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石文坛]邹晓群:果城里的高粱粑




邹晓群,湖北大冶市刘仁八镇,务农,已近半百,在捏锄之余捉笔而书写。偶有诗歌散文见诸于本地纸媒或网刊。

果城里的高粱粑

 

高粱在秋季成熟的时候,是很美的。纺棰形的长穗,缀满红红的籽粒,一串串,沉甸甸的低着头。秋风吹过,那些一人高的红粒穗就摇来摇去。长长的绿色剑形叶,表面有一层光滑的白蜡粉,在风中互相推搡摩擦,发出哗哗的轻响,让人陡生一种丰收的喜悦。  

每到这种时候,主妇们也开始盘算了。看能收成有几多,如果留些过年,还有富余的,就要做粑吃或做圆子吃,现在说怎么做成粑的,关于做圆子留待以后再说。  

高粱是糯性的,就要兑上粘性的大米,粘糯比例适中,做出来的粑才好吃。兑大米的比例恰好与白印子粑相反,大致十升红高粱兑三升大米。  

把高粱先放冷水淘洗好,再放入开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捞起,用力搓洗至水清。这个过程,可以去掉高粱粒外层的晦涩味。洗好后再加上洗好的大米,浸泡五小时捞在簸箕,蒙布焖一夜,至少要十二小时。如果时间不到,高粱粒内心没吃到水份,轧出的粉就有粗粒,口感不细腻。  

焖好再放水中洗清,才可以拿出轧粉,做法与白米粑一样的按摸子里印(故而也叫印子粑),也是一样的时间蒸熟。蒸熟的高粱粑红润软糍,滑口而又富弹性,尝一口,高粱特有的味儿,在齿颊里来回的窜动。  

一般来说,过年做这些粑,通常做一次的量比较多,最低也要做个十斤八斤。我家里以前做高粱粑,一般都在三十斤左右,逢到过年加上白粑,有时足有一箩担,估计百斤左右。  

这样的量,在当时(八零九零年代)也算不是太多的。要分给住在城里的亲戚,还有父亲叔叔们的同事,就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就放水里漂着,再怎样的吃,也要留点到正月元宵节吃糖煎粑。为什么?因为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时节,吃糖煎粑,寓意这一年生活甜密,幸福圆满。  

每年的年底,我和家人们也一起担当送粑任务。  

记得从十一二岁(一九八零年左右)时,几乎每年都带着小弟,用支小扁担挑着粑(大概二十斤)去外婆家。我们从刘仁八镇公路开始走,我挑着粑他就跟在后头。有时过了殷祖镇抄近路,就从西凉亭的后山走到龙角山矿区去。这一段路大概有三十里。  

当然父亲也给我们车费搭车,但舍不得用,几毛钱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费用了,极其珍贵。一个农村人家,有时辛劳一年,都挣不到一分钱,挣个肚子饱就不错了。回家时,外公外婆送我们上车,哪肯呢?拿了车费,提着礼物就欢喜地回家了,把几毛钱当个宝似的。  

我父亲有时在邮局打电话过去了,外公就一定早早等在矿区的上坡,笑咪咪地等着。见到我们就用河南腔夸我:晓群子,又来了,累着你了。赶紧接了粑,一边走,一边见着同事就喜气洋洋地分粑,一路笑哈哈回家,欢欢喜喜。  

这种经历,现在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我说给我儿子听,他不信:你这么小走几十里路?还挑担子,还带着小舅,不怕被人拐跑么?我说的对于他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人的素质真是高。有次,我过西凉亭湾,累了就坐在后山土埂边歇脚。一老奶奶经过,赶忙说,两个细囡(小孩)累了吧,我送你一脚。得知从刘仁八镇过来的,她心疼不已,一直送过山坳才回转去。  

那年代的人,都是这么憨厚,连东西在路上放着,也没关系。我常常是回转身,去接落后的小弟再来,东西还是原封不动的在路边,虽然路上时时有人来去。我每年也去二三次,如果有大人跟我说话,从没想过会被拐去,问我什么就应什么,压根儿也不会有这种事。家中大人也很放心我们小孩走出视线这么远,不会有什么危险之类的担忧。  

小孩子也特别能干,六七岁就要学会打猪草扫地一类的家务,如果有十岁了,大人总会说是个“小劳力”(劳动力)了,就要帮大人做事,分担责任,大孩子还要带好弟弟妹妹们。  

现在的物质条件虽然高,但跟那个年代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相差很远。甚至,我们大人还要教小孩不信任人。而当他们读高中大学了,也放不下种种担忧,这是世人的悲哀还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呢?还比如,人人都崇尚自然,向往自然。其实,就活在自然中而浑然不觉。说句笑话:对空气都不信任了。面对食物也是如此,怕这样,怕那样的。这也许是种种工农业污染引起的恐慌,从而重新青睐于一度被鄙弃的乡村自然食物。对我而言,我一直钟爱这些食物,不是因为我久居乡村的缘故,而是它也给了我太多值得回味的往事。  

高粱粑就是这其中的一种,在儿时给过我许多鲜明的记忆,就像本地四季鲜明的季节。而高粱就种在热辣的五月,它也有粘糯之分,这里是江南,一般只种糯高粱,勤劳的人们就创造出多种吃法。吃高粱粑最经典的吃法是糖煎粑或者红苕煮粑,白粑也可以这样吃的。  

特别介绍一下糖煎粑,就是锅内放上油,两面煎略黄,再放糖炒软上盘。红润透亮,甜香扑鼻,软糯耐嚼。闲暇或者饭前,吃上一盘,很是享受。这种吃法,在农活繁忙时,很适合以前乡村劳作的人们,简单快捷且方便,又可以送到田间地头吃,快速补充体力。如果当作快餐(包括所有的粑),绝对不亚于现在麦当劳肯得基的那些快餐。  

不过有时也会做成大粑吃,白米也可以这样做,这也算是印子粑衍生出的另一种做法。大粑的做法,是一样的揉好粉,每个有中号月饼那么大,里面包上馅料,不用模具印制。包拢搓圆,再轻轻按扁而成。馅料都是当地产的红豆绿豆,煮熟加上稍为炸过的豆干丁或肉丁,再加些葱蒜盐一类作料拌好。包好的要放蒸笼蒸熟,蒸的时间比印子粑长些,大约二十五分钟左右。这个一般做时不会做很多的,余下的下次吃时,就放饭上蒸或烤,也可以放火灰中煨热吃,但不能煮。  

做的过程繁杂,做的次数自然是少。对于以前的小孩子,大粑是至尊美味。谁家做了,小孩子就拿着到处炫耀,就像现在的小孩炫耀他有炸鸡腿什么的一样。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小时的一桩事。  

我的小弟,那时是个挺安静的小孩。有次家里蒸了高粱红豆粑,他坐在门口吃,几只鸭子抢去几口吞了。他哭了好久,不管怎么哄,就是哭。一连几天都记着那个粑,又没谁家再做,又没地方买得到。那个年代,科学不发达,粮食不高产,人们必须要终日劳作来糊口,也没过多的时间来做这些繁杂的美食,偶尔吃上一顿很是难得的。  

不过,那个年代虽然吃的粮食不太充足,就算是很难得的美味,邻里之间都不会吝惜,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做了,都会捧上一碗冒着热气的粑,在邻里之间分送,碰上谁从门口经过就大声喊:快来,快来吃个。被喊的,一准进去捧起热气腾腾的粑,乐哈哈的吃,如一家人一样,分享着美味,分享邻里的和睦之情。  


[黄石文坛]邹晓群:果城里的印子粑

[黄石诗坛]邹晓群的诗《坐等雪来》(5首)

[黄石诗坛]邹晓群的诗《捕风捉影》(10首)

[黄石诗坛]邹晓群的诗《冬至》(3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无癖,不可交”:有这些癖好的人,看似异类,实际上值得深交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惊人的8大定律,8分钟看完,悟透人生
5个字,让你永远不生病!
人生中永远不过时的---哲学短语(9)
浅析女人生育的年龄段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