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九大后“互联网+教育”的推想与建议

  “网络”和“教育”是十九大报告的两个热词。“网络/互联网”一共出现13次,“教育”一共出现45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八部分中“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第一条就提出了“(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可见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在这一段中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办好网络教育”,是首次在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是新时代的国家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呼唤。

  乔布斯曾经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教育优先发展

  在“优先发展教育”中提到了“网络教育”,就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也应当重视教育的发展,优先考虑教育的需求。

  在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内,互联网的发展,将从“传播界”、“工商界”、“娱乐界”进一步拓展、深化到“教育界”。“互联网教育”将正大光明地成为教育方式和投资方向。

  1. 教育方式

  几百年以来,“学校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代名词。“上学”,就是去学校。“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传播不再单向,不再延迟,不再局限。任何一个能接触或使用基本互联网技术的孩子,都在互联网的信息大海中浸润着,或者接受着信息推送。

  在互联网之前,家长和教师都认为要让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而“书”的本质是教育和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每一条信息也都应当视作教育教学信息。而互联网技术的“视听说触,双向多方式互动”的优势远远高于传统媒体(书籍、广播和影视)对大脑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师要转变观念,迎接“网络教育”,既要接受“网络教育技术”,又要选择“网络教育内容”。让网络教育部分地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

  2. 教育投资

  尽管我国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但是在国家层面,“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教育”,教育必定是国家战略,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投资。投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国家投资: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网络教育的投资。投资方向将从“网络教室”向“网上课堂”转变。

  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的主要方向有三个。一是网络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网络建设。二是互联网企业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三是教育企业开发网络教育内容。

  家庭投资: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也更愿意为孩子从互联网教育购买个性化服务,尤其是本地购买不到的服务,比如在线外教、异地名师的网络课程。

  

  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在第七部分“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报告提到了“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只有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网络教育资源。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才有可能让教育占领更多的学生的屏幕,让网络学习环境因为有更多的正面的知识性的实践性的内容而更加安全。

  “互联网+教育”,在形式上,必须是“互联网+教育”,在实质上则是“教育+互联网”。这两者之间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

  比如“淘宝”的发展,一方面是“淘宝”强大的网络技术提供的便捷的操作方式在培植着用户,另一方面是商家在丰富着“淘宝”的内容。如果“淘宝”不好用,用户和商家都会流失。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永远是被动接受技术的,但是却可以在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几乎无限的内容。

  网络教育亦是如此。

  网络教育的功能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能让学生看到、读到、参与的任何内容,都有隐性教育的功能。纯隐性教育的内容,不能设计成显性的课程。

  (一)德育课程

  作为隐性课程,社团活动的图片、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德育微视频等等,都可以由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也可以提供一部分显性课程。

  (二)学术课程

  建立高度智慧的网络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一些学业必修课程和拓展课程。

  (三)实践课程

  通过网络讨论、活动设计、回答问题、人机对话等方式参与实践学习。  

  三、建议

  1. 教育系统内的网络教育不能让老师“一带而过”

  各级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在网络教育中,网络上的工作,和传统的工作一样,也是正常的工作。

  从事过网络教育的老师,都知道制作一档有品质的课,需要比传统课堂更花时间和精力,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个团队。网络教育应当计作教师的工作量。如果不顾教师的工作量(课时数),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参与网络教育工作,教师很有可能疲于应付或者敷衍应付。

  学生是网络教育内容的用户,教师是网络教育技术的用户,这两者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有高低。教师对于技术的需求要高得多。然而,不同于“淘宝”等商业网站,由政府主导的网络教育部门,对于教师的技术需求响应过慢,往往导致教师因为等不到所需的技术而心灰意冷,最终放弃提供有创意的内容。

  要想让师生成为内容的提供者,需要提供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比任务分配机制更有效。

  发展网络教育,就不能不考虑人事编制问题。人事部门要将“网络教育”的工作量作为学校工作量的一部分,而不能再用传统的“师生比”来核定学校所需的教师编制。

  2. 义务教育可以免费,教师工作不能免酬

  义务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的事业,学生免费接受教育,但是教师却是以此谋生。

  在现阶段,教师融入互联网教育,大多属于课堂技术运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而是借助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十九大提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不再让网络只是“商业、影视、游戏”的世界,也要成为“教育”的世界,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教育内容去填充。

  如果让教师成为网络教育内容的提供者,就必须考虑教师提供教育内容的报酬。否则,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他们就只能进行技术运用。

  教师的报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将这些教育内容作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由政府买单,通过任务分配和考核机制计酬。二是允许教师同时将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作为公开的服务销售。

  3. 教育系统对网络教育的投入要“软硬”一起抓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的思维依然停留在采购硬件和构建框架的层面。

  “软硬一体”的购买方式,由于软件封闭,甚至固件设置技术壁垒,导致其他软件无法进行功能融合,阻碍了软件更新的响应机制。

  在国家层面应该制定有关标准,规定开放接口,管理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让教师能自由组装搭配。

  4. 不能以单向媒体和网络教室代替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的特征之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网店”“影视”“游戏”等,归根结底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班级授课制环境下,在网络教室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集中授课,只是传统课堂的翻版,是“新瓶装旧酒”。

  通过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需要努力逐渐实现部分课程学生在网络上学,由网络教学,由网络监控学习进程,被网络评价。

  5. 要将网络教育成为学生的部分“必修课”

  让更多的屏幕出现在校园中,学生的网络教育无处不在,让网络教育成为生活和德育的必修课。现在很多学校都在通过“微信”“网站”等方式进行宣传,但是在现实中,学生能接触到电脑和手机屏幕的机会是很少的,于是“微信”“网站”等成了学校和教师自娱自乐的功能。可以在教室门口、校园走廊等地方假设一些互动设备,推送或者互动显示这些经常更新的内容。

  在学术性学习方面,建立“网络教育学分制”。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在当前,如果校内课程不减除或整合,网络学习有可能“增加学业负担”。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学校需要有创新开拓的精神,敢于将一部分学分放到网络上,让学生既在校内又在校外进行网络学习。

  

  本文只是断想,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微友谅解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用网络教学的好处
“互联网+”加出教育新生态
光明时评:推进“教育+互联网”,先跨过这三道门槛
“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变革思考!
义教信息科技“网络教学” | 网络教学实施众人谈
喻伯军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