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届“风景杯”中国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李国庆

李国庆

★民族魂

——瞻仰绍兴鲁迅先生故居

一踏上绍兴的土地,崇敬和景仰之情便油然而生。

甫下火车,我迫不及待直奔鲁迅先生故居。

毛泽东说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近了,近了,多少年的梦想顷刻之间便要实现,浑身的血液加速流动,心脏也剧烈地狂跳起来;到了,到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鲁迅先生的故里到了!

鲁迅在绍兴出生,一直生活到十八岁才离开故乡去南京求学,超过了生命中的三分之一。他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是这里的膏田沃土、五谷杂粮哺育他健康成长;是这里的文化底蕴、山川灵气赋予他异秉天资,是这里的轶闻掌故、风土人情激发来了他的创作灵感,催生了诸多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精品佳构;他自己说:“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

今天,我放慢脚步,庄重地、虔敬地来到先生的故里。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19号(今鲁迅路2阗号), 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有大小房屋八十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总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1988年1月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底,经过新台门周家六房共议,决定将整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被拆毁重建,所幸主体部分基本未动。2003年10月,当地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拨款依照原样修复新台门,如今出现在眼前的新台门正是当年周家鼎盛时期的本来面目

鲁迅故居临街那两扇乌黑发亮的石库台门,是当年周家出入的地方;不言而喻,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足迹和脚印。

如今,一块以黑色大理石雕凿的牌匾镶嵌在门边右侧墙上,上书“鲁迅故居”四个金色大字,为当代著名书画大师潘天寿所题,是名符其实的墨宝。

走进大门便是一个小天井,里面有一间狭长的泥地平屋,是周家当年的“保管室”。绍兴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家家户户出门都离不开水上交通工具,现在陈列在这里的两支橹是用在帆船上的,而那两支浆则非乌篷船莫属。当然有钱人家出门多半坐轿,经文物部门多方征集,找回了周家当年用过的轿杠,如今作为文物陈列,尤显珍贵。

走到长廊的尽头,便进入桂花明堂。所谓明堂,就是天井。这里生长着一株金桂,另外一株也是金桂,如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所以就叫桂花明堂。

从桂花明堂往前走,便见到了鲁迅先生当年的卧室。1898年春,鲁迅离家赴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被官派赴日留学,先去东京弘文学院補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9年8月,鲁迅归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10年7月,鲁迅决意辞去杭州的教职,回乡报效桑梓。他应聘先后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兼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因为家离学校不远,鲁迅平时就住在这间书房兼卧室的房间里。如今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模样,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铁梨木床,鲁迅曾在这张床上睡了多年,如今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文物了。

周家的住处清静而又宽敞,鲁迅每天从学校回来,就忙着备课,有时还抽空写点东西。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及《辛亥游录》等文章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怀旧》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活现了乡间的土豪劣绅、村宿腐儒仇视辛亥革命,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丑恶嘴脸,仿佛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给封建教育制度以致命一击。《小说月报》很快予以发表,编辑破例在稿件上大段大段加圈,而且还特意加了赞语,向读者推荐。《怀旧》一时间不胫而走,读者无不先睹为快,好评如潮。

也是在这间卧室里,鲁迅还整理和辑录了古代会稽郡的史料和地志佚文,进行了《会稽郡故书杂集》的汇编工作。他意在通过乡邦文献的整理出版,呼唤人们继承发扬古越国“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精神,向帝国主义侵略者讨还血债。还是在这间卧室里,鲁迅义愤填膺,奋笔疾书,写下了《军界痛言》等一篇又一篇直刺反动当局心脏的战斗檄文。鲁迅晚年以杂文著称于世,于他这段时间在家乡的试笔与练功,委实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在这间卧室里,他还准备编一套有关普及科学知识的丛书,然因资金匮乏而不得不打消念头。

周家是大户,厨房就藏在最里边的弄堂尽头。由于人口多,用的是三眼大灶,

灶壁上还凃着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如今已很难见到,观者无不称奇。

北面墙上挂着的那只“块头”很大的竹编菜罩,是周家当年雇请的“忙月”(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的帮工)章福庆留下的“真身”。

章福庆,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为人忠厚,勤劳朴实,而且心灵手巧,一专多能。除了地里的农活样样在行,他还掌握了一门竹匠技艺。周家的许多日常用品,多是他亲手制作;少年鲁迅喜爱什么玩具,他也能随心所欲变着花样予以满足,自然成了周家最受欢迎的人。

有时活计多忙不过来,他就把儿子运水领来当帮手,同时也想让鲁迅带带他,

沾点读书人的灵气,好歹有点出息。

厨房是鲁迅和运水第一次会面的地方。鲁迅曾描述第一眼看到的运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所描绘的闰土的形象,也是以运水为原型的————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平时以兄弟相称,整天形影不离。

1921年,鲁迅以运水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故乡》。这时,鲁迅笔下的运水(闰土)形象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在小说中,鲁迅以冷峻深沉的笔调、悲楚酸痛的语言,表达了对运水(闰土)一类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控诉反动统治阶黑暗统治的罪恶。诚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是却是我的乐园。”(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爱玩、爱大自然是孩童的天性,在百草园,鲁迅度过了一生中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日后时常留恋和怀念的美好时光,在那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除了玩,鲁迅还曾带着两个弟弟在百草园内捕捉原配蟋蟀,那是为了给父亲治病用的药,然而不管用,父亲还是英年早逝,但不管怎样,他们的一片孝心还是让父亲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也是百草园所做出的一份贡献吧。

走出鲁迅故居,东行200余米,往南经过一座石板桥,走进一扇黑漆竹丝门,

便是鲁迅的先生的家——寿家台门。

寿家台门共有房屋四进,当年鲁迅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就位于北边的厢房。

为什么要读“三味书屋”?一是离家近,二是名气大,三是教育质量好,有了这三条,自然是别无选择。

寿境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饱读诗书、学养深厚的宿儒。他淡泊明志,澡身浴德,一生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年轻时曾考取秀才,此后便不再应试,在家中开设私塾,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由衷地赞佩道,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教书及其认真负责,每届只收8个学生,务求保质保量,这也是鲁迅和他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在此就读日后均成为国内顶尖人才的主要原因。寿先生不仅态度认真,而且教学讲究方式方法,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因而从这儿走出去的学生大都优秀,这也是“三味书屋”几十年长盛不衰的根本。寿先生的人品学识对少年鲁迅影响很深,他后来不走仕途刻意钻研学问,以文学为手段治疗国人心理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滥觞于“三味书屋”的启蒙和教育。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数一数二的私塾,原是寿家书房,面积35平方米。

走进院内,“三味书屋”的匾额悬挂在书屋上方,两边的柱子上是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  太羹有味是诗书”,均为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

“三味”原为“三余”,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董遇所言:“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在告诫人们珍惜业余时间抓紧学习,积以时日,必见成效。

峰岚公将之改为“三味”,别有深意。

何为“三味”,按照一般的解释,“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然而,寿境吾的孙子寿宇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看来,这“三味”确如寿宇所言,实则是寿家坚守民族气节、洁身自好的家规祖训,委实令人崇仰和钦敬。

“三味书屋”匾额下蓝底洒金屏门的正中挂着一幅《松鹿图》,《松鹿图》之下安放的是一张长条案桌,中间安放着八仙桌和靠背椅,供塾师在教学时使用。如今桌上依原样摆放着寿境吾先生的手抄本《唐诗》《杂选本快笔》及《十七史论赞》等。八仙桌两旁各备有一只茶几和两把太师椅,有时会有客人来向寿先生求教和切磋学问,便安排他们坐在这里。

学生每日入学,先要对着“三味书屋”匾额和《松鹿图》鞠躬行礼,然后方能入座听课。

当时先生讲课是坐在书桌后面的高背椅子上,学生则自备桌椅板凳,因而高矮、大小、质地各不相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

据馆内资料介绍,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东南角小门边,同学们进出小园要从他座位边走过。为不影响学习,他就要求先生调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亲手刻下的。

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期间,循例读完了《四书》《五经》,然而他似乎并不喜欢。他直言不讳地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与我毫不相干。”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如《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六朝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尔雅音图》《癸巳类稿》《诗画舫》……

鲁迅读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在两端装饰红色的花纹图案,中间写着十个端正的工笔小楷:“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夹在书中,时时提醒、督促自己。正因为他读书方法得当,读一本是一本,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有一次,寿先生拟出“独角兽”三子课题,让学生应对。同学中有的对“三头蛇”,有的对“八脚虫”,有的则干脆交了白卷。寿先生连连摇头,很不满意。他来到鲁迅面前,看见对的是“比目鱼”,不禁面露微笑,颔首不已。他当众点赞道:“独”不是数目字,却含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目字,但含有“双”的意味,对得巧!对得妙!樟寿同学是动了脑筋、花了功夫的,孺子可教也!

时间的脚步迈得太快,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到了不得不忍痛离别的时候,我一步三回头,静静流淌的咸欢河似乎也在向我频频挥动手臂:“何日君再来?”

作者简介:

李国庆,男,1951923日出生,汉族,自1972年以来,在《电影文学》《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美洲《亚美导报》《金山》《边疆文学》《滇池》等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杂文、随笔、剧本、论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文艺评论及新闻作品5000余篇,计5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五十余项,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作家传略》《云南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国第四届“最美的风景杯”旅游名胜大奖赛作品展:秦明树
全国第四届“最美的风景杯”旅游名胜大奖赛作品展:陈星
名人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鲁迅祖居
绍兴鲁迅故里导游词
风景只在想象中
越州访古:三味书屋中的风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