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头条]于细微处见精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中重度病房目击记/朱教贵

于细微处见精神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中重度病房目击记

朱教贵

虎年岁尾,79岁的我感染了新冠奥密克戎病毒。咳嗽,咽喉痛,全身骨头酸痛,一度高烧到三十九摄氏度,继而萎靡嗜睡,呼吸困难。12月27日,我被救护车送往黄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双肺多发病毒感染,住进了心血管中重度病房(CCU)。2023年元月4日,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休养。病房里的9天9夜,与一线医护近距离接触,耳闻目睹了许多感人细节,在身体逐步康复后,拿起笔,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疫情开放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中,中心医院的心血管科,和医院的大部分科室一样,开始收治新冠病人。它的中重度病房,共计30个床位,其中,重症病房是6个床位。铁打的病房流水的病人,病房始终是满员的,一旦有床位空出,马上有新的病人住进来。当班医护,都是来回小跑着穿梭于不同的病床间。时值隆冬,疫情来势汹汹,该科室的医护先后都“阳”了,但无一例外,“阳”后第二、三天,就拖着病弱的身体来上班,全员投入“战斗”。为什么不多休息几天呢?交谈中,一位姓李的年轻护士动情地说:“我们确实很想待身体完全康复再上班,但最近病患数量激增,连轴转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啊?再说,我们虽然苦点累点,但比起那些躺在病床上呻吟的患者,他们更脆弱,更需要我们”。
在CCU,护士们的工作异常繁重,一个班上下来得10个小时左右,有时候忙得连水都喝不上。除了给患者打针、喂药、量血压、量体温等常规性的护理工作外,她们还要负责照顾患者的吃、喝、拉、撒和洗漱等一应事宜(住进CCU的病人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为了提高救治效率,CCU不允许家属陪护)。和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很多时候,她们还充当了病患的情绪疏导师、心理咨询师。
有位78岁的女性患者,刚入院时,也许是担心病情的原因,不吃不喝。值班的陈护士端着饭菜来到病床前,和颜悦色地劝慰她说:“婆婆吃一口吧,不吃饭,哪来的抵抗力去和病毒作战呢?既然住进了医院,就应该相信我们,积极配合治疗。再说,年关将近,您的老伴和儿孙们都盼着您早日康复,等您回家过年呢。”一边温言软语,一边饭勺递到了嘴边,婆婆紧闭的嘴终于张开了,十多分钟后,一碗饭菜喂下去了。
2号病床一位60多岁的患者,到了中午送餐时间,对护士说不饿不想吃。但过了一个多小时后,突然大喊大叫起来:我饿,我好饿,我要吃饭,我要吃饭。过了饭点,哪儿还有饭菜呢?护士让他稍等,准备给他点外卖,可他也不愿意,还不依不饶,大声说出诅咒的恶语,一直骂到睡着了才作罢。面对无理取闹的病人,哪怕备受委屈,护士也不予争辩,只是一如既往地为患者服务。
不放弃每一个病人,是CCU医护的信念。病房里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刚入院时,肺部感染严重,并发症多,血氧一度掉到了85以下。在医护人员对他给予高流量氧疗、俯卧位通气、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以及精心护理后,病情逐步好转,康复出院在即。
在CCU,心电监护仪以及输液泵等各种仪器的报警音此起彼伏,有的人缠绵病榻,有的人病愈出院,也有的人没有逃过此劫。
有一天,病房里住进了一位80多岁的白肺患者,因为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入院时病情危重。老人性情暴躁,将身上的针管以及连接监测仪器的电极片全部拔掉了。他的姑娘——是这个科室的护士,在另一个病房值班——闻讯匆匆赶到父亲病床前,哭着说:“老爸呀,您要坚强些,要听医生的话,不打针输液,病怎么能好呢?我虽然是一名护士,但不能长时间守着您啊,病房里还有那么多的患者等着我呢。”说完,她就又去忙自己的工作了。凌晨两点多,我被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和嘤嘤哭泣声惊醒,原来,这位护士的老爸还是没有“闯关”成功。当护士从自己忙碌的岗位中抽身来到父亲的病床前时,老人已经离世。哪怕近在咫尺,也难见最后一面。这又是何等的大爱无疆啊。
在CCU的医护眼中,病人仿佛是没有性别差异的。每天晚上十二点,例行查房。护士们都要把患者的被子掀开,帮助患者脱掉衣服,翻转身体,查看是否有褥疮。有一次白天输液时,我尿急,但因为胸部贴满了监测仪的线管端头,手上夹着血氧监测夹,脖子上还绕着正在吸氧的氧气管,简直是捆缚得无力动弹,这时,一位护士看出了我的窘困,走过来,取下输液的药瓶,扶我下床,从床下帮我拿出了尿壶,我示意她可以走开了,她却担心我摔跤,坚持背对着我,用手搀扶着我的腰,说“老爷子,您就把我当作您的亲闺女吧”!
CCU里,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那是三名不在编制内的护工。每天早晨六点多,她们就给患者端来了热水刷牙洗脸,协助病人完成大小便的“艰巨任务”。病人的尿壶、便盆都是她们清洗消毒。有的病人大小便失禁,拉在床上了,她们得及时清理污秽、帮病人擦浴、更换衣服床褥等。我曾和一位60多岁的熊姓护工聊了一会天,我说:“您这大岁数了,理应在家享享清福了,怎么还到这里来上班呢?”她听后,稍作停顿,继而略有所思地说:“我没文化,好的工作也干不了,在这里干顺手了,习惯了,脏点累点也没什么。特别是这段时间,病人太多,护士们完全忙不过来,我们好歹可以帮一把。假如我们都不干了,这些病人可怎么办呢?”疫情就是集结号,每一次奋力的奔跑,每一次咬牙的坚持,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这些朴实无华的护工,也是无数坚牢的链环中重要的一环。
由于病床紧张,加之病情渐趋稳定,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出院了。没有料到的是,新冠病毒对老人的攻击性太大了。回到家里以后,先是无法独立行走,脚背肿得像包子,一摁一个坑;肿胀消除后,又出鼻血;接着是颈椎疼痛、拉肚子、双眼充血。幸好出院时,家人加了主治医生的微信,多次就相关症状咨询金道群主任和管床医生,他们每每耐心作答,指导购药服药。冯辉斌主任在省里开人大会期间,还通过手机视屏看CT片子,提出治疗建议。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我身上的病症全部消失了,胃口也好了,体重比刚出院时增加了五六斤。当笑容重新复苏于面庞,当春天重新来到人间,我会常常想起那些可敬可爱的人们。他们矗立像塔,微笑似晨,念人如己。他们是风吹不灭的灯,时蚀不腐的盐。

朱教贵,黄石日报社退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采写了大量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和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新闻报道。兴趣使然,写点游记散文等“副产品”润润笔。199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散文集《寻觅》。报告文学《蠢古》获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散文《铜绿山览古》获中华文学2022年度优秀散文一等奖。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告诉你:为什么重症监护室病人一天费用那么多?
【人文】情人节晚上,一次普通的夜班
1CU病房
护士自曝戏弄重症患者 称两个夜班死两个病人
阜外华中医院停电后,CCU病房里的三十六小时
医生的这些行话,听得懂的都是“高材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