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饭圈搞臭,你们就满意了?

​1993年9月初,正值央视35周年台庆。


赵丽蓉搭档蔡明、郭达出演小品《追星族》,在CCTV1首播。


三人扮演祖孙三代。


其中,蔡明饰演的追星女孩,与赵丽蓉饰演的奶奶有段对话。


放今天看,依旧很


蔡明:我们冒着大雨,捧着鲜花,在马路旁边等着他的车 。忽然车灯亮了,越来越近,我看见那个歌星冲我微微一笑,我捧着鲜花呼喊着,上前拦他的车的时候,就听见那车轮“唰”的一下......


赵丽蓉:停住了?


蔡明:开过去了。可是,那车它溅我一身的泥,那是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啊。



追星追到这份儿上,被作践也幸福。


听得郭达(饰爸爸)直冒火:“真是个神经病。”



蔡明追的谁?


墙上贴着的四大天王。


九十年代,刘黎张郭四人于歌坛”厮杀,“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近乎被他们垄断。


那几年,四人神曲叠出,风头无两。



只可惜。


2000年后,“台湾金曲奖”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腾飞。


周杰伦首张专辑《JAY》便获了奖,新的时代呼啸而来.......


八零九零后,谁人不识周杰伦、五月天,抑或是王力宏、蔡依林......


2002年,第13届金曲奖


十年一转变,二十年一巨变。


如今,金曲奖已无人问津,各类“数字音乐榜单”粉墨登场。


四年前,《周杰伦的床边故事》以36小时破1000万销量的速度,堪称奇迹。


上个月,肖战发布新单曲《光点》,3元一张。


仅24小时,销量便破7000万,93小时销量破亿。


成亚洲销量第一,全球销量第三。


排他前面的是获格莱美传奇奖的Elton John,后面是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的Bing Crosby。




当真年纪轻轻,大有作为?


但,随之爆出的,是粉圈内部煽动性购买言论。


王健林式先定个小目标:



口吐芬芳式怒其不争:



等价量化式张贴大字报:



与妈翻脸式借钱氪金:



这......


从“追星族”到“饭圈”,二十七年了。


粉丝竟比蔡明更加狂热,父母比郭达更加焦灼,吃瓜群众比赵丽蓉更加摸不着头脑。


《新周刊》随之转载了一篇文章,题目便是:


“割韭菜,还是饭圈的刀快。”



不禁好奇,饭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入圈


饭圈,相同爱好的人组成的圈子。


这个爱好,可指粉单一明星、某一团体,或着某对CP......


入圈,本始于“爱”,出于自愿。


但,近几年入圈门槛越来越高,标准也越来越严苛。


进入饭圈,新手需要上车指南:


打什么榜?

买什么代言?

关注什么博主?

发博有什么要求?

......



上车之后,要勤勉努力。


微博超话作为主战地,每日签到、发帖互动,必不可少。


提升超话等级,领取积分,再用积分为超话打榜。


超话排行榜,随之成为各路饭圈必争之地。



个人超话等级,也成为检验粉丝忠诚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某后援会粉丝群的入群条件中,明确标明:


超话等级需要≥9级。


此外,微博主页相关博文需超150条。


且必须只粉一人。



为何只能粉一人?


因为别人即敌人。


处处有比赛,四面皆楚歌。


今日他家爱豆低你一头,明日有可能就骑在自家头上。


黑料不可怕,谁糊谁尴尬。


在这样的危机意识驱动之下,对粉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做数据!做数据!做数据!


最简单的,要给偶像“抡博”,即提高转评赞数据。


偶像一条微博,转赞数要过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而微博的总用户数仅3亿多。


在2018年,央视就做过专题报道:


“人为操纵流量,转发点赞均可做假”。


某数据公司总裁直言:根本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刷出来的。



商家看到商机,提供刷数据服务。


粉丝可以直接在购物平台,选择留言内容,选择转评数量。


剩下的,就是一键付费。



除了“抡博”,还有“打投”


即让自己家偶像,在各类说不上名字的榜单上位列前茅。


榜单都有时效性,往往今日辉煌,明日云烟。


所以,另有个名词叫“搬家”


当出现新的榜单,饭圈需要连续一段时间连砸钱带做数据,把偶像从一个榜单搬到另一个榜单。


流量带来的不确定性,只能用砸钱来获得安全感。



每逢偶像生日会,又是一轮新的战争。


谁家也别让谁家小瞧了去。


买下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已经不新鲜,送行星命名权,送月球地皮(你没看错),直升机拉横幅绕城飞行,海报一路贴到冰岛......


如此大规模、统一化的集资应援,单凭个人是办不到的。


背后是等级森严的管理结构:


统筹(后援会会长/副会长)→管理(各管理层)→干事(各工作组负责人)



规模越大的后援会,管理层的选拔越严格:


审核条件不仅包括年龄、学历。


还包括入坑时间,相关博文数量,有效氪金记录......


甚至包括历史身份审查,是否粉过对家或者真人CP。



而后援会背后站着的便是艺人公司。


据央视采访的某后援会前管理层人员亲述:


事实上,每一次抡博、打投、大型集资,经纪公司都会进行统一安排。



经纪公司养大粉,由大粉下场煽动小粉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场面,说是PUA或者邪教现场,一点不为过:


“人都死哪去了?别人家半小时十万!咱们家半小时一万!”



“榜单路人金主媒体都会看,姐姐只有我们了。”


zhe


“过了今晚如果数字不好,你就等着全网铺天盖地嘲三年!”



粉圈本是圈内事。


管你是养粉还是养蛊,邪教还是正教,路人真的不在乎。


但随着饭圈不断扩张,手伸得越来越长。


控评、反黑、举报......入目皆是。


而留给路人的公共空间,越来越狭小。


乃至令人窒息。


02 出圈


公共空间,路人几乎没有讨论偶像的余地。


但却要被迫接受信息。


热搜一买,路人懵圈,这都谁跟谁?



饭圈语言入侵,随处而见的缩写:


(救救孩子,谁来给翻译一下)



无休无止的控评:



让人生理不适的彩虹屁:


“内娱今年能孕育出(某明星),是内娱的福气,是内娱长夜中终于燃起了一星亮,它终于懂得对美神低下头颅......”



“他乌灵的眼眸,倏地笼上嗜血的寒意,仿若魔神降世一般......”



一方面,偶像是神,是完美的化身。


另一方面,偶像又备受迫害,需要被保护,容不得一点中伤。


所有美好的词皆为偶像而生,铲除异己时又异常恶毒。


赞美往往与诋毁一样浅薄。


撕表达不同意见的素人:


P图,点蜡,再送一套灵车漂移



撕资源冲撞的对家:


祖坟被炸



撕番位。撕偶像经纪公司。撕偶像参加的节目......


粉丝自称是偶像的妈妈、妹妹、姐姐,甚至是狗。



全方位包揽所有事宜。


看到没,饭圈认为自己手握“造神”与“毁人”的权力。


饭圈,是带有宗教底色的。


这种底色又赋予其暴力性。



正如《乌合之众》所说: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群体的恶,掩饰了个人的怯懦。


群体的皮,催生了个人的恶爪。


当路人已经对买热搜、控评、洗广场习以为常。


不听。不看。不理。


但是稍有不慎,便会触碰到饭圈敏感的神经。


我们遇到过。


写一篇分析偶像话语权的文章,会被评论扣粉籍。


写一篇分析中国影视少女审美的文章,会被评论威胁。



这篇文章甚至没有提到、批评这位偶像。


一句“喷子别喷,黑粉闭嘴”,便给定性了。


语言被简化,思维在退化。


最后,只剩下反黑与举报。


“所有帖子一律不去回复,直接举报”。



这话背后暗含的意思是:


不需要讲理,不需要辩论,只需要一哄而起,一棍打死。


媒体一旦发声,一律按吃流量红利、蹭热度处理。


这其中甚至包括官方媒体。


“因紫光阁批评偶像,造谣紫光阁地沟油,事实上《紫光阁》是杂志而不是饭店。”



骂不得。说不得。谈不得。碰不得。


饭圈之外,其他的圈子、个人更要谨小慎微了。


今年三月底,名为“亚非文学bot”的微博号宣布永久停更。


这个微博号由几位小语种文学爱好者组建,内容为转载亚非文学投稿。


直到某次,投稿人的昵称被饭圈定性为偶像黑称,“亚非文学bot”的转发被定性为夹带私货。



随后,“亚非文学bot”被炸号,最后发布停更声明。



“中东欧诗歌bot”为声援“亚非文学bot”,也宣布永久停更。


在“中东欧诗歌bot”的声明中写着:


是什么情况把人逼到噤若寒蝉,不敢发声?举报、人肉、洗地、控评,这样真的人性吗?


你们的偶像,还在,别人的房子,塌了。你们踩在别人家园的废墟上,说什么洗白的话会不让人群愤怒呢?


有读者难过道:


“亚非文学bot能告诉你世界有多大,饭圈便告诉你世界有多小。”


小众文化死去,大众不觉得唇亡齿寒吗?


03破圈


2008年,德国有一部电影名为《浪潮》,改编自真实事件。


讲的是独裁统治下的集体主义。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独裁统治”实验,学生从排斥到狂热,仅用了五天。


将老师视为唯一领袖,用相同的手势、穿着区分同类。


他们归属于集体,被集体安抚,借由集体的力量向外界开炮。


他们创建网页、四处宣传,并将集体的标志印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上。



集体的狂热带来手握权力的快感。


像极了饭圈:


集资。控评。洗广场。


举报。人肉。反黑站。


无意将追星污名化,也并非批判所有明星的饭圈。


不可否认,有的饭圈更佛系、更理智。


也并非饭圈行为,每位粉丝皆参与。


但是,生态如斯,内部腐烂,恶果外溢,圈内圈外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当崇拜化为浪潮,只剩下奔涌与呼啸,对不同的声音,唯有粗暴的拍打与遮盖。


结果吞没了原因,目的吞没了手段。


为铲除异己,便一步步降低作为人的底线。



粉一个人,为何要将自己化为枪、变成矛,任怒意支配党同伐异。


我想起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写的那句:


“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


在尚未分辨真正的恶之前,便轻易行使恶的权利。


在已经有能力表达善之后,又任意丢弃善的本性。


曾经,豆瓣打分是评价文学影视作品的标杆之一;


如今,无数小号涌入豆瓣,给偶像刷五星,给同档期作品刷一星。



曾经,表达意见是据理力争,辩驳论证。


如今,我们需要通过混乱的字母缩写,猜测传递的信息。


曾经,向他人安利自己的偶像是靠作品。


如今,让他人认识自己的偶像是靠强迫。



曾经,支持偶像是量力而行。


如今,量力而行是咬咬牙、榨干钱包。



曾经,不同圈子,不硬融。


如今,小众圈子,抵挡不住饭圈的入侵与炮轰。


荧光棒应援相声


谁都明白,文化是用来交流的。


可,何处是阵地?哪里还有家园?



在《浪潮》的最后,老师让学生把不同意见的人架上讲台,让集体用暴力、用语言对他进行羞辱。


当老师发号施令说:再杀了他,学生愣住了。


直到那一刻,集体才察觉是不是越界了。


老师想借此敲醒学生:从开始,集体的所作所为便是错误的。


但,狂热的信徒冲出来,他不愿承认集体的虚无,也不愿承认信仰只是假象。


最后只能掏出一把枪。


想用极端,求一个答案。


而这把枪,不仅打向别人,也打向自己。



在“中东欧诗歌bot”退博时,他送给读者一首诗歌。


其中有几句:


“当你听到被侮辱者和被践踏者的呼喊

愿你不要抛弃你的傲骨

保持警惕,当山光亮起,起身出发

只要血在奔流,只要黑暗之星还在胸间”


最后: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应该被饭圈文化摧毁。


没有谁的发言权,应该被饭圈抹杀折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丫丫ds,宋丹丹带你走进饭圈缩写时间,你认识多少?
为何“饭圈女孩”会一夜之间沦为“夜壶”?| 循迹晓讲
彻底变了味的饭圈文化,该拿什么来拯救你?
“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深扒30家饭圈APP掘金内幕:月均流水数百万,集资存隐患
疫情下的双面饭圈女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