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许他们只是习惯了安静

  评优课刚结束,阿联就想趁热打铁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今天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标题呢?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常常深感折磨的点。怎么会这样,一个问题下去,竟然鸦雀无声,好尴尬好郁闷,心好凉啊,要是正好是一节公开课,真是要了老师的半条命。但是心再凉都要坚持演好,因为这是公开课、公开课、公开课啊!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借这次评优课,咱们来把这种感觉拖出来,具体想想三个“W”:What? Why? How?

  What(遇到问题):

  1.抛下第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Do you like stories?”,预测好学生会说“Yes”或者“No”,但是没有预料到孩子们毫无反应,呆呆地看着你。(哇,心里三条黑线,外加一只乌鸦。)

  2.铺垫好的单词,很多孩子开始小声地认读出来了,很开心他们是对的。突然,一个更高的声音冒出来,读错了,接着全班开始怀疑,再接着全班都错了。(没关系!咱们再来一遍!耐心点。此时我已经忽略这是公开课了。)

  3.我演,我演,我演演演。不理我?那就请孩子们站起来,Show me your hands! 跟着我一起演吧。坐下去以后还是安静得可怕,没关系,我继续演,就差在教室前面跳舞了。慢慢的,孩子们开始有自己的语言出来了:yummy pie,no pie,some pie… 可是为什么这么小声?我甚至找不到那个声音是从哪个方向飘来的。

  4.我深情并茂,学生严肃安静,有种奇特的感觉:下面坐着的是三十几个评委。

  5.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本身是英语课堂的关键目标之一。然而对于这样的长语篇绘本故事教学,是否适合花这个时间去实现这个目标呢?无论在课堂前还是中,我都是认为这个目标是必须要实现的,但课后我开始怀疑了。

  6.当你发现学生慢慢地开始有语言输出的时候,你是继续耐心等待孩子们思考和反应,还是为了呈现一堂完整的公开课而去拉快进度?我选择的是前者,但课不完整了,最后的一步没有时间再去完成。

  7.当你的教学思维并不适合该班学生,和原本的目标定位有冲突时,你是否敢在公开课上临时改变教学模式?我还不敢,真的很佩服那些敢的老师们。

  Why(出现问题原因):

  客观:

  1.孩子们可能习惯了安静。安静的孩子有思维能力,但你无法要求他们有多活跃,上课会和自己班上的孩子一样积极举手发言。他们害怕说错,甚至他们很紧张,这样的情绪使他们无法感知一个全英文教学的绘本故事究竟有趣在哪里。

  2.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之间的感染力、思维活跃程度以及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个班学生的表现程度,从一开始进入课堂状态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借班上课的老师让一个习惯于安静的班级表现多么出彩并不现实。

  3.我一直认为安静的班级比活跃的班级在课堂上暴露的问题多得多。安静久了,想说但不敢说了,勉强说出却因为缺少语言输出的习惯错误连连。对于这样的问题,若教师关注点在学生语言的纠正和运用上,那势必会使教学进度慢下来。

  主观:

  1.思考目标定位。当凌哥给我们语篇时,我和师傅讨论了很久:凌哥给四年级的内容那么少,接近传统的词汇课(凌哥说:词汇课也是被老师称为很难上的课。将难上的内容上好,将好上的内容上得与众不同,课堂教学比赛之难,就在此处。),而给五年级的这个绘本故事这么长,还有较多新词,甚至出现过去时态和完成时态,到底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演。然而我以为很快能过去的语言渗透过程却行进地异常慢,我花时间让他们操练,想让他们和我试教时的班级有一样的语言能力,却忘了本身我并不需要他们掌握生词,更不是学习和掌握过去时态和现在完成时态,而是需要借助媒体理解语义、感知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爱恨情仇”,尝试根据语音规律拼读部分生词、欣赏语言的韵和律,并且通过有情感、有动作的朗读去体验角色的特征和情绪变化。

  2.思考课堂设计。我想这堂课若只是想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或者只是一个微课设计,多一点教学方法和思维引导方式的呈现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然而我并未考虑到当学生真的很安静,基础真的不太好的时候,我想面面俱到更加不可能,过多的语言输出设计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认知疲劳。

  3.思考解读能力。Three little kittens这个语篇即使凌哥改编过,教师一开始解读起来也不简单,更不要说我们的学生了。但我想说的解读能力不是学生对语篇的解读,而是学生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解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即使有图片和视频的引导,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无法解读老师的问题。而在这堂课中,我一直以为那些铺垫好的词他们应该会,在课件的设计上并未做太多的强调,复述式的板书也不太适合。并且以语篇方式呈现的教学过程适合绘本阅读,但它从视觉上也加大了学生的解读难度。

  4.思考课堂价值。我曾上过很多对话公开课,对于词汇的逐步渗透教学以及情境创设,我都研究得很多。我把这次的语篇想得过于复杂,把很多个难点都提起来,像平时的课一样去磨。现在想来这堂课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对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绘本课的趣味价值是大于语用价值的,我想我要做的应该是把难点压下去,让学生关注一个面,再去感知和演绎。

  How(问题的解决):

  这里的解决方法不是说这个课该怎么上,而是面对如此安静的班级该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能在孩子们身上找原因。要记住的是:孩子们只是习惯了安静而已。安静没有错,不是所有能调动气氛的课都是好课,也不是所有安静的课堂都会让人失望。过去我们无法参与改变他们的习惯,当我们在课上已经演绎到自己的极致时,我们还能做什么。我想我们看的该是让他们融入进课堂的程度。

  1.从视觉上降低绘本难度。绘本有图有文字,不完整的图配完整的文字,会导致学生的理解障碍。完整的图配复杂的语篇会增加学生解读语言的时间。我反思了很久,我想最好的就是完整的图配上剧本性质的语篇,有旁白有图,图上有对话。Remember:This is an interesting story!

  2.不要增加孩子们多余的理解负担。师傅经常跟我说:很多时候教师认为简单的语言,在学生的立场并不一定简单,教师更多的应该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设计的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他们是小学生。我曾不能领悟这些话,直到在这堂课中我不得不通过自己更多的肢体语言和声音的变化去唤醒试图沉睡的孩子们的时候,我才懂得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指令性语言,还是设计的问题,除非是有必要的语言点,否则就不要使用复杂句型,还要避免抽象。

  3.避免面面俱到。在写论文时,我经常告诫自己,避免论题太大,若能将一个点或者面讲透讲精彩了就够了。其实上这样的课也是一样,面面俱到,从教师的立场上来看,看起来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得更多。但站在学生的立场,他们真的好累呀。因此若能让学生关注到一个面或者点上,就算是小声地演出来,慢慢地出现动作了,也算是成功的。

  4.重设主线。其实我自己很喜欢凌哥这次改编的这个绘本故事。若让我再重新设计一节课,我想我会把我课件上那些个美美的录音(在此感谢我的师傅,还有此次帮我配音的钱裕珍老师、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和振东小学的逗逗同学,)合成了放在课前,配上图片,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以“cry”为主线,让学生感受Little kittens和Mummy cat的情绪,再把我制作的彩色小绘本充分利用起来。不过我还是认为,这节课小猫和猫妈妈的语言和动作都是该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演出来的,既然这是一个有连贯情节的故事,就不该舍弃这些语言,若站在黑板前盯着纸质材料读出部分语言,那只是在认读,也是不够的。但这也受班级影响,爱演的班级会相当出彩,而安静的班级在演的环节上的效果自然会逊色很多,是老师没引导好吗?并不是,只是孩子们习惯了安静。

  曾经我问两个个性差异很大的班级:你们爱表演吗?一个班级给我的回答是:爱,表演很好玩。部分不活跃的孩子最后也会被带动起来。另一个班有几个学生给我的回答却是:不爱,那多傻呀。其他本来兴奋地看着我的孩子听到那些话后顿时低下了头。当时我心里一阵难受,我们的教育该如何进行?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孩子们在一个特定的班级氛围中会相互影响和学习,慢慢地便会习惯了他们彼此间的言行,而我们通过课堂反思的不光是教学,还有教育。

【凌哥问答】

微友:凌老师,我忘记问了。这样的绘本应该有个寓意的。我上课的时候就只是结合语篇,问这三只小猫和猫妈妈有什么特点,还有教育孩子好好洗衣服。是不是这样?还是说绘本不需要有寓意,还是说这个绘本有别的寓意?这是我从头到尾我都没想清楚的。

凌哥:还记得《1 2 3 4 5, once I caught a fish alive》吗?这也是情节性很强的儿歌,但是我们能说它有什么寓意呢?

  不过,《Three Little Kittens》还是有一些寓意的。这是一首传统的英国歌谣。主要是给儿童提供一个趣味动物故事,包含了语言的韵味、生活当中的习惯和规矩、淘气又懂事的儿童形象、亲子之间的跌宕起伏的生活趣事。是综合性的生活化的内容,而不是像伊索寓言一样是单一的寓意。如果能在英语教学的环境下达到这些目的,就达到了语言的一部分工具性目标和语篇的人文性目标。至于工具性目标达到什么层次,要视学习者的情况而定。比如今天你们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分别上了这个内容,对于学生的语言方面的要求就需要不同。请参考下面维基百科中的内容。

【维基百科】

"Three Little Kittens" was hugely popular and quickly absorbed into the Mother Goose collection. Unlike her female literary contemporaries who typically stressed moral edification in their children's pieces, Follen subordinated such edification in "Three Little Kittens" and emphasized fantasy involving anthropomorphic characters, verbal play, and satirical nonsense. The poem is considered a cornerstone in the shift from moral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to romantic literature intended to amuse and entertain.

《三只小猫》大受欢迎,很快被收集编入《鹅妈妈儿歌集》。不像其他女性当代文学典型地强调要在儿童读物中体现德育,编者Follen在《三只小猪》中弱化了这样的教诲,而强调了奇思妙想:拟人角色,趣味言辞,荒诞情节。这首小诗被认为是一个奠基的界碑,从针对儿童的德育文学转向搞笑娱乐的浪漫主义文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ee_Little_Kitten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研:作秀的公开课说明了什么?
校长公开课无非就是个例子!
#麦芽阅读课#之每一节都是公开课
看公开课反思——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多说
杜郎口:最难改变的是学生还是老师?
怎样让慢热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艺术谈(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