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最好的博物馆搭子已就位

今年5月,“2024北京博物馆月”正式启动。博物馆“为明天而收藏今天”,荟聚了各种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文明的见证和记录,传递生生不息的力量。去博物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博古通今,想要欣赏艺术,想专门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博物馆都是我们的好去处。在文话童心的群友里,有很多文博爱好者,我们也致力于把“去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和老师们一起去看展、看古建已经成了大家的约定。在书群里,书友们阅读了很多关于博物馆的书,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博物馆是什么,怎么看?中西方的艺术有怎样的魅力?看过这些书,去博物馆,就更心明眼亮啦。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葡萄叶

比较生动的教科书,其中一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记忆也让内容更有趣一些。比如“防止光线辐射损害藏品的措施”里规定了博物馆的照明标准:对光线特别敏感的棉毛丝织品书画拓片邮票壁画标本等等,照度小于50勒克斯(LX)且全年曝光量120000即全年300天、每天8小时、每小时50LX;对光敏感的油画皮革竹角骨制品等等,照度小于150LX;对光不敏感的金属器玉石陶瓷等等照片小于300LX。藏品库房小于50-100LX。我对勒克斯没有概念,查资料以后就接上地气了。每个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亮光,我查了几个不同领域的指标,比如人能摸到门的极限是0.1LX,人能阅读报纸的极限1LX,人眼能配对袜子的极限10LX,西餐厅50LX,阅读室300LX,手术室750LX,晴天阳光直射的马路30000LX……这就是去博物馆总感觉黑乎乎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从建筑选址、造型、建材到展柜玻璃、灯光都要避免紫外线,原始的钨丝灯就比荧光灯好、毛玻璃花玻璃可以让光在重复反射中减弱、建筑屋顶涂白可以减少吸收太阳能辐射。

我只挑了其中一部分有趣的内容,其它还有很多,而这只是藏品保护措施的冰山一角,在我理解中,光线还是最好控制的一项,其它诸如环境、气候、空气污染、生物危害都更难解决。

综上所述我想表达什么呢,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每一件文物,不分贵贱、无论残损,都是极其珍贵的遗存,它们躲过了改朝换代的砸烧、战火的毁坏、人为的弃灭,还有近100年来那两次史无前例的文物浩劫,再从暗无天日的库房中被选中、修复、出现在展厅里,这个过程无异于大海捞针,全是缘份呐。

《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

@兔子

这本书理论性比较强,不太有趣,写得像本教科书。博物馆最初主要展示美术作品和自然标本。英国国会将其目标界定为“传播及增长知识;学术出版物至少要与收藏品的数量、种类配合,以便其具备研究机构的美誉。”国际博协对于收藏对象的表述不断变化,从“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的、历史的、科学和技术的藏品和标本”到现在扩展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996年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为明天而收藏今天”。

博物馆的展览要根据定位来阵列布展,比如上海博物馆,其定位为艺术类博物馆,因此其展览要以表现文物的美学特征为主。目前策展通常是由策展团队和专业布展施工公司来完成。策展团队负责撰写展览陈列大纲。策展人在了解馆藏的基础上,确定陈列的大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要求对展品进行选择分类,继续延伸。

就好像拍电影一样,首先将大纲改编成剧本和分脚本镜头,展品就是演员,然后再像设计情节一样设计展览路线。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博物馆的创新作法,比如在某妇好展览中,放了一件复原的青铜器供人们感受重量;加入盲文导览;库房的原始状态直接开放展示;泛化的博物馆,如博物馆加商业购物中心,车站、机场、室外公共空间的展示等。

《听懂一幅画》将行

@大王

目前看过印象深的名画赏析书分门派:一种以讲画家为主,全是八卦(小顾聊绘画系列),一种通过画讲历史(中野京子擅长),另一种是就画讲画,看构图、看造型、看色彩,讲画的艺术性(王老师这本就是)。

王老师文笔好,讲画注重细节,没有闲笔,虽然都是脸熟的名画,却能读出新感觉。从技法和构图上做庖丁解牛般的分析,也让我终于有点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博物馆里对着一幅画能痴站一天。确实当你知道看画该看什么的时候,能品味的地方就太多了。

书里也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王老师偏爱古代文学,爱中国书画,之前没听过他讲西方美术,总觉得他的气质和中国风更相符。果然他即使是看油画,也能和诗词结合。比如讲田园风景画,引一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亲切又传神。

总之,比起讲八卦的那些艺术类畅销书,这本绝对更值得品读和推荐。

福利:和王老师一起去看展:

王老师看展活动

Museum

6.1(周六)上午10:30

6.8(周六)下午2:00

典籍博物馆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2024年北京首次大规模贞观主题文物展

来自昭陵、乾陵等十五家博物馆联手打造,展出140组249件珍贵文物,以陶俑、壁画、金银器、织锦、琉璃器、石刻为重点展品。本次展出了很多很难得一见的、色彩、形态保存完整的唐俑,活灵活现,憨态可掬。想看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之路,了解大唐贞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发展脉络,一睹包容大气的盛唐气象,就和王老师一起去看展吧。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兔子

这是一部关于“古画”,也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书。它没有太多的预设,不追求用一条连贯的线索,把画法与技术、风格与样式、题材与主题、个人与时代融合在一起,其实“传世画作”本身就有极大的偶然性,那怕是精品名作,是否能流传于世也常常要看造化。

对于绘画,它首先是诉诸于视觉,你看到什么,怎么看,有重大的意义。这本书就是带着读者大饱眼福,去感受,让你看懂画。比如皇宫中的神迹、皇城瑞象、皇家婚礼、北京宫城图等等。

作者在画中介绍了一些对这些画的传统解释,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宫城图,就是“待漏图”“朝天图”的发展,比如《踏歌图》中的天上人间,与民同乐的隐喻。在欣赏一幅画时,有时要看山不是山,了解古代的很多常识,比如画面中的意象、社会运行的规则以及多种多样的习俗,比如《纺车图》是家庭和乐协作、世掌丝纶的象征,卢沟运筏是抽分竹木、等待检验与抽税的场景,比如为什么仙人画中常画杏花,比如隐士与鱼的关系,但作者也并不是要掉书袋,他还是要让人们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路上,关注画面的感受,关注直观的印象。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爱探险的朵妈

这本书是青年时期的傅雷手稿,80年代由三联出版社出版。本书撷取了西方艺术史上最富盛名的十几位艺术家,如乔托、文艺复兴三杰、鲁本斯、伦勃朗等等的几幅代表作,年轻的傅雷先生以饱满的热情、充满诗意的语言艺术,带着音乐的浪漫、历史的深沉、引人深思的哲学思考,为读者娓娓道来。翻阅本书的时候,仿佛如捧起艺术史上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令人爱不释手。

世人熟悉的《蒙娜丽莎》,傅雷先生最后总结说:这样迷一样的微笑,其实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透的境界之故。并且认为这一点可以和东方的艺术精神相契。比如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的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这么一说,我觉得忽然好像点亮了一盏灯,我们普通大众的理解里,对于东西方的艺术,是分成两个不同时空的不同派别,没有任何交流和共鸣。中国的山水画、诗词从来因为有汉文化的绵绵不绝的滋养才一枝独秀。而西方的写实绘画则是源于对古希腊艺术的追寻,两者是不可同日言语的。然而我们在傅雷先生的笔下,通过寻找蒙娜丽莎背后的秘密的同时也会醒悟,人类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共通的,对于美的表达是孜孜不倦追求的永恒主题。

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谁接近于完人的理想,非达芬奇莫属。见过他的人讲到:他还是动人的歌者,他有光辉四射的美貌,生气勃勃的仪表,使最抑郁的人了会恢复宁静,他的谈吐会说服最倔强的人;他的力量能够控制最强烈的愤怒。在艺术的长河里里,我们一步步去认识不一样的达芬奇,除了举世公认的才华,他居然是这么迷人。颜控们只能忘书兴叹:生不逢时啊。

Art is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敏

这本书当年第一眼看到就很喜欢,里面精选了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两百多个馆藏作品的高清图片。非常难得的是,它并不是按照展厅、或者年代、或者艺术类型、或者艺术流派来分类的,而是给每一个作品,都加了一句话,作为对“艺术是什么”的定义 —— 所以一共有两百多个定义。它们有些是关于技术的定义,有些则是关于情感的。

Art is a story(艺术是故事):雅克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

Art is an impression :这个不用看就能猜到,这是关于莫奈的作品的定义,选的是《莲桥》。

Art is luch (艺术是华丽的):荷兰画家margareta haverman的《花瓶》)。

Art is spare(艺术是留白的):日本Sakai Hoitsu的《柿子树》;。

Art is Calligraphy (艺术是书法):中国唐代画家韩斡的《照夜白》。

Art is type (艺术是类型),摘自临摹达芬奇的《神圣的比例(divina proportione)》。

所以也可以看出来,这里总是两幅作品、两句话为一个对比,并且颇有语言的韵味。除了上面举例的这些画以外,还有:艺术是视觉,艺术是听觉;艺术是喜剧,艺术是悲剧;艺术是被看到的,艺术是被隐藏的;艺术是凶猛的,艺术是温柔的;艺术是旅程(这个用的是埃及的往生画),艺术是冒险……

真的是把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种艺术又叠加上了语言艺术,不一样的视角,耐人寻味,有时会让人拍案叫绝。

在我眼中,博物馆衍生艺术品,做到这样算是极致的精彩了。突然觉得,我的生活中,交融着投入科学与技术的思考,和感受人文与艺术的体验,也可算是一种“什么是人生” (Life is science, Life is art……)的对比啦。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昌平: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收藏与研究
2015年全球10所即将开幕的博物馆
第一次去纽约,6个值得一去的博物馆
莫奈到底画了多少张睡莲
MO2art携齐白石后人弘扬中国文化,传承齐派艺术
展览 :一种不同的艺术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