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北佛踪(3)

三、云岩寺和观音岩

说到江油,不仅有肥肠,还有窦圌山。山不在高,特异则名,窦圌山下半部平平无奇,上半部却是三座孤峰直插云天,鹤立于周围群山之间。峰顶各建古庙,峰间铁索相连,堪称胜景。山上景点颇多,而我想去的只有云岩寺,想看的只有飞天藏。

清早登山,游客不多,汽车可以一直开到缆车站前,换缆车上山,省去许多脚力。云岩寺地处半山平地,背倚孤峰,前临悬崖,仰可见危岩铁索,俯可观田畴长河,实为福地洞天。寺门内外加装许多喷雾设备,搞得云雾飘渺有如仙境,却是有些多余。云岩寺始建于唐,久历兵火,数度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寺中佛道混杂,前半部为山门和文武殿,属道教,山门次间设马廊,内有红白二匹马,应是文武殿内关圣和文昌的坐骑。后半部是天王殿和大雄殿,属佛教,四大天王、大肚弥勒、韦陀、佛祖一应俱全。大雄殿的西配殿正是飞天藏,是寺内仅存的宋代建筑,细观木构,不是北方的抬梁式,而是南方的穿斗式。

殿内木作转轮藏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在现存古代转轮藏中,仅比隆兴寺转轮藏稍晚,可样式上更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转轮藏原本是佛教法器,但飞天藏却是罕见的道教转轮藏,内里并不藏经书,却在壁板上装饰道教神仙,所以又称星辰车。可惜这些道教木雕神像脱落后,无法准确装回,如今只能存放在仓库中,空留下素面的板壁,令人遗憾。飞天藏结构精巧,上为两层天宫楼阁,中为八面藏身板壁,下为旋转机构。其中尤以天宫楼阁最为精彩,比报恩寺华严藏还要复杂。上层天宫楼阁为单层,下层为双层,与宋画中的楼阁酷似,有非常复杂的屋檐和抱厦。飞天藏曾在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今已修复。

这一日我要赶往广元,一路上还要去金牛故道的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和剑门关,时间很紧,于是看完飞天藏就早早下山。鹤鸣山在剑阁老县城普安镇,普安镇历史悠久,自南朝起就设为地区治所。可惜周围往来只有国道,没有高速,有些不便。到普安已是中午,我在闻溪边吃午饭,看两岸风光,比一般的小镇要热闹许多。来到鹤鸣山,大门紧闭无法入内,我不死心,绕着博物苑山上山下转了一圈,汗流浃背,不见人踪,只得作罢,看了眼山顶的文峰塔悻悻离开。前往剑门关时遇上大堵车,据说是景区内人满为患,赶紧换路直接前往广元。在高速上路过剑阁新县城下寺镇,感觉比普安镇要方便许多。旅途上遇到什么都很正常,无需抱怨,少去两个,那就补上一个,临时决定提前去看观音岩。广元石刻共有三处,皇泽寺和千佛崖都是景点,唯有观音岩不对外开放。按照百度地图导航到目的地,只看见几间农舍,根本没有石刻的踪影。好在农舍里跑出个小姑娘,问我找谁,我说找石刻,小姑娘忽闪着大眼睛不明白石刻是什么。我翻出手机照片给她看,她才恍然,“你来看佛爷啊?可是佛爷搬走了。”我当时就懵了,难道岩壁石刻被保护性搬迁了?有点不死心,继续问小姑娘,佛爷原来在哪里?可以过去看看吗?小姑娘指了指房后的小路,说一直往江边走就是。说走就走,穿过杂草丛生的小树林,看到一道铁门,门后岩壁隐隐约约可见龛窟,不由大喜,终于找对地方了。好运还不止如此,铁门留有一道缝,恰好容我侧身进入;当我一个人静静欣赏石刻时,午后斜阳把岩壁照得分外明亮(后来方知这可是我川北看窟之旅最后见到的阳光)。此时此刻,赶路的辛苦都很值得。

观音岩与千佛崖、皇泽寺一般沿着嘉陵江边的金牛故道龛刻,时间最晚,均为唐代摩崖石刻,最盛时是天宝年间。一部分为征讨南诏时所刻,一部分为玄宗避难时所刻,都是小龛,没有大像。从南到北,大约一百多个龛窟,我沿着编号逐一观看,大多保存完整,可以看出细节。单就雕刻而言,盛唐中唐佛像略显臃肿,不比高宗武后时期的婀娜,配饰也稍嫌繁缛,感觉佛教造像的第二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第二高峰是高宗武后时期)已过。

观音岩摩崖石刻作为广元石窟的尾声,有两点值得研究。首先是当地特色龛型,例如一佛二弟子二天王龛,如17、20、45、47、58、61、106、107等窟,都是观音岩中内容最丰富的龛窟。其中部分龛窟还出现二菩萨、二力士和供养人等等,更为复杂。龛型大同小异,外部开方形龛,内部开圆弧顶龛。圆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圆龛外壁两侧刻二力士。力士折腰前倾,肌肉虬结,整体身姿呈曲尺状,在别处几乎见不到弯腰如此之低的力士形象。方龛侧壁刻天王,头上戴盔,身姿侧弯,幅度远没有力士大。某些方龛在天王外侧还刻有供养人。观音岩的天王和力士摆放位置也很特别,力士守门靠佛祖近,天王侧立离佛祖远,与龙门石窟(奉先寺)的排布正好相反。一般理解天王比力士地位高,如果同时出现,应该更靠近佛祖,我还不清楚观音岩如此排布有何含义。

(观音)

(十一面观音)

(双观音)

(观音、地藏)

(观音、地藏)

(观音、地藏、药师)

(文殊)

(文殊、观音)

(双文殊) 

其次是造像主要题材。观音岩的观音最多,有单龛观音(1、4、6、60等),还有双观音,多观音,观音地藏组合,观音文殊组合,观音地藏药师组合,观音地藏弥勒组合等等。观音的形象较为统一,头戴宝冠,身着璎珞,环绕披帛,一手高杨柳枝,一手低持净瓶。观音题材出现很早,南北朝时已是普遍的信仰,唐高宗后进入全盛时期,观音信仰的本质是现世救苦,这是佛教世俗化后功利的表现。有趣的是观音岩出现一龛十一面观音(119窟),属于密宗特色。地藏也是广元地区的常见题材,有沙弥状,有老者状,有持锡杖,有持莲花,观音岩的地藏多与观音组合出现,如65、97、105窟等。这种搭配并不出自佛经,更多源于民间信仰,地藏崇拜与地狱观念的出现有关,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开始兴盛。地藏与观音组合,一个求生前,一个谋死后,都能满足俗世人的心愿。有些龛窟还会加上弥勒、药师等等,可见供养人的心愿真是不少。广元地区的骑狮子文殊(45、92等窟)主要出现在观音岩,大致有三处,有单文殊,有双文殊,还有文殊观音组合。文殊信仰的流传比观音、地藏更晚,南北朝时出现的文殊,往往是在维摩诘经变中,中晚唐以后,独立的文殊信仰随着华严经的流传开始兴盛,成为般若(智慧)法门,此时的五台山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圣地。如今寺院的佛像菩萨设置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佛像易移,石窟难改,所以从石窟造像中题材的流变可以推测信仰的发展,很有意思。

我在国保区内反复走了几回,希望尽可能看全所有的古迹。在岩壁上部角落中,92龛右侧有一小窟,与其它浅龛不同,是真正的洞窟形制。窟内残损严重,后世重装颇为丑陋,似将佛像改为道像,在面部画上了胡子。细观主像有肉髻,原应是佛祖像。主像背光残留部分仍与窟顶相连,协侍的菩萨背光同样如此,这种镂空雕刻的背屏我是第一次在窟龛中见到,后来才知道是广元特色,在千佛崖有更完整的呈现。国保区中还有一处建筑残址,结合老照片看,应是后世所建的一间小庙。想起问路时小姑娘的话,才明白佛爷搬走了的意思,原来是被移出了国保区。我在路边还看到一尊小小的供养人圆雕石像,面向岩壁佛像,单手立掌致礼,没由来地引发我许多感慨。自唐以来,已历千年,还能在山野间看到如此完好的摩崖石刻,真是幸运。

夕阳下,我静立窗前,俯瞰奔流的嘉陵江水。回想这一日的遗憾与幸运,觉得一切都是刚刚好。我如时间长河中的一叶扁舟,访青山依旧在,看几度夕阳红,不能辜负此生的所见所感,还是要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山石刻宋代造像精品(十一)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深度文旅 | 第1季:环川北石刻之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 南龛石窟
敦煌壁画艺术展(214P)
川北行—千佛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