了《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前十,被誉为“年度最佳悬疑片”


《利刃出鞘》

Knives out

2019.11.29



按照套路,在进入电影之前,通常会有一些常规介(chui)绍(peng)。


比如,好莱坞梦幻阵容。


“007”丹尼尔·克雷格VS“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


这俩人戏份很重,毕竟咖位优先。



再来一堆高端评分,就问你看不看。


豆瓣8.4,IMDb8.1,MTC82,烂番茄96%,我看还不行嘛!


评分参考参考就好,观影是很私人的体验,无人能与你共享。


《利刃出鞘》是导演兼编剧莱恩·约翰逊对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敬。


本着“最好的致敬就是颠覆”的理念,导演像个调皮的孩子,在电影里与阿婆做躲猫猫的游戏。



不论你看过阿婆的书还是电影,可能都会想问:


这位老太太,你究竟是怎么想出这么多阴谋诡计的?


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社交空间狭窄,闲暇时间看个报,顶多乘坐交通工具度个假,


阿加莎是如何构思出这么多意想不到的情节?


这种与阿婆的趣味性对话,散落在影片各处。


所以,找到电影与阿婆小说的关系,是解读这部电影的一把钥匙。



最好的致敬是“颠覆”


什么是阿婆风格?


也就是说,跟其他侦探小说对比,哪些是她独树一帜的风格?


有没发现,一流的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是唯一的女性。


你能从她作品感觉到,20世纪上半叶女性写作者较为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居家的性格。


环境封闭。凶杀最主要的三个动机: 忌妒、报仇和金钱。


荒废的小岛,一场恐怖的餐宴(《无人生还》);


一艘游轮,爱恨情仇交织(《尼罗河上的惨案》);


一辆列车,恩仇相报(《东方快车谋杀案》);


一个家族,谋财害命(《无妄之灾》)。


所以,阿加莎有个称呼,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



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凶手是一组特定关系中的一个或几个。


阿婆笔下的大侦探波洛,常说的一句话是: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在密闭的空间里,身边就藏着凶手,你说渗人不渗人。



这也间接保证了悬念的维持,只要不揭晓凶手,读者就得时刻悬着心。


2010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利刃出鞘》延续了阿婆小说的经典框架。



故事发生在一座远离繁华都市的乡间别墅。


影片好几处提到这座别墅处处机巧,像是为犯罪而设的。




别墅的主人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侦探作家哈兰,这里称他“老爷子”。


老爷子有亿万遗产,奈何底下都是不成器的儿孙,“寄生”在他门下。




一天早上,女管家照例给老爷子送咖啡,门一打开,老爷子躺在沙发上,脖颈血流如注。


死了。



自杀还是他杀,他杀谁是凶手?为什么要杀死老爷子?怎么瞒过众人完成凶杀?


在警察和侦探的盘问下,案发当晚的家族人一一出场,罗生门一样从各自视角讲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


经典的阿婆小说开场。


所有人物在开篇乱哄哄登场,就问你晕不晕。


当你刚识别出阿婆套路时,影片又以“反转”推翻你的论断。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反转都是对阿婆的颠覆。



导演莱恩·约翰逊


比如,侦探的形象。


电影中的侦探布兰克(丹尼尔·克雷格饰),明察秋毫,善于从谎言中拼凑出真相。


你会想,咦,这不是波洛的特质嘛,波洛曾说过“谎话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比真话少”。


当你真的将布兰克代入波洛时,布兰克又呈现出热衷恶作剧的特质。


到最后,布兰克谁也不像,丹尼尔演出了一个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老混蛋”侦探。



在阿婆小说里,“真相是头等大事”。



“真相,哪怕苦不堪言,也总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将它细细编织,汇如人生的图案。”(波洛语)


过于专注设置诡计,过渡沉迷对真相的搜寻,让小说变成了解谜游戏,是后世对古典派推理的典型批评。


后世的改编电影如果延续这种套路,会让人产生毫无新鲜感的乏味心理。


电影在这一点上做了富有新意的改编。


比起了解真相,了解真相以后要怎么做才是更重要的,这是侦探布兰克在查案时的心理轨迹。


布兰克像一只蛰伏的老狐狸,等着“兔子”跳进坑里。


这糟老头子坏滴很!



讲了这么多,还没把电影对阿婆最大的叛逆与最有诚意的致敬讲出来。


对阿婆最大的叛逆,是将阿婆小说最喜欢隐藏最具悬念的东西,即“凶杀案的发生过程和凶手是谁”早早公之于众。


对,电影讲述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早早将凶杀过程呈现出来。



导演兼编剧莱恩·约翰逊,像在跟阿婆华山论剑一样。


如果不用阿婆的利器,还能不能产生像阿婆小说一样的悬念效果?


电影从这里开始,真正掉脱出了阿婆的控制。



对阿婆最有诚意的致敬是,电影将最后的高光时刻重新赋予了侦探。


阿婆小说之所以历久弥新,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是:精妙的诡计和人性的光辉。


读她的小说,常常在中间焦躁难耐,急于想知道结局。


揭晓答案时,侦探将那些遗漏的细节一一捡拾起,拼图渐渐完整起来,你恍然大悟,哦,竟然是这样。


阿婆有些经典作品的结尾,华丽的技巧最后回归质朴的人性,读者惊悚之后还留有感动与温度。


但这种感觉在翻拍电影里很难找到,毕竟结局我们都提前知晓。


好在《利刃出鞘》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导演在一个新的故事里,重现了繁华落尽,人性质朴犹存的那种震颤。


相信每一位观众到最后一刻很难不动容。



以上大致缕了一遍电影对阿婆的致敬与颠覆,下面是蕉姐天马行空的解析,含剧透。


慎入!慎入!


剧透版解析


>>>“甜甜圈”与《万有引力之虹》



“甜甜圈”的比喻可以揭示本片的破案思路。



侦探大概说,这个案子像甜甜圈,中间有一个洞,你首先要找到填充这个洞的东西。



当你终于找到填充物,一个小胡饼,会发现小胡饼中间也有一个洞,这个洞指向一开始的谜题——


谁请侦探来破案的?这个人很关键。


而甜甜圈的洞很明显需要玛尔塔来填充。


波洛曾说过,“我可以欣赏完美的谋杀案,就像欣赏老虎——但我会从它的笼子外面欣赏。”


置身笼外去观察笼内的斗争,这是波洛的方法。


整个电影的叙事逻辑正是从故事边缘入手,沿着甜甜圈,一圈一圈往回旋,最终填充上中间的洞。



《万有引力之虹》是托马斯·品钦的一部长篇小说,77万字,没读过。


根据资料,小说讲了德军正在制造一种威力巨大的火箭,盟军一方的官员和科学家,竭尽全力试图找到火箭基地。


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侦查与反侦查中……


以“反英雄”式的主人公的荒诞命运,揭露西方病态和疯狂的社会。


“侦查与反侦查”、“反英雄”、“揭露病态与疯狂的西方社会”,放在电影里完全讲得通。


所谓“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时,摆脱地球万有引力,实现腾空后形成的弧线。


对应到电影中,是说所有线索都顺着“万有引力”向火箭所暗示的毁灭性方向靠拢。


老爷子遗嘱公布后,全家炸开了锅,火箭最终落点在玛尔塔。



这是侦探一直跟着玛尔塔的原因之一。


>>>第一人称的“欺骗性”



影片前面,像阿婆的《罗杰疑案》。


一家之主罗杰被杀,留下遗产。


波洛发现案发当晚进出罗杰房间的人都在撒谎,于是将他们聚集起来,施压让他们说出真相。


波洛还邀请谢泼德医生作为自己的助手来破案,电影中布兰克也让玛尔塔当他的助手。


书里谢泼德医生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电影也是以玛尔塔为视角讲述。


但随着电影故事发展,玛尔塔呈现出与谢泼德完全不同的属性,故事也跟《罗杰疑案》大相径庭。



“第一人称”也会骗你,这是当时我看完书的最大感受。


后来,东野圭吾《恶意》将这种设置发挥到极致。


>>>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奶奶



片中那个神秘诡异,仿佛置身事外的奶奶,才是知道一切的人。


她常常坐在门口,窗前,掌握着所有人的行踪。


影片最后,家族成员排排坐,侦探戳破家族人的伪善后,她发出一声诡异的笑,仿佛早已料到一切。





蕉姐大胆猜测片中的奶奶像挥之不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幽灵。


看似置身事外,实则参与一切。


她是老爷子的母亲,她拥有着上帝视角,还创造了电影中的一切。


这个人物的设置,代表后世对前辈作家挥之不去的“影响的焦虑”。


>>>女仆与女管家


阿加莎是上层妇女,她笔下的案件基本都发生在上层社会。


在她笔下,仆人总是啰嗦讨人嫌的,在书中充当不重要不光彩的角色。


但在电影里,你看,仆人和管家前所未有的重要。


故意的对调很调皮,也很政治正确。


但女管家像个Bug,和她相关的线索有一些疑点说不通。



还有,阿婆擅长用药,很多小说涉及毒药以及中毒后的症状。


她的一些作品弥漫着巫术气息,解释不清的神秘事件,这在电影里均有体现。


从这个方面来看,导演的剧本不仅扎实,还用心良苦。


以上是蕉姐从有限的阿婆作品出发去解读这部电影。


真正好的电影一定有多重解读空间。


何况是这样一部剧本扎实,以种种细节铺就的优秀悬疑侦探片。


能在大银幕看到它,真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的9本书:令人不寒而栗的谋杀,你猜对了几个凶手?
福利 |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洞察一切的侦探,那你现在来断断这谋杀案
这一场 80 多年前的谋杀案,今天仍然展现出人性的力量
一个莎剧演员活生生把波洛变成了007
是谁谋杀了「东方快车谋杀案」?
千万别因为片名错过这部好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