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度“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大展:苏宪权(四)

我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篇)
苏宪权


【四】 


白露凝结秋意浓

 

早晨起来,没有一丝风,高大树木的枝叶定格在空中,低头看去,猛然发现,花草叶子上,有点点露珠儿,或平躺叶面,或悬挂叶尖,或流淌茎干,晶莹,玲珑,剔透,映着晨曦,熠熠生辉。侧耳静听,不知名儿的虫子在花草深处鸣叫,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有着一丝深远的古意。微风拂面,一种浸透肌肤的凉意飒然而至。翻看日历,始知,时令已然到了白露节气。
时序走进白露,天越加明媚湛蓝,气温也越加凉爽宜人了。北风阵阵,大雁南飞,叶沾露水,秋意渐浓,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让人浮想联翩。
白露,是一个让人心生惬意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在这个节气之后,正是鸿雁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最佳期。在北方,庄稼成熟了,小麦也很快就该播种了,农民又投入一个美好而丰收的繁忙时节。秋蝉的鸣叫早不知道什么时候嘎然而止了。天气也失去了往昔的闷热和烦躁,一切都显得安详而平静,天空高远湛蓝,有着如诗般的神性光芒。
“白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是自然与植物的水乳交融,是生命与时空的相约相生。那单纯明净的色彩,那晶莹美丽的露珠,像一个婷婷少女,清新雅致;又像一首朴素明快的小诗,音韵清新,令人心生喜欢,也充满回味。每当看到“白露”这两个字的时候,就会想到“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内心里便有着片刻的温柔时光。多美的诗句啊,单是想想这诗的意境,就能让人想掉魂儿。也许每个人的魂里都有着几多的儿女情长,都想着要演绎世间缠绵悱恻的爱情。
白露,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能够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白露时节,站在季节的岸边,望一川逝水,千年前的诗行,每一年都隔着月光凝成滴滴露珠,总能让人在点点不灭的星光里,望见季节深藏的容颜。
白露是一个引人感慨的时节,它把夏天和秋天彻底分开,“草凝晨露亮如银,水碧山青戏彩云。”“酷暑阵前急撤退,寒流奉命速行军。”酷暑随着节令已渐渐远去,秋天从此真正开始,秋意渐浓,秋风渐爽,季节在田野里酝酿着成熟,同时也在枝头凝结着沧桑。
节令至此,气候宛如春天,不仅催生了花木的茂盛,而且一些花的颜色较春天更加艳丽,譬如芙蓉、海棠、茉莉、月季,特别是湖边河畔迎风招展的荻花,更是独特的一景,“荻花映秋波,风来舞婆娑。月圆潮起兴,波澜动心窝。”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也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虫子们叫冷的声音密密麻麻,它们的叫声如雨,表达着对时令的敏感,正如韩愈所言“以虫鸣秋”。于是叫得最起劲的蟋蟀(蛐蛐儿)就有了另一个别名:促织。据说这是古人为了督促那些懒婆娘而起的名字。它们叫着,天凉了,快织布吧!
农谚说:“白露棉花好长相,全株上下一起忙。下部吐白絮,上顶有花香”——棉花在这个时候,也许是田野里最亮的风景。老桃开花,新蕾秀桃,叶疏枝朗,可着劲儿地成为田野里青秀的庄稼。望着一个个咧嘴的棉桃,吐出洁白的棉絮,农人们喜得合不拢嘴,扎着花花绿绿头巾的姑娘、媳妇儿们,散落在亮得耀眼的棉田里摘花,嘻笑声不时从田野上传出,喷射着农家的开心和舒畅。
前些日子拧着劲长个儿的玉米们,开始把劲头儿转向孕育怀抱中的棒子;飘香的芝麻,叶落顶秃,而身上的一大串孩子却精壮耐看。谷子上场,核桃满瓤。自然和人是如此相通和相仿,谁说庄稼们没有灵性呢?
秋收秋种随着白露节气的降临而到来,年年岁岁,周而复始,农人们收获着当年的果实,播种下年的希望,也许这是一年中最值得农家品咂的时光。
 “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草们,到了这个时候,尽心尽力地把籽粒供给得饱满充实,留待下一个春天再绿原野。想想,草籽虽然细微,但它们可以随着一阵风、随着走兽的皮毛、随着人的衣角、随着鸟的叨啄而走遍天涯,生命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被选择,但不论贫瘠,它们总能创造出新一轮生命的传奇。
时光如水,一个个节气,在时光里流转,交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白露霏霏。突然想起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美好的诗句,却刺疼我的心灵。想起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农村不放暑假,放秋假。白露时节,还不到真正的秋收放假时候,天还不亮,母亲就送我到附近村的学校上学,她的鞋尖上总是沾满白露的吻痕。白露给我的最初印象,是紧紧的催促与深深的渴望。
那时,父亲在五十里外的人民公社(现在的乡政府)上班,家里的事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只有白露过后,大田收割,父亲才得一回空闲,回家来帮母亲收获一两日玉米、谷子或是花生。母亲,一个淳朴而勤劳的农民,她的发梢上沾染着白露,她的肩胛上承托着白露,她的裤腿以及鞋帮上无不滋润着白露。秋风白露,是母亲人生履历中最为闪光的亮点。她支持着一个终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丈夫,她培养着四个从事不同工作的儿女,她领着她的那一份责任田,从春天走到秋天,从青壮年走到晚年。
40年之后,又有一滴白露,热热地,从我腮上划过,在我的感恩与愧疚里滴落。我凝视那一颗颗带着咸味的籽粒,聆听着无边的秋声和秋声里古稀之年母亲的悄悄絮语,心里留下无尽的温暖。
白露含秋,那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意般的韵味。有阳光的日子,明晃晃一大片,但已经不再燥热,照得行人心生惬意。没有阳光的日子,临高而站,衣袖被风鼓起,可谓清风满袖。只有秋天的风,才称得上一个“清”字,也只有秋天的风,才可以给人那份清爽。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天气将一日凉过一日,蚊子也将不再扰乱人们的美梦。“白露催寒衣”、“白露身不露”,一条条民间谚语,在催促人们收拾夏衣、拿出秋衫时,散发着母亲般温暖的絮语。看来女孩子们应该准备收起那些露脐装了,然而,现在地球变暖,时尚是不按农谚来运作的,花高价钱买来的露脐装,穿到白露就收起来 ,姑娘们感到惋惜,许多女人不露到立冬,恐怕至少也是要露到寒露或者霜降的。
春华秋实,季节更迭,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自然对人生的呼应。人到了四十多岁,渐渐迈入知天命之年,我仿佛感觉到自己也象百草、象庄稼、象树木,也将进入白露的季节,走向暮秋季节,心里不禁沉重起来。这份沉重中,有对自己虚度年华的淡淡悲伤,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深深感慨,隐约之间好像比往年又多了几分恬淡从容,几分达观坚定。是啊,日月会随白露而苍白,不会因白露而凝滞;心灵会随风霜而变凉,不会因风霜而泯灭。
露从今夜白,月从秋夜明。在这风清月明的时节,自由自在的风,飘忽不定的云,朝开暮落的花,似真似幻的影……,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白露踩着远古的韵脚将缕缕柔情绽放。思绪飞越千年,超越时空,与王建同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与曹邺同读“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与曹孟德共品“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与曹丕和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与杜甫共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陶渊明和诵“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与任翻同唱“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与白居易高歌“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白露碧草中,清辉月下,与李白月下对酌,吐不尽离人情愁,唱不完万千思绪。
蒹葭苍苍雁南飞,绿荷开破玄鸟归;清蝉休响疏萤焰,晨露为霜映朝晖。白露,一个有着漂亮名字的节气,它让我想到诗,想到诗中带来的思念,想到那路边花草丛里的滴滴露珠。纯净的露水,清洗着季节的思路,使人的思维和灵魂从夏日的浮躁桎梏中重新复苏,一切的憧憬都步向了丰腴和成熟……

 

秋分风清四野香

 

“桂蕊飘馨津白露,莲蓬照影吻清粼。田园稻谷金黄稔,野圃高粱饱绽殷。”一个美好的节气——“秋分”,悄悄地来了。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古籍《春秋繁露 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眨眼而过,如同人的青春岁月,立秋、处暑、白露、秋分纷至沓来,让人跟着它们一步步地走向岁月深处。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夏末的热烈和中秋的凄凉被太阳的视线平分成一种清淡。秋分带着温情来到我们身边,她在这样的一个傍晚,对湿淋淋的世界作了阴阳的切割。
在中原大地,踏着湿漉漉的被节气的脚印磨得锃亮的农事,总能令人陶醉。望着远处的庄稼地,田野尽情展现着玉米的风韵,一排排亭亭玉立的玉米,此时已饱满成熟了,那玉米棒子头上的红缨须不约而同地成了褐红色,紧紧地贴在棒子上,像个老母鸡的翅膀一样呵护着它的果实,果实探出头来,一脸笑容在秋日的阳光中闪烁着迷人的光泽。一些田块的玉米,正在被主人一棒一棒地掰下,一堆儿一堆儿地放在田垅间,然后集中运出来,晾晒在光灿灿的阳光下。
俗话说:稻黄一月,麦黄一夜。稻田里,一颗颗饱满的稻粒仿佛是羞涩的少女,低垂着头,“咯咯咯”地开心笑着,仿佛要把这丰满成熟的喜悦传染到乡村的角角落落。阵阵秋风,飘来田野间稻谷与泥土的芳香气息,把成熟和秋气传送到远方,仿佛在催促那些在外奔波的农民工回家收割。
在乡下行走,一句“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的农谚冷不丁地就冒了出来。是的,秋分无生田。玉米成熟了,稻子成熟了,谷子也成熟了。麻雀们成群成群地跑到谷子(小米)地里去了,那里有他们这个季节最喜爱的食量。因此,那里有稻草人的站立,有农人的坚守。麻雀们轮番地冲击谷子,忽地落在穗头上,随着穗头的晃动,飞快地叨啄,随着农人的吆喝,再飞快地回落到电线上或树上,将口中的谷子快速地吞咽到嗉囊中。此时的谷子,满含着阳光的香,颗粒大小正适合麻雀的小口。形形色色的稻草人,拿着破落的扇子,挥舞着七彩的布条,在风中张牙舞爪,却无可奈何。
秋分时节,田野里有一种叫棉的花,尽情绽放。棉花,读着听着都让人感到亲切。几千年了,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下人、城里人。而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千年不变的黄河棉区,棉花们越来越少了,不显眼地躲藏在其他大片的庄稼地里,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名分,以维系纺车、织布机、梭子、经线、纬线、老棉布等这些名词的传承,和中国典型农村典型妇女的古典动作。
抬头望去,远处有很少见到的一小片一小片的红薯,在田头点缀着。当年,这种让一代人大泛酸水的庄稼,如今成了饭桌上的调味品。这个时候,经了秋露的红薯叶梗,可以用水焯了,凉拌,淋上小磨香油、蒜汁、老陈醋,青莹莹的,紫澄澄的,有色有香,想想就让人流口水。让人不由得想走上前去再捋上几把,品尝一次野味佳肴。
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白露秋分时节,便又到了刨花生的时候了。俗话说:“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记得小时候,参加刨花生的社员,除驾驭使唤牲畜的犁把式、车把式外,大都是妇女儿童。田野里被犁铧松动了的棵棵花生,东倒西歪地布满了大地,人们抖掉上面的泥土,一嘟噜一嘟噜白生生的花生,垂挂在黄绿色的枝秧下面,煞是喜人,让人想起童年时烂熟于心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的谜语。那时节,社员们喜笑颜开地敛堆儿、装车,马车拉着小山似的花生垛,一趟一趟的往返,运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乡村的田野,一派人欢马叫,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那时候,花生金贵,收获后的花生地的泥土里,总会有一些熟透落下的花生,生产队便按人头用米尺量一下,划分给各户,由人们随意翻拣,拣拾到的花生归自己。每逢此时,一家老少便不顾一天收秋的疲劳,披星戴月,使用各种翻土工具,在划分的地块里淘拣那金豆子似的花生。尽管人人弄得一身尘土,累的腰酸腿疼,但当一粒粒饱满的花生果,随着手中农具的舞动,不时地跳入视线时,仍然引发一声声的惊喜……
  金桂香飘日,银锄麦种时。秋分是个抢种冬小麦的时节。这在以面食为主的豫北大地,小麦的播种是一年的重中之重。乡谣唱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虽然现在气候变暖,但种麦子的节气谁也不敢忽视,秋分一到,庄稼赶紧收回家,地拾掇干净,拉粪、灌溉再晒一晒地,然后家家赶着去耕种。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刚刚实行包产到户,那个时候机械不发达,拖拉机犁地是个时髦玩艺儿,价格也贵,乡下人钱难挣,心疼钱,所以基本上每家都养着一两头大牲口耕地、耙地、播种。耙地的时候最快活,整块田里的土都松松软软的,走在上面,如在海绵垫子上,小孩儿们不管脏、净在上面翻跟头打车轱辘。耙完地,打上畦田,就要播种。那时,家家户户基本上用的都是木制播种耧,耧前套着牲口,人牵着它匀速向前拉,后边一个人边扶耧把边不停晃动,怕种子堵住了不下……。村民们的汗水与欢笑,一直在丰收的日子里跟进跟出,把秋收秋种的日期安排得满满的。就这样地里忙完了,秋分过尽了,寒露也到了,田野里很少听得到秋虫的叫声了,藏在庄稼、草丛里的蛐蛐、蚂蚱等秋虫们也感到了寒冷,叫起来格外的凄清缠绵。秋虫也是应时的,秋分之后,秋虫气衰,无力再叫,蹦跳变成了爬行,一个个像走失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天上的雨,却一场一场地增加着寒意,雨打着残叶有些凄楚。唯独路边沟渠堤堰上的枸杞,像农家的草莓一样,红彤彤地挂在枝条上,玲珑剔透地鲜润着。
虽然说“庭前丹桂香,篱外菊花黄。昼夜平分后,月光如水凉。”但风在这个时候是宜人的。风里是秋季的味道,秋季梨枣的味道,秋季大豆的味道,秋季月饼的味道,秋季蘑菇炖小鸡的味道,秋季的味道在大平原上飘散。如果没有这样的味道,秋分这样的节气,也许就不会那么宜人。
相传秋分曾是“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来的。据史料记载,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会大煞风景。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时节,是一个千年传诵的美好时节。
    秋分处在秋天的中间,它总是让人向往,令人陶醉。漫天落叶的浪漫,几分收获的喜悦,坦荡豁达,就在这个季节里。它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清新淡雅,果实红润,四野飘香,丰收的背后,体会到艰辛和汗水,使得这个季节更有韵味。
秋天是四季当中的第三个驿站,万物至此,免不了要停顿一下,或补充一下养分,或检视一下得失。像是人到中年,回忆往事点点历历,少年的无知,青年的青涩,中年的惑与不惑,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秋分,恰如中年的人生滋味,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令人沉思。但无论满载而归还是空手而回,都该清醒与省悟,都该继续修身养德,内敛而多戒,继续冷静地思考怎样生活,学会宽容与善待一切,顺境的时候不骄傲,逆境的时候不气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态,努力奋斗,把秋日里的时光掌握好,利用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而华美。

 

九月寒露洗清秋

 

“露白寒凝天转凉,登高望远赏秋光;千山染黛迎归雁,万径流丹伴落阳。”秋分匆匆走过,寒露悄然来临,有些着急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夏日的绚烂归于萧瑟,一季的喧闹归于寂静。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也这样提醒人们:“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菊花胜开了。
进入寒露,我国已是一国呈三季:大部份地区雨季结束,气温下降,天高云淡,红叶涛涛,菊花竟放,秋意浓浓;东北、新疆北部及一些高原地区,则是雪花飞舞,银装初现,叩开了冬天的大门;而南岭以南,却仍然留连在郁郁葱葱、万物茁壮的夏末。
这个节气,名字里便透露着一分寒意。农谚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的确,空气中凉的成分在日日增长,人们的衣服在件件添加,特别是寒露中的这个“寒”字,更让人感觉到了另一个季节的临近。此时,在中原一带,实实在在地到了“天高气爽晚风凉,露闪菊黄阵阵香”的深秋时节。
秋风轻轻滴吹着,如一位温婉的女子,没有夏风的狂躁,没有冬风的凛冽,显得温柔却不失刚强。她的温柔使你对她产生依赖和留恋,一旦你觉得已无法离开她的时候,她就会用无情的凉意使你知难而退。她总是这样若即若离,给人一种只可心感不可亵玩的清高感和敬畏之情。特别是过了寒露时节,秋风以它凌厉的姿势漫卷而来,一些叶子,被从还很青翠的树枝上扯落,在空中飞扬起一份轻灵,旋舞着在空中翻飞。
时值深秋,一泓淡阳之下,金风飘拂中的秋色,秋阳浸润中的秋景,都呈现出了一种美轮美奂的神韵。此时的天气,烟霏云敛天高日晶,但是绝对不惨淡;秋天的温度砭人肌骨,但是不觉得栗烈;秋天的山川寂寥,但是绝对不萧条。在清爽的空气伴随下,大地原野格外妖娆,也分外妩媚;高天上的流云,如青花细瓷碗上勾勒的边纹,随卷随舒,幻化不定,缥缈在深邃蔚蓝的天际,舒展而又抒情。此时,天地给予你盛大的空间,仰可观天地之大,俯可察物种之变,心不由自主地也旁骛起来。
小时候是在农村度过的,祖辈是地道的农民,父亲虽说读了大学,跳出了农门,但学的依然是农学,工作一直在基层,当了几十年的农艺师,仍然脱不了与庄稼打交道。所以,我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误农时,恰到好处地播种,耕耘和收割,似乎是农人天赋的使命。父亲常说,当农民的,误了农时,就等于学生误了考试,十年寒窗就白废了。因此,尽管从呀呀学语起,父亲就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讲解什么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父亲讲得最多、最生动、最动情的,还是农谚中的二十四节气。比如,秋分大蒜寒露麦;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畜不闲,昼夜加班赶,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寒露十月已秋深,晚了种麦加二斤;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等等等等。了解这些,是一个农民起码的基本工,就像工人的车钳铇铣,那是谋生的本事。
日月轮回,岁序更替,自从读书进城,参加工作,就一天天地疏远了农村,疏远了农时,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也成了一种渐行渐远的记忆。今天,偶然想起乡下的寒露,竟突然感到,多少年来,自己是不是也犯了一个错误,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一些不该忽视的事情。
潜意识中的鬼使神差,让我不由得再次亲吻乡村。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此时此刻,“田畴稻熟棉花白,陌上蔗甜柿子红”、“秋月无云生碧落,素蕖寒露出情澜”、“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高梧月白绕飞鹊, 衰草露湿啼寒螿。”等诗句不时闪入脑中。
早晨起来,细细倾听,麻雀的晨会有些噤声,早晨不再是叽叽喳喳地闹腾。斑鸠在远处,“咕咕,咕——”或是“咕——咕咕”地雄雌相思地回应着,不紧不慢。
抬头望天,天空随着节气一步步走向季节的深处而变得越来越湛蓝、越来越高远、越来越明净。“野鹤穿云穷碧落,征鸿列阵傲苍穹。”在冷风吹拂的凌晨,在暮色苍茫的傍晚,在夜幕沉沉的星空,不时会听到一两声大雁的鸣叫。雁是候鸟,它总是守时地春去秋回。《吕氏春秋》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孟春之月雁北向”,“孟秋之月鸿雁来”。
秋高气爽,在蓝天或月色的背景上,一群一群的大雁或者排成一字形,或者排成人字形,执着地、井然有序地向温暖的南方飞去。英国诗人布莱克说过:“没有一只鸟会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这句话对于雁来说,是极其适宜的。科学家说,当每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的雁立刻跟上,整个雁群抬升,借着“人”字队形,雁群比单只雁飞行时,至少增加了71%的飞行能力。当一只大雁掉队时,它立刻感到独自飞行时的迟缓、拖拉与吃力,所以很快它又回到队形中,继续利用前一只雁所造成的浮力飞翔。当领队的雁疲倦了,它会轮流退到侧翼,另一只大雁则接替飞在队形的最前端。飞行在后的大雁会利用叫声鼓励前面的同伴来保持整体的速度。这样的团队精神,令无数人钦佩至极。
不知从何时起,雁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义鸟。它们不需召唤就聚集在一起。“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齐力不期而并至,同趣不要而自聚”(晋·羊祜:《雁赋》)就描绘了雁的群体意识,汉语中,有“雁行”、“雁字”、“雁阵”、“雁序”、“雁齿”等等特殊的词语,用来表示合理有序的兄弟情谊。传说,大雁有像人类一样的夫妇情意,雌雁死了,雄雁则鳏居;雄雁死了,雌雁则守寡,不再与别的雁交配,于是大雁又被用来作为爱情坚贞的象征。古代婚礼上还有用雁(有时用鹅来代替)来作礼品的风俗。
天边远去征鸿影,院角微闻伏蟀啼。寒露的清冷见证着岁月的更替,也向一切悲秋伤怀的人们阐释着秋天的真实涵义。许许多多的果树,在寒露时节,向人们展示着最后的璀璨。石榴、山楂、柿子、苹果,还有好多树叶,被阳光吻得红通通的。老屋旁饱满得笑裂的石榴,露出满腹经纶,那晶莹剔透,你抱我、我挨你的石榴子儿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口水四溢,这多子多福的寓意,除了石榴还有谁能够担当呢?而屋后的老柿子树,低垂的枝头坠满红灯笼般的柿子,更是让人眼馋;山里红(山楂)已经到了上市的时节,别看满脸麻子、长相并不好看的果子不起眼儿,但酸甜可口儿的味道,让人看了就能生津止渴;果园里十分抢眼的大红苹果,携带者平安如意的寓意,深受百姓的喜爱,走亲访友送苹果,已然变成了祝福与友情、亲情的桥梁。
俯视大地,秋菊成为这个季节的一道独特风景。被银白的寒露濯洗过的菊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吐蕊,有的似刚出浴,有的尽露精髓……一株株、一丛丛、一堆堆,红的灿烂如火,黄的温润如金,白的清雅似雪,粉的飘逸如云,墨的紫里透红。其形其状更是迷人,菊中佳品“绿牡丹”,花瓣丰腴,色如翡翠,鲜艳欲滴,惹人喜爱;出人头地的“帅旗”,蕊黄叶阔,外金内朱,如初升的朝阳,可称得上菊“军”之帅;娇柔妩媚的“静女”,花瓣如丝,垂发低首,娴静优雅,妩媚多情,给人另一种美的享受;龙须菊花瓣卷曲向上,自然奔放而富有浪漫色彩;黄球菊开放时,朵朵花儿就像初出蛋壳的毛茸茸的小鸡;“古都瑞雪”洁白如玉,密抱如雪球;“墨菊”红中带紫,紫中透黑;花色可变的“木兰换装”,初开时呈青莲色,晚间变粉,刚中带柔;还有什么“绣花球”、“银针”、“紫矛”……,一束束菊花,千姿百态,美不可言。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让人留恋,也引人伤感。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采菊东篱。他颂菊花为“霜下杰”,引菊花为知己;凄凉孤苦的李清照怜花伤怀,菊花和自己凄苦的身世、孤寂的愁绪融为一个千古的意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感动落泪;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秋风中”,借花喻志,更是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与志气。
岁岁年年,在这深秋时节,总会给人一些微妙的感受。它是成熟的季节,可成熟后就会透出衰败;它是多情的季节,可多情中又透着无情。它让人们体验到丰收的振奋和喜悦,又让人们感受到太多的无奈与萧瑟。秋光秋色,秋风秋雨,秋月秋霜,秋声秋韵,乃至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无不叫人动情。
乡下的寒露,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播种季节。它往往被人们忽视,忽视在秋收的喜悦里,忽视在春华秋实的传统思维定势里,也忽视在它的似乎无足轻重里。然而,有谁注意到,如果离开了它的转承启合,我们的植物链是否还会这样顺利承续?
俯身细看,一些早种的麦子已经拱出地面,露出青翠的麦芽。大部分土地却正被翻耕或已被翻耕,坦露着胸腹,接受着一场新的受孕。在中原一带,古老的“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也被“寒露到霜降,种麦不停忙”的新农谚所替代。难怪一位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单衣薄被寻寒露,时令如今冷暖殊;臭氧云霞缥缈阻,烟囱气雾沸腾乌;蓄能矗坝涓流掳,造币膨楼绿野孤;改造自然须谨慎,天人相应理当初。”地球变暖,气温升高,但无论怎样变化,在地头吃饭赶时间的老农,时刻关注的是节气和时下的温度,“抢时耕耘,趁墒播种”是不变的主题,其实,物候与人事是相通的,都要“趁墒”、“赶时”,否则,地荒一季子,人荒一辈子。
草木春秋,荣枯天定。但有耕耘就有收获,在耕耘者心中,是没有绝对的播种与收获之分的。寒露时节的播种和收获,都只不过是季节轮回中的一个节点,一个阶段和过程;耕耘,是一年四季不变的永恒心情。只要耕耘,大地上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就存续着新的希望,相信来年依然会“处处管弦歌稔泰,家家欢乐话年丰”。

 

晨明但有初霜降

 

荏苒光阴似水流,又逢霜降送清秋。不知不觉又到了霜降
提起霜降这个名字,便有茫茫雾气弥漫于心中,正如立春、惊蛰、清明带给我的触动一样。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秋天的节气一个比一个凉,秋处露秋寒霜降,从暑气依然厚重的立秋,一步步走向岁月深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霜降是上天的一个预告,提醒人们一个银白的季节就要到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也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说得就十分明白。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时令的变迁任何人也阻挡不了。
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和寒露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节气和气象,它是秋冬的分野,是蓬勃的青草与衰黄的界限,是秋收与冬藏的过渡。唐朝李约在《从军行》中写道:“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在霜降这个时节里,水清了,天高了,星星和月亮也显得更加明艳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传诵了千年,然而,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来说,却又天壤之别,春天的惊蛰是一道关,深秋的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阴一阳,一魔一道,它们配合默契!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惊得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一个个如灵魂附体,刹那间,眨动起惺忪的眼睛,走进一个热闹的季节。而霜降,如同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谢,该落的落,该蛰伏的蛰伏,该南飞的南飞。
霜降时节,秋风率性而来,兴尽而去,但见黄叶涛涛,落叶纷飞,清晨的原野上,落下满地银霜;人们已然发现“霜降杀百草”的萧瑟,渐渐地,甚至会感觉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肃杀。
霜降,北方在冷静中沉积,南方在艳丽中冷却。
秋霜是一天天重起来的,如同一种神奇的七彩颜料,把远远近近的梨树、柿树、杏树那清一色的绿叶染成姜黄、深黄、浅红、橙色、紫红,五彩缤纷。常言道:“霜重色愈浓”。看日出东方,赤色的朝霞与寒霜圣洁的白光交辉,把树木染红了,把百草染黄了,把大地装点得色彩斑斓,流金淌银。“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广袤的原野里田畴青葱,橙黄桔绿,何等艳丽!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记得小时侯每到霜降,乡村里的高岭洼坡,沟沟壑壑,房前屋后都会被五颜六色的秋叶所笼罩,尤其是深秋那树冠巨大的柿树,树上挂着一个个黄的、红的彩色灯笼,把乡村装点的分外妖娆。可在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再美丽的风景对村民来说也只是一张张无色的胶片,只有那满地的树叶是一种动力,一种诱惑,紧紧地吸引着村民的眼球。每天早晨,各家各户的人们都会背着柳筐,拿着竹耙早早地来到树林中,争先恐后地把落叶拢在一起,装进草篓里回家喂羊积肥。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恋床的年纪,突然被母亲叫醒,真是一百个不情愿。可想想有了树叶,就有了羊儿冬天的饲料,也就有了来春那三、五元钱的学费和零花钱。心里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睁开惺忪朦胧的眼睛,迷迷糊糊地抓起篮子、草篓和耙子走出门外。当太阳爬出来的时候,把装得实实在在的一篓羊儿爱吃的杏叶背回家中,而后抓上一块红薯,挎上书包向学校走去。
“一夜寒霜百里荒,人间处处显苍茫。春华满树随风尽,秋月一轮入水凉。”树上密密匝匝的叶子,一天天飘落,渐渐地一个个成了光杆司令。不久前还叫得欢天喜地的虫子,叫着叫着,一个个就逃匿得无影无踪了。俯身细看,一只蚂蚱在草丛中慢慢蠕动,“小蚂蚱,一身黄,蹦蹦跳跳过时光。饥了吃的咯嘣草,渴了喝的露水汤。刮风下雨都不怕,就怕秋后一场霜。一场霜打没奈何,豆叶底下把身藏。”童年耳熟能详的一支曲儿,在秋野悠悠飘荡,荡起心中一种久违的温馨。抬头远眺,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大雁背负着霜天匆匆远行,不禁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的意境。
当大地的手笔写下“霜降”的时候,寒露时节播下的麦子,半月之间,又在大地中表达出生命的欢呼雀跃、欢蹦乱跳。俯下身去细看,刚刚探出的两三片小叶,对称着如鼓掌,迎纳着风、阳光和清露。早晨,露珠在叶尖上凝着,晶莹剔透地反射着朝阳,飘飘欲堕。向远处望去,黄土,绿叶,银珠,现出行行碧绿。
俗话说:白露到霜降,农家百般忙。该种的都要种,该收的都要收。霜降时节,玉米、大豆之类五谷秋作物已颗粒归仓,而棉花还在坚守着最后的岗位,一株株仅剩吐蕾的棉花,枝叶老去韶华不再,发黑的棉铃仿佛母亲皴裂的手指和苍老的面颊,在阵阵秋风中绽开,它的洁白,它的柔软,那触手难忘的暖意,仿佛母亲最温暖的呵护与深情。
“霜降之前耧停住(停播小麦),霜降之后刨红薯。”霜降到了,也是该收红薯的时候了。霜降时节的红薯叶子老相了好多,被蟋蟀、蚂蚱等秋虫咬破的叶片上结着霜花或滚着露水,地下的红薯不声不响,酝酿着的饱满与丰盈,把地面撑裂出一道道缝隙,行人走过,受了惊扰的大头蟋蟀就慌慌张张地钻进地缝。待一场酷霜过后,红薯叶子就全黑了、蔫了。“酷霜一过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人们匆匆忙忙地开始刨红薯。筑红薯是个粗中有细的技术活儿,这些活一般由姑娘们去做,她们心细,筑出的红薯极少破损,而那些愣头青的毛头小伙筑出的红薯伤残的很多,不宜储存,因此,只好割秧、拾红薯。不多时,汁多肉脆的黄皮红薯、红皮红薯,便堆满田中,贪嘴的孩子会忍不住拿起一块,放在衣服上一擦,啃去皮就吃了起来。傍晚时分,新出红薯的香甜味更是随着袅袅炊烟弥漫在小村上空。
按照自然的安排,伏天种下的萝卜、白菜、大葱,正长得欢势。白菜皱褶着每一张叶,一层一层地围拢上来,开始有了抱心的姿态,象是为了防备霜降后的天冷。萝卜顶着几根绿叶,探出半截身子,青着皮,水灵灵的。农谚云:“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不拔葱,越长心越空”,农民不迟疑,把新收的一车车萝卜、一捆捆青葱,和红得饱满浓烈的红辣椒,兴高采烈地运进城里,也把乡村的丰收喜悦送进了城市。
霜降以后的物事,变得经久练达,变得滋味悠长。经过霜的白菜分外好吃,红薯甜润,萝卜水灵,“着”了霜的茄子,外表就像胶皮一样坚韧,让人心生一丝敬畏。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霜降柿子。记得以前霜降前后,家里总是买一些熟透的红彤彤的柿子。霜降时节的柿子,个大,皮薄,汁甜,可谓达到了最佳的食用状态。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我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不出什么科学道理,只是说,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易感冒、流鼻涕。但无论如何,霜降吃柿子,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霜降时节的阳光风韵十足,清澈的身段在深远的天空下,独自漫步平阔的田畴,她用温情的目光抚慰光裸的大地,倾听秋虫的私语。
岁月在此刻更显出季节交替的脚步。站在秋声渐去的讯息中张望,带着丝丝凉意的落叶飘在肩上,使人感到一种沉寂。寒蝉噤,雁南飞,青蛙冬眠,蛇归洞……一切都在走向一种寂静。特别是霜降时节的夜晚之静,是那种旷世的大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纺织娘也闭上了嘴巴。是的,大地是该静一静了,天空是该静一静了,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凝华地域北风凉,阡陌萧然银闪光。庭院辣椒红胜火,池塘芦苇绿夹黄。”乡村的四季都有不同的迷人景色,总会让人陶醉。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一年牵引着一年,一个霜降重叠着一个霜降,叶落了,归根了,明春又绿了。季节如此,人生何尝不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这“红霞白霜, 摘柿摞桑”的时节,霜降!就像一个季节的号角,于浅霜红柿之间,轻奏着一曲温馨愉悦的深秋清歌!它并不是苍凉与凄婉的,它携带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老思辩,让人们一路领略霜降时节的健行之美,倾听一个新的轮回呼唤!

 

作者简介:
苏宪权,笔名雪野热风,男,1964年出生,河南滑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乡土文学委员会理事,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滑县诗词学会会长。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辽海散文》、《中国报告文学》、《魅力中国》、《奔流》、《参花》、《中华风》、《当代小说》、《中国诗词》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24节气系列散文有17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出版有《半树槐香的抚摩》、《郭万增传》《一泓秋水》《秦氏绢艺》等著作。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文学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庆祝“中华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五周年

 

 2021年度“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学作品大奖赛面向海内外华语作家诗人征稿启事

 

一、征稿体裁:
散文(每篇不超过5000字)、诗歌(每首30行以内,现代诗、古体诗、歌词、辞赋、散文诗均可)。每人散文限投124篇,诗歌124首(古体诗三首以上),请勿重复、反复、变换名字投稿。

 

二、投稿要求:
1、每一篇(首)作品的题目可以直接用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题目自拟,但每一篇(首)题目中必须含有二十四节气名称;
3、无论作品数量多少,投稿作品排序请以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

 

三、征稿时间:
2021111日—1130

 

四、评选奖项:
征稿结束后将评出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以及其它奖项若干:
1、金奖1名,奖金2000元,颁发牌匾、获奖证书;
2、银奖2名,每人1500元,颁发牌匾、获奖证书;
3、铜奖3名,每人1000元,颁发牌匾、获奖证书;
4、优秀奖10名,每人500元,颁发牌匾、获奖证书;
5、并评选出“我眼中最美的节气、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节气、我最喜欢的节气、我最喜欢的节气作品、我最喜爱的十大节气作家(诗人)”等奖项。

明杰主编微信号:mingjiedeweixin1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芒种:二十四节气芒种之养生及农谚大全
小雪不下雪冬天会更冷吗 小雪谚语解读
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小满,最好!细数诗词中的小满。
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
明日大雪:“大雪不冻,惊蛰不开”,气象农谚可信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