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山作家群]卫宇翔的散文《换麦记》

换麦记  

文/卫宇翔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只有亲身经历过饥饿,才能真正体会到。  
一九六七年,也是文革的笫二年五月底,我是汪仁中学三年级学生,十六岁。由于文革,时而串连,时而在家务农。当时正是麦收季节,应该粮食充足,但我们卫楼下塆地少田多,稻谷大半年粮,早稻刚插不久,麦子又不多,青黄不接。为了吃饱肚子,人们在积极想办法。  
这天刚吃晚饭,本房兄弟才明(和我同年,后来金山店派出所任所长,九一年病逝)来说:“我们队许多人到柯家湾买煤(当时柯家湾开小煤窑)挑到江北(黄石对面的散花洲)去换麦,一百斤煤可兑换20斤麦,比买粮食划算,不过要挑煤翻越黄荆山过长江,到江北后还要走好几里路,不知你行不行?”我说:"父亲已过六十,又有肺气肿,我己成人,应该挑家庭担子,明天跟大家一起去。"  
笫二天五点母亲就起床,用小麦粉(当时生产队分的少量小麦碾成)搭好粑,叫我吃,交待要吃饱才有劲,并包好一张路上吃。看到母亲忧心忡忡的样子,知道母亲担心我从未挑重担出远门,体力承受不了。心里暗喑下定决心,一定尽力完成换麦任务,为贫寒的家庭排忧解难。  
天刚拂晓,生产队男男女女近二十人,年龄算我和才明最小,最大的衍安叔六十多岁,其它都年轻力壮,大家说说笑笑,挑着团篼箩筐,前前后后向柯家湾小煤窑进发。  
几十分钟后,来到小煤窑(就是现在的月亮山隧道南边洞口二百米处),天已大亮,按预约大家排好队买好煤,一般一百斤,妇女80斤,我和才明只买了70斤,可能煤矿称称人知道我们是出远门去换麦,一般要多给四五斤。  
事不宜迟,巍巍黄荆山在等我们翻越呢!  
一开始就争先恐后,才明在前我在后,猛走几十步,汗慢慢从身上冒出来了,速度自然放慢了,因为上山不比平路,要脚脚得力,何况肩上还有七八十斤重量压着呢!  
这时衍安叔发话了:“你们俩个小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上山是力气活,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走得太快,体力消耗大,消耗快,那后面的山路还有力上吗?不要急,换开气,力用在脚上,一脚上稳了,再移另只脚,稳抬稳上,这样既省力,又稳当。不管多高的山,都能踩在我们脚下,试一试吧!”  
接着衍安叔在前做示范,我和才明在后,稳抬稳上,很快上了好几百米,到了半山腰地型较平的叫"大本庙”的地方,放下担子,坐在石头上喘着热气,一阵凉风吹来,舒服极了。抬头向远处眺望:碧水青树,梯田村落,这里有我美丽的家乡,虽然现在贫穷,只要我们努力,相信不久将来,一定会富強起来!  
又歇一回脚,虽然身上都出了汗,终于到达山顶,其它年轻力壮的劳力都下山了,只剩下我们三人压阵,又走一百多米,来到飞雲洞(翻越黄荆山飞云洞这条路最平,挑重担一般走这条路)。开始下山了,我说:"好了,下山了,快赶上他们!"衍安叔又发话了:"你们二个又不懂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看似容易,其实人不把肩膀上的重量控制住,一味往下走,很容易栽跟头,栽了跟头就不容易起来了。还是歇一会儿,恢复一下体力再走。"  
放下担子,太阳好高了,估计10点左右,肚子也饿了,把母亲包的粑拿出来三人每人吃点。眼前的飞云洞,虽然没有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一片白练直垂山脚,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美极了!今天无心观赏美景,只想尽快挑煤下山。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错,今天有衍安叔,真是宝,按他说的方法,全身力量控制在肩膀上,稳步下山,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上窑轮渡码头。运气好,正赶上轮渡船只隔几分钟就开,颤颤悠悠上跳板到船上,买好票,把扁担垫着坐下,望着滚滚长江水,才重重舒了一口气。  
轮渡船顺利到达江北,挑煤下船,开始了换麦旅程。这时快十一点钟了,我们二小一老边走边问路人:"你们用麦换煤吗?"笫一个村子好心人告诉我们:"地多麦多的村子离这里还有几里路,笔直走!”  
由于从未挑重担走这远路程,我和才明体力不支,加上这时肚子已敲警钟了。以商量口气跟衍安叔说:“歇会儿再走吧!"衍安叔说:"我知道你们肚子饿了,体力不行,如果不赶在吃中饭(12点左右)赶到换麦村,人出工了,找不着人,今天换不成麦了,煤也丢了,白忙了。二小子忍一忍,一定要坚持!"听到这话,母亲那焦急的眼神,父亲那伛偻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年老父母为儿子付出毕生,现在为家庭做这点事也完不成吗?一种无形的动力在血液里喷发出来,用常人难以忍受的毅力,挑起煤担往前奔……  
来到换麦村庄,汗也出完了,人也精疲力尽了。换麦商谈还是老将衍安叔出马,逢人就问:"有用麦换煤的吗?”有人风趣地反问:“你们的煤好烧吗?"衍安叔也诙谐地回答:“我们的煤最好烧,烧得舍不得烧,不信试试!”我们俩个小字辈在边上帮腔:″我们湖山的煤是最出名的,含大卡量最高,源华煤矿都是在开采湖山的煤,连日本侵略中国时看中的湖山的煤,湖山得何煤矿就是日本人开的,保证好烧,放心吧!"好说歹说,村人才同意换我们的煤。最后在换麦的斤两上又谈了半天,我们说一百斤煤换20斤麦,他们只能一百斤煤换18斤麦,不然就不换。最后只有我们让步,谁叫我们是找上门的一方呢?  
我们三人各人联系一家送煤兑换,我兑换的一家是一位老妈妈,六十多岁,有点胖,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里有一个大肉包,象圆馒头一样贴在颈项,走起路来肉包好象颤动着。做事仔细,称75斤煤,每百斤换18斤麦,75斤煤换13斤半麦。  
麦换到手,一块石头落地了,终于完成了对母亲承诺。绷着的琴弦也放松了!但时间快到下午2点了,这时真感觉肚了“呜呜"叫了,忙问:"老妈妈,有水喝吗?"老大妈忙说:"有,有!"一碗水端来,一饮而尽。  
“人是铁,饭是钢"。水喝了,肚子好点,但饥饿终未解除,肚子又"咕,咕"叫起来!"几次望着老妈妈,想开口"有剩饭吗?",但一次又一次咽下了。因为自尊心战胜了饥饿。这时急中生智,以送碗到厨房为由,走到厨房往上一望,一根绳子吊着一个木三角架,架上放着一个筲箕,筲箕上有剩饭,最少有一碗。饥饿战胜了自尊心,终于开口了:″老妈妈,你厨房剩饭有人吃吗?""啊!你说三角架上挂的剩饭呀,那是留给儿子吃的,他今天做事回来晚点。"这时的我五味杂陈,自尊心强的我,脸红了,心跳加快了,长这么大,从未跟人讨饭吃,饭未讨着,又失了自尊心,真不是滋味……  
挑起团篼和麦快步出门,与那一老一小会合,开启回归的里程。  
后来怎样回到家的,至今忘得干干净净,但换麦时向老妈妈讨饭吃这件事从未忘怀,老妈妈颈里晃动的肉包的印记,有时在梦里显现。  

卫宇翔,原名卫才伸,湖北大冶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生坎坷,挑过江堤、围过冶湖、修过铁路、当过农民、做过莱农、卖过对联。现已退休,系西塞山诗社会员。闲暇时,写写诗文启迪人。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荆山赋
黄荆山赋 (全国征文二等奖)
人生宛如挑扁担
黄荆林庄序略
博山五阳湖畔养眼的黄荆盆景
黄石黄荆山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