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级别最高县衙 按府衙规格修建 康熙赐对联被誉“三晋第一署”

迄今已有1430多年历史的山西晋中榆次老城,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因其地处古代交通要冲,早在唐宋时期就是繁华富庶之地。榆次境内的古建筑集宋、元、明、清、民国风格于一体,堪称中国古建筑的一座宝库。来到榆次,最值得一看的古建筑,是位于东大街北侧的榆次县衙。

县衙,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基层单位,它源于春秋后期。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将天下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不论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和名称如何变化,县一直是最稳定的行政单位,而主持县衙的官员,也被称为当地的“父母官”。

中国文物界有一个说法:“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始建于宋代的榆次县衙,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共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房舍400余间。千百年来,榆次县衙经过多次修葺,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于一身,成为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县级衙署。

中国历史上的县衙规制,大多为四进三堂,而榆次县衙却建有六进五堂。这是因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灭北汉后,认为晋阳(今太原晋源区)屡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气”,于是将晋阳古城摧毁,并将州府迁到榆次,榆次县衙也升到州府衙门的规制,被誉为“晋藩首辅”。

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时期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至清末,共有近三百位知县在榆次担任过地方官。清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一上任便整肃吏治和财政,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使山西财政扭亏为盈,两年后,张之洞被朝廷任命为两广总督。

榆次县衙为中轴对称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功能齐全、气势恢宏,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刻工精细、生动古朴,体现了明清时期州府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县衙一直作为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成为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活标本。

大堂,作为县衙的中心建筑,是县官处理政务以及举行各种礼仪庆典和公堂审案的地方。建在一米高月台上的榆次县衙大堂,面阔五楹,进深三间,飞檐斗拱美轮美奂。值得一提的是,榆次县衙大堂又被称为“牧爱堂”,其名称蕴含着施爱于民的仁政主张。

县衙里的楹联也堪称一绝,尤其是大堂门前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上联的核心是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下联的核心是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这种想为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在古代非常可贵。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七月,康熙皇帝微服训晋时曾到访榆次县衙,知县祖良才取来闻名榆城的西瓜——“三郝瓜”献给了康熙。康熙龙颜大悦,御笔亲书了一幅“剧暑悲难渡,晴秋喜却回”的楹联赐给祖良才。如今这幅楹联仍悬挂在县衙三堂,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现存最大、级别最高的县衙 规制不输府衙 被誉“三晋第一署”
山西“榆次县衙”一一府衙配置的超大建筑群
“榆次县衙”
榆次老城楹联赏读
带你走进中国古代府衙
榆次的古县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