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石文坛]万敬平的随笔《​永城怀古》

永 城 怀 古

万敬平

 

永城考古学上称为五里界古城,位于大冶市大箕铺镇五里界村石家大庄屋自然村北郊的一个小山丘上。城垣呈南北方向长方形,以中轴线为参照系测量的数据为:南北长405米,东西宽308米,周长1426米,城址面积1.25万平方米,方向358度。古城依地势就地取土夯筑而成,南城垣东端高出地表18米,西端只高出地表2米;东城垣高出地表4至7.5米;北城垣高出地表4.5至6米;西城垣高出地表5至7米,东城垣北端与西城垣南端为古城东西城门遗迹。古城垣四周挖有城壕,其与城垣间距不等、宽窄不一、深浅不同,中宽在10米至30米之间,底宽4至10米之间,深2至3米之间。

古城于1983年修建大沙铁路(现为武九铁路)时被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效应,各路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五里界古城考古队,先后于2003年6至8月、2004年2至4月对古城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

五里界古城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生产生活用具,另一类则是与冶炼密切相关的文化遗物。生活用具主要为陶质,器形有鬲、鼎、豆、罐、盆、盂、钵等,这其中以鬲、豆、罐的出土数量最多。陶质以夹砂陶为主,也有少量泥质陶。夹砂陶多为红褐陶和黄褐陶,泥质陶则以红褐陶、褐陶、灰陶居多。生产用具质地分为石器、陶器两种。其中石器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饼,质地为青灰色砂岩黄色灰岩,制作方法为打制、琢制、磨制相结合;陶器生产工具有纺轮和锚坠。城址内春秋时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铜矿石、方解石和炼渣。铜矿石有数十块,呈不规则的块状、片状,体积比较小,系炼铜原料;方解石有6块,体积小,形状不规则,系炼铜配料;炉渣比较多,呈片状,表面流动的皱褶和气孔清晰可见。

古城周围主要是大箕铺地区还发现21处新石器至东周遗存,其中除了2处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其余19处中,只有2处没有发现冶炼遗物,仅有生活用具,应属于居住遗址,6处遗址只有大量的冶铜渣遗存,没有生活用具,11处既有生活用具又有冶铜渣遗存。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五里界春秋古城址及该报告附录报道的鄂王城战国城址、草王嘴汉代城址均与该地区铜矿的开采冶炼有密切关系,确是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所在地。这三座古城性质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以往发现的先秦城址,无论规模大小,皆认为与政治或军事有关,即使商业、手工业相当发达,也都是依托政治性质的城市才得以发展起来。这三座城址则是首次被确认的直接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城址。这不仅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革命应包括有经济的内容,而且对今后拓展考古领域、转变研究观念也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李伯谦先生是考古界的权威人士,他的结论一语中的、一锤定音:五里界春秋古城是一座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所在地,它的功效主要在经济方面而非政治和军事方面,这是没有任何疑问和异议的。问题是这样一座管理矿冶生产的城市为什么会修筑在这里?为什么它在春秋之后被废弃了?或者说它的文化源头在哪里?它的文化流向去了何方?

当我翻开典籍细细搜寻,眼睛不竟为之一亮,呼吸开始急促,心跳越来越快,我不由拍案叫绝:天哪!这座被人类文明抛弃了数千年的废墟竟然直接通达中华文明的源头,与遥远而又遥远的鸿蒙初开、五帝三代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

                      

应该是在史前洪荒时代,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哪日,一个人类部落迁徙来到五里界古城址处。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食物匮乏,人类迁徙是一种常态。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总之他们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迤逦而行,脚在哪里家园就在哪里,来到城址处已经日薄西山。部落首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他抬头看看西山顶上的太阳以确定今天的行程。正是这不经意的一看,他的目光再也无法从西山顶上移开,双腿也无法迈开步伐,口里情不自禁地惊呼:“你们快看呐——”

人们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一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西边的山峰有如一位仰躺着的美女,悬浮在西边的天际,落日把余晖涂在上面,更显得金光灿灿,飘飘若仙。

“大希!大希啊!”部落首领扑嗵一声跪了下去,向着西山顶礼膜拜起来。

“不错,是我们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大地之母大希。”大家都纷纷跪了下去,对着西山顶礼膜拜,然后他们开始欢呼、开始雀跃,开始长啸,沉寂了千年万年的荒野第一次沸腾起来。

所谓“大希”即“风里希”,就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女娲,神话传说中的大地之母,又有娲皇、女皇之美称。传说她用黄土仿照自已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彩石修补苍天,铲除危害百姓的恶兽猛禽,重立四维四柱。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又被奉为婚姻之神,她还制造了笙簧瑟埙之类的乐器,让美妙的音乐陶冶人性,因此又被奉为乐神。她在完成天地再造之后,仰躺到大地上,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当然,这些神话传说半真半假,不足为凭。但司马迁是一个治学治史十分严谨的人,他说三皇之事不敢记载,却在《史记》中说:“女娲氏,风姓。”可见女娲是确有其人的。

至于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其文化源头在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也就是说人类的女性崇拜特别是对母亲的崇拜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这种崇拜在上古时代表现得尤为强烈。

当晚,他们就在此地宿营了。他们看到了更加奇幻的“大希”:夜深人静,皎洁的月光倾泻一地,照得西边天际的“大希”朦朦胧胧、飘飘缈缈,显得分外优柔、静美而又神秘。随着月色的变化,“大希”更是时隐时现、仪态万方、风情万种,引得他们不时发出一阵阵长啸、一声声惊呼、一次次稽首膜拜,几乎彻夜不眠。

第二天一早,部落首领就宣布,这里就是本部落的新家园,西边酷俏大地之母的神山就叫大希山,是本部落的精神寄托,本部落的图腾。这里的“大”并非一般意义上大小的“大”,而是古人对大地之母“希”的一种尊崇,在他们看来“大”是最高尚、最圣洁的字眼,不用“大”字不足以表达对大地之母的崇拜、爱戴、感激之情。

至于“大希山”后来怎么演变成为“大箕山”的,也有多种说法,较为可信的说法认为与大箕铺一带的先民们“希”、“箕”同音有关。当然,如果没有充分必要的考古发现,要把一座废弃在历史皱褶中的古城与华夏人文始祖女娲联系起来,多少让人觉得有些牵强附会。不过,大箕山下、五里界古城周边留下了多处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已经为考古界所证实。但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不一定深埋在地下,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习俗之中。直到如今,大箕铺一带民间还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节日——补天节。传说正月二十是女娲的生日,也有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煎粑补天,粑要煎成红、橙、黄、白、紫五色。大箕铺民间的农谚说:“正月二十晴,山上树木挂油瓶;二月二十晴,桃梨果子爱杀人;三月二十晴,蓑衣斗笠挂门前……”至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箕山名出自女娲之名,五里界古城源于部落聚居,远古神话并非完全虚诞,华夏文明的曙光照彻在大箕山下,令人仰望的华夏文明始祖在这里并非那样遥不可及。

总之,他们找到了灵魂寄托,找到了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处女地,他们一齐动手,伐木建房,垦荒造田,刀耕火种,张网捕鱼,结绳狩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度度寒暑春秋,一次次日月轮回,他们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做到了丰衣足食。部落人口也在不断壮大,大箕山下实在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于是他们开始开枝散叶,开始向外迁徙。不管他们迁徙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崇拜的图腾,那就是由大箕山睡美人衍化而来的人面蛇身像。

                      

然而五里界古城确切地进入华夏文明史,还要到距今大约4400多年前,那是夏代初期的事了。而引领五里界古城走进历史的,是一个名叫伯益的人。

伯益何许人也?《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综合来看他本来是一个应该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却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不过他的故事还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因此更加令人觉得婉惜、感伤而又无奈。

还在尧帝时代,伯益就与大禹、皋陶、后稷、彭祖等22人被诸侯举荐,位列朝堂,但当时并没有明确分工。舜帝即位后,实行岗位责任制,让朝臣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舜帝问:谁能掌管山泽,治理林牧渔政呢?群臣回答说:伯益最合适。舜帝就对伯益说:现任命你为掌管山泽的虞官。伯益拜谢稽首,谦虚地推让给朱、虎、熊、罴几个朝臣。舜帝说:上任去吧,你最适合这个职位。伯益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山林、湖泊、沼泽得到开发治理,林业、牧业、渔业连年丰收。可见他是一员干臣,也被奉为华夏农业综合开发的始祖。

伯益最闪光出彩的事迹则是协助大禹治水了。尧舜之际,中原大地常常洪水泛滥,滔滔洪水淹没了庄稼,淹没了房屋,淹没了山陵,百姓流离失所、苦难深重。舜帝任命大禹为治水大臣,与伯益、后稷一起共同治理水患。大禹和伯益、后稷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他们根据山川形势制定治水方案,采取疏导的办法,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伯益还发给百姓种子,让他们在潮湿的洼地种植水稻,给无粮的饥民送去新鲜的食物。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是一个治洪、救灾、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综合系统工程,通过这一工程等于是将神州河山又重新打理了一遍,其功绩当与日月同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伯益的悲剧发生在后来。大禹即天子之位后,本来也想效法尧、舜将帝位传给贤能之人,他首先选定了皋陶,但皋陶先他而逝。后来又由群臣举荐了伯益。大禹就将政事交给伯益,不久就去世了,按惯例伯益应当即天子位。但三年丧毕,伯益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夏启,自已则“辟居于箕山之阳”,就是躲避到大箕山的东南面五里界城址处隐居起来。这本来也应该是惯例,是做做样子给众诸侯看的。比如尧帝传位于舜,三年丧满后舜让位给尧子朱丹,自已避居于黄河以南,但诸侯还是追随舜,于是舜即天子位。舜帝去世后,传位于禹,三年丧满后,禹让位于舜子商均,自已避居于阳城,但诸侯们还是追随禹,于是禹即天子位。但这次不同了,伯益让位于禹之子启,诸侯们却都追随启,于是启即天子位,并派人赶到大箕山下杀死了伯益。

至于诸侯为什么没有像以前那样归付于伯益而追随启?司马迁的解释是禹子启贤,而伯益扶佐禹的时间短,天下未洽。但笔者以为更主要的原因是舜和禹的避居都没有离开中原,只是做做样子,可能是假避居。而伯益的避居却一直来到长江以南的箕山之阳,远离了中原,也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应该是真避居。不过,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圣王辈出的禅让制度宣告结束。这不知是伯益个人的悲哀,还是华夏民族的悲哀,至少是五里界古城的悲哀。

这里可能又要引发一段公案了。传说伯益避居“箕山之阳”的箕山在河南鄄城,箕山是鄄城四山之一,这座山直到清初还存在,后来因黄河改道而被深埋入地下。如今鄄城一带是一望无涯的大平原,有人在“箕山”原址深挖20米也没有见到一块岩石,而且自三代以来地球上并没有发生沧海桑田似的造山运动,所以可以断定,所谓鄄城箕山应该是为了迎合历史传说而进行的子虚乌有似的杜撰。究其原因还是杜撰之人的眼界和胸怀与雄才大略的“三皇五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目光只盯着半条黄河,认为那么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就产生在黄河流域。其实早在高阳帝颛顼时期,中国的版图已经“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也就是南边到达今天的越南,从此时到夏初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长江流域的文明程度应该相当高了,舜帝葬于江南九嶷(零陵),禹帝崩于江南会稽(绍兴),尧帝之女娥皇、女英葬于江南君山就是比较有力的证明。所以伯益辟居于箕山之阳的箕山在大冶的可能性要比鄄城大得多。

当然,“箕山”就是大箕山更有力的证明还是铜,《山海经》记载“箕山”是全国4座产盛三金(铜)的名山之一,《禹贡》说只有荆州和扬州贡品有“三金”,有研究者认为女娲炼五色彩石就是炼铜。显然,地处翼州、连岩石都深藏地底深处的鄄城是不产铜的,而大箕山麓则盛开着铜草花,以大箕山为中心,东向东角山、赤马山、丰山,西向冯家山、铜录山、铜山口,北到大智山、铁山,南到龙角山、七峰山,形成了著名的鄂东铜矿带。

当然,女娲也好,伯益也罢,那都是神话时代和半信史时代的事情,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带着神秘的色彩,介乎真实与虚幻之间,给人以似是而非、将信将疑的感觉,引发争议是十分正常的事。好在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五里界古城注定要到信史时代才会大放异彩。

                        

公元前684年,五里界古城迎来了它的新女主人——桃花夫人。正是这位桃花夫人让五里界古城异彩纷呈、艳冠千秋。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知道,桃花夫人又被称为息妫夫人、息夫人、文夫人,名妫翟,她是楚文王的正妃,楚成王的母亲,楚庄王的曾祖母。明眼人已经看出,既然桃花夫人在这一年成了五里界古城的女主人,那楚文王就是五里界古城的男主人,五里界古城就是楚国的国都了。是的,这里曾经是楚国的国都——郢城。五里界城只是这座古城考古学的命名,而史书、志书和当地人都称之为永城,大箕山下大箕铺地区自古以来都叫永城里(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根据专家考证,“永”是“郢”的变音,永城就是郢城,永城里就是郢城里。楚文王即位不久,就将国都从鄂王城搬到了郢城,也就是五里界城。

五里界古城一度成为楚国国都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据《大冶县志》记载,公元436年(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月,在大冶湖边出现一青铜大鼎,该鼎应该是楚国王室的重器,它之所以在大冶湖边出现,专家们推断是楚国都城由五里界城迁往纪南城时不慎掉进湖中,当时没有打捞出来,经过近千年浪涛推涌、地势变迁,铜鼎才出现在大冶湖泮。

至于楚文王为什么迁都郢城,专家们认为可能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当时楚国的发展方向是向东扩张,以占领重要战略物资铜,而五里界城正好位于当时最富有的铜矿带——鄂东铜矿带的中心位置;二是五里界城地处大箕铺走廊的咽喉要津上,大箕铺走廊自古就是行东往西、连南接北的交通要道,我国重要南北交通干线北京至广州公路(106国道)和东西重要交通干线福州至兰州公路(316国道)在这里共段,同时这里的水路从黄连港经大冶湖与长江相通。五里界城正好处于水陆交通枢纽上,进攻退守、游刃自如;三是楚武王死于伐随途中,楚人迷信风水,认为鄂王城王气已尽,站在鄂王城头向东眺望,五里界城正是红日东升、紫气东来之处。总之,五里界城取代鄂王城成为楚国新的都城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本来楚文王熊赀与其父亲楚武王熊通一样,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立志消灭汉阳诸姬,一统荆楚江汉。因为桃花夫人的出现,给他染上了风花雪月的色彩,背上了风流君王的名声。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是这么回事:妫翟也就是桃花夫人是陈国公主,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她回陈国省亲,途经蔡国的时侯,她的姐夫蔡侯设筵招待她,席间对她轻薄非礼,她便愤然离去,回到习国后将此事告诉了丈夫习侯。习侯十分气愤,决计报复蔡侯,但苦于习国弱小,只得求助于楚国,并派使者向楚文王如此这般地献上一计。楚文王正想扫除北出中原、争霸天下的阻碍陈蔡习黄诸国,只是没有借口,习侯的求助正中下怀,于是依计而行,亲自率兵攻打习国。蔡国与习国系盟国,蔡侯只得提兵来救,这就掉进了楚王习侯设下的圈套。楚文王率师一鼓作气攻陷蔡都,俘虏蔡侯,并决定杀掉蔡侯,灭掉蔡国。此时的蔡侯知道自已必死无疑,但他还是要作垂死挣扎,便献计说:大王灭掉蔡国,只是得到一国的土地和人民,而灭掉习国,不仅可以得到一国的土地和人民,还可以得到天下第一美女妫翟。楚文王的心为之一动,就问:她怎么个美法?蔡侯说:目如秋水、面若桃花、举止生态、肌肤生香、人见人爱、举世无双。楚文王被他说得心花怒放,说:如果真如你所说,就让你复国。于是引兵来到习国,习侯只得设筵款待,酒过三巡,楚文王说:我为你夫人报了仇,怎么不见她给我敬酒?习侯不敢不从,只得令人传唤。但闻环珮响处,习妫款款而来。楚王一看果然是国色天香,顿时目光发直,周身发软,几乎酥倒,当天晚上更是辗转反辄,无法入眠。第二天楚王在军营设席答谢习侯,习侯不敢不去,一进楚营,便被楚王扣下。然后楚文王带人直入习国后宫,来寻习妫。此时习妫已经得知楚王狼子野心,正准备投井自尽,却被楚王拉住。楚文王威胁她:“你如果死了,我就灭掉习国,杀掉习侯及其子民,你如果从了我,我不仅不杀习侯,还为他留下50里土地安置家人,祭祀祖宗。此时的妫翟已是身不由己,只得服从。从此,五里界古城迎来了美丽绝伦的桃花夫人,因为特殊的经历使得她愁肠百结、娥眉不展,更觉得哀婉动人,流连顾盼、风情万种,惊艳了半部春秋。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十五年),楚文王率兵攻打巴国,大败而归,门卫认为这有辱楚国的形象,不放他进城。楚文王只得率部攻打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却身负重伤,最后死在凯旋的路上。传说门卫就是习侯,他报了仇,夺回了桃花夫人,最后二人归隐到汉阳桃花洞,也有说是西塞山桃花洞做了鸳鸯蝴蝶派的始祖。而大箕铺人却固执地认为二人来到了大箕山上,桃花夫人化为了睡美人,习侯化为了白毛三郞,依偎在她的身边,因为每年春天大箕山上的野桃花灿若朝霞,结出的果食却又酸又涩,无人问津。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其实桃花夫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嫁给楚文王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她在相夫教子过程中看出了长子的不俏种种和次子的出类拔萃,并劝楚文王立次子为接班人。但楚文王却认为长子次子都是儿子,反反复复,犹犹豫豫,最后意外死在征战的路上。长子继位后,准备除掉其弟,又是她巧妙周旋保全了次子。在次子登上王位后,她又协助次子将楚国的国力推向了顶峰。所以,剥去披在她身上的神秘面纱、性别歧视,说她是春秋时期一位比较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不过分的。

这里有人还会提出一些疑问,比如楚国乃央央之邦,五里界古城面积不过一万多平方米,怎么可能是楚国的都城?其实,“江南无城”是学界的基本共识,依地扼守是南方诸国的普遍作法。以楚文王的雄才大略,没有一座城池能够容纳下不断膨胀的雄心壮志,他同样会以山川为城郭,而大箕铺盆地四周正好被大箕山、小箕山、父子山、凤凰山环抱,五里界古城正好位于盆地的中心,是一座天然的城池。当时的郢城(永城)可能只不过是桃花夫人居住的宫室,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筑城,而现在我们见到的这座废墟是在楚国迁都之后修建的。

                      

五里界城作为楚国国都的时间只有50余年,在楚成王30年左右,他将国都迁到了荆州纪南城,城名仍然叫做永城或郢都,此后楚国多次迁都,但都名郢都不变,其中原因发人深思。

楚成王是继楚武王、楚文王之后楚国历史上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他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国力日益强盛,江汉诸国都被他兼并或者降服,兵锋直指中原复地的陈郑许蔡诸国,完全有实力和理由争霸天下了,以五里界城为中心的鄂东铜矿区也已经成为巩固的后方。也就是说,此时楚国的战略目标已经由向东扩张转变为向北争雄,五里界城地处大箕铺走廊,两边为大箕山、父子山所夹峙,地方狭小,缺乏王者气派,而纪南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从这里直下襄阳向洛阳,逐鹿中原十分便捷。当然,楚成王迁都纪南城还有一个不好告人的重要原因,就是纪南城是他母亲安排他躲避哥哥追杀的避难之地,也就是他的龙兴之地。而五里界城则是他兴兵杀死哥哥夺得王位之处,住在这里多少有些别扭。加上他父亲楚文王在这里出征不归,迁都也就势在必然了。不过,为了表明要继承父亲的雄心壮志和宏图大业,他将新的都城仍然命名为郢都。

楚成王迁都纪南城后,在五里界城设立专门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按照古城出土的文物推定,古城应该修筑楚成王时期。此后,楚国的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矿冶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兴炉冶,一时间,以五里界城为中心的鄂东大地上高炉林立,炉火熊熊、火光冲天,映红了西边的天际。这一时期仅在五里介城周边就留下了铜绿山、丰山、铜山口、冯家山、东角山、赤马山、叶花香、龙角山、马家庄、鼓垴墩、乌龟墩、李河、大谷垴等众多采矿和冶炼遗址遗存,当时矿冶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发达的矿冶业把楚国的国力不断推向强盛,推逐成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到了楚成王中晚期,无论是疆域、人口还是经济实力楚国都已经远远超过了齐晋秦宋等大国。所以,等到他的孙子楚庄王上任后,问鼎中原、雄霸天下也就顺理成章、毫不费力了。从此到战国中晚期,楚国都是中华大地上的头号强国,人们在探讨楚国数百年强盛不衰这一世界奇迹时,最终把原因归咎于以五里界城为中心的铜资源,归功于大冶数百年熊熊燃烧的炉火。

考古发现,五里界古城到春秋中晚期就废弃了。如此同时,从此西去不足百里的鄂王城正在兴起,并取代它成为楚国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个中原因十分复杂,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因为迁都,失去了政治的依托,也有专家认为是因为战争的摧残,其实这两个原因都存在,而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战争。
也就在春秋中晚期,楚国东方的一个古老的国家——吴国在楚人伍子胥的扶持下开始崛起。作为楚国公子出身的伍子胥自然知道楚国强盛的原因,知道鄂东铜矿带对楚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于是,一场围绕争夺大冶铜矿的暗战在以五里界城为中心的鄂东赣北大地上展开了。这场暗战里面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血腥残酷比当今播放的任何一部谍战片都要精彩得多,这里没有必要作过分详细的描述。由于吴国是新崛起的大国,对大冶的铜是志在必得,对连通吴楚两国的交通要道大箕铺走廊也是志在必得,而楚国作为老牌大国又一次表现了它的富有和大度,主动将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从五里界城西迁到鄂王城。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吴国得到大冶的铜,国力快速发展,得到了大箕铺走廊,等于打开了楚国的大门。不久,吴国就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当了几年霸主。有人说吴国这次攻破的楚国都城就是五里界城,其实这时楚国的都城既非五里界城,也非纪南城,而是位于现今钟祥市的又一个郢都了。不过,楚国很快发现让出五里界古城是多么错误的一着臭棋,于是加紧扶持吴国南方的越国,让其制衡并打败吴国,以五里界城为中心的鄂东铜矿带又被楚国夺了回来,楚国还是中华大地上最强盛的大国。
但楚国的君王再也没有回到五里界城,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也没有回到五里界城。从此,失去了政治、军事、经济依托的五里界城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它的衰落之路。经历数千年风雨侵蚀和战火摧残,五里界城衰落成为一片废墟,衰落在历史的皱纹深处,连同那么美丽的传说,那么动人的故事,那么鲜艳的炉火,都湮没在荒草丛中,任凭人们去感叹、怀想和评说。

万敬平,1961年生,大冶市人,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业余创作,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百余篇。报告文学《保安湖写意》曾获文化部文艺报主持的全国报告文学二等奖(1998年度)。著有长篇小说《青春抛物线》、《命运相对论》。写过电视剧本。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楚地寻根鄂王城
被历史遗忘的神秘古国 曾经的战国八雄—中山国
论王城岗遗址即禹都阳城及新砦遗址即启都黄台之丘
滨临湘水的战国古城
申鸣城与申鸣
【云梦城市寻根】之一——楚王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