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届“风景杯”中国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郝文方

郝文方

★陪着父亲游石林

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到鹤壁山城区探望他的姨娘表弟表妹一家。老父亲摔伤的腿处在康复期,我也一直琐事缠身,导致较长时间没有实现父亲的愿望。

今日偶然得到空闲,一大早,我和二弟符青陪着父亲,驾车风驰电掣般赶到了鹤壁山城区。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父亲的大表妹和妹夫像我的老父亲一样露出了老态,他们老兄妹见面问健康、聊家常,其乐融融。

十点半左右,带父亲返回安阳,途中,我对父亲和二弟说咱们去石林游一番吧。

我们要去游览的石林不是天下著名的云南石林,而是即将名闻遐迩的鹤壁石林。

鹤壁石林,不能望文生义,她的名称,源于一座千年古寺——法隆寺。据《汤阴县志》载:“法隆寺,在县西,唐贞观二十年建。”由此可见,法隆寺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从法隆寺尚存的《大清乾隆十九年法隆寺重修中佛殿碑记》中可以知道,在清代,法隆寺经过大规模重修。法隆寺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众上百;寺院南北约300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另外还掌控良田百顷。法隆寺规模宏大又地处中心,分布在方圆10多里范围内的众多大小寺庙一度都归法隆寺管理。法隆寺所在的村落由此得名“释林”,意为释迦牟尼之林,后取其谐音,易名“石林”。村落在岗北,依次由东中西3个小村落组成,人们习惯将这3个村称为东石林、中石林、西石林,现为3个行政村。

车出山城区,在旅游大道向东行驶不远,左侧一座红标映入眼帘,我把车停在路边,路右侧树立一块巨石,八个红色大字:五彩石林、乐水小镇。我们带着父亲到这块巨石前面,给父亲拍照留念。

拍照后,我们走向徽标广场。徽标广场是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景区的的地标建筑。红标是由像飘带的红字变形体以及5个五角星构成,高10.1米,宽8.1米,总重45吨,“红”字重量是7.1吨,这是全国红色旅游景区的一个象征。红标前,二弟从不同角度拍照,我在二弟身后拍下一张二弟为老父亲拍照的合影照片。

从徽标广场下来,开车到徽标广场北侧的石林军事会议纪念馆。纪念馆里正在装修,据说装修后,要图文并茂地展出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从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到星火燎原、风起云涌,再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吹响全国解放号角……直到历史胜利、走向复兴,详细介绍不同阶段的重要事迹。

离开纪念馆,我们开车沿着红色道路一路向北,驶进双拥广场,广场宽敞平坦,可惜广场中间没有树木,烈日当空,晒得皮肤灼疼,如果在广场中间栽植一排树木,或者搞个花坛之类的观赏景观,空旷的广场就会更具灵性。广场东边,一行红色大字非常醒目,读起来振聋发聩: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双拥广场北面正对着的古朴小院,是千年古刹法隆寺的遗址,也就是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所在地。

1947年4月至5月间,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迅猛增强,国民党军队不论是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大为削弱。这种变化,预示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迅速抓住这一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机,作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

同年5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刘邓:要在豫北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休整,争取在6月上旬强渡黄河。5月8日,中央军委再次指示:仍按中央5月4日电,争取于6月1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为了确保在军委规定的时间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进攻安阳的主力军于5月底撤离安阳外围战场转入休整阶段。在此期间,刘、邓首长决定在石林村法隆寺召开军事会议,对强渡黄河、激战鲁西南、跃进大别山的作战部署作具体研究。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首长在石林村法隆寺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史称“石林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央军委制定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战略方针,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打入蒋管区,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石林军事会议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加紧了南征的准备工作。6月20日,刘邓首长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基本命令。6月21日,邓政委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战略反攻的几个问题》的动员报告。6月26日,刘邓首长又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补充命令。至此,刘邓大军陆续离开鹤壁,由内线转向外线,打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区域一举突破天险,成功强渡黄河。此举打破了蒋介石号称可抵挡40万大军的黄河防御体系,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石林军事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石林军事会议”旧址由此而来。

现在的法隆寺山门修葺一新,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我们走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院子的中间,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碑上的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纪念碑。碑阴的碑文详细介绍了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石林村法隆寺召开军事会议,揭开解放全中国序幕的光辉历程。我们饶有兴趣地看过碑文,我和二弟分别与老父亲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纪念碑的西北方向,瓦房后面,一棵大槐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大槐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被铁栅栏围护着,树下的介绍牌上说这颗槐树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将军槐”。关于“将军槐”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革命小故事。刘邓大军驻扎在石林期间,刘司令的一匹战马不小心啃食了邻居家的一颗枣树。刘司令知道后,说:“毁了百姓一棵苗,要还百姓一片林。”于是,刘司令就和战士们一起在法隆寺种下了3棵槐树。随着岁月的更迭,目前仅剩下了这一棵槐树。

站在“将军槐”浓郁的树阴下,我们环顾石林军事会议旧址,纪念碑东西两座瓦房,山墙上分别书写着“支前”“拥军”,后墙上书写着:“石林会议——吹响解放战争反攻的号角”,“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担当”,院落里还存放着一些残碑和石碑基座——赑屃,让人能够想到这个会议旧址是千年古刹。院子北侧一排瓦房,是石林军事会议旧址纪念馆,共有3个展厅,分别是军事作战室、刘邓首长居办室、军事设备展览馆。我们依次走进展厅,详细阅读文字,仔细观看实物。

军事作战室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军魂”为主题的文化墙。1947年6月l0日,刘、邓两位首长就是在石林村法隆寺的中佛殿,主持召开影响整个战局的军事会议——石林会议。展厅西半部是用油画所做的一幕豫北战役场景,场面恢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曾经的血雨腥风、峥嵘岁月历历在目……

刘邓首长居办室的展厅,北墙悬挂着刘邓首长合影,下面摆放的桌椅、柜子、休息用床,据介绍是当年刘邓首长使用过的物品。西墙上分别是刘邓首长的传记和回忆录里关于“石林会议”的描述文字。

军事设备展览馆,整个展厅以“红色石林”为主题布展。最显眼的是“不朽的丰碑”主题墙,诠释着石林军事会议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枪支、弹药、军刀以及手榴弹和一些现存的史料等都整齐地摆放在陈列柜里,让人不由想起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我们从法隆寺走出来,山门前小广场东侧墙壁上两行红色大字:沿着历史的足迹、重温石林红色记忆。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游览吧。从双拥广场开车沿着村里整洁的街道向东,很快到了路南边的刘邓首长旧居。

这是一座“九门相照”的建筑,经过修葺,已经大致恢复原来的面貌,烈日蓝天下,气势磅礴,在村里格外显眼。“九门相照”多系当地古时大户人家所建民居,由多座院落相连,从大门向院内望去,九门相通在一中轴线上,蔚然可观。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乡绅张仲仁所建。整座建筑坐南朝北,以豫北传统民居四合院样式建造,共有3个院落、43个房间,建筑中轴有9个大门,将3个院落由北向南串联起来,形成“九门相照”的建筑格局,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1947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刘、邓首长曾在此“九门相照”的院落里居住和办公。

走进这座建筑,我们一个院落一个院落,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参观,每一座院落都整洁舒适、青砖蓝瓦、四围还有高筑院墙,非常有利于防卫。曾经的机要室、参谋室等房间,一张张老照片、发黄的作战图……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红色历史。然而,房间内的展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有的房间空落落的没有展品,要想把这座九门相照的院落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得在挖掘收集历史文物上下大功夫。在最南端的两层楼房底层,大堂里摆放着八仙桌和太师椅,现在,在一般家庭里,这样古老的太师椅已经不多见了。我让老父亲坐在正堂的太师椅里,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坐在太师椅里,过一次富家大户老太爷的瘾。

走出刘邓首长旧居,对面是“”释林人家”,墙上白色大字: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置身老宅旁,看着这铿锵有力的标语,仿佛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大门,由南而北,三座房屋,北端的是两层楼房,房内摆放有老织布机、播种用的耧等生产工具,这里好像要搞成民俗博物馆,但是展品没有更好的分类,摆放比较凌乱。

离开“刘邓首长旧居”向东走,百余米外,一棵古柏,高耸云霄,树冠如同巨伞,枝叶繁茂。我们走到柏树下,粗大的树干,得三四人才能合抱,树干表面,布满深深浅浅的皱纹,如一张历尽沧桑的老人的脸;树干上虬结突出,如伸出的紧握的拳头。树下一块石碑,刻着“华北第一柏”。晋冀鲁豫野战军驻扎石林期间,刘、邓首长闲暇之余常在树下的大石棋盘上对奕聊天,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将军柏”。经河南省、鹤壁市林业专家考证,这棵古柏树龄有1400多年,被誉为“华北第一古柏”。有历史学家考证,这棵古柏为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由贫苦乡民王莫只所种植。千年古柏,经历千年风雨,阅尽历代风云,古柏如果有记忆,不知道储存着多少人间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别。在遮云蔽日的柏树下,我们从不同距离给老父亲拍照,也寄托着祈愿老父亲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由“千年古柏”一路向南,路右侧下方的一泓清泉吸引我停下车,这里是将军湖。湖岸边鲜花盛开;石碾铺设的小道,富有情趣;湖边的凉亭,小巧别致;波光粼粼里的水车,颇具江南风韵。湖边小广场上,一组群雕,背景墙是招展的红旗、持枪呐喊冲锋的战士,刘邓首长的塑像在背景墙前并排而立,手指东方,指挥若定。怀着崇敬的心情,凝望着刘邓首长的塑像,我的思绪穿越历史烟云,一段段历史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仿佛看到在那峥嵘岁月里,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帅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滚滚洪流;我仿佛看到刘邓首长率领部队在石林开展“四不走”活动,即院子不打扫干净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走,借的东西不还清不走,水缸不担满不走,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离开石林村,我们驱车来到鹤鸣湖,午后的烈日下,湖面闪烁着耀眼的银光,酷热的风从湖上吹来,带着丝丝凉意。湖边柳树下,游人们游玩嬉戏,在诗画一般的美景里尽情地享乐。

鹤鸣湖石碑前,为父亲拍照后,我走向阴凉处一条长凳,躺下,湖风像一双轻柔的小手,轻抚着汗津津的身体,那种惬意舒坦难以用语言表诉,不知不觉中,我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迷迷糊糊中,仿佛有人喊我,是二弟的声音,睁开眼看手机上的时间,到回家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

郝文方,男,1992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安阳市高中历史教学教研专家组成员,九天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在《考试报》《学习方法报》《中学生导报》等CN报刊发表教学教研论文数十篇;爱好游览名山大川,写作游记数百篇,游记文学习作散见于《大河文学》、《九天文学》、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等刊物、网络媒体平台等。

第五届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征稿启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在旅途,有多少风景美不胜收,快快写出你耳闻目睹的风景文字吧!应广大作者的强烈要求,继连续四届成功举办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征稿基础上,现经《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和《都市头条·新时代文艺》《都市头条·中国文学》《华人头条·新时代中国》三大头条研究,决定联合举办第五届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自即日起开始征集作品。

、征稿体裁:

散文(不超过5000字)、诗歌(现代诗、古体诗、歌词、辞赋散文诗均可)。每人散文限投一篇,诗歌1—10首,请勿重复、反复、变换名字投稿;

、投稿要求:

写作你眼中最美的旅游景点,地域、时间不限。每篇(首)除题目外,如能加上副标题,注明所采写的景点名称、地理位置(含省、市、县、乡镇、景点全称)更好

写作你眼中最美的旅游景点,地域、时间不限。每篇(首)除题目外,如能加上副标题,注明所采写的景点名称、地理位置(含省、市、县、乡镇、景点全称)更好,并在稿件后面附上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一张(一定要注明笔名、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邮编、地址、收件人、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南·石林军事会议旧址
说说山城区的来历
87年邓小平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问一边的杨尚昆:他们命令下了没
京华红旅望庐山:“军神”刘伯承在庐山
1947年,“刘邓”收到毛主席3A绝密电报,邓公阅后下令:马上烧掉
【每天老照片】-1万-7074- 中野三位名将,在解放战争都是兵团司令,为何授予的军衔却不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