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石文坛]赵咏秋纪念奶奶逝世30周年的散文《一位三寸金莲的丰碑》之四:指路明灯



赵咏秋,女,汉族,湖北大悟人,原民盟黄石市委主委,1953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蒲圻市,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省人大代表。历任冶钢集团科技部部长,钢研所所长,董事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石市监察局副局长,黄石市政协副主席。

一位三寸金莲的丰碑

四、指路明灯  

也许在我出生后抱起我的那一刻起,奶奶就开始默默设计我的人生道路了吧?从我记事起,奶奶就经常对我说:“读书好啊,你将来要去读书,你也要上大学啊。”奶奶没有读过书,老人家一心要让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通过她独到的培养方式让我来实现她此生未竟的目标。  

当年的老家贫穷落后,只有家境稍微殷实的少数“贵成”男孩子才上学读书,女孩子上学的极少,从孩提时期就开始承担家务,打猪草,照顾弟妹或干农活的比比皆是。解放初期的学费非常低廉,不让孩子上学多半是因为世代沿袭的习惯。每当看到我的小伙伴被风吹皴的手脸,流着迎风泪的眼睛,奶奶会怜惜的低声自语:“我最看不得把这多事交给孩子去做,我是不会这样做的。”奶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要有好的前程都应该上学读书。  

奶奶心中非常敬重孔圣人,“秋啊,有字的纸不能拿来垫坐的,那是对孔圣人的不敬重啊。”每当听到奶奶的呼喊,我会立即弹起来,抽出垫坐的书籍或报刊,怀着敬畏的心情好好的收捡起来。我形成了不坐字纸的自觉行为,这个行为延续到我参加工作之后才慢慢淡化。  

我5岁多就违规的上了小学,那是奶奶逼的。那个春天,全然不知道学校招生制度的奶奶硬是催促爷爷带着我到小学报名去。校长坚决不收,说学校春季不招生,而且这孩子还不到入学的年龄。接着问我:“会数数吗?数给我听听。”我躲到爷爷背后不回答,爷爷笑着说:“哈哈,三岁就从1数到100呢。”爷爷一再央求校长收下我,迟迟不肯离去。这时站在一旁观望的一位姓邓的年轻女老师走过来,蹲在我面前拉着我的手说:“这孩子我收了,明天来上课吧,让她先跟着见习,等到她可以报名的时候再正式报名上学。”  

第二天,爷爷把我送进了学校,我被邓老师带进了一年级的教室,我成了那个年代唯一上过学前班的人。这个班上的同学年龄参差不齐,从七八岁到十几岁都有,最小的我被安置在最后一排的一个靠墙的位置,与一个十几岁的刘姐姐同桌,邓老师叮嘱刘姐姐照顾我,刘姐姐很高兴的接纳了我,上课、做游戏、上厕所,我都被她带着,邓老师也经常对我观察和询问。爷爷奶奶每天向邓老师打听我在校的情况,“表现怎么样啊?”“根本不开口呢。没关系,慢慢来。”当爷爷奶奶得知我终于跟着同学张口读书时,两位老人笑开了花,爷爷逢人就说:“老师说她头两天不开口,第三天开口了,呵呵呵。”  

“秋啊,把书包拿到这里来坐着。”从此,每天晚饭后爷爷奶奶多了一件事,就是安置一个地方督促我读书写字。两老都是文盲,不会辅导我的功课,但只要听到我读书的声音,看到我写字的样子就喜形于色,爷爷眯着眼睛把烟袋抽得丝丝地响,奶奶的纺线车也唱得更欢快了。  

“秋,起床,去学校早读了。”每天早上太阳刚露出山岗,奶奶会催促我起床。那时学校有朝读的规矩,学生到校朝读约一堂课的时间,然后回家吃早餐,再去正式上课。每天晚上奶奶开始纺线的时候我的夜读时间就开始了,我会帮奶奶挑一挑油灯的灯草,让灯更亮一些,我借着奶奶纺线的油灯读书写字。我的夜读总是伴随着熟悉的纺车曲子,还有奶奶近似于自言自语的教育唠叨。  

奶奶唠叨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经常讲述街道上某某孩子专心读书习字的故事,即使放电影、唱大戏也不为所动,要我以他们为榜样。奶奶说,读了书的人有出息,可以做老师、会计、医生,还可以做技师。奶奶的告诫可以重复无数遍,百讲不厌,我处于似听非听中,边听边学习。奶奶不让我关心家务,不要我做饭、洗碗、洗衣,创造一切条件让我静心读书。  

我真的成了一个读书迷,我爱读书,爱得不可收拾。新学期提前报名发新书了,我赶紧跑去领回来,迫不及待的将课文全部翻阅一遍,再把书的封面用漂亮的年画纸一本一本包起来。那时农村的学校没有图书馆,课外书籍贫乏,课外读物喂不饱我的渴求,我就反复诵读语文课本中一些优美的文章。有一篇题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至今难忘。该课文分为一、二两部分,讲述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负责照顾掉队的三个伤病员,为了让伤病员能活着走出草地,老班长用一根生锈的缝衣针做成一个鱼钩,每天在艰难的行军之后,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吊鱼熬汤给伤病员吃,他自己虽然年老体衰,却只吃草根和伤病员吃剩的鱼骨头。当快要走出草地胜利在望时,老班长却耗尽了体能,倒在钓鱼的池塘边再也没有起来。我泪流满面,赶紧把课文讲给奶奶听,我和奶奶都被老班长深深感动着,奶奶说:“那个班长是个好人。”  

慢慢的,街头上有“小人书”(连环画书)出售了,很快在同学间流传着,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买书,只会向同学借阅,出来的新连环画书我几乎都借阅过,如三国演义、杨家女将、岳飞传、花木兰从军等等系列古典连环画册,还有《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等电影连环画册,我陶醉于这些连环画书的英雄故事、文学语言和图画之美。  

四年级之后,我才开始有机会阅读大本头的小说,其中有《红岩》、《高玉宝》、《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海鸥》等红色现代小说,傍晚,在家里、教室或者野外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如饥似渴的阅读,那是我最享受的事情。因为能找到的书籍不多,对于别人不催还的书籍我会反复阅读,班主任借给我的一本崭新的《红岩》被我翻成了破书,其中许多情节的描述熟悉到可以随口背诵。这些难得的红色书籍培植着我的文学素养和理想情操,懂得什么是美好和崇高。  

“秋,吃饭了!”“秋——女花子——。”“哦!”沉迷在书中的我每次需要奶奶喊几遍才能听见,这样的情形爷爷奶奶不仅毫不责怪,反而高兴得呵呵的笑。  

深夜了,奶奶是会催我睡觉的。我往往着迷于一本书而不愿睡觉,为了躲避奶奶的催促,我常用被子蒙着头装睡,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你手电筒的电池怎么消耗得这么快呀?”奶奶很奇怪的问。“嗯嗯……”我支吾着,那是我心中的一个小秘密。  

除了看书,听书也是我特别享受的活动。街上有位胡叔叔常被乡亲们邀请来村头的场子里说书,说的多是中国的传统古典故事,如薛平贵与王宝钏、三国、八仙过海、水漫金山、杨家将等。“咚咚咚叭——”当村头的架子鼓和竹板交叉响起,我就随着爷爷奶奶赶紧搬着凳子坐到说书叔叔对面,每每听得如醉如痴,每次散场时都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奶奶对于一些中国古典故事也很熟知,有时我会在煤油灯下与奶奶谈论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和赵子龙,谈论杨家将中的穆桂英和佘太君,奶奶也会补充其中一二个情节原委,你一句,我一句,我与奶奶会在古典故事中产生共鸣。  

读书、听书、讲书,我被古今故事深深感染,不同时代的民族英雄和成功名人成了我崇拜的偶像,人生信仰和英雄情结慢慢滋生,知道思考自己应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  

在书的引导下,同时在我所接触的一帮腹有诗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示范中,慢慢的,我萌生了大学梦,想当一名科学报国的工程师,或者是一名奉献文学艺术的作家,我坚定地将读大学作为我的奋斗目标。可是,1966年我刚步入初中就进入了文化大革命,与同时代的学生们一样,我的中学历程被拉得老长,大学梦变得遥不可及。从1966年秋季开始,学校的课程时开时停,断断续续,大部分学生辍学了,学校将连续三届的小学毕业生合为一个初中班,教室还坐不满。而我的爷爷奶奶却从不要求我放弃学业,没有课就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只要学校开课了就让我去上学。1971年我终于有机会考进了高中,但是毕业时又全部上山下乡。如此周折中,不少同学死心塌地学做农民,有的寻找机会参加工作,还有的开始结婚生子。我和爷爷奶奶都不知道我读书的终点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日益衰老的两位老人晚年的依托在哪里,两位老人却从不抱怨,从不催促我做出任何选择。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我与广大知识青年一样,积极投身艰苦的生产劳动之中。那时可读的书籍更少,我努力学习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和语录,仿照学写自己的诗词,重要日期为生产大队编写壁刊,组织大队宣传队活动,担任夜校扫盲老师,等等。但是,无论道路多么艰难曲折,祖孙三人心中的梦想之灯不曾熄灭。有时,爷爷奶奶会坐在石头上眺望远方,眼中充满思考和期待,每当此时,我会提醒自己有空就应该复习功课。1977年,停止了十年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已经24岁的我抓住机遇参加高考,我终于跃上了高等教育的大船,载我驶向理想的彼岸,实现了我和两位老人的大学梦。  

1978年春季,我背起行囊,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我亲爱的爷爷奶奶,离开了养育我二十多年的老家,如愿的迈进大学之门去追寻我的人生梦想。那一年,爷爷84岁,奶奶77岁,两位老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不再健壮,是需要后人反哺照顾的年纪了,可是两位老人却裂开无牙的嘴巴开心的笑着,满心欢喜地送走了我。他们仍然住在那套灰色的老屋里,在田地劳作,自食其力,如同当初抱我回老家一样义无反顾。每当与乡邻谈起孙女,他们是那样欣慰,那是他们此生含辛茹苦培育的产品和成果。  

回望我的成长历程,我感叹爷爷奶奶在认知上的清晰和意志上的坚定,是奶奶的教育和爷爷的支持一路陪伴着我,如同指路的明灯照亮着我人生的道路,我无比感恩两位老人的正确引导和为我做出的巨大牺牲。  

[黄石文坛]赵咏秋纪念奶奶逝世30周年的散文《一位三寸金莲的丰碑》之一:回到老家

[黄石文坛]赵咏秋纪念奶奶逝世30周年的散文《一位三寸金莲的丰碑》之二:艰难哺育

[黄石文坛]赵咏秋纪念奶奶逝世30周年的散文《一位三寸金莲的丰碑》之三:仁德垂范

[特别推荐]赵咏秋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散文《我的大学梦,我的导师》

[清明特刊]赵咏秋的散文《爷爷送我的四季豆》

[黄石文坛]赵咏秋的散文《李震老师,您在哪里?》

[黄石文坛]哭别谢玉龙老师/赵咏秋

[大暴雨特刊]赵咏秋的诗《儿啊,娘心疼你》

[大暴雨特刊]赵咏秋的诗《天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羽墨飘香(第1853期) ● 天天】《奶奶的三寸金莲》//.主播:星辰.
3-6岁,孩子最爱读最值得买的111本绘本,我们都列好了!
【非虚构故事】那年读书多不易,汗血盐车未可悲
指路明灯
9旬老人住百年老宅,幼年裹脚成三寸金莲,赶集常引人围观
书迷爷爷(郭婧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