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届“风景杯”中国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墨缘

墨缘

★情系大草原

七月的草原是多雨的季节,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时而团团紧凑,堆积成一座座小山;时而一道电闪雷鸣,像小山一样的云团迅速散开,化为倾盆大雨,浇灌着草原,激荡起蒙族牧人在草原深处的呐喊。雨后,天空像水洗一样的湛蓝,飘浮的云朵,又像洁白的棉絮丝团,在蓝天下飘飘落落,载着蒙族牧人对草原的情意绵绵与深深的眷念。

2016年7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儿子驱车带我们从张家口从发,沿着上坝的公路向北行驶。车窗外,广阔的视野唯美我的眼帘:漫山的松柏苍翠欲滴,一株株一片片杨柳树、槐树、榆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山花烂漫、色彩缤纷。遍布在坝头上的风力发电机,洁白无瑕的身躯像巨人一样巍然屹立,大大的风扇叶子,迎风不停地摇曳着优美的舞姿。坚韧挺拔、绿荫如盖的白杨树,是道路两旁的靓丽风景。田野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起伏,一幅幅景色秀丽的塞外画图,从我的眼前掠过。

车轮滚滚飞速前进,我的心潮无比激动,思绪万千。我虽然是蒙族后裔,却一直没有到过大草原,去草原上旅游观光,是我梦寐以求的渴望,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弦。我深深知道,我的根脉早已与草原相连。

常常听亲戚说起堂弟在草原办的养殖业很好,堂弟每年秋季都邀请我,而我呢,每年不是忙这就是忙那,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望,这次总算启程去完成心愿。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坝上沽源——堂弟搞养殖业的草原。当我们走近银色的毡房,一股蒙古包的味道扑鼻诱人。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和说笑声,堂弟夫妇俩出来迎接,道着:“赛白努!赛白努!”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弟媳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当我们迈进蒙古包里,堂弟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奶酪、奶豆腐、炒米奶茶、手把肉、牛肉干、沙葱等。堂弟为我们斟满一杯杯醇香的马奶酒,我们吃着地道的手把肉,嚼着津津有味的牛肉干,品尝着浓郁的马奶酒,喝着醇香的奶茶。大家兴致勃勃,一阵儿寒暄,嘘寒问暖。我们不由得聊起,先辈们世世代代在沽源草原、沽水河畔,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蒙古人的声声吆喝回响在滦河两岸、沽水河畔,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滋润着沽源草原。广袤的草原上撒落着雪白的毡帐,就像飞落的大雁,默默地守望着草原;那雪白的毡帐,又像朵朵白莲花盛开在草原。据说我们蒙族牧人退居漠北后,只有察哈尔部落游牧在义州。大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就从义州边外移牧到沽源草原。起初,我们一部分牧人的家族,分属为太仆寺左翼牧场,在牧场内又编制为几个牧群,比如:有黄马群、黑牛群,还有传说中的胭脂马场、御马场等,都直接归属大清朝的内务府,因此牧群的收入都作为贡品交给朝廷。

每年的秋后,牧人们骑着彪悍的骏马,拉着高高的骆驼,赶着勒勒车,驱赶着成群结队的肥壮牛羊,从沽源草原浩浩荡荡地进入北京。然后由内务府计价收缴后,付给牧人金银、绸缎、布匹、粮食、茶叶等生活用品。临近年关,牧人们又赶着满载货物的勒勒车,离开了北京。充满内心的欢喜,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一路唱着蒙古长调,回荡在山涧、回荡在遥遥的路途,又回到了沽源草原。

沽源草原资源丰富,绿草如茵,牛羊肥马儿壮,牧人们深深眷念着那里,把那里当成我们牧人的家园。不知道从哪年哪月起,沽源这片美丽的草原,有了用蒙古族语言刻写的名字,像满天的星斗,撒落在闪电河、沽河、葫芦河岸边;撒落在辽阔富饶的草原上。蒙古营、王安卜落、牛场圐圙、米克图、褡裢图沟、巴图营盘、马神庙、穆金嘎,乌克河庙等都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地方。

我们蒙古族牧人,从游牧到定居催生了草原的多元文化,主要有敖包文化、营盘文化、寺庙文化。听老人们说,敖包最初是用来划分牧场界线用的,后来就变成了祭祀的场所,等级也很分明,有部落敖包、牧群敖包,家族敖包,最小的是牧人家庭敖包。我祖上的家就住在沽源小厂镇附近一带,在晚清时那一带的草原很美,清澈的葫芦河水从草原上潺潺流过。归属太仆寺的骆驼牧场就在那里,听老祖父说我们家除了骆驼,还有成群的牛羊。

洁白的蒙古包是祖辈们流动的家,那是用木杆做支架,外面罩着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日常食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奶食、肉食和粮食。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着的羊毛毡是为了抵挡刺骨的寒风。辽阔平坦的草原,为马提供了尽情驰骋的空间。祖辈们从小与马打交道,丰盛的草是马的食物,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祖辈们的生活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过;祖辈们身穿长而肥大的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宽大的蒙古袍即能遮挡强大的风沙又能护膝防寒,还可以当作被子盖;祖辈们在那片草原上,牧放着牛羊、牧赶着勒勒车,过着漂无定居的游牧生活。等到清代光绪年间,关内大批的农人来沽源开地垦荒,草原面积逐渐缩小,大批的蒙古族牧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草原深处迁移。

祖母早年离世,祖父携儿带女告别了那片草原,迁徙到西辛营落户扎根。我父亲是长子,自己在小厂落户安家。从此,父辈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起五更睡半夜,开垦荒地种植农田,又过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民生活,在沽源土地上繁衍生息。父亲和叔叔只读过私塾上过夜校,尽管文化不高,还是不断地告诫儿女要懂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先做人后做事的道里……

我望着儿时曾见过面的堂弟,如今身材修长,斑白的头发,黝黑的脸颊上,布满岁月的沧桑,略腮胡须、深邃的双眼,但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我问起堂弟当初为何来到草原深处居住,堂弟乐观地说:“自己爱好养殖业,和妻子来到了沽源草原,建起牧场,开始牧民生活。”堂弟自豪地说:“拥有五百多只羊、几十匹骏马,几十头牛,日子过得很不错。”

每年的夏季和秋季,草正旺花正艳时,是堂弟最惬意的生活。每天在草原上放牧,当马儿、牛儿、羊儿悠闲地吃草时,自己拉起心爱的马头琴,妻子在一边伴唱,过着闲情逸致的牧民生活。秋季就要储备好牲畜过冬的草料了。漫长的冬季,有时遇上大雪覆盖了草场,是堂弟最难熬的日子,一些幼小的羊羔最怕冻死,成了心中的惆怅,把幼小的羊羔当做“宝宝”一样的呵护,保养长大,度过寒冷的冬季……

堂弟带我们参观方圆几里的牧场,洁白的云朵映衬着蓝天,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凉风送爽。奔驰的骏马、悠闲的牛羊、银色的毡房、草原的湖泊交织在一起,好似珍珠般撒落在草原上……美丽醉人的草原,我来也!我深深地闻着草原的清香,让心放飞在空旷的草原上。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历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堂弟选择的人生之路,我心头赞叹不已。人啊各有志,堂弟夫妻俩不仅给自己增加财富,还传承草原民族文化,把蒙古族马头琴、蒙古长调在大草原上尽情的传唱。“我虽然不会讲蒙古语,但我深深的爱着草原;我虽然不穿着蒙古袍,可我爱喝飘香的奶酒;我虽然不住那蒙古包,但我眷恋辽阔的草原;我虽然不敢骑草原的骏马,可我爱听悠扬的马头琴……”草原儿女唱新歌,牧民走进新时代。草原的路像飘带伸向远方,人生的路一辈子也走不到尽头。再见了远方的亲人,再见了大草原!

作者简介:

白桂珍,女,网名:墨缘,张家口市人,蒙族后裔。从小爱好书法,喜欢临摹碑帖,喜欢唱歌,喜欢写作,经常用文字记录心情,抒发情感。近年来,散文作品发表在《诗书文化》、《微沽源》、《天下爹娘》、《风雅小舍》等网络平台,共五十多篇。近年来,经常在自媒体《百家号》发表原创作品。文字朴实无华,真情实感,很接地气,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第五届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征稿启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在旅途,有多少风景美不胜收,快快写出你耳闻目睹的风景文字吧!应广大作者的强烈要求,继连续四届成功举办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征稿基础上,现经《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和《都市头条·新时代文艺》《都市头条·中国文学》《华人头条·新时代中国》三大头条研究,决定联合举办第五届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自即日起开始征集作品。

、征稿体裁:

散文(不超过5000字)、诗歌(现代诗、古体诗、歌词、辞赋散文诗均可)。每人散文限投一篇,诗歌1—10首,请勿重复、反复、变换名字投稿;

、投稿要求:

写作你眼中最美的旅游景点,地域、时间不限。每篇(首)除题目外,如能加上副标题,注明所采写的景点名称、地理位置(含省、市、县、乡镇、景点全称)更好

写作你眼中最美的旅游景点,地域、时间不限。每篇(首)除题目外,如能加上副标题,注明所采写的景点名称、地理位置(含省、市、县、乡镇、景点全称)更好,并在稿件后面附上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一张(一定要注明笔名、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邮编、地址、收件人、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种智慧,是懂得“置身事外”
人与人交往,最好的3种相处模式
成年人最好的活法: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
科学家/普通人/我的思维
做人,千万别把日子活成了“四大名著”
人到中年,不要在朋友圈显摆这些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