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石文坛]周国英的随笔《梦回闫河》




周国英,湖北麻城人,1992年毕业于黄石财校。现供职于黄石市金虹大厦股份有限公司。
梦回闫河

节令已过大雪,盼雪未见雪至。今年的农历冬月初九,是大舅的70岁生日,趁公休,在冬日暖阳里,和父母、大弟、小侄一起驱车回了一趟故乡。既给一向疼爱我们的大舅祝寿,也是趁这机会,让病后初愈的爸爸、辛勤照顾爸爸的妈妈,和我们一起回故乡走走看看,和故乡的亲人朋友聚聚。爸爸六十年代来黄石工作、生活,几十年了,故乡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房子,可妈妈常说“娘在想娘,无娘想地方”,我知道,爸爸妈妈都很想念故土,想念生活在故乡土地上的亲朋好友。  

我们前后在老家盘桓了五天四夜,这么多人一起回乡这长时间,这在过去的多少年来都是第一次。五天里,给大舅过寿诞,陪爸妈探亲访友,陪着他们去那些老地方,看故乡的风貌变化,听爸妈和乡邻们聊家常,亲戚朋友的友爱和盛情、街坊邻居的热情招待、老家风土人情......,回来两天了,思绪一直未能平静下来,仿佛还身在故乡。说起来,这些年回乡也不算少了,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加上多年来和爸妈大弟一家人都住在同城,与故乡有着或多或少的疏离。“在自己的故乡/她活得像个外人/在异乡的街头/反而没有一丝彷徨”,这首发表在《岁月》杂志上我自己的小诗《乡愁》,说的就是过去那些年我对故乡的感受。而这一次回乡的经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让我亲近故乡,引我思考,让我重新回过头来阅读故乡。这难忘的亲情之旅、乡情之旅、文化寻根之旅,这难忘的隆冬里温暖的故乡行。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我的故乡在麻城市闫河镇,西距麻城市城区10公里,东接与河南商城县交界的三河口镇,东部是巍巍大别山,西部和北部以丘陵为主,举水河从中间穿流而过,形成了中部和南部绵延几十里、土地肥沃的河流冲积平原,境内山川形胜,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是麻城市主要的粮棉油产区。闫河镇因纪念曾经在此居住的唐代洪州都督阎伯屿(主持修建滕王阁、宴饮写下“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齐飞"著名诗句的王勃)而命名,历史上曾经是麻城的县治所在地,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也是鄂东河埠文化色彩浓厚的商业名镇,还是麻城市正在打造的文化、旅游名镇。我的老家就在古老的闫河镇西正街上。  

据老人们讲,历史上,举水河浩浩荡荡从镇东流过,河面最宽处有两三公里,山里人把石材、药材、竹木、板栗、柿饼等山货运到镇上来卖,在镇上买回粮食、食盐、手工制品等山里缺乏的物资。周围四乡八畈的人也来镇上赶集,看大戏,互通有无。镇上居民除了本地的几大姓氏家族外,还有一些来自外省外县,山东、江西、武汉、黄陂、新洲、红安、广济的都有,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不同的文化风俗交融碰撞,小镇因此一片热闹和繁华,风流人物各显神通。那时候,东西南北街都有自己叫得上“号”的老店铺,什么“唐义和药铺”、“铁业匡师傅”、“李仁记千张豆腐”等,乡民买东西也只认这些叫得上“号”的店铺;镇上人在山里贩卖木料,从上游放排顺流而下,一直到阳逻长江入江口。爸爸说,他小时候就坐过这种水上漂流、浪里浮沉的木排,经团风到阳逻。60年代,和全国一样,麻城大兴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在上游分别修建了三河口水库和碧绿河水库,防洪、蓄水、发电。1972年,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水患,又组织全县民工在闫河实行移河改道工程大会战,将举水河主河道迁移到山脚下顺山而走,原中间的河道被填成了万亩良田,镇东头的原河址上,留下一条几十米宽的小河潺潺流过。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爸妈所说的“小小木排大河中游”的壮观场面,但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河堤上翠竹丛丛、杨柳依依,太阳光照在沙洲上,金光一闪一闪,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沙鳅趴在河底沙子上一动不动,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居民在小河里吃水、洗衣、洗菜,一片怡然;夏天,小河更是孩子们玩耍、戏水、抓鱼的乐园。也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见过的那老城墙根、青石板街道、街道两边清一色砖木结构清代民居特色的两层楼商铺......,可惜,这些后来都被拆毁了,小河的水现在成了涓涓细流,美丽的河堤变成了一劳永逸的水泥堤岸,心里的乡愁,也怀念着随岁月改变而流逝的沙洲,还有那赤脚走在小河堤上的亲切和柔软。  

说她是文化名镇,也是有来处的。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曾经在闫河钓鱼台的龙潭芝佛学院居住、设坛讲学16年,与他交往颇深的公安三袁、梅之焕等一大批当时的文化精英,都曾经多次来闫河游历、游学,交流思想,对当地的崇文尚武民风有着深远影响。现在境内还有李贽龙潭书院遗址、春秋时代吴楚柏举大战古战场遗址、建于唐德宗年间的柏子秋荫古塔等人文名胜,还有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桃林春色等自然风景名胜。可惜小时在老家时,对故乡这些悠久灿烂的历史,只是偶尔从老人的闲谈中,知道一点口口相传、道听途说的皮毛,而没有真正系统的认识、了解。那时住校的时候多,而学校又基本没有地方史志书籍和教育,这些都是后来离开故乡后,因为各种途径的阅读,才慢慢了解到的,不能不说是一种少年时代的遗憾。欣喜的是,这次故乡行,我看到了公路旁荷田边,白色汉白玉李贽塑像潇洒站立,他衣袂飘飘,手握一卷翻开的书,目光深远地看着前方,好像还在思索着什么......恍惚间,我看到了故乡现在有别于过往不同的气息。我为故乡的土地上留有这样英杰人士的足迹而骄傲,为故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自豪,为故乡人对本土文化挖掘、保护、开发意识的觉醒而欣喜;同时也为本地优秀文化传承的开发步子太慢而叹息。今年国庆期间去麻城三河口狮子峰林场游玩,游览了黄柏山中的法眼寺,还有法眼寺隔壁的李贽书院,可以说这些本属于湖北黄冈麻城闫河的人文文化资源,都被旅游大省河南抢先开发了,包括有“中国将军第一乡”之称——麻城乘马岗的黄麻起义红色旅游资源。这些故乡独有的宝贵财富,被故乡、故乡人忽略得太久了,远远落在了邻省后面,故乡人对自己乡土文化的自信、开发建设还任重道远,大有可为空间,但愿故乡人能够把文化传承和开发的脚步迈得再快点,再深点,把优秀的乡土文化教育再普及一点,特别是在学生的少年时代不能缺失。毕竟,知道自己的来源在哪里,是一个生命成长内核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这次回乡,我们住在大舅和二舅家。舅舅的村子曾家稻场,在我老家闫河镇的西南方,整个村子有两个小队,只有一家不姓曾,是个典型的曾姓大村。童年时,这里是我们的乐园和天堂。我们姐弟三个,小时候基本都是家婆带大的,长期在家婆家来来往往。村里的人把到镇上买东西叫上街,上街时都爱去街上我家落个脚或者喝个茶,或者借个东西,加上妈妈年轻时候在文艺宣传队,在水利基建工程部记签搞过宣传,又当过妇联主任,认识她的人多,所以这街上的外甥在村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疼爱的把那时候我两个调皮的弟弟叫“曾家稻场的伢们”。后来我们家搬到黄石,我刚上初二,校长说我成绩好,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尖子生,不同意妈妈给我转学走,于是就留我在老家上学,一直到从麻城一中高中毕业回到黄石父母身边参加高考而离开老家。这中间五六年的时间里,平常从学校放假回来,我就住家婆家。那时候家婆还在,舅舅们对我特别宠爱,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关爱,用老家的话说就是”说话都没有大句声音“,在我心里,家婆家就是我的家,有段时间,我与舅舅们的关系甚至超过了和爸爸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更自在。一直到现在,回舅舅家,我还是这种感觉,一点拘束也没有的亲切自然,住在前后隔壁左右的那些乡亲,还是和从前一样既客气又热情,好像我们既是远客,但又熟悉得好象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不同的是,现在回乡,一排排都是别墅一样装修漂亮、独门独户带院子的楼房,除了原来自己打的摇柄水井,自来水也安进了每家的厨房,村里人的穿着打扮也越来越时尚了,精神也好,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们,穿戴基本上和城里的孩子没有区别了。我既怀念家婆家从前带天井的老屋,也为乡亲们生活越过越好而发自内心高兴。  

穿过一片田野,路过四个荷塘,从舅舅的村子往南走两里路,就到了二姑父和表舅两家位于举水河边的村子郑家寨。站在二姑家的三楼,朝东看,对面远处是雾气山峦;朝南望,举水河玉带一样由北而南下,一望无际的田野平畴上,黄的是收割后的谷茬,绿的是冬日里正在生长的油菜,一派安宁恬静、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表舅比三舅大一岁,自从七年前三舅去世后,妈妈和我们回老家,他只要知道,必定过来看望,接我们去他家走动。我知道他是宽解妈妈的心。这次回乡五天,除了开车接送我们,带我和大弟去看他家承包的藕塘、鱼塘,每天一大早就来舅舅家看望,做完事情后又过来陪爸爸妈妈聊天、讲故事说笑话逗爸妈开心,深夜十一点才恋恋不舍地开车回去;二姑父也是如此,我们回乡的当天下午,二姑父听表舅说爸妈回了,当时就开着他平常接送孙女上学的小四轮过来,说二姑正在家里准备晚餐,特意来接我们去家里。二姑父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爸爸上下车时,他都小心翼翼地搀扶爸爸上下车,有时间就过来陪爸妈聊家常,跟我们讲在上海和广州打工的两个表弟,讲他的担心与满足,讲读完生物学博士在南京教书的表妹,讲目前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现状,还有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人套取国家农牧业补贴、造成土地抛荒的不良现象,那一刻我看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也看到二姑父越活越年轻的状态,真心为二姑父高兴,也为故乡不能避免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担忧,我愿我的故乡能够有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山青水秀、土地肥美,还是以往的粮米川;大舅的高兴就不用说了,二舅、二舅娘进进出出脸上都挂着笑,几天里就餐餐围着灶台转,想着法子做我们喜欢吃的老家特色家常菜,知道我早上过早喜欢清淡的粥,就每天早早地起来,在炭火炉子上熬粥,炸春饼,光是就着自己家做的萝卜干、原味的腌盐白菜,我每天早上都要吃两碗粥还意犹未尽,仿佛齿颊留着原野上太阳的温暖和草木的清香。三舅不在,三舅娘也和两个表妹带着表妹们的小孩子,开车从城里过来两趟,两个表妹都讲礼,说姑伯身体不好,硬要给她们姑伯钱,妈妈也代表全家给大表妹家刚满月的小毛毛封了个红包。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小表妹的孩子,就好像看到七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的三舅,忍不住把这个两岁半的可爱小家伙抱了又抱、逗了又逗。这一刻,我想到生命的血脉传承,想到亲人间的体谅爱护、团结、互帮互助。时空可以疏离联系,可是割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有三个从小一直很疼爱我们的舅舅,妈妈是他们既敬且亲又爱的大姐。七年前,在城里的三舅不幸去世,一棵风华正茂的大树突然倒了,天也好像塌了一块,除了全家人的悲伤,妈妈的头发在那一年就开始灰白了。三舅只比我大八岁,既是我的舅舅,也像我的兄长,小时候,带我们玩得最多的就是三舅,我也不知道,这种亲人间壮年离别的悲伤,什么时候可以真正的消解。“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三舅的思念,除了每年清明节敬献在他墓前的白菊花,也让我们更生珍惜、爱护亲人之心。这次大舅70寿辰,我和弟弟们商量好,除了给大舅买的衣物外,所有招待客人的费用由我们姐弟三个出,不要大舅张罗。一是因为从小到大,大舅一直把我们当他亲生孩子疼爱,现在舅舅老了,理应我们回报舅舅。二是大舅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我们就是他亲生的孩子,人家儿孙满堂的老人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我们一样要让舅舅享受到;三是用舅舅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吃百家饭“的手艺人,老一辈手艺人大多都讲礼数和面子,让舅舅和乡邻、亲戚朋友一起热热闹闹的做七十岁生日,就是要大舅开开心心。初九那天正好是周六,来贺寿的亲戚、朋友、本家一共来了几十人,从学校放假回家的大小孩子们也来了不少,满满挤挤的坐了九桌。看着乡邻们喜笑颜开、由衷地祝贺大舅寿比南山,看着大舅穿着新款宝蓝色波司登羽绒服和二舅、表舅、大弟一起高兴的给乡邻们敬酒、还有闹酒的人、宴席后坐在院里喝茶聊天舍不得离开的亲戚朋友们,全家人打心眼里高兴!是呀,自从三舅走后,这个小院好久没有这样热闹过!  

回故乡之前,原来老家的邻居海菊姨就打电话来说想念妈妈,让妈妈有时间回去走走,还说妈妈的闺蜜侯老师前不久中风了。回到舅舅家的第二天上午,我就陪着妈妈爸爸回到老家的镇上,去看望她们。海菊姨和王叔还是前两年的老样子,王叔还在做事,儿子在浙江打工,媳妇开了店做生意,家里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侯老师和妈妈是年轻时候在宣传队结下的友谊,做了一辈子的闺蜜,侯阿姨已经从学校退休多年,孩子们成家后都搬出去住了,目前和老伴单独住在一起。我们去看她的时候,老伴不在家,正逢她家二儿子舒强在在照顾她,穿着玫红色的棉袄,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坐在轮椅上,在院里晒太阳,院里菜畦边,红色的菊花大朵大朵的开得正艳。看着妈妈来了,她笑了又笑,就是发不出声音,妈妈流着泪拉着她的手说了好多话,嘱咐不爱运动的阿姨要多走动多锻炼,生活上要多注意,争取早日康复。又给我和舒强讲述她们当年(60年代)在宣传队的往事,讲当时家里粮食不够吃,在宣传队进餐有配发的餐票,打干饭要餐票,吃锅巴粥不要餐票,妈妈就餐餐只吃锅巴粥不吃干饭,省下的餐票就换成粮食带回家给弟妹们吃,后来妈妈的小秘密被同在宣传队的侯阿姨发现了,非得把她的餐票和妈妈的餐票伙在一起,也和妈妈一样只吃锅巴粥不吃干饭,把两个人省下的餐票换成粮食,让妈妈带回家去接济弟弟妹妹,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粮食是可以救人命的。妈妈永远记得侯阿姨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从那以后,她们就成了铁板闺蜜,好了一辈子。这个故事,我从小就知道,妈妈讲过很多遍,我也知道很多妈妈对阿姨的好,但是妈妈从来很少提起。我想,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长辈留给我们需要去体会的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对待友谊,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功利而浮躁的时代。  

在镇上,我们还去看了爸爸视为兄长的好友张攀桂伯伯。他们俩老兄弟见面一瞅,竟然抱着哭起来了,一边流泪,一边一个叫着”兄弟“,一个叫”老哥“,让我这站在旁边的晚辈不禁也一阵心酸,岁月时光不饶人,有谁能忘记发小的真情!张伯伯85岁了,还身体健康、面色红润、思维清晰,他年轻时曾经是我们湖北省老省长张体学的通讯员,是个经历丰富、不折不扣的能干人。张伯伯听说我有意了解老家的传说和历史,特意让我记下他的手机号码,让我有需要时就给他打电话。告别的时候,我大声地说:”伯伯,您有一肚子过去的故事,这些都是宝贝!您也是我们镇上的宝贝,您老可一定要保重身体,等我们下回再来看您啊!“,伯伯高兴地连忙说:”好啊,好啊!“,我也多么希望爸爸的身体早点好起来,像张伯伯一样健康长寿、怡然自乐地安度晚年。  

沿着后街去看望侯阿姨的路上,一路碰到好些以前的街坊,一路招呼一路问候,特别是原来住后街的四姨,惊喜又惊叹地拉着爸妈的手说了半天,特别嘱咐爸爸要保重身体,经常回来看看,聊镇上另外搬到十堰、宜昌、沙市几家的情况,又问我的孩子多大了,弟弟们都好吧,感叹好多年没有看见我了,说我小时候是”多好的孩子啊!“,让我一下子回到小时候放学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从她家门前走过的时光,经常看到她家的海叔手捧着一本书坐在门口看......,还有小学四年级的冬天,我不小心烫伤了脚,杨久珍同学天天来背我去上学;还有那些疼爱我的老师们......,这个时候我真想说:有你们真好,你们在,我们童年的底片就在!你们就是童年生活背景的光与暖,我爱这个小镇,除了我在这里出生,除了小镇的风景秀丽、灿烂的历史,也爱这些给过我童年光与暖的人。  

大舅生日的第二天是周日,我们准备返程了。一大早二姑父、表舅早早的就赶过来,陪着爸妈围坐在火盆边,边烤火、边说话,这是记忆里一幅多么温馨而我又曾经多么熟悉的画面啊!童年的冬天,我们经常是这样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烤火,火盆上有正烤着的糍粑,或者是暖着一搪瓷缸冰糖柿饼茶,过年的时候则是烧得滚烫香甜的米酒,那时候,爹爹还在,家爹还在,家婆还在,小舅还在......这一切,好像从来没有远走,在今天又回来!二舅二舅娘则忙着往车子后备箱里装给我们带回去的东西,被塞得满满的是二姑家自产的苕粉、表舅家自榨的菜油、他自家池塘里产的闫河藕(闫河藕历史上曾经是上供朝廷的贡品)、他战友家自己做的老米酒,二舅家的本地青萝卜、花生、黄豆,妈妈同学家炸的绿豆丸子,舅舅隔壁左右乡邻家晒的萝卜干、腌白菜,三舅娘送来的肉糕,弟弟自己专门去城里买的准备带给朋友的麻城黑山羊肉、野猪肉、铁门豆折、国家非物质遗产黄冈地标产品麻城东义州牌的原浆老米酒......,只觉得这带的不是特产,是故乡和童年的味道,是味蕾上的乡愁。午餐后,要出发了,说不完的道别话,摇下的车窗,一双双握别温暖的手,像一条牵不断的线,一路陪着我们回程。  

虽然故乡在身后越来越远,故乡的乡情和亲情,就像那句话说的:忽而在前,忽而在后。她像一位美丽清新的少女,让你回味,让你留恋,让你忍不住阅读;也像一位慈祥而睿智的母亲,在你身后默默地注视着你,注视着你在外的行走,是否稳健,是否初心依旧?  

那天,当我和大弟站在举水河二桥上,看远处正在重修的一桥,看大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那一刻,没有了以前的疏离和彷徨。回来后夜不能寐,写了一首《回乡记》:  

回了一趟家乡  

眼睛长了翅膀  

经历过的没有经历过的  

还有那些道听途说一一回顾  

在二桥上看举水河幽蓝  

除了水量变小  

无声无息像以前一样流淌  

多么希望被流水冲走的曾经  

再一一来过像你那时  

年轻的模样而我除了今天的沧桑  

还是有眼神的清澈和明亮  

以及站在大地上的不慌不忙  

故乡,我能为你做什么,还能为你做些什么?  

[黄石文坛]周国英的随笔《灵魂的香味》

[黄石诗坛]周国英的诗《奶奶》

[黄石诗坛]周国英的诗《我在这里迎接黎明》

[黄石诗坛]周国英的诗《正如旁边有你》(4首)

[黄石诗坛]周国英的诗《假如》

[黄石诗坛]周国英的诗《故乡》

[孙亮读诗]向天笑的组诗《静静地守候在小小院落里》/朗诵:孙亮

[诗朗诵]著名朗诵艺术家薛飞朗诵向天笑的诗《陪父亲回家》(组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稿选粹】​李晏宁|风中的乡事
寻根之旅(二)
赵丽娟 || 舅妈 ​
外婆家
武 斌:【我的大舅】
四个舅舅家的四桌菜,代表者浓浓的亲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